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材健
目的:探究对子宫颈癌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对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子宫颈癌患者10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者的 SAS 和 SD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各维度的 GQOL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 <0.05)。结论对于子宫颈癌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妍双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孕6-12周)空腹血糖(FPG)对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价值。方法妊娠早期孕妇522例,于孕6-12周测定空腹血糖(FPG),并于妊娠中期(孕24-28周)行75g 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n =108)、对照组(n =414),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早期(孕6-12周)FPG 水平的差异及不同 FPG 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FPG 诊断 GDM的价值。结果GDM组妊娠早期 FPG 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妊娠早期 FPG 值的升高,妊娠期糖尿病的检出率逐渐增加;ROC 曲线分析显示佳的切点值在5.07mmol /L,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71.98%,ROC 曲线下面积为0.725(95%CI 为0.685-0.763)。结论妊娠早期 PFG 水平对 GDM发病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王金印;姜霞;朱兆霞;叶元华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对其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针对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奇霉素;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两组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在无差异的基础上分组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况明显较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均具有积极作用,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临床情况,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
作者:白志桃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研究与探讨核磁共振扫描(MRI)检查在诊断腮腺区肿块患者中的应用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腮腺区肿块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诊断所需分别应用核磁共振扫描和 CT 扫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展开观察与研究。结果所选患者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在60例患者中,病灶属于良性的患者共有44例,属于恶性的共有16例,经 CT 诊断检出腮腺区有肿块的患者有30例,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符合率为50.0%,其中,诊断为良性的患者有24例,符合率为54.54%,诊断为恶性的有6例,符合率为37.5%;核磁共振扫描诊断检出腮腺区有肿块的患者有32例,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符合率为53.3%,诊断为良性的患者有28例,符合率为63.6%,诊断为恶性的有4例,符合率为25.0%;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相比无较大差异,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腮腺区肿块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扫描或 CT 技术诊断能够有效鉴别患者病灶的发展状况,对恶性或良性肿瘤有着较好的诊断价值,是提高临床确诊率的重要技术。
作者:南晓勇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进行腹腔镜手术中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麻醉效果的对比。方法选择我院78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进行两组麻醉效果、血压、心率、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的对比。结果舒芬太尼组患者镇静评分于芬太尼组患者镇静评分差异不大,但是其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血压变化、心率变化、VAS 评分均比芬太尼组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舒芬太尼镇痛效果更高,并且血流动力学指标干扰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姬仁琼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高血压诊断及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3例,按病情及分级分为 A组(1级高血压组)、B 组(2级高血压组)、C 组(3级高血压组)及 D 组(高血压危象组)。所有患者与入院后24h 内及出院前1d 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mL,用酶法检测血清 Hcy 浓度。结果①四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清 Hcy 浓度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随着高血压分级增加血清 Hcy 浓度逐渐上升,高血压危象患者高,四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男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Hcy 浓度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 <0.01);④治疗后不同性别患者血清 Hcy 浓度均明显下降,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1)。结论血清 Hcy 浓度与高血压分级水平呈正相关,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清 Hcy 浓度高于女性患者。血清 Hcy 浓度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分级、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雁;陈联中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喉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喉癌患者42例纳入研究。护理前测定生活质量。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再次测定生活质量,并与护理前比较。结果护理后喉癌患者 PF、RF、EF、CF、SF 评分均比术前升高,对比显著(P <0.05)。护理后患者的总健康状况比术前升高,对比显著(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升喉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言华;于华兴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针灸科中随机抽选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45例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4例仅给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可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佟宝林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之间收治的3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本组收治的30例肝硬化患者经治疗后,显效者26例,无效者4例,治疗有效率为86.67%。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行合理药物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作者:丁丽静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使用培菲康联合蓝光,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辅助治疗,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共120例,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使用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使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比较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血清胆红素的下降值、治疗的起效时间、治疗的总有效率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60例经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为80.6±13.5umol /L,血清总胆红素的下降值为146.2±16.3umol /L,治疗的起效时间1.2±0.7d,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观察组患儿60例经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为100.8±19.7umol /L,血清总胆红素的下降值为103.9±11.4umol /L,治疗的起效时间2.6±0.6d,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结论使用培菲康联合蓝光对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淑红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自拟扶正化瘀汤与化疗在癌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8例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癌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扶正化瘀汤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各项免疫功能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 CD3+与CD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 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73.6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6.84%,P <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癌症患者应用自拟扶正化瘀汤与化疗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陆凤枝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在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40例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并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患者90.0%明显较高(对照组为70.0%);观察组复发率为2.5%,对照组为1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的临床观察发现,其能够对患者致病菌起到良好干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可能,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闫芮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及探讨 PDCA 循环管理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开始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实施 PDCA 循环管理模式,选择2016年上半年的13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另选取2015年下半年的13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的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手术室空气培养合格率、物体表面细菌学监测合格率、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经统计 P <0.05。结论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实施 PDCA 循环管理法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推广。
作者:路遥 刊期: 2016年第33期
工作目的: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的统一部署,为获得全区结核病流行病学指标,分析结核病疫情现状,评估2001--2010年全区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以来的效果,指导和促进我区今后的防治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我旗萨拉齐镇振华社区(4)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的32个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点之一。
作者:李永忠 刊期: 2016年第33期
近几年,人们对食品卫生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不断爆出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等极其负面的新闻,人们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中重要的一项,严格把控食品卫生是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保证。而对食品质量控制,主要是从食品生产、质量检验等环节进行监督,从而保证人们的食品卫生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食品监测中的理化质量控制问题,提出了食品监测之中理化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策,以期保障食品安全。
作者:张春霞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评价多种听力方法组合在婴幼儿听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4月———2016年11月于我院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未通过的164例出生3-9d的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等三种不同多种听力组合方法测定3月龄-6月龄患儿听力情况。结果本次所测的328耳中84.8%(278/328)为正常耳,15.2%耳异常。50耳异常耳中3耳听力轻度损失,13耳听力中度损失,19耳听力重度损失,15耳听力极重度损失,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耳占68.0%。结论多种听力方法组合是客观、准确诊断婴幼儿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虽然 ABRV波反应阀被视为听力损失指标,但不能作为听力损失诊断的唯一工具,为保证临床诊断准确率需将多种听力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作者:张晓龙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30例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收治的3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取结肠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并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给予患者优质全面的护理,待治疗与护理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后,30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共计出现3例并发症,1例患者为血便、2例患者为术后穿孔,在治疗后病情均得到了控制,所有患者在4至7天内均痊愈出院。结论结肠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将并发症出现的几率降到低,帮助患者的病情尽快的恢复,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啶在麻醉维持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需实施手术的患者75例,根据所有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啶剂量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三组,依次为参照组,试验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三组患者麻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①麻醉效果:三组麻醉效果各不相同,其中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佳,参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稍差,三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不良反应:研究组与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参照组不良反应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可比性。结论在麻醉维持中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啶所起到的效果均不相同,且不良反应亦有所差异,需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作者:李文静;黄学洙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研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合用氨氯地平与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选取10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做试验研究,Ⅰ组50例单纯接受氨氯地平片治疗,Ⅱ组55例在上述用药下接受瑞舒伐他汀口服,对该两种方案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其安全问题做评估。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经血压水平检测,结果差异不大,统计学不成立(P >0.05),治疗后,Ⅱ组的 SBP、DBP 检测结果均显著降低,优于Ⅰ组,统计学成立(P <0.05)。且Ⅱ组的 IMT 在治疗后相比Ⅰ组也有显著改善,统计学成立(P <0.05)。试验期间,两组均未产生横纹肌溶解、肌痛等明显不适。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合用氨氯地平及瑞舒伐他汀治疗,药物安全、疗效好,且对动脉硬化具有缓解作用,值得推荐。
作者:晏秀丽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研讨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诊疗与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选取36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做试验与研究,上述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绝对卧床、止血、护肝、持续24h 体征监护及补充血流量等一系列常规对症处理,对控制不佳者,给予肝动脉结扎术或肝部分切除术等治疗,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做综合性评估与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经非手术治愈者6例,占16.67%(6/36);余者30例按照肝损伤评级结果,采取相应手术方案救治,获得有效治疗者27例,占90.0%(27/30),手术治疗无效且死亡者3例,死亡率占10.0%(3/30)。结论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病情普遍较危急,尽早诊断并采取系统、规范的手术或非手术措施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作者:田华亭 刊期: 2016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