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路减压植骨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张旭;刘川;付维德

关键词: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脊髓损伤, 内固定器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双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0~2004年采用前路减压、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6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5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1~3级恢复,随访期间无后凸加重及内固定松动、脱落等并发症,植骨融合.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双棒内固定因具有操作方便、矫形力强、固定可靠、利于植骨融合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较好的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β-TCP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

    目的观察β-TCP人工骨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四肢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2月~2004年10月应用β-TCP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45例,其中新鲜骨折39例,陈旧骨折6例;肱骨5例,桡骨9例,掌骨2例,股骨8例,胫骨21例.术后定期X线片、CT片等检查对比.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经4~15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所有骨缺损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患者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β-TCP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安全可靠、方便有效,可代替自体骨移植.

    作者:骆兆配;陈环球;赖欢乐;李宇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6例,女5例,平均63岁(54~71岁).术前Harris评分25~40分,平均33分.术前血沉均有升高,平均61 mm/h(34~80 mm/h).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11例中一期翻修6例,二期翻修5例,术后均置引流管引流并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11例患者早期感染2例,晚期感染9例.术前穿刺及窦道脓液培养阳性8例,其中5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大肠埃希氏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术后11例患者随访12~31个月,平均17个月,感染均未复发,血沉、血常规检查正常,术后Harris评分为79~92分,平均84.2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1.2分(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辉;吕厚山;吴学东;叶欣;别春娟;李传福;韩丹;赵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跟腱缺损的分类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跟腱缺损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1994年7月~2004年1月间56例跟腱缺损患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跟腱组织缺损情况及缺损长度分为三类9型,其中采用跟腱端端吻合法16例,Lindholm's法14例,吻合血管大收肌肌腱(皮瓣)移植18例,吻合血管髂胫束(皮瓣)移植6例,吻合血管腓骨、吻合血管大收肌肌腱骨皮瓣联合移植1例,吻合血管背阔肌腱膜皮瓣移植1例.结果56例随访1年6个月~8年3个月,平均5.3年,按Thermann's功能评定:优35例,良12例,可8例,差1例,优良率83.9%.结论鉴于跟腱缺损的伤情复杂,临床分类、分型有利于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跟腱缺损采用显微外科修复方法,跟腱局部损伤小,有利于修复跟腱尽快愈合,抗张力性能好,早期功能练习,是符合跟腱解剖和生理功能重建需求的良好选择.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王众;骆宇春;朱建平;李强;俞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目的通过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探讨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技术操作要领和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36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15例颅骨牵引,21例实施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C2,3融合10例,C2-4颈融合11例).暴露C2,3或C2-4后方结构,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钉点,一般为向头端倾斜20°30°,向内倾斜25°~35°.对于C3、C4采用外倾斜35°~40°,与椎体关节面平行.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5~28个月,平均18个月.15例颅骨牵引者6例丢失复位位置,21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2例内固定松动,余均获骨性愈合,无颈椎功能受限.结论经C2,3、C2-4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达到复位固定和早期康复的目的,但两术式无明显差别.

    作者:申勇;张同庆;张英泽;丁文元;董玉昌;张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内固定取出的必要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2004年10月间31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均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所有患者均缝合断裂的肩锁关节并修复三角肌、斜方肌在锁骨上的止点;9例患者缝合断裂的喙锁韧带.按Constant and Murley法评定肩关节功能,并对内固定取出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4~40个月,平均2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钢板取出后无再次脱位.仅9例患者取出钢板,取出时间为术后12~27个月,平均18个月.内固定取出前肩关节评分为(76.5±8.6)分,内固定取出后肩关节评分为(99.5±1.0)分,内固定取出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O锁骨钩钢板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较好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等优点,但因长期存留体内影响肩关节功能,建议术后取出.

    作者:韩纲;梁雨田;唐佩福;陶笙;梁向党;许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理论基础为恢复膝关节正常动力学,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防止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退变.影响ACL重建疗效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保证骨隧道的等距特性为关键.本文重点就ACL重建术中骨隧道等距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作者:Aljaberi Mohmmed;曾炳芳;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路减压植骨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双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0~2004年采用前路减压、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6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5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1~3级恢复,随访期间无后凸加重及内固定松动、脱落等并发症,植骨融合.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双棒内固定因具有操作方便、矫形力强、固定可靠、利于植骨融合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旭;刘川;付维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体外冲击波对兔长骨牵伸骨痂形成的早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兔长骨牵伸骨痂形成的早期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胫骨中段截断,5 d后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 mm,10 d后停止延长,待骨痂形成10 d;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牵伸骨痂中心区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冲击波能量密度0.54 mJ/mm2,脉冲1 000次;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两组于截骨后45、60、75 d取材,采用X线片、骨密度检测对牵伸骨痂形成进行观察,并行统计学分析,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术后45 d和60 d,X线片及骨密度检测显示实验组牵伸骨痂形成量及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5 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组织学观察发现45 d实验组成熟软骨和类骨组织形成量均较对照组多,实验组新生骨痂内毛细血管数量较多,60 d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有丰富的骨髓腔和原始骨髓,对照组以类骨组织为主,原始骨髓少,75 d两组间组织学形态趋于一致.结论在兔胫骨牵伸骨形成过程中,ESW可加速骨痂的早期形成、矿化和改建.

    作者:付军;郭征;王臻;郭炜;李晓娟;吕荣;李艳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Mason 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研究桡骨小头切除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83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58例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28例行桡骨小头切除术,3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随访对两组患者的肘、腕关节的疼痛、运动、肌力、X线表现,以及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分别平均随访10年和5.5年,切除组平均肘关节痛觉满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18.7分,内固定组23.5分(P<0.01);切除组肘关节伸直角度平均-12.4°,内固定组平均-5.8°(P<0.01);切除组肘关节屈曲度、前臂旋转活动度与内固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伸肘、旋前以及旋后肌力减弱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切除组提携角平均增大8.7°、桡骨移位2.1 mm,内固定组分别为1.3°和0.3 mm,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切除组Brod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0.3分,内固定组91.3分(P<0.01).结论与桡骨小头切除术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得到较大的肌力恢复以及较好的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刘万军;王维光;刘云鹏;刘永厚;蒋玉贵;王海;孙冰;褚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进展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脱位之一,传统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在对其损伤机制及分类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几年来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治疗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作者:赵明东;尹望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O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目的评价AO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7月~2004年10月,25例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用可塑型AO钛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必要时采用植骨术.结果所有患者经8~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25例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患者有22例评为优良,总优良率88.0%.结论开放性复位和可塑型钛型钢板内固定以及必要的植骨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柳斌;刘国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评论: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治疗

    桡骨小头为盘状,上面为桡骨小头凹,与肱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其周围镶有一层软骨,构成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对合,是前臂旋转活动的重要结构.桡骨小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有移位,理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解剖位置,早期活动,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功能.如果骨折粉碎无法复位和固定,只要有条件就应当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维持桡骨长度,重建前臂旋转功能,因为切除桡骨小头会导致桡骨上移,尺骨小头相对过长,在腕关节尺侧发生撞击,引起疼痛和无力.不过,桡骨小头置换仅适用于较年轻的患者,肱骨小头关节面损伤者也不适宜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如果合并肘关节内侧不稳,还必须同时修复损伤的内侧副韧带.

    作者: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目的报告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5年6月采用双极人工桡骨小头假体(浮动杯假体)置换的方法治疗MasonⅢ、Ⅳ型桡骨小头骨折10例,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0个月,平均14.9个月,肘关节屈伸平均133.5°/9.0°,前臂旋前/旋后平均78.5°/84.0°,3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1例肘关节轻度外翻不稳,3例肘关节轻度乏力.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分,优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0%.结论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难以重建的桡骨小头骨折的近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梅国华;姜佩珠;范存义;蔡培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微创髓内钉插入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初步结果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2年9月~2004年12月应用小切口闭合复位、微创髓内钉插入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23例,根据AO分型:A2型3例,A3型4例,B2型6例,B3型4例,C1型5例,C2型1例.记录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 min(60~150 min),平均输血量60 mL(0~400mL).无明显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4 d(3~7 d).结论采用微创顺行髓内钉插入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不输血、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一种微创技术.

    作者:王兵;安智全;王烨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NT-PC)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髌骨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NT-PC内固定,术后对疗效进行随访调查分析.结果47例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5年随访,按照胥少汀对髌骨骨折疗效综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5.7%,有效率达100%.结论NT-PC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显著疗效,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安全性大,术后能早期活动锻炼功能恢复快,大限度恢复髌骨的完整结构,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希勤;何春雷;廖文杰;陈伟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钉棒系统在寰枢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行寰枢椎固定.为保证确切的三点固定和植骨融合,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与钛缆固定.结果患者寰枢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14例患者均获骨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

    作者:卢旭华;陈德玉;袁文;倪斌;郭永飞;何志敏;赵定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目的探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3月~2004年6月在我院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39.4岁(28~52岁);左膝12例,右膝7例.按Schatzker分型:V型8例,Ⅵ型11例.按AO分型:C1.3型11例,C2.3型6例,C2.4型2例.采用内、外侧两个切口,外侧为胫骨平台标准入路--外侧髌骨旁入路,内侧为胫骨后内侧入路;行双钢板固定:内侧用一块四孔1/3半管型接骨板或前臂小钢板固定,外侧异形钢板固定.结果术后16例获得随访,随访4~31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Ras mussen[1]的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双切口双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可以早期行CPM机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倪红联;蔡宏歆;徐农;罗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组织工程生物活性支架研究进展

    新型支架材料的研究趋势呈单一组分向多组分过渡,惰性材料向活性材料过渡,宏观水平向微观水平过渡.随着纳米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纳米改性与仿生构建这两个新理念也逐渐融入了支架研究的主流,网络成骨理论近年也在支架领域得到很好的拓展与应用.如何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研获理想的生物活性支架,已成为骨组织工程这一重大课题的核心热点和难点.本文重点探讨了骨组织工程中极具前景的几类生物支架,对其国内外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吴王喜;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科生物力学的发展现况

    近年来,骨科生物力学的相关议题在各领域持续发展,同时亦有许多令人振奋的新发现.由于时代变迁与设备的改良,骨科研究的范围变得相当广泛,议题有小至细胞的力学刺激响应,亦有大至肢体的动作分析.生物学与力学间的关系可谓是近来热门的课题,而相关的新兴研究报告包含应用骨与软骨病理学的遗传基础探讨骨质疏松及退化性关节炎等常见的病症机制.其它热门探讨的骨骼肌肉相关议题包括组织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肌腱与韧带的修补、人工植入物以及显微组织的力学性质.此外,目前有许多跨领域的骨科相关研究议题,如以不同形态的力学环境刺激细胞,观察其生理变化及回应.而部分新的研究方法包括以计算机(如有限元素模型)模型的模式模拟显微构造(如松质骨架构)的力学机制及一些相对长期的活体研究.骨科生物力学是一门相当广泛的科学,其主要是促进临床手术技术、手术器械以及人工植入物的进步,如骨折固定模式、人工关节组件设计、义肢等方面均是骨科生物力学对于临床的主要贡献.

    作者:郑诚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改良带血管蒂桥式交叉小腿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利用健侧小腿内侧皮瓣修复患侧小腿皮肤缺损时,蒂部设计的改进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蒂部四种设计方法行健侧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对侧小腿皮肤缺损40例并进行蒂部训练提前断蒂.结果38例皮瓣全部成活,基本达到一期愈合.2例皮瓣小部分坏死,换药后邮票植皮愈合;40例皮瓣均3周断蒂,随访6个月~5年,供区肢体无功能障碍.结论血管蒂桥的设计改进扩大了带蒂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范围;提前断蒂缩短了肢体固定时间,并皮瓣成活后大限度地保存了肢体功能,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新中;张川;张桂生;刘柳;杨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