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艳
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是临床失禁患者的常见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给医院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当前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护理措施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失禁性皮炎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作者:何育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康复科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在预防压疮上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9例进行康复治疗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对康复科中风肢体偏瘫患者129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治疗。发生压疮率为零。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病人的痛苦,彻底杜绝压疮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身芳;王身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究传统开腹手术和行腹腔镜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对比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行腹腔镜下手术)和对照组(传统开腹切除术),对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康复痊愈等各个方面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差异(P <0.05)。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阑尾炎方面行腹腔镜治疗比传统开腹手术更合适,具有创伤性小,伤口感染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合在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作者:李实;孙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接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均采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C-反映蛋白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 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率,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丽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接收的高脂血症患者7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汀口服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TC、TG、LDL -C 下降程度及HDL-C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性提高治疗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东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主要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中首次及二次胆道结石对内毒素(ET)及MMP-1的影响。方法采用利用 ELISA 法检测内毒素(ET)免疫组化法(S -P 法)联合应用PCR 检测技术检测 MMP-1;72例梗阻性黄疽患者为实验组(其中40例为首次胆道结石行 T管引流术组,32例为二次或多次胆道手术术后复发行胆肠吻合术组),72例单纯胆囊结石病人为对照组,观察对比内毒素(ET)、MMP-1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前 ET及M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 P>0.05无统计学意义且与实验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术后下降明显。结论梗阻性黄疽中内毒素、MMP1的波动是影响肝脏代谢内环境稳定的因素,给机体带来严重危害直接影响细胞免疫系统。
作者:崔大伟;王宁宁;臧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评估联用步长脑心通在治疗糖尿病DN2期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2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0例的对照组和60例的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进行基础治疗,对60例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用步长脑心通进行治疗,并对2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合后续的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相比之下,显然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 <0.05),在尿蛋白量减少方面,显然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经我院研究得出,在对糖尿病肾病2期患者的治疗方面,联用步长脑心通进行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可明显减少尿蛋白量,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应推广使用。
作者:陈圆圆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基层医院器械科加强管理的三个方面。方法从医用耗材的资质审查、制定耗材占比及高值耗材的重点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结论加强医用耗材的管理除了各个环节规范操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耗材占比是有效降低病人负担、提高医院运行质量亟需加强的薄弱环节。
作者:李玉霞;刘则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临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1月接收的700例职业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干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通过心理干预,患者职业病症状消失的显效率69.71%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显效率60.2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7.15%;观察组患者无效率2.86%,对照组患者无效率12.85%。结论针对患者的职业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改善职业病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胡青芳;李俊玲;冯姗姗;胡晓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固体培养产量的影响以筛选适合于 H.pylori大量培养的方法。方法观察不同添加剂(10%冻融羊血(SB)、10%绵羊血清(SBS)和0.1%β环糊精(β-CD)),不同暴露时间(1h和3h)和不同抽气负压(-0.075Mpa、-0.070Mpa和-0.065Mpa)对H.pylori 固体培养产量的影响,比较其效费关系。结果无论复苏或传代,H.pylori产量在10%SB和10%SBS培养基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优于0.1%β-CD培养基(P<0.01);在空气中不同暴露时间和抽至不同负压,H.pylori的产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添加10%SB和10%SBS的 CAB培养基可获得较高的 H.pylori产量,可用于 H.pylori的大量培养。
作者:刘建东;周曾芬;任金琪;马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颅脑外伤长期卧床患者临床活动中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临床总满意度效果、焦虑程度。方法选择来我院接受颅脑外伤手术治疗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具有对比性意义,现本研究给予所选病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以对比颅脑外伤长期卧床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结论通过给予46例接受颅脑外伤手术治疗长期卧床患者给予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这些患者对本次护理措施的总满意率为100.0%,另外,对这些患者进行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后,这些患者经过焦虑自评量表后得知,其焦虑平均分值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干预前后其焦虑平均分值之间存在着限制性差异,P <0.05。结论通过观察本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对颅脑外伤长期卧床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还改善了其焦虑情况,以及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总满意率,因此,在今后颅脑外伤长期卧床临床治疗活动中,值得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张学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新医改形势下,对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现形势下医院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从领导重视、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培养、党员发展和党支部建设、党务方法创新等方面就基层医院党建工作进行了探索。
作者:程社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部平扫 CT在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了我院对收治的42例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患者急诊行腹部 CT 平扫的影像学资料。结果42例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中十二指肠6例,空肠15例,回肠12例,结肠6例,直肠2例,肠道多段伤2例。肠破裂经急诊手术治疗后愈合良好率(76.19%)明显高于愈合不良(19.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表现为膈下、肠管及肠系膜间、腹膜后间隙积气,肠管及其系膜间隙、腹腔间隙积液,肠梗阻及合并腹部脏器损伤。结论腹部CT平扫早期诊断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临床价值较高,早期明显诊断及积极手术治疗是愈合良好的关键。
作者:郭德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孕期进行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50例梅毒孕妇,将所有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驱梅组各25例。对照组孕妇进行常规分娩,驱梅组孕妇需要进行驱梅治疗后进行分娩。结果驱梅组孕妇的梅毒儿、低体重儿以及窒息儿发生率5%、10%、5%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梅毒儿、低体重儿以及窒息儿发生率20%、35%、15%,差异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在孕期进行驱梅治疗能够改善妊娠结局,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余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患者采取低位直肠癌造瘘术并配合有效护理措施,研究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低位直肠癌造瘘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日常护理措施,实验组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由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了优质护理干预措施,使得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较明显。结论通过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及优质护理的顺利开展。
作者:罗莉;杜励;贾蓉;袁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影响因素,评价干预效果。方法2015年,针对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制定干预对策。结果改进后,物品表面抽检合格率高于改进前,职业伤害事件发生例次率低于改进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措施有效的降低了职业伤害事件发生风险,提高了环境控制质量。
作者:柴玉丽;姜华;李慧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究慢性荨麻疹应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71%,观察组为97.1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为8.57%;治疗后各项体征指标无异常现象。结论枸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中,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任佳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中的鉴别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9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甲状腺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CT与超声的诊断结果,并比较多层螺旋 CT灌注技术在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CT检出甲状腺良性病变49例,恶性病变37例,确诊率达(95.56%),CT组确诊率明显高于超声组(P <0.05);通过甲状腺病变良恶性病变 CT 灌注参数对比可知,良恶性血流量(BF)及血容量(BV)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灌注达峰时间(TTP)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 CT 灌注技术应用于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病变鉴别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唐兴武;匡荣岩;马岩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究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对消毒供应中心腔镜器械供应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上半年实行腔镜器械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后腔镜器械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且与2014年下半年实行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管理的400件腔镜器械进行比较。结果结果实行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后的手术室对供应中心的护理满意程度显著提高,医院感染出现率显著降低,对比发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实行护理质量控制责任制,可以使因为器械消毒不彻底引发的医院感染明显下降,且提高了各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满意程度与各项工作流程质量。
作者:周红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但病理学改变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 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从轻到重的病理阶段。目前NAFLD已成为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部分还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某些还与肝脏肿瘤有关。 NAFLD 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也是本病研究的热点,但几乎都停留在假说阶段。1998年Day和James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已成为解释该病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初次打击主要指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二次打击主要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 NASH。若 NASH持续存在,发生炎症2坏死循环,便进展为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 NAFLD常见的原发病为高血脂、肥胖和2型DM。
作者:戴永利;武海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