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骶尾局部切除治疗直肠中下段肿瘤

周欣;尚俊清;周建农

关键词:直肠肿瘤, 局部切除术, 结骶,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在中下段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9月至2005年9月间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接受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的133 例中下段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者,6 例(4.5%)并发粪瘘.全组患者肿瘤切缘与基底均阴性.术后诊断为腺瘤28 例,增生性息肉3 例.类癌8 例,间质瘤1 例,腺瘤伴黏膜内癌变29 例,黏膜下癌64 例.64 例T1期腺癌患者中位随访期76个月,5年累计局部复发率2.0%,5年总生存率100%.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结论 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简便、安全,适合中低位直肠良性肿瘤的治疗与低位T1期直肠癌的选择性保肛手术治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华东地区胃肠道间质瘤专家讨论会议纪要

    2008年10月25日,华东地区胃肠道间质瘤(GIST)专家讨论会在青岛市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师英强教授主持,主要探讨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共识以及新进展.

    作者:师英强;严桥;钟捷;于吉人;燕敏;熊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术后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 mRNA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将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动态变化作为临床评估胃癌化疗敏感性分子学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对31例胃癌术后行辅助化疗(FOLFOX4)患者,运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化疗前后各时点外周血中CK20 mRNA的表达,选取15位健康志愿者为阴性对照组.结果 化疗前1周时检测,有25 例(80.6%)胃癌患者表达CK20 mRNA,6 例(19.4%)始终不表达;其中16 例(51.6%)升高,9例降低(29.0%);CK20 mRNA表达量为2.22±2.12.化疗开始时检测,CK20mRNA表达量已升高至2.96±2.27,两个时间点检测结果比较,t=2.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1 周期后检测,有24 例(77.4%)胃癌患者表达CK20 mRNA.7 例(22.6%)升高,17 例(54.8%)降低,7 例(22.6%)不表达;表达量为2.05±1.86,与化疗开始时的检测结果比较t=2.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前后CK20 mRNA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5).结论 化疗可使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动态定量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K20 mRNA可能成为评估胃癌术后化疗敏感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乔建梁;孟兴凯;张俊晶;齐力;梁越;孙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2009年开始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喉气管-结肠吻合用于下咽食管腐蚀性损伤的治疗

    临床上食管良性狭窄多南腐蚀性损伤所造成,特别是化学性灼伤,损伤范围常涉及咽、喉、食管和胃等部位,治疗较为复杂,尤其是下咽食管狭窄,因需兼顾呼吸和吞咽两大功能的恢复,如何进行咽喉功能重建仍是现今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

    作者:肖永光;黄杰;王土生;孙作永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35 例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35 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根治性切除19 例(54.3%).姑息性切除11 例,剖腹探查或单纯造瘘5 例.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及未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3%、18.2%和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个月、22个月和9个月.结论 对于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积极再手术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存率.

    作者:陈卫;周迪;崔龙;杨明;杨宝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2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残胃癌患者占同期收治的胃癌患者总数的3.3%.其中Ⅰ期4 例,Ⅱ期2 例,Ⅲ期6 例,Ⅳ期10 例.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7.3%,联合脏器切除率为50.0%:经腹腔完成残胃癌根治手术17 例,经胸腹联合切口完成残胃癌根治手术4 例,剖腹探查1 例.全胃切除、Roux-en-Y消化道重建21 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3.6%,分别为pN0,8 例;pN1.6 例;pN17 例;pN3 1 例.残胃癌Ⅰ、Ⅱ期患者生存时间(80.2±17.2)Ⅲ期患者生存时间(31.2±9.2)个月:Ⅳ期患者生存时间(23.6±6.1)个月;Ⅰ、Ⅱ期患者的牛存时间明显长于Ⅲ、Ⅳ期患者(P<0.05).术后生存率单纯残胃切除与联合脏器切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姑息手术与标准根治手术及扩大根治手术组比较、不同分化腺癌组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残胃癌外科治疗应选择在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进行扩大根治手术和联合脏器切除;病期早晚、淋巴结转移与否、肿瘤生物学特性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

    作者:韩方海;詹文华;李玉明;何裕隆;彭俊生;蔡世荣;马晋平;王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用改进的三袖套法对120只大鼠进行原位小肠移植术.总结手术技巧,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结果 术后有99只大鼠(82.5%)生存超过1周,死亡21只.受体术中出血平均少于1 ml.导致大鼠死亡的原因为术中吻合口大出血(5只,4.2%)、门静脉血栓形成(2只,1.7%)、门静脉大量空气栓塞(1只,0.8%)、动脉血栓形成(4只,3.3%)、吸人性肺炎(2只,1.7%)、感染(4只,3.3%)、麻醉意外(2只,1.7%)和肠扭转(1只,0.8%).结论 娴熟细致的外科操作、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薛利军;尹路;周慧江;张贵阳;林谋斌;倪俊声;金志明;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D10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105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胃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染色和血管标记.结果 胃癌组织中CD105标染的MVD与HIF-1α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两者均与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癌栓及静脉癌栓显著相关(P<0.01).HIF-1α蛋白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生存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05标染的MVD与HIF-1α的表达是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

    作者:马振海;戴冬秋;陈峻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变异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的染色体变异及其与S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检测40 例SCRC的染色体变异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0 例SCRC患者CGH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臂发生扩增或丢失.平均每例变异数为7.55,扩增数为4.73,丢失数为2.83.染色体扩增区域有20 q、12 q、13 q、7 P、7 q和16 q;缺失区域有18 q、5 q、4 q、8 P和17 P.结直肠癌TNM分期中Ⅲ、Ⅳ期患者的染色体总变异数和扩增数、缺失数均高于Ⅰ、Ⅱ期患者.本组患者染色体总变异数、扩增数和丢失数在不同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q的扩增与TNM分期有关.结论 染色体变异在SCRC中普遍存在,SCRC的染色体变异数及20 q的扩增与TNM分期有关.

    作者:陈寅波;鞠海星;张苏展;彭佳萍;李德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5-Aza-CdR调控胃癌细胞系RASSF1A基因表达及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去甲基化制剂5-Aza-CdR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 SGC7901 RASSF1A基因的去甲基化和表达调控及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5-Aza-CdR处理SGC7901细胞后,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率;应用MSP、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态、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5-Aza-CdR处理后.胃癌细胞SCC7901生长受到抑制(P<0.05),细胞周期呈现G1期阻滞,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RASSF1A基因在SGC7901中呈异常甲基化状态,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阴性:5-Aza-CdR处理后RASSF1A基因呈去甲基化状态,在mRNA及蛋白水平重新表达.结论 去甲基化制剂5-Aza-CdR调控胃癌细胞SGC7901 RASSF1A基因去甲基化及重新表达,对SGC7901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沈文静;戴冬秋;滕玥;刘红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氟尿嘧啶(5-Fu)治疗结卣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结直肠癌(Caco-2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应用EGF和5-Fu治疗后的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同时观察肿瘤细胞生长情况及EGF对其他器官正常细胞的影响.结果 单用5-Fu组裸鼠的抑瘤率为40.97%:EGF和5-Fu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前者达57.05%.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联合治疗组肿瘤细胞形态模糊.细胞数明显减少.其他脏器组织切片未见异常.EGF组和联合治疗组PCNA指数分别达到(51.60±10.97)%和(48.00±11.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处于增殖周期的肿瘤细胞增多.结论 联合应用EGF可以提高结直肠癌对5-Fu的敏感性.同时对其他器官无不良反应.其机制町能与EGF诱导静止期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叶霖;王国斌;陶凯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胚胎相关基因HOXA1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胚胎相关基因HOXA13在食管鳞状上皮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为排除肿瘤TNM分期对生存的影响,全部选择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或其他形式辅助治疗的Ⅱa期(T3N0M0)患者.收集1995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符合上述条件、经手术治疗、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39 例食管鳞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OXA13蛋白的表达.结果 HOXA13在Ⅱa期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1.5%: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无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OXA13阴性表达者术后无病生存期明显长于HOXA13阳性表达者(P<0.05).Cox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显示,HOXA13表达是Ⅱa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HOXA13表达增高可能是Ⅱa期食管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作者:闫万璞;申潞艳;顾振东;陈克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碘油造影在小肠梗阻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碘油造影在小肠梗阻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5 例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3 例行碘油造影者(碘油组)和62 例泛影葡胺造影者(泛影葡胺组)预测终是否行手术治疗.两组的灵敏度分别为98.3%和87.5%(P<0.05),特异度分别为97.1%和95.7%(P0.05);24 h的显影率分别为94.5%和85.5%(P<0.05),36 h的显影率分别为80.3%和33.9%(P=0.00).结论 碘油造影对小肠梗阻的诊疗及手术时机选择有指导意义.

    作者:杨文斌;张建文;赵玉国;邹晗;罗一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结肠代食管术吻合口瘘及肠段缺血的防治

    目的 探讨降低结肠代食管术(ERC)后吻合口瘘和肠段缺血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966年3月至2006年3月间实施ERC术的57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实施ERC时.掌握移植结肠段的长度比预测需要再长3~4 cm.并维护移植结肠段的主要供血血管充分供血的原则,保证肠段上提通道宽畅无阻,尽量采用顺蠕动向移植;1996年以后,术中常规首选左结肠动脉和肝曲的边缘血管作为移植肠段主要供血管.结果 本组患者以食管癌和食管瘢痕狭窄为主(92.5%).食管切除重建占55.6%.食管改道占44.4%.全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9%,其中1996年后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6%,低于此前的13.6%(P<0.05);术中采用顺蠕动向移植者其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2%,低于逆蠕动向移植者的65.5%(P<0.01).全组无1 例出现结肠段缺血坏死.结论 实施ERC时,采用移植结肠段的足够长度和维护充分供血是预防肠段缺血和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移植肠段通道通畅有利于肠段存活.顺蠕动向移植有利于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夏军;彭毅;黄杰;程邦昌;王志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lphastatin抑制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alphastatin对裸鼠体内新生血管形成和人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裸鼠皮下注射基质胶溶液形成基质胶体,测定alphastatin对基质胶体内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人胃癌BGC823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分别于裸鼠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和不同剂量的alphastatin(100 nmol/L,0.25 mg·kg-1·d-1;1000 nmol/L,2.5 mg·kg-1·d-1),测定各组瘤体大小、体质量并进行病理学分析,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分离瘤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经alphastatin处理后,提取细胞内蛋白,进行细胞鞘氨醇激酶(SPK)活性测定.结果 裸鼠移植瘤实验中,与PBS对照组相比.两个不同剂量alphastatin实验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体质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体积:(1145.96±29.89)μm3,、(612.65±23.45)μm3,比(1771±31.05)μm,P<0.05;瘤体质量:(0.31±0.03)g、(0.12±0.02)g比(0.67±0.02)g,P<0.05].体外实验病理学证实,alphastatin减少了瘤体内MVD的数目,降低了移植瘤体内血管内皮细胞SPK活性.上述作用均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alphastatin具有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作用,这种效应与降低血管内皮细胞SPK活性、减少1-磷酸鞘氨醇(S1P)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涛;陈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

    目的 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基因差异表达,寻找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并了解其在肿瘤发生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有8000条人类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以6 例临床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癌旁3 cm和5 cm肠黏膜组织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为研究对象.筛杳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癌组织样品中存在显著性表达差异的基因有769个.其中发生上调表达的有363个,下调表达的有406个;在癌旁3 cm样品中存在显著性表达筹异的基闪有155个,其中发生上调表达的有52个,下调表达的有103个:在癌旁5 cm样品中存在显著性表达差异的基因有230个,其中发生上调表达的有46个,下调表达的有184个.在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间,具有差异表达的基因较多(19.5%,769/3944),而在癌旁3 cm、5 cm两组直肠黏膜组织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则较少,占总体基因数量的3.9%~5.8%.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具有明显功能类型的基因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基因、细胞增殖与凋亡调控基因、基因转录调控基因及细胞外基质成份及其降解相父的基因.结论 不同来源组织间在生物学性质上具有各自的特性.多种基因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癌旁组织也存在着基因的差异表达.显示其也有恶变倾向.

    作者:韩晓燕;卫洪波;郑宗珩;黄江龙;魏波;胡宝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75年4月至2005年4月间收治的97 例早期低位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Tis、T1和T2期病变者分别为28 例、48 例和21 例;有17 例(17.5%)患者出现复发,其中局部复发13 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2 例,局部复发率15.5%;Tis、T1和T2期病变者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1%、12.5%和33.3%;另有2 例远处转移.局部切除术后复发时间为4~173(中位时间27)个月.肿瘤大体类型和T分期为局部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T2,期病变者局部切除术后行和未行辅助治疗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4%和57.1%(P=0.127).带蒂肿瘤、无蒂肿瘤和溃疡型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5%、13.7%和3/5.15 例局部复发者经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59.6%.结论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T分期和肿瘤的大体类型是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T2期病变局部切除后需行辅助治疗或行根治性切除术.

    作者:梁建伟;王征;周志祥;毕建军;刘骞;赵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外科医师在食管疾病诊治中的决策地位

    当今,胸外科医师在食管疾病的诊治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原因为:(1)食管癌仍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基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仍有数量庞大的食管癌患者.(2)食管疾病涵盖面广,从良性的食管反流性疾病、运动失调到恶性的食管癌[1,2].胃食管反流患者寻求更好治疗的数量亦逐渐升高,因此,需要治疗干预的食管疾病患者总数明显增加[3].

    作者:陈克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

    我国属于食管癌高发国家.提高我国食管癌的治疗水平,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模式当务之急.虽然手术切除仍是实现食管癌局部控制的佳治疗手段,但中晚期食管癌单纯手术的不良预后促使医生们探索加入辅助放疗或化疗的治疗方案.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化疗或放疗均未能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术前放疗亦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有效[1,2].近年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和术前化疗.

    作者:傅剑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直肠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

    患者,女,23岁.因大便性状改变伴便血,阵发性腹痛1个月于2008年5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于截石位12点钟距肛缘约5cm处直肠前壁可扪及5cmx5cm菜花状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质硬,易出血.

    作者:李俊霖;程骏;韩少良;刘志;张陪趁;吴秀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