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的研究进展

邹镇洪;赵丽瑛;吴佳明;陈豪;李国新

关键词:结直肠手术, 术前, 机械性肠道准备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数外科中心已经将机械性肠道准备(MBP)列为择期结直肠手术前的标准操作。而随着近20年来评价MBP研究的陆续开展,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也存在较多争论。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表明,对于择期开腹的结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弃置MBP;对于择期腹腔镜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行MBP;而对于择期腹腔镜结肠手术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尚存有争议,有待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论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本刊对参考文献撰写的要求

    文稿引用参考文献时请按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未发表的观察资料一般不用作参考文献,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2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文献作者在3位以内者,姓名均予以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et al”(西文)、“他”(日文)、“ИДР”(俄文);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Lndex Medicus》格式为准。参考文献必须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

    目的:探讨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对37例肿瘤距肛缘4~7 cm的直肠癌患者施行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26例为T1N0M0期,11例为T2N0M0期。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8±21) min,术中出血量(76±11) ml,检出淋巴结(13±7)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0±1.2) d,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2.0±4.2) d出院。术后12月肛门功能检测结果显示,Kirwan分级1级者占94.6%(35/37),肛门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随访3~4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世拥;陈纲;杜峻峰;陈光;魏晓军;崔伟;袁强;孙亮;白雪;左富义;于波;东星;季锡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阑尾残端预防性造瘘在高危吻合口瘘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针对具有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患者,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行阑尾残端造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4例具有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手术并行预防性造瘘,其中36例行阑尾残端置管造瘘术(阑尾造瘘组),术后4~6周确认腹壁窦道已形成即可拔除造瘘管;另38例行传统回肠袢式造瘘术(传统造瘘组),术后3~6月再次行造瘘还纳术。结果阑尾造瘘组和传统造瘘组手术时间[(149.2±9.4) min和(146.7±12.7)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36)比13.2%(5/38)]、吻合口瘘发生率[2.8%(1/36)比2.6%(1/38)]、术后1周造瘘口引流量[(203.2±76.9) ml比(195.8±76.5) ml]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5±5.6) h比(24.0±5.8) h]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传统造瘘组总住院时间[(18.0±1.7) d]及住院费用[(5.1±0.4)万元]均明显高于阑尾造瘘组[(8.8±1.7) d和(3.2±0.3)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可能出现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高风险患者,行阑尾残端造瘘能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同时避免二次手术还纳,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尤小兰;王元杰;赵小军;连彦军;徐宁;黄传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淋巴结转移度及肿瘤N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比较淋巴结转移度(LNR)及N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304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将LNR和N分期代入包含可能影响患者复发或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的Cox回归模型,比较两者的风险比(HR);再根据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否达到13枚/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LNR 及 N 分期均为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LNR (HR=1.838,95% CI:1.563~2.161)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1.625,95% CI:1.392~1.898)。亚组分析显示,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大于或等于13枚/例时,LNR与N分期的预测价值相当(HR分别为1.876和1.853);但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少于13枚/例,LNR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分别为1.836和1.639)。结论 LNR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优于N分期,尤其是对于送检淋巴结数目不足13枚者。

    作者:任镜清;薛福龙;刘少杰;刘建伟;雷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胃部肿瘤的CT影像学评价

    胃部肿瘤分为癌、上皮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叶性肿瘤、淋巴瘤和继发性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肿瘤常见、好发的部位,如何术前明确胃部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有无并发症以及评估术后治疗效果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及术后病理虽然是诊断胃部肿瘤性质的金标准,但仍有约6.7%的胃癌漏检率[1],且仍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内镜活检无法判断胃壁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和远隔脏器转移情况;另一方面,作为侵入性操作,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影像新技术的应用,其在评估胃部疾病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了挑战。近年来,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后处理功能的逐渐完善,CT在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得到了相关临床科室医生的认可,已逐渐广泛开展并日益成为胃部肿瘤的常规检查手段。本文就CT在胃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介绍。

    作者: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Ⅱ期且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由手术医生通过肉眼观淋巴结有无肿大来判定是否为淋巴结可疑转移,其中肉眼观淋巴结肿大的病例43例,无淋巴结肿大病例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分析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在镜下观察淋巴结的结构。对43例肉眼观淋巴结肿大病例的107枚肿大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全组10年无瘤生存率(DFS)85.3%;肉眼观淋巴结肿大患者10年DFS为75.9%,明显低于淋巴结无肿大患者的89.3%(P=0.0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P=0.003)、术前癌胚抗原(P=0.050)、围手术期输血(P=0.004)、肉眼观肿大淋巴结(P=0.038)及送检淋巴结(P=0.016)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肉眼观淋巴结肿大(P=0.044)、送检淋巴结数目(P=0.021)及围手术期输血(P=0.032)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107枚肿大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其中大体转移1枚,微转移1枚,孤立肿瘤细胞4枚,余101枚未见阳性表达。结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可能提示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范文华;黄子一;方淯靖;万德森;潘志忠;李力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表达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表达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与术前活检标本的HER-2表达情况,对于可疑阳性者进一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以及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同时分析HER-2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癌手术标本中HER-2阳性率为3.7%(20/544),术前活检标本为2.1%(5/235)。两种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为99.6%(234/235),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07(P<0.01)。对于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其术前活检标本与手术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为98.6%(73/74)。 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与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远处转移状态以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 HER-2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低,且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直肠癌活检标本HER-2表达状态可以预测手术切除标本中HER-2的状态,且该预测不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影响。

    作者:王晰程;孙宇;高静;郑建萍;沈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本刊文稿中作者姓名撰写的要求

    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的电子邮箱。作者应具备的条件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通信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术前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全腹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且术后或肠镜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4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同时性肝转移患者11例(共计52枚转移性病灶),分析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得到的Sn 140 kVp、100 kVp、线性融合图像、碘图及高对比噪声比(CNR)图像,比较5组图像对同时性肝转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5组图像的同时性肝转移灶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的图像噪声、同时性肝转移灶CT差值及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图像检出面积大于1 cm2同时性肝转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面积小于或等于1 cm2的同时性肝转移灶,各组图像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DSCT双能量成像经后处理得到多种衍生序列有利于结直肠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较小肝转移灶的检出。

    作者:刘佳怿;张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结直肠癌组织ganky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ganky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距肿瘤组织2 cm及10 cm的癌旁组织的gankyrin蛋白表达水平,分析gankyrin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nkyrin表达阳性的棕色颗粒主要弥漫性分布在细胞质中,在29例组织中还可以观察到部分胞核里的阳性棕色颗粒,其中有55.2%(16/29)患者有肿瘤远处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gankyrin总体阳性率和Western blot灰度比值分别为67%(67/100)和0.69±0.23,明显高于癌旁2 cm组织[6%(6/100)和0.31±0.16]及癌旁10 cm组织[1%(1/100)和0.16±0.11](均P<0.01)。 gankyrin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1.8%,明显低于表达阴性患者(72.7%,P=0.008)。 gankyr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P=0.005)、TNM分期(P=0.001)及肿瘤远处转移(P=0.002)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远处转移(P=0.004)及gankyrin高表达(P=0.038)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ankyrin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gankyrin对于判断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乾龙;何凤;杨平;王成兴;陈熙文;王强;刘峰;曹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后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和造瘘还纳时机分析

    目的:总结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造瘘还纳时机。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术后发生造瘘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末端回肠造瘘还纳时间。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4/77)。出现水电解质紊乱39例(50.6%,39/77,其中1例出现低血容量性晕厥);造瘘口旁疝9例(11.7%,9/77);造瘘口周围皮炎合并皮下脓肿1例(1.3%,1/77)。术后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的危险因素有新辅助放化疗(P=0.094)、癌胚抗原(P=0.086)及TNM分期(P=0.026);术后出现造瘘口旁疝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的危险因素有使用降糖药(P=0.172)、ASA麻醉分级(P=0.168)及TNM分期(P=0.16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述危险因素皆不是术后水电解质紊乱和造瘘口旁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随访期内造瘘还纳65例,其中术后90 d以内还纳者2例(3.1%),90~180 d还纳者20例(30.8%),超过180 d还纳者43例(66.2%)。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水电解质紊乱及造口旁疝,未发现引起上述两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造瘘还纳时间多需术后6月以上。

    作者:谢凌铎;周鑫;谢海艇;张云凯;曾焕红;孙涛;陈宁;傅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与不同基因型个体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为了寻找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有关的常见标记基因,本研究纳入了1976—2003年间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进行的5项病例对照研究和5项队列研究中的863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8553例非结直肠癌患者,分析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与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与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或NSAIDs相比,规律服用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降低[28%比38%,OR=0.69(95% CI:0.64~0.74),P=0.000]。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GST1基因附近的12号染色体短臂1区2带3号亚带(12p12.3)的SNP位点rs2965667的基因型与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00);其中rs2965667 TT基因型的个体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较未服用者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下降[28%比38%,OR=0.66(95% CI:0.61~0.70),P=0.000],而罕见的TA基因型或AA基因型(二者仅占4%)个体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后的发病风险增加[35%比29%;OR=1.89(95% CI:1.27~2.81);P=0.002]。单纯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发现,IL16基因附近的15号染色体长臂2区5带2号亚带(15q25.2)的SNP位点rs16973225的基因型与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00);其中rs16973225AA基因型的个体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较未服用者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下降[28%比38%,OR=0.66(95% CI:0.62~0.71),P=0.000],但对于少见的AC基因型或CC基因型(二者仅占9%)个体,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s并不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36%比39%,OR=1.89(95% CI:0.78~1.20),P=0.76]。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本刊对文稿中摘要撰写的要求

    论著摘要必须写成冠以“目的( Objective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Conclusions)”小标题的结构式。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我院”“We”等主语,不加评论和解释。所有文稿的英文摘要还应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和名均仅首字母大写,名字中间不加分隔“-”)、单位名称(科室、医院或研究所、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国名);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例如:“Sun Yihong, Wang Xuefei, Hou Yingyong, Qin Xinyu. Depara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通信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姜黄素对直肠癌细胞放疗增敏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直肠癌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经姜黄素和放射线处理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情况;采用人定制基因修复相关基因表达谱PCR芯片检测姜黄素联合放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对检出的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表达验证。结果姜黄素联合放疗组较单纯放疗组在48 h和72 h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基因芯片共检测了与基因损伤修复相关的95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姜黄素联合放疗组DNA连接酶4(LIG4)和多聚核苷酸激酶3磷酸化酶(PNKP)基因表达下调,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5(XRCC5)和细胞周期素H (CCNH)基因表达上调(P<0.05)。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姜黄素联合放疗组LIG4和PNKP蛋白表达较单纯放疗组明显降低,XRCC5和CCNH蛋白表达则明显增高(P<0.05)。结论姜黄素对直肠癌细胞HT-29的放疗增敏作用可能与其对CCNH、XRCC、LIG4和PNKP基因的调控有关。

    作者:王东;裘建明;杨关根;宋轶欢;邓群;张秀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对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 (LAPTM4B)在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30对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APTM4B mRNA的表达水平,并取6对结直肠癌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APTM4B蛋白表达水平。选取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分别构建LAPTM4B过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无论mRNA还是蛋白水平,LAPTM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 LAPTM4B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1),而LAPTM4B低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则显著减弱(P<0.01)。结论 LAPTM4B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预后分子标记物。

    作者:骆洋;卞正乾;叶光耀;俞旻皓;王正实;秦绍岚;慕逸飞;钟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镜联合技术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

    双镜联合技术是通过腹腔镜与内镜的相互配合进而扩大其应用领域、提高治疗安全性和精准性及有效性的一种微创新技术。主要分为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在结直肠良恶性肿瘤诊治中,腹腔镜与结肠镜或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的联合应用,为以往单镜治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或必须开放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选择,其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确保疗效的同时,实现手术创伤和生理功能影响小化。一体化手术室和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建立,对于双镜联合技术的开展与提高至关重要。

    作者:张再重;王雯;王烈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镜切除技术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以其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术包括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双镜联合(LECS)治疗等,因其在治疗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性和功能保存上体现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结直肠肿瘤的治疗中。本文就上述治疗方法在治疗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述。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齐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技术要领

    盆腔自主神经丛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裹于直肠周围。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有多个容易造成神经损伤的关键点。腹下神经与直肠中上段关系密切,来自骶2至骶4的盆内脏神经与腹下神经共同组成盆腔神经丛;游离直肠上段时,如错误进入盆筋膜壁层之后,则可能会将神经层掀起,造成神经损伤或离断。游离肠系膜下动脉时,应将动脉双侧可见的神经束尽量推向后腹壁,注意避免切开腹主动脉前筋膜,以免损伤神经。盆底深部直肠侧方的盆腔神经丛纤维和靠近Denonvilliers筋膜的血管神经束这两个部位也是容易受损伤的关键点,在游离直肠侧壁及前壁时,可在Denonvilliers筋膜后方、直肠固有筋膜前方进行,紧贴直肠系膜锐性离断,保护由盆腔神经丛发出的支配其他器官的分支。

    作者:卫洪波;郑宗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32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HMGB1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HMGB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HMGB1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核,少数呈现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表达状态。结直肠正常组织HMGB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组织[9.4%(3/32)比66.3%(57/86),P=0.000]。肿瘤直径大、分化程度低、浸润至浆膜外、分期晚及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MGB1表达阳性率更高(均P<0.05);而患者年龄和性别并不影响HMGB1的表达(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MGB1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56.1%比85.7%,P=0.021),其中HMGB1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纯核内表达者(41.4%比75.0%,P=0.013)。结论 HMG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且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和侵袭转移性增强而升高。 HMGB1表达阳性,尤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预后不良。

    作者:李增军;王海鹏;宋宝;孙燕来;韩建军;徐忠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数外科中心已经将机械性肠道准备(MBP)列为择期结直肠手术前的标准操作。而随着近20年来评价MBP研究的陆续开展,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也存在较多争论。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表明,对于择期开腹的结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弃置MBP;对于择期腹腔镜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行MBP;而对于择期腹腔镜结肠手术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尚存有争议,有待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论证。

    作者:邹镇洪;赵丽瑛;吴佳明;陈豪;李国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