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酸镁用于大肠息肉高频电治疗前肠道准备的效果

洪杏花;兰晓娥

关键词:大肠息肉高频电治疗, 肠道准备, 硫酸镁,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硫酸镁用于大肠息肉高频电治疗前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将80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口服硫酸镁导泻进行肠道准备,对照组采用清洁灌肠进行肠道准备。结果:40例患者采用硫酸镁导泻,肠道清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清洁灌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硫酸镁导泻是大肠息肉高频电治疗前的一种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经济、方便、病人乐于接受的肠道清洁方法,是肠镜下高频电治疗息肉的前提和保证。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浅淡学校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学校(托幼机构)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加上学校(托幼机构)又是政府、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冬、春季节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学校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猩红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更是比较容易传播,只有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才能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达到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的目的。从而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因此广大师生必须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作者:李均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儿童哮喘危险性因素分析及处理

    哮喘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儿童患哮喘病的几率日益增加。儿童的活动范围较小,所以影响儿童患哮喘病的因素主要有室内环境(如室内建筑和装饰材料、室内燃料的燃烧、烹调油烟污染等)、室外环境(如周围企业、工厂等)。本文对影响儿童哮喘病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减少其患病几率本文也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作者:钟胜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15例分析

    目的:报导相对少发的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对15例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发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有手足徐动症、偏身投掷运动、舞蹈症的症状和体征;头CT检查可证实存在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结论:本病预后良好,多在2-3个月明显恢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复发率较高。治疗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应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预防疾病的复发。

    作者:郭春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内镜下鼻中隔整形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份至2012年12月份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90例。根据偏曲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手术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棘突切除,四方软骨矫正,鼻辨区扩大,三线减张诊治术,下鼻甲成形术。结果:90例患者全部取得良好的疗效。未见并发症。结论: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整形术能发现偏曲的原因,并对偏曲处处理,创伤小。

    作者:李社锋;秦照军(通讯作者);孙荣汉;钱芝卫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儿童突发性耳聋46例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提供该病的诊断治疗线索,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6例突发性耳聋儿儿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给观察组患者加用高压氧治疗,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相对于入院时治疗后听力均有好转,但是使用高压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91%)疗效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39.13%)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是对儿童危害性极大的一个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联合使用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促进患儿听力改善。

    作者:杨昌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谷维素与甲硝唑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谷维素与甲硝唑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诊治措施用药的差异分为观察组(联合谷维素甲硝唑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用药治疗组)各3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预后差异,指导临床诊治实践。结果:联合谷维素甲硝唑综合治疗组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谷维素与甲硝唑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毕华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1职业暴露概念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作者:李海君;王晓荣;刘君富;陈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的气道管理

    麻醉苏醒期是指从麻醉用药停止到患者自主呼吸、意识、肌肉张力恢复的这段时间。因为麻醉深度变浅或消失,患者自我保护性反应逐渐加强,血液动力学、呼吸方面的一些不良反应易发生在此阶段[1]。因此,如何做好气道管理更是患者安全度过苏醒期的重要措施和关键。1临床资料我院复苏室2012年10月~2013年3月共收治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的患者1468例,其中男826例,女642例;年龄大86岁,小2岁。2带管的管理2.1用物的准备:接到患者即将进入 PACU,根据麻醉医师的医嘱,备好床单位,调整好呼吸机各项参数,使之处于待机状态。准备负压吸引装置,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无菌手套及生理盐水等。

    作者:陈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III级患者心功能改善分析

    目的:观察与分析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于高血压Ⅲ级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26例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高血压Ⅲ级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其中对照组仅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血压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心功能指标也得到改善。治疗后组间对比。除了MAP以外,其余心功能各项指标包括CO、E/A、LVEF均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治疗方案,高血压Ⅲ级患者的血压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也十分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傅琳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职生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过程中,我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医学基础课中的生理学也尝试教学的改革。通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验方法等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黄智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变化的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于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评估颈动脉硬化。参数:僵硬度(β)、弹性膜量(Ep)、血管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VWβ)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僵硬度(β)、弹性膜量(Ep)明显高于正常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顺应性(AC)降低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准确获取颈动脉性能参数,该技术方便、快捷、无创、重复性高,能够评价颈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早期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冠心病的防治监测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剡晓莉;马维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8例心衰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压疮的发现及预见性护理

    目的:探讨心内科病房心衰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压疮的形成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病房所发生的8例非骨隆突部位压疮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对策。结果:确立非骨隆突部位压疮的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评估,护士尽早发现,加强预见性护理,有效地预防此类压疮的发生。

    作者:付聿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分析

    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进行了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在40%-70%之间。近年来大批学者对两者的相关性研究数据,足以说明肺炎支原体与支气管哮喘有着密切关系。基于儿童 MP 感染的高发病率,期望为儿童 MP 感染相关喘息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减少MP感染导致儿童呼吸系统长远受损以致哮喘发生的潜在危险。现对 MP 感染相关喘息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 MP 感染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MP感染与哮喘的相关性既往已确诊哮喘的儿童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时,MP检测阳性率为20%;而既往无哮喘病史的儿童,首次喘息发作时,MP 检测阳性率为50%;而且 MP 检测阳性的首发哮喘患儿在随访1年中反复发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P检测阴性的患儿。稳定期哮喘患者 MP 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难治性哮喘患者 MP检查阳性率高达52%。种种数据表明:MP感染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并与哮喘控制不良相关。MP 可长期存留在患者的气道内,引起慢性感染和定植,使哮喘气道炎症迁延和放大,从而使哮喘症状迁延反复。因此,对于感染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首次诊断哮喘或规则抗炎药物治疗而控制不良的哮喘患儿,建议常规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病原学检测。

    作者:孙艳敏;王超;姜丽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通溺水病人的急救护理及体会

    总结我科28例溺水病人的急救护理。我们通过在现场采取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有效心肺复苏及吸氧、保暖、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心电监护等现场急救的护理方法,迅速安全转运,回院后做好畅通呼吸道,静脉用药,病情观察,体温护理,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心理护理,以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作者:劳群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68例分析

    目的:观察宫缩剂用于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因宫缩乏力引起胎儿娩出至产后2h内出血量≥500mL的病人68例,在常规给予按摩子宫、注射缩宫素、卡孕栓舌下含服给药治疗无效后,采用欣母沛宫体或肌肉注射,重复使用间隔15分钟。结果:68例病人中,62例显效,3例重复注射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5.5%,有7例出现1种或1种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胸闷,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0.2%。结论:宫缩剂用于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

    作者:苏丹;谢维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148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防控对策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度来我院发生的148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危险因素。结果:宫缩乏力居首位62例,占41.89%;其次剖宫产42例,占28.38%;阴道分娩26例,占17.57%;胎盘因素14例,占9.46%;软产道裂伤4例,占2.70%;凝血功能障碍2例,占1.35%。结论:产后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首位,剖宫产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指导工作,加强孕期保健,正确处理产程,减少宫缩乏力的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

    作者:权旭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50名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模式,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病情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病情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何晓琴;石金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围手术期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性。方法:对住院患者开展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并观察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结果:通过开展围手术期良好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与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消除他们紧张、恐惧的心里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开展健康教育可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极大的减少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误解,避免了不变要的护患纠纷。

    作者:姜英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本文针对来院就诊的耳鼻喉科病人的心态及心理特点,分析探讨病人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从多方面分析病人的心态,把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心理护理,营造练好的就诊环境。

    作者:徐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膝关节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膝关节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将60例膝关节病患者随机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HBM)的指导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信念模式是膝关节病患者健康教育佳的指导理论。能够显著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刘蕾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