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申勇;张同庆;张英泽;丁文元;董玉昌;张为

关键词:枢椎, 骨折, 骨螺丝, 骨折固定术, 内, 颅骨牵引
摘要:目的通过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探讨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技术操作要领和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36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15例颅骨牵引,21例实施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C2,3融合10例,C2-4颈融合11例).暴露C2,3或C2-4后方结构,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钉点,一般为向头端倾斜20°30°,向内倾斜25°~35°.对于C3、C4采用外倾斜35°~40°,与椎体关节面平行.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5~28个月,平均18个月.15例颅骨牵引者6例丢失复位位置,21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2例内固定松动,余均获骨性愈合,无颈椎功能受限.结论经C2,3、C2-4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达到复位固定和早期康复的目的,但两术式无明显差别.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目的探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3月~2004年6月在我院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39.4岁(28~52岁);左膝12例,右膝7例.按Schatzker分型:V型8例,Ⅵ型11例.按AO分型:C1.3型11例,C2.3型6例,C2.4型2例.采用内、外侧两个切口,外侧为胫骨平台标准入路--外侧髌骨旁入路,内侧为胫骨后内侧入路;行双钢板固定:内侧用一块四孔1/3半管型接骨板或前臂小钢板固定,外侧异形钢板固定.结果术后16例获得随访,随访4~31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Ras mussen[1]的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双切口双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可以早期行CPM机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倪红联;蔡宏歆;徐农;罗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体外冲击波对兔长骨牵伸骨痂形成的早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兔长骨牵伸骨痂形成的早期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胫骨中段截断,5 d后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 mm,10 d后停止延长,待骨痂形成10 d;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牵伸骨痂中心区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冲击波能量密度0.54 mJ/mm2,脉冲1 000次;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两组于截骨后45、60、75 d取材,采用X线片、骨密度检测对牵伸骨痂形成进行观察,并行统计学分析,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术后45 d和60 d,X线片及骨密度检测显示实验组牵伸骨痂形成量及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5 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组织学观察发现45 d实验组成熟软骨和类骨组织形成量均较对照组多,实验组新生骨痂内毛细血管数量较多,60 d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有丰富的骨髓腔和原始骨髓,对照组以类骨组织为主,原始骨髓少,75 d两组间组织学形态趋于一致.结论在兔胫骨牵伸骨形成过程中,ESW可加速骨痂的早期形成、矿化和改建.

    作者:付军;郭征;王臻;郭炜;李晓娟;吕荣;李艳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Mason 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研究桡骨小头切除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83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58例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28例行桡骨小头切除术,3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随访对两组患者的肘、腕关节的疼痛、运动、肌力、X线表现,以及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分别平均随访10年和5.5年,切除组平均肘关节痛觉满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18.7分,内固定组23.5分(P<0.01);切除组肘关节伸直角度平均-12.4°,内固定组平均-5.8°(P<0.01);切除组肘关节屈曲度、前臂旋转活动度与内固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伸肘、旋前以及旋后肌力减弱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切除组提携角平均增大8.7°、桡骨移位2.1 mm,内固定组分别为1.3°和0.3 mm,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切除组Brod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0.3分,内固定组91.3分(P<0.01).结论与桡骨小头切除术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得到较大的肌力恢复以及较好的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刘万军;王维光;刘云鹏;刘永厚;蒋玉贵;王海;孙冰;褚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路Ventro Fix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AO圆棒内固定系统Ventro Fix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技术特点.方法自2000年7月~2005年6月对1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Ventro Fix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40个月,平均14.6个月.植骨块融合,无圆棒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伤椎高度大部分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2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VentroFix具有安装简便、兼容性强、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前路内固定系统.

    作者:李龙;唐运鹏;江健;李兵;陈耀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人营养状况对髋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对髋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2002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7例,男69例,女58例;年龄65~99岁,平均72.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67例.分别于入院时测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出Rainey McDonald营养学指数.术后切口均住院观察2周后拆线.结果31例切口愈合出现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组血清转铁蛋白明显低于正常组,对预测切口延迟愈合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Rainey McDonald营养学指数对预测切口愈合有显著性意义(P<0.05).通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严格无菌操作等,切口后均甲级愈合.结论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可对髋部骨折术后结果产生影响.血清转铁蛋白和Rainey McDonald营养学指数对预测切口愈合有意义.鼓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

    作者:郭炯炯;唐天驷;杨惠林;胡晓慧;肖锦春;李新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表达

    目的探讨含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为进一步进行多基因转染MSCs复合纳米仿生骨治疗骨缺损实验提供材料.方法用电穿孔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BMP2转染至兔MSCs中,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学检查观察转染效果、检测转染效率,定量RT-PCR方法观察hBMP-2 cDNA在兔MSCs中的转录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BMP-2蛋白表达情况,ALP活性定量测定检测hBMP-2蛋白功能.结果电穿孔方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兔MSCs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为(42.7±2.1)%,转染24 h后定量RT-PCR方法检测到hBMP-2 cDNA在兔MSCs中的转录片断,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hBMP-2蛋白呈强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方法可见18 KD hBMP-2蛋白条带,转染组细胞ALP活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pIRES2-EGFP-hBMP2通过电穿孔方法导入兔MSCs,并在其中有效表达,发挥生物学作用.

    作者:邹德波;周东生;王永会;王来城;武兴国;黄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内固定取出的必要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2004年10月间31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均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所有患者均缝合断裂的肩锁关节并修复三角肌、斜方肌在锁骨上的止点;9例患者缝合断裂的喙锁韧带.按Constant and Murley法评定肩关节功能,并对内固定取出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4~40个月,平均2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钢板取出后无再次脱位.仅9例患者取出钢板,取出时间为术后12~27个月,平均18个月.内固定取出前肩关节评分为(76.5±8.6)分,内固定取出后肩关节评分为(99.5±1.0)分,内固定取出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O锁骨钩钢板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较好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等优点,但因长期存留体内影响肩关节功能,建议术后取出.

    作者:韩纲;梁雨田;唐佩福;陶笙;梁向党;许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组织工程生物活性支架研究进展

    新型支架材料的研究趋势呈单一组分向多组分过渡,惰性材料向活性材料过渡,宏观水平向微观水平过渡.随着纳米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纳米改性与仿生构建这两个新理念也逐渐融入了支架研究的主流,网络成骨理论近年也在支架领域得到很好的拓展与应用.如何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研获理想的生物活性支架,已成为骨组织工程这一重大课题的核心热点和难点.本文重点探讨了骨组织工程中极具前景的几类生物支架,对其国内外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吴王喜;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科生物力学的发展现况

    近年来,骨科生物力学的相关议题在各领域持续发展,同时亦有许多令人振奋的新发现.由于时代变迁与设备的改良,骨科研究的范围变得相当广泛,议题有小至细胞的力学刺激响应,亦有大至肢体的动作分析.生物学与力学间的关系可谓是近来热门的课题,而相关的新兴研究报告包含应用骨与软骨病理学的遗传基础探讨骨质疏松及退化性关节炎等常见的病症机制.其它热门探讨的骨骼肌肉相关议题包括组织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肌腱与韧带的修补、人工植入物以及显微组织的力学性质.此外,目前有许多跨领域的骨科相关研究议题,如以不同形态的力学环境刺激细胞,观察其生理变化及回应.而部分新的研究方法包括以计算机(如有限元素模型)模型的模式模拟显微构造(如松质骨架构)的力学机制及一些相对长期的活体研究.骨科生物力学是一门相当广泛的科学,其主要是促进临床手术技术、手术器械以及人工植入物的进步,如骨折固定模式、人工关节组件设计、义肢等方面均是骨科生物力学对于临床的主要贡献.

    作者:郑诚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冻干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早期血管生成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冻干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早期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将100 ng/mL的bFGF与冻干肌腱复合后,移植重建一侧犬ACL,另一侧单纯移植冻干肌腱做对照,14只家犬分别于术后1~6周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比较新血管的生成.结果实验组2~3周出现新生血管,4~5周达到高峰;而对照组4~5周出现新生血管.结论复合100 ng/mL浓度的冻干肌腱移植重建ACL后,在新血管形成的时间及长入肌腱的深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春礼;范宏斌;徐虎;程宏旺;房居颖;李起鸿;郭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进展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脱位之一,传统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在对其损伤机制及分类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几年来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治疗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作者:赵明东;尹望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基因细胞移植和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脊髓损伤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和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脊髓损伤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四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脊髓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脊髓损伤+GM-1组;D组:脊髓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GM-1组.伤后1、3、7、14 d采用[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法检测大鼠损伤后脊髓NMDA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各组[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大结合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减少程度顺序是A组>B组>C组>D组.结论应用GM-1和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后可以通过影响脊髓NMDA受体,从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作者:张强;邹德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负重对生物活性骨水泥与骨结合界面微力学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负重对含锶羟基磷灰石(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与骨结合界面微力学及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12只兔随机分为两组,将Sr-HA活性骨水泥注入其中一组兔的髂骨内(非负重状态),另一组中,Sr-HA活性骨水泥被用于单侧半髋关节置换(负重状态).术后6个月,我们分别对两种状态下骨与Sr-HA活性骨水泥界面的组织学、化学成分及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组织学观察可见,在丽种状态下,骨与Sr-HA活性骨水泥均能紧密结合.但负重组的骨-骨水泥界面可见活跃的新骨形成及骨的重建.能谱(EDX)分析的结果显示:负重组界面的钙与磷含量明显高于非负重组.此外,两种状态下,界面的力学性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负重组界面的杨氏模量及硬度高于骨及骨水泥;而非负重组界面的力学性能介于骨与骨水泥之间.结论负重有利于骨的代谢及骨-骨水泥界面的力学特性.

    作者:倪国新;曲广运;吕维加;谭兵;颜庆云;李朝阳;陆瓞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理论基础为恢复膝关节正常动力学,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防止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退变.影响ACL重建疗效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保证骨隧道的等距特性为关键.本文重点就ACL重建术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作者:Aljaberi Mohmmed;曾炳芳;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评论: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治疗

    桡骨小头为盘状,上面为桡骨小头凹,与肱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其周围镶有一层软骨,构成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对合,是前臂旋转活动的重要结构.桡骨小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有移位,理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解剖位置,早期活动,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功能.如果骨折粉碎无法复位和固定,只要有条件就应当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维持桡骨长度,重建前臂旋转功能,因为切除桡骨小头会导致桡骨上移,尺骨小头相对过长,在腕关节尺侧发生撞击,引起疼痛和无力.不过,桡骨小头置换仅适用于较年轻的患者,肱骨小头关节面损伤者也不适宜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如果合并肘关节内侧不稳,还必须同时修复损伤的内侧副韧带.

    作者: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钉棒系统在寰枢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行寰枢椎固定.为保证确切的三点固定和植骨融合,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与钛缆固定.结果患者寰枢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14例患者均获骨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

    作者:卢旭华;陈德玉;袁文;倪斌;郭永飞;何志敏;赵定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目的报告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5年6月采用双极人工桡骨小头假体(浮动杯假体)置换的方法治疗MasonⅢ、Ⅳ型桡骨小头骨折10例,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0个月,平均14.9个月,肘关节屈伸平均133.5°/9.0°,前臂旋前/旋后平均78.5°/84.0°,3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1例肘关节轻度外翻不稳,3例肘关节轻度乏力.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分,优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0%.结论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难以重建的桡骨小头骨折的近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梅国华;姜佩珠;范存义;蔡培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桥式交叉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桥式交叉皮瓣修复受区缺乏可利用血管的小腿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2002年5月~2004年9月19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胫前及胫后血管损伤严重,无法利用.急诊清创并处理骨折后,将游离皮瓣血管与健侧胫后动静脉吻合,建立皮桥,双下肢固定,健侧踝及大腿悬吊.结果6~8周后断蒂,19例皮瓣均成活良好.结论采用桥式交叉皮瓣修复患侧缺乏可供吻合的血管的小腿创面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作者:韩同坤;范存义;曾炳芳;窦庆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NT-PC)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髌骨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NT-PC内固定,术后对疗效进行随访调查分析.结果47例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5年随访,按照胥少汀对髌骨骨折疗效综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5.7%,有效率达100%.结论NT-PC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显著疗效,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安全性大,术后能早期活动锻炼功能恢复快,大限度恢复髌骨的完整结构,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希勤;何春雷;廖文杰;陈伟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患者67例,25例C3型骨折选用股骨髁上支持钢板,42例A3、C2型骨折选用股骨远端接骨板;其中35例自体髂骨植骨,23例同种异体骨植骨,9例腓骨髓内植骨+髂骨植骨;全部患者在股四头肌与股骨之间应用生物可吸收医用膜;13例辅助髌骨牵引.术后常规中药熏洗、CPM锻炼等综合方法治疗.结果67例患者获得10~2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标准评定:优36例,良23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8.1%.结论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固定可靠,可满足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有效防止股四头肌粘连和膝关节僵硬.辅助局部一期植骨、应用生物可吸收医用膜,部分髌骨牵引、术后中药熏洗、CPM锻炼等综合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永斌;袁华军;何忠;王飞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