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卫组织称:心血管疾病仍是人类死亡首要原因

关键词:世卫组织, 心血管疾病, 死亡人数, 疾病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 评估报告, 地区, 传染病, 预测, 显示, 数据, 成因, 癌症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了有关全球疾病状况的新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和癌症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9%.报告对全球和各个地区的疾病状况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研究,并根据这些数据对2030年之前全球和各个地区的疾病成因进行了预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疗效分析

    胫骨开放性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各家观点不一,多数倾向于髓外固定.随着交锁髓内钉技术的发展,通过闭合穿针技术固定骨折端,增加了长骨干骨折内同定的治疗方法.部分学者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认为长骨干开放性骨折在充分清创的情况下髓内钉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选择,感染率较低(2.4%~2.6%)[1].2000年4月至2005年7月我科共采用交锁髓内钉Ⅰ期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开放性胫骨干骨折78例,报告如下.

    作者:许宏俊;路通;程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应用双球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尺骨截骨后、应用舣球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双球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7例,平均年龄7.9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30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X线片示桡骨均存在过度增长、尺骨向掌侧甚至桡侧成角畸形.经肘前Henry入路肱桡关节切开、瘢痕清理,尺骨嵴近端矢状面30°斜形截骨、Orthofix双球关节外同定架延长并同时过度矫正尺骨畸形,透视下实时调整尺骨截骨端、于桡骨头稳定复位后紧固火钳螺钉,拍片确认复位效果.术中可游离解剖出环状韧带残端,则予以修补;否则行彻底瘢痕切除,不重建环状韧带,完全依赖尺骨畸形的矫正及其艮度的恢复来维持肱桡复位关系.术后2~3周长臂后托石膏田定;尺骨截骨端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同定架. 结果随访3~26个月,尺骨端全部愈合,肱桡关系好,肘内外翻稳定性伟、无疼痛.按照Morrey标准:好6例,中1例. 结论双球关节外固定架可有效维持尺骨截骨后的矫正性成角和延长长度.并于安置之后(甚至术后)仍可进行调整,以妥善稳定并维持手术获得的肱桡对应关系,还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具有可操作和可调整优势.

    作者:王玉琨;尤海峰;张建立;危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手术前后供趾足足底应力分析

    目的 检测第2足趾游离移植手术前、后供趾足足底应力的变化.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应用比利时Footscan公司的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检测15例采取保留第2跖骨头的第2足趾游离移植术患者手术前、后足底生物力学的各项指标.结果 供趾足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第1趾区(T1)、第1,2,3跖骨头(M1~M3)大压强减小,足跟内侧(HM)、足跟外侧(HL)大压强增加,T1、M1~M3冲量值减小,HM、HL冲量值增加,M1、M2、前足蹬离期(FFPOP)接触时间减小,前足接触期(FFCP)、全足放平期(FFP)、M3、HM、HL接触时间增加,初始接触期(ICP)、FFP、FFPOP期x坐标值负向增大,FFP、FFPOP期y坐标值减小,FFP期足外侧压力增大;术后3个月T1大压强减小,HM、HL大雎强增加,M1、M2冲量值仍减小,FFCP、FFP足外侧压力增大;术后6个月仅T1、M3、M4、M5大压强值略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趋于正常化.结论 保留第2跖骨头的第2足趾游离移植术术后6个月供足足底生物力学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作者:田德虎;张义龙;张英泽;刘雷;刘春杰;韩长伶;韩久卉;韩金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创伤性双侧髋关节一前一后脱位: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随着高速交通的发展,外伤性髋关节脱位有上升趋势.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约占全身所有关节脱位的2%~5%[1-3],双侧髋关节脱位约占所有髋关节脱位的1%~2%[4-5],其中双侧后脱位约占双侧髋关节脱位的50%,双侧前脱位约占10%,一前一后脱位约占40%[4-5].本文报告1例双侧髋关节一前一后脱位并复习2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1-21],同时本例患者还并存右侧胫骨平台骨折,文献中尚无类似损伤报道[1-21].

    作者:周智勇;刘云鹏;赵学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骨科专业组

    自195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院以来,骨创伤的治疗就一直贯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的发展史中.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颈椎骨骺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颈椎骨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12例下颈椎骨骺损伤患儿.患儿年龄7~15岁,损伤类型均为下颈椎骨骺损伤,无脱位和关节突交锁,脊髓损伤按照Frankel分级:E级9例,D级3例.均采用保守治疗,枕颌带或颅骨牵引2周后颈部制动6~8周,1例D级患儿急性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 结果所有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9个月,后随访时所有患儿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为E级,X线检查颈椎弧度基本正常,活动度好.治疗期间除2例出现头部压疮外,无神经损害短暂性加重、肺部感染等发生. 结论儿童下颈椎骨骺损伤多数脊髓损伤程度轻,保守治疗无论在神经功能或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均能够获得优良疗效.

    作者:戎利民;董健文;刘斌;史德海;谢沛根;冯丰;蔡道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Pilon骨折手术治疗难点及处理对策

    Pilon骨折是指波及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下1/3压缩或爆裂骨折,由于骨折复位、固定困难,术后并发症多,临床治疗较为棘手.Ⅱ、Ⅲ型(Ruedi-Allgower分型)Pilon骨折指是胫骨远端粉碎伴压缩性骨折,关节面嵌压或爆裂,负重轴线损坏,其治疗则更为困难而常导致预后不良.我科自1998年3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4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子斌;洪建斌;阮安培;王正祥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融合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4/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活性的作用

    目的 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pAd-Easy制备融合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4/7(BMP-4/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转染兔骨髓幕质干细胞(BMSCs),检测BMP-4/7的成骨活性.方法 采用RT-PCR一步法和基因重组法,从胎盘组织中克隆BMP-4和BMP-7成熟肽cDNA,获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pGEM质粒中;从pGEM-BMP-4/7质粒中切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在大肠杆菌内重组,在293细胞中构建AAV-BMP-4/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采用SDS-PAGE电泳榆测BMP-4/7融合基因蛋白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融合基因BMP-4/7在BMSCB中的表达.AAV-BMP4/7转染兔BMSCs细胞7、14 d后,行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测定,观察成骨活性,以非转染组作为对照. 结果成功构建高滴度的携带BMP-4/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BMP-4/7.AAV-BMPd/7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可见29~830 KD蛋白带,大多数蛋白存在于包涵体内.ELISA检测显示经AAV转染的BMSCs中BMP-4/7蛋白有表达,随着转染MOI值的增加,BMP-4/7蛋白的表达增高(P<0.01).AAV-BMP4/7转染细胞后,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并与转染后诱导培养的时间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融合基因BMP-4/7可提高BMPs表达水平,有成骨活性,通过AAV可稳定表达.

    作者:袁绍辉;尚剑;邵国军;毕郑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家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血管壁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激素影响的血管壁中主要生长因子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 方法中国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内毒素组(n=10)和模型组(n=10),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及甲泼尼龙诱导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分别取旋股内侧动、静脉,提取组织总RNA,与含有122个兔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涤、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数据. 结果在检测的122个基因中,差异显著的基因动脉有10个,静脉有27个,生物学信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部分与血管生成、炎症免疫、骨化相关. 结论激素在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过程中降低了血管壁中主要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转录,进而影响了其在血管壁中的生物活性.

    作者:刘万林;郝廷;冯卫;苏秀兰;白志刚;黄健;吴一民;托娅;白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PM机在断指再植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断指再植手术治疗后患指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的恢复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32例患者44指离断伤行断指再植术治疗,其中20例术后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12例术后未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手指功能的康复情况.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获6~1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患指全部成活.20例使用CPM机患者与12例末使用CPM机患者均纳入结果分析.运用顾玉东断指再植评定标准,使用CPM机组共20例26指,优6指,良13指,可4指,差3指,优良率为73.1%;未使用CPM机组共12例18指,优2指,良7指,可5指,差4指,优良率为50.0%. 结论断指再植术后2~12周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可以减轻疼痛,防止术后粘连,促进指间关节的功能恢复.

    作者:豆勇刚;黎健伟;魏宽海;余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珠海航展中国空军七大亮点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均分世界,你能得到什么?

    按全世界共有60亿人口计算,如果平均分配地球上的资源,每个人能分到些什么呢?你会分到: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张力侧与压力侧不同程度皮质缺损对骨干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皮质缺损程度和位置对骨干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山羊股骨标本72个,分别按照骨干冠状面直径的10%、20%、30%、40%和50%制作张力侧和压力侧的皮质环形缺损.正常羊骨作为健康对照.对标本进行三点弯曲测试,力学指标包括大负倚、大功耗和弹性模量.记录每个标本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直径,张力侧和压力侧皮质厚度. 结果各组标本的外径和皮质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侧皮质缺损在50%亚组的大负荷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压力侧皮质缺损在50%、40%和30%亚组的大负荷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张力侧皮质缺损在50%、40%和30%亚组的大功耗较健康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分别为0.000,0.000,0.015),压力侧皮质缺损在各个缺损组的大功耗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为0.000).张力侧、压力侧皮质缺损的冠状径、矢状径、压力侧皮质厚度、弹性模量及张力侧皮质缺损的张力侧皮质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侧皮质缺损的张力侧皮质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皮质缺损对骨干力学性能有影响,张力侧和压力侧皮质缺损对骨干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同.

    作者:陈建海;姜保国;张殿英;付中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急性锁骨中段骨折髓内固定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从一项小规模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3项病例分析中得到有限证据认为,急性锁骨中段骨折不论是采用髓内固定还是非手术治疗,骨折的愈合率和恢复时间在两种治疗方法间无差别.结合上述所有研究计算合并后发现采用髓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提高肩关节的功能恢复.要更好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间的差异则需要采用方法严格的大样本对照试验来验证.

    作者:Mahit Bhandari;Joseph R Dettori;王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切开复位外侧边缘骨皮质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

    跟骨骨折是跗骨中常见的骨折,占跗骨骨折的20%~30%[1].目前,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包括患肢的抬高、冷敷、早期关节活动、石膏外固定以及夹板固定.手术治疗包括闭合的经皮撬拨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距下关节融合术[2].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和内固定器材的发展,对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越来越多的采取手术内固定治疗.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内固定加植骨术取得成功[1,3].但骨源多为髂骨和人工骨.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外侧边缘骨皮质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6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朱孟勇;王彩娇;滕晓;李小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T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方庆;罗从风;陈健;胡承方;孙辉;范鑫斌;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嗅鞘细胞与雪旺细胞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雪旺细胞和嗅鞘细胞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能力. 方法体外培养异体雪旺细胞及嗅鞘细胞2周后纯化浓缩待用.60只成年雌性Wistar鼠随机分成三组,坐骨神经切除25 mm长轴突,保留神经外膜吻合于近端,分别将细胞培养液、雪旺细胞、嗅鞘细胞分别植入A、B、C组神经外膜腔内,术后3个月,通过大体形态观察、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的运输距离、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踝关节功能评分、酶联免疫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来评估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 结果神经缺损再生情况,肉眼观C组完全,B组次之,而A组差,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生长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在神经中的运行距离,C组长,B组次之,而A组短;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髓鞘碱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浓度均数、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均数的结果都是C组高,B组次之,而A组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嗅鞘细胞能促进神经缺损再生,且效果优于雪旺细胞.

    作者:刘夫海;陈统一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下位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术后下位颈椎矢状面曲度之间的联系并确定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以保护颈椎生理曲度.方法 对1995年2月至2005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而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9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前测量颈椎侧位片C1-C2,C2-C7夹角,并且进行术后长期随访,以观察术后随访C1-C2,C2-C7夹角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10.3年,平均5.2年.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1-C2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8.4°±9.3°、2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2-C7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4.5°±10.1°、5.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P<0.05);其中术后随访C1-C2固定角度<20°(10°~20°)共计30例,≥20°(20.0°~43.6°)共计62例.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C1-C2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与C2-C7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之间也存在线性负相关. 结论寰枢关节行后路手术固定于高度前凸位时将导致术后下位颈椎的脊柱后凸,并且固定角度越大,下位颈椎的后凸程度就越大;为了保持下位颈椎的生理性曲度,手术中应尽量将C1-C2固定的角度控制在10°~20吨围内.

    作者:王健;倪斌;陶春生;王明飞;郭翔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的细胞计数和中性细胞分类变化.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存在的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受伤机制基本相同(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结果试验组组内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高,以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术后24 d或出院前一天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除了术后24小时无差别外,其余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均比对照组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比较,在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 d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小同时间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比对照组低. 结论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无小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郭毅;陈仲;马志坚;杨洪昌;吴兆翔;李涛;汪颖;程刚;欧艺;韩涛;李灿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

    开放性骨折是创伤外科中较常见的损伤,随着现代治疗技术的进展,明显改善了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开放性骨折的分类、抗生素的应用、手术时机、伤口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