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刘川;付维德
目的探讨应用桥式交叉皮瓣修复受区缺乏可利用血管的小腿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2002年5月~2004年9月19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胫前及胫后血管损伤严重,无法利用.急诊清创并处理骨折后,将游离皮瓣血管与健侧胫后动静脉吻合,建立皮桥,双下肢固定,健侧踝及大腿悬吊.结果6~8周后断蒂,19例皮瓣均成活良好.结论采用桥式交叉皮瓣修复患侧缺乏可供吻合的血管的小腿创面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作者:韩同坤;范存义;曾炳芳;窦庆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2年9月~2004年12月应用小切口闭合复位、微创髓内钉插入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23例,根据AO分型:A2型3例,A3型4例,B2型6例,B3型4例,C1型5例,C2型1例.记录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 min(60~150 min),平均输血量60 mL(0~400mL).无明显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4 d(3~7 d).结论采用微创顺行髓内钉插入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不输血、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一种微创技术.
作者:王兵;安智全;王烨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AO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7月~2004年10月,25例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用可塑型AO钛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必要时采用植骨术.结果所有患者经8~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25例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患者有22例评为优良,总优良率88.0%.结论开放性复位和可塑型钛型钢板内固定以及必要的植骨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柳斌;刘国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3月~2004年6月在我院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39.4岁(28~52岁);左膝12例,右膝7例.按Schatzker分型:V型8例,Ⅵ型11例.按AO分型:C1.3型11例,C2.3型6例,C2.4型2例.采用内、外侧两个切口,外侧为胫骨平台标准入路--外侧髌骨旁入路,内侧为胫骨后内侧入路;行双钢板固定:内侧用一块四孔1/3半管型接骨板或前臂小钢板固定,外侧异形钢板固定.结果术后16例获得随访,随访4~31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Ras mussen[1]的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双切口双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可以早期行CPM机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倪红联;蔡宏歆;徐农;罗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含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为进一步进行多基因转染MSCs复合纳米仿生骨治疗骨缺损实验提供材料.方法用电穿孔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BMP2转染至兔MSCs中,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学检查观察转染效果、检测转染效率,定量RT-PCR方法观察hBMP-2 cDNA在兔MSCs中的转录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BMP-2蛋白表达情况,ALP活性定量测定检测hBMP-2蛋白功能.结果电穿孔方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兔MSCs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为(42.7±2.1)%,转染24 h后定量RT-PCR方法检测到hBMP-2 cDNA在兔MSCs中的转录片断,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hBMP-2蛋白呈强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方法可见18 KD hBMP-2蛋白条带,转染组细胞ALP活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pIRES2-EGFP-hBMP2通过电穿孔方法导入兔MSCs,并在其中有效表达,发挥生物学作用.
作者:邹德波;周东生;王永会;王来城;武兴国;黄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冻干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早期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将100 ng/mL的bFGF与冻干肌腱复合后,移植重建一侧犬ACL,另一侧单纯移植冻干肌腱做对照,14只家犬分别于术后1~6周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比较新血管的生成.结果实验组2~3周出现新生血管,4~5周达到高峰;而对照组4~5周出现新生血管.结论复合100 ng/mL浓度的冻干肌腱移植重建ACL后,在新血管形成的时间及长入肌腱的深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春礼;范宏斌;徐虎;程宏旺;房居颖;李起鸿;郭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新型支架材料的研究趋势呈单一组分向多组分过渡,惰性材料向活性材料过渡,宏观水平向微观水平过渡.随着纳米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纳米改性与仿生构建这两个新理念也逐渐融入了支架研究的主流,网络成骨理论近年也在支架领域得到很好的拓展与应用.如何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研获理想的生物活性支架,已成为骨组织工程这一重大课题的核心热点和难点.本文重点探讨了骨组织工程中极具前景的几类生物支架,对其国内外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吴王喜;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负重对含锶羟基磷灰石(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与骨结合界面微力学及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12只兔随机分为两组,将Sr-HA活性骨水泥注入其中一组兔的髂骨内(非负重状态),另一组中,Sr-HA活性骨水泥被用于单侧半髋关节置换(负重状态).术后6个月,我们分别对两种状态下骨与Sr-HA活性骨水泥界面的组织学、化学成分及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组织学观察可见,在丽种状态下,骨与Sr-HA活性骨水泥均能紧密结合.但负重组的骨-骨水泥界面可见活跃的新骨形成及骨的重建.能谱(EDX)分析的结果显示:负重组界面的钙与磷含量明显高于非负重组.此外,两种状态下,界面的力学性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负重组界面的杨氏模量及硬度高于骨及骨水泥;而非负重组界面的力学性能介于骨与骨水泥之间.结论负重有利于骨的代谢及骨-骨水泥界面的力学特性.
作者:倪国新;曲广运;吕维加;谭兵;颜庆云;李朝阳;陆瓞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和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脊髓损伤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四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脊髓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脊髓损伤+GM-1组;D组:脊髓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GM-1组.伤后1、3、7、14 d采用[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法检测大鼠损伤后脊髓NMDA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各组[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大结合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减少程度顺序是A组>B组>C组>D组.结论应用GM-1和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后可以通过影响脊髓NMDA受体,从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作者:张强;邹德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介绍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2003年应用内固定+喙锁韧带静力或动力重建治疗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31例,其中男26例,女5例,均为Ⅲ度脱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按Lazzcano功能评定标准对肩锁关节进行评估:优24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结论内固定+喙锁韧带静力或动力重建符合肩锁关节生理解剖特点,不易再脱位,远期疗效好.
作者:任逸众;刘晓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脱位之一,传统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在对其损伤机制及分类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几年来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治疗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作者:赵明东;尹望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利用健侧小腿内侧皮瓣修复患侧小腿皮肤缺损时,蒂部设计的改进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蒂部四种设计方法行健侧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对侧小腿皮肤缺损40例并进行蒂部训练提前断蒂.结果38例皮瓣全部成活,基本达到一期愈合.2例皮瓣小部分坏死,换药后邮票植皮愈合;40例皮瓣均3周断蒂,随访6个月~5年,供区肢体无功能障碍.结论血管蒂桥的设计改进扩大了带蒂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范围;提前断蒂缩短了肢体固定时间,并皮瓣成活后大限度地保存了肢体功能,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新中;张川;张桂生;刘柳;杨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研究桡骨小头切除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83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58例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28例行桡骨小头切除术,3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随访对两组患者的肘、腕关节的疼痛、运动、肌力、X线表现,以及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分别平均随访10年和5.5年,切除组平均肘关节痛觉满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18.7分,内固定组23.5分(P<0.01);切除组肘关节伸直角度平均-12.4°,内固定组平均-5.8°(P<0.01);切除组肘关节屈曲度、前臂旋转活动度与内固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伸肘、旋前以及旋后肌力减弱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切除组提携角平均增大8.7°、桡骨移位2.1 mm,内固定组分别为1.3°和0.3 mm,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切除组Brod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0.3分,内固定组91.3分(P<0.01).结论与桡骨小头切除术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得到较大的肌力恢复以及较好的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刘万军;王维光;刘云鹏;刘永厚;蒋玉贵;王海;孙冰;褚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跟腱缺损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1994年7月~2004年1月间56例跟腱缺损患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跟腱组织缺损情况及缺损长度分为三类9型,其中采用跟腱端端吻合法16例,Lindholm's法14例,吻合血管大收肌肌腱(皮瓣)移植18例,吻合血管髂胫束(皮瓣)移植6例,吻合血管腓骨、吻合血管大收肌肌腱骨皮瓣联合移植1例,吻合血管背阔肌腱膜皮瓣移植1例.结果56例随访1年6个月~8年3个月,平均5.3年,按Thermann's功能评定:优35例,良12例,可8例,差1例,优良率83.9%.结论鉴于跟腱缺损的伤情复杂,临床分类、分型有利于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跟腱缺损采用显微外科修复方法,跟腱局部损伤小,有利于修复跟腱尽快愈合,抗张力性能好,早期功能练习,是符合跟腱解剖和生理功能重建需求的良好选择.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王众;骆宇春;朱建平;李强;俞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NT-PC)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髌骨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NT-PC内固定,术后对疗效进行随访调查分析.结果47例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5年随访,按照胥少汀对髌骨骨折疗效综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5.7%,有效率达100%.结论NT-PC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显著疗效,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安全性大,术后能早期活动锻炼功能恢复快,大限度恢复髌骨的完整结构,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希勤;何春雷;廖文杰;陈伟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三种手术入路疗效的比较.方法我们对2000年9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47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前路入路组、后路入路组、前后联合入路组,比较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12个月随访,比较三组间手术前、后的Frankel的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均较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减压彻底,但其预后与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首选的手术方式,后路是辅助的手术方法,而前后联合入路应谨慎选用.
作者:何仿;苟三怀;马骋;欧阳跃平;刘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报告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5年6月采用双极人工桡骨小头假体(浮动杯假体)置换的方法治疗MasonⅢ、Ⅳ型桡骨小头骨折10例,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0个月,平均14.9个月,肘关节屈伸平均133.5°/9.0°,前臂旋前/旋后平均78.5°/84.0°,3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1例肘关节轻度外翻不稳,3例肘关节轻度乏力.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分,优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0%.结论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难以重建的桡骨小头骨折的近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梅国华;姜佩珠;范存义;蔡培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AO C型髋臼骨折的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1月共手术治疗AO C型(双柱)髋臼骨折46例,其中C1型23例,C2型14例,C3型9例.手术入路:髂腹股沟入路15例,改良Kocher-Langenbeck入路10例,前后联合入路21例.根据伤后距手术治疗的时间将46例患者分为3组:伤后第1周以内手术者15例(A组),第2周手术者23例(B组),第3周及以后者8例(C组);手术前、后均行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并通过X线片随访.结果46例患者中解剖复位34例(73.9%),复位欠佳者8例(17.4%),不满意复位4例(8.7%);随访12~36个月,平均31个月,采用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功能表现优32例(69.6%),良5例(10.9%),可5例(10.9%),差4例(8.7%).组间比较:复位程度A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组与C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复位程度与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密切相关(P<0.01).髋关节功能A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C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把各种影像学资料结合起来采用AO通用分型,能够全面了解骨折情况,正确诊断骨折类型;手术应尽可能在伤后2周内进行,并力求达到解剖复位.应用正确的复位和内固定方法是髋臼C型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许世宏;周东生;穆卫东;王鲁博;孙占胜;王伯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β-TCP人工骨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四肢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2月~2004年10月应用β-TCP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45例,其中新鲜骨折39例,陈旧骨折6例;肱骨5例,桡骨9例,掌骨2例,股骨8例,胫骨21例.术后定期X线片、CT片等检查对比.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经4~15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所有骨缺损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患者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β-TCP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安全可靠、方便有效,可代替自体骨移植.
作者:骆兆配;陈环球;赖欢乐;李宇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理论基础为恢复膝关节正常动力学,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防止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退变.影响ACL重建疗效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保证骨隧道的等距特性为关键.本文重点就ACL重建术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作者:Aljaberi Mohmmed;曾炳芳;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