张再重;王雯;王烈
目的:探讨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对37例肿瘤距肛缘4~7 cm的直肠癌患者施行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26例为T1N0M0期,11例为T2N0M0期。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8±21) min,术中出血量(76±11) ml,检出淋巴结(13±7)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0±1.2) d,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2.0±4.2) d出院。术后12月肛门功能检测结果显示,Kirwan分级1级者占94.6%(35/37),肛门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随访3~4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世拥;陈纲;杜峻峰;陈光;魏晓军;崔伟;袁强;孙亮;白雪;左富义;于波;东星;季锡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腔镜辅助结肠手术由于其微创的优势已在逐渐替代开放手术。德国Hohenberger 以胚胎解剖学为基础,首次提出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新理念,该理念符合肿瘤外科手术原则,能够指导结肠癌规范化手术;后续研究发现,CME可改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然右半结肠癌的腹腔镜手术经常被采用,但术中确定合适的分离平面并非易事,需要手术者对局部解剖有很好的了解,方可在手术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外科平面,减少手术过程中的中转开腹和副损伤。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SMV)是关键的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的固定装置。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CME手术中,确定SMV的解剖学位置,并沿着SMV精确分离是清扫所有潜在肿瘤转移线路的重要方法。
作者:林国乐;肖毅;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淋巴示踪组患者于腹腔镜下距肿瘤周缘0.5~1.0 cm处选择4~6点分别缓慢注射纳米碳混悬液。比较两组术后标本中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度,分析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与转移的关系。结果共收集65例患者,其中淋巴示踪组34例,未示踪组31例。淋巴示踪组淋巴结清扫数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2.3±4.2)枚比(15.4±3.5)枚, P<0.05]。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分别共清扫淋巴结725枚和478枚,其中淋巴示踪组清扫的淋巴结中直径小于5 mm者占4.6%(33/725),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0%(10/478),P=0.025]。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度为56.8%(412/725)。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为28.6%(118/412),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19.5%(61/313),P=0.005]。结论腹腔镜下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5 mm的淋巴结;经淋巴示踪出现黑染的淋巴结出现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杨斌;李英儒;温润龙;江志鹏;张育超;赖东明;陈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盆腔自主神经丛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裹于直肠周围。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有多个容易造成神经损伤的关键点。腹下神经与直肠中上段关系密切,来自骶2至骶4的盆内脏神经与腹下神经共同组成盆腔神经丛;游离直肠上段时,如错误进入盆筋膜壁层之后,则可能会将神经层掀起,造成神经损伤或离断。游离肠系膜下动脉时,应将动脉双侧可见的神经束尽量推向后腹壁,注意避免切开腹主动脉前筋膜,以免损伤神经。盆底深部直肠侧方的盆腔神经丛纤维和靠近Denonvilliers筋膜的血管神经束这两个部位也是容易受损伤的关键点,在游离直肠侧壁及前壁时,可在Denonvilliers筋膜后方、直肠固有筋膜前方进行,紧贴直肠系膜锐性离断,保护由盆腔神经丛发出的支配其他器官的分支。
作者:卫洪波;郑宗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32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HMGB1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HMGB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HMGB1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核,少数呈现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表达状态。结直肠正常组织HMGB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组织[9.4%(3/32)比66.3%(57/86),P=0.000]。肿瘤直径大、分化程度低、浸润至浆膜外、分期晚及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MGB1表达阳性率更高(均P<0.05);而患者年龄和性别并不影响HMGB1的表达(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MGB1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56.1%比85.7%,P=0.021),其中HMGB1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纯核内表达者(41.4%比75.0%,P=0.013)。结论 HMG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且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和侵袭转移性增强而升高。 HMGB1表达阳性,尤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预后不良。
作者:李增军;王海鹏;宋宝;孙燕来;韩建军;徐忠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早期和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直肠癌(0~Ⅰ期)48例,进展期直肠癌(Ⅱ~Ⅲ期)138例。选取同期行开腹手术的37例早期直肠癌和275例进展期直肠癌作为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手术安全性、肿瘤学安全性及近期预后。结果无论是早期还是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组肿瘤学安全性(远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均与开腹组相当(均P>0.05),但对于进展期直肠癌,尽管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有减少的趋势(13.5枚/例比15.0枚/例,P=0.112),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也有所增高[8.0%(11/138)比5.5%(15/275),P=0.221)。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中转开腹率明显高于早期直肠癌[10.9%(15/138)比2.1%(1/48),P=0.048]。结论对于早期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无论是在肿瘤学安全性还是手术安全性方面,都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水平;而对于进展期直肠癌,由于其较高的中转开腹率,以及在淋巴结清扫和术后吻合口瘘方面的潜在风险,实施腹腔镜手术、尤其是在腹腔镜经验欠丰富的基层医院,需更为谨慎。
作者:唐超明;蔡灿峰;陈国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文稿引用参考文献时请按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未发表的观察资料一般不用作参考文献,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2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文献作者在3位以内者,姓名均予以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et al”(西文)、“他”(日文)、“ИДР”(俄文);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Lndex Medicus》格式为准。参考文献必须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数外科中心已经将机械性肠道准备(MBP)列为择期结直肠手术前的标准操作。而随着近20年来评价MBP研究的陆续开展,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也存在较多争论。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表明,对于择期开腹的结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弃置MBP;对于择期腹腔镜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行MBP;而对于择期腹腔镜结肠手术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尚存有争议,有待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论证。
作者:邹镇洪;赵丽瑛;吴佳明;陈豪;李国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的电子邮箱。作者应具备的条件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通信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对具有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患者,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行阑尾残端造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4例具有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手术并行预防性造瘘,其中36例行阑尾残端置管造瘘术(阑尾造瘘组),术后4~6周确认腹壁窦道已形成即可拔除造瘘管;另38例行传统回肠袢式造瘘术(传统造瘘组),术后3~6月再次行造瘘还纳术。结果阑尾造瘘组和传统造瘘组手术时间[(149.2±9.4) min和(146.7±12.7)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36)比13.2%(5/38)]、吻合口瘘发生率[2.8%(1/36)比2.6%(1/38)]、术后1周造瘘口引流量[(203.2±76.9) ml比(195.8±76.5) ml]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5±5.6) h比(24.0±5.8) h]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传统造瘘组总住院时间[(18.0±1.7) d]及住院费用[(5.1±0.4)万元]均明显高于阑尾造瘘组[(8.8±1.7) d和(3.2±0.3)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可能出现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高风险患者,行阑尾残端造瘘能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同时避免二次手术还纳,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尤小兰;王元杰;赵小军;连彦军;徐宁;黄传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自制套管器经肛门取出标本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9月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对15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时采用自制套管器(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设有引导管、外套管、后盖和器械孔盖,专利号ZL 201420203735.X)经肛门取出标本。结果15例患者中降结肠癌3例,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癌2例,乙状结肠癌6例,中上段直肠癌4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3~337(中位数257) min,术中出血量20~200(中位数50) ml,术后排气时间1~5(中位数3) d。无一例发生吻合口出血或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11~21(中位数14) d。随访1~8月,所有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排粪功能基本正常,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自制套管器经肛门取出标本安全可行。
作者:张诗峰;丁志杰;邱兴烽;袁思波;闫峰;洪心雅;蔡建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造瘘还纳时机。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术后发生造瘘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末端回肠造瘘还纳时间。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4/77)。出现水电解质紊乱39例(50.6%,39/77,其中1例出现低血容量性晕厥);造瘘口旁疝9例(11.7%,9/77);造瘘口周围皮炎合并皮下脓肿1例(1.3%,1/77)。术后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的危险因素有新辅助放化疗(P=0.094)、癌胚抗原(P=0.086)及TNM分期(P=0.026);术后出现造瘘口旁疝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的危险因素有使用降糖药(P=0.172)、ASA麻醉分级(P=0.168)及TNM分期(P=0.16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述危险因素皆不是术后水电解质紊乱和造瘘口旁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随访期内造瘘还纳65例,其中术后90 d以内还纳者2例(3.1%),90~180 d还纳者20例(30.8%),超过180 d还纳者43例(66.2%)。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水电解质紊乱及造口旁疝,未发现引起上述两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造瘘还纳时间多需术后6月以上。
作者:谢凌铎;周鑫;谢海艇;张云凯;曾焕红;孙涛;陈宁;傅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淋巴结转移度(LNR)及N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304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将LNR和N分期代入包含可能影响患者复发或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的Cox回归模型,比较两者的风险比(HR);再根据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否达到13枚/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LNR 及 N 分期均为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LNR (HR=1.838,95% CI:1.563~2.161)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1.625,95% CI:1.392~1.898)。亚组分析显示,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大于或等于13枚/例时,LNR与N分期的预测价值相当(HR分别为1.876和1.853);但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少于13枚/例,LNR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分别为1.836和1.639)。结论 LNR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优于N分期,尤其是对于送检淋巴结数目不足13枚者。
作者:任镜清;薛福龙;刘少杰;刘建伟;雷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是目前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方面为成熟和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其根治效果肯定、创伤更小和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已得到肯定,但手术并发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术中并发症如血管损伤、肠管损伤和泌尿系统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出血和狭窄等。深刻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和精细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及时准确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处理,可大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姜可伟;高志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直肠癌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经姜黄素和放射线处理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情况;采用人定制基因修复相关基因表达谱PCR芯片检测姜黄素联合放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对检出的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表达验证。结果姜黄素联合放疗组较单纯放疗组在48 h和72 h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基因芯片共检测了与基因损伤修复相关的95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姜黄素联合放疗组DNA连接酶4(LIG4)和多聚核苷酸激酶3磷酸化酶(PNKP)基因表达下调,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5(XRCC5)和细胞周期素H (CCNH)基因表达上调(P<0.05)。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姜黄素联合放疗组LIG4和PNKP蛋白表达较单纯放疗组明显降低,XRCC5和CCNH蛋白表达则明显增高(P<0.05)。结论姜黄素对直肠癌细胞HT-29的放疗增敏作用可能与其对CCNH、XRCC、LIG4和PNKP基因的调控有关。
作者:王东;裘建明;杨关根;宋轶欢;邓群;张秀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 (LAPTM4B)在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30对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APTM4B mRNA的表达水平,并取6对结直肠癌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APTM4B蛋白表达水平。选取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分别构建LAPTM4B过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无论mRNA还是蛋白水平,LAPTM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 LAPTM4B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1),而LAPTM4B低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则显著减弱(P<0.01)。结论 LAPTM4B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预后分子标记物。
作者:骆洋;卞正乾;叶光耀;俞旻皓;王正实;秦绍岚;慕逸飞;钟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Ⅱ期且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由手术医生通过肉眼观淋巴结有无肿大来判定是否为淋巴结可疑转移,其中肉眼观淋巴结肿大的病例43例,无淋巴结肿大病例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分析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在镜下观察淋巴结的结构。对43例肉眼观淋巴结肿大病例的107枚肿大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全组10年无瘤生存率(DFS)85.3%;肉眼观淋巴结肿大患者10年DFS为75.9%,明显低于淋巴结无肿大患者的89.3%(P=0.0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P=0.003)、术前癌胚抗原(P=0.050)、围手术期输血(P=0.004)、肉眼观肿大淋巴结(P=0.038)及送检淋巴结(P=0.016)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肉眼观淋巴结肿大(P=0.044)、送检淋巴结数目(P=0.021)及围手术期输血(P=0.032)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107枚肿大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其中大体转移1枚,微转移1枚,孤立肿瘤细胞4枚,余101枚未见阳性表达。结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可能提示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范文华;黄子一;方淯靖;万德森;潘志忠;李力人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