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翼众;赖长君;胡元元;廖直斌;吴琼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和转归。结果: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一般发生于重度有机磷中毒,主要表现为四肢周围神经损害,治疗恢复慢,但效果良好。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常发生于重度中毒后,主要损害四肢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马航;李顺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晚期肺癌男性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肺癌晚期男性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重点强调心理护理,健康宣教,人文关怀的细节,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细节,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节护理提高了晚期肺癌男性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莉莉;王瑶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肝癌介入术患者术后自行排尿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肝癌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对照组31例。实验组在肝癌介入术前进行心理指导、健康宣教、床上排尿训练,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排尿护理。对照组按术前一般常规处理。比较两组术后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第一次排尿时间和出院前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率,第一次排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高了满意度。讨论:肝癌介入术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恢复患者术后自行排尿功能,提前了患者第一次排尿时间,减少术后尿潴留导尿的发生率。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游慧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在阴道镜下有异常图像时,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的必要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门诊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结果为 ASCUS 的170例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将142例有阴道镜异常图像的 ASCUS 患者行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142例患者中宫颈活检示:慢性宫颈炎者有74例,宫颈上皮内癌变者64例(48%),其中 CIN Ⅰ级者36例(25%),CIN Ⅱ级26例(18%),CIN Ⅲ级6例(4%),宫颈癌1例。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TCT)结果为 ASCUS 者,其组织病理学结果从炎症到宫颈癌均有可能,应结合阴道镜检查,能有效检出 ASCUS患者的宫颈癌前病变(CIN)及宫颈癌,在基层医院对 ASCUS 的处理有临床价值。
作者:李惠彬;张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高原急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探究高原急性肺水肿不同差异个体易感性,总结高危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选取400名受试者分为 A、B 两组,进行高原环境模拟实验。每组各200人,其中 B 组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受试者的症状、体征和肺部 X 线表现,对其进行肺动脉压、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和心电图监测。结果:受试者模拟海拔3300米以上的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率为1.5%;模拟海拔高原3900米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率为3.5%;海拔4500米的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率为9.5%。其中身体状况不佳(疲劳、饥饿、免疫力低下、上呼吸道感染)的受试者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率29.0%明显高于身体状况良好的受试者6.0%,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高原急性肺水肿的男性患者44人(68.8%),明显高于女性患者20人(31.2%)。结论:海拔高度是发生高原急性肺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疲劳、饥饿、免疫力低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性别均为诱发高原急性肺水肿的重要因素。
作者:史和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90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9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好药物,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作者:李莉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开展社区体检时,查出的糖尿病患者120例。男75例,女45例,年龄40~81岁,空腹血糖在7.6~15.8mmol/L,合并并发症者27例。
作者:魏云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蓝光治疗,进行细心观察与护理。结果:30例新生儿黄疸经蓝光治疗均痊愈出院,无不良后遗症。结论:蓝光照射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清胆红素,而正确、精心的护理则是蓝光治疗的关键。
作者:殷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7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iabetes-induced erectile dysfunction,DIED)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式。方法:血糖及夜间阴茎胀大实验(noeturnal Penile tumesenee,NPT)检测确诊27例 DIED 患者。根据 DIED 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程度,通过口服药物、尿道内栓剂、阴茎内药物注射、真空负压治疗、阴茎内假体植入等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应的护理方式,并收集所有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者初诊空腹血糖值为(17.72±5.68) mmol/L,口服药物和尿道内栓剂治疗的满意度大于60%;真空负压治疗的满意度大于70%;阴茎内药物注射和阴茎内假体植入治疗的满意度大于95%。结论:DIED 患者根据自身实际病情和医生的推荐,自愿接受相应治疗方法,护理得当,可得到满意的治疗和良好的勃起。
作者:罗飞;段维;匡梅仙;毕文君;蔡巧凤;杨元春;曾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略高于男性,其症状由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突发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及脑膜刺激征,脑缺血或动脉硬化可出现偏瘫、失语、深浅感觉减退及神经症状,动脉瘤破裂病死率很高,初次占15%,再次出血占40%一65%。
作者:徐灵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血栓在医学上还能够被称呼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称呼,其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且其致残率非常高,可以形成很大的死亡风险。在康复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脑血栓患者疾病的恢复提供帮助。
作者:郭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血栓栓塞疾病患者共342例,按照栓塞类型分为急性脑梗死组(ACI 组,156例)、深静脉血栓组(DVT 组,3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 组,148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 VIDS DD 法测定患者的测定4组患者的 D-二聚体,分析 D-二聚体检测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传统 ELISA 法与 VIDAS DD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ACI、DVT、AMI 三组的血浆 DD 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种方法对于 DVT 的诊断阳性率均显著优于 ACI和 AMI(P<0.05),VIDAS DD 法对于 ACI 和 AMI 的诊断阳性率略高于传统 ELISA 法,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 D-二聚体检测的检测对于早期诊断血栓栓塞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其中,VIDS DD 法操作简便快速,对于当个样本检测较为适用,ELISA 法诊断准确率较好,适用于大样本检测。
作者:肖惠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囊腹腔镜切除术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例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结果:58例患者在医护人员良好的专业护理配合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系统完整的手术期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促进康复。
作者:曹启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了使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尽快地适应毕业实习生活,迅速进入岗位角色,保证在我院药房实习生的教学质量,避免意外差错情况发生,我院药房对2011年、2012年进入生产实习的大学本科、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毕业实习前培训。现将培训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目的为高校学生在生产实训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延春;曲生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末梢麻木、疼痛,双足明显。因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受伤后足部易破溃,加上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形成坏疽,如不积极治疗可因截肢致残。糖尿病足是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正确、有效的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现将我科2010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18例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元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摘取我院近年来进行宫腔镜下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仅能顺利完成手术,有效率为100%。手术时间平均为16.1±8.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2.4±11.9ml,住院时间平均为8.2±3.1d。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未进行任何处理1d后症状消失,无一例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出现。结论:宫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愈合快,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作者:韩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重症监护室(ICU)是为危重住院病人而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危重病人的救治。由于 ICU 住院病人病情危急,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侵入性操作治疗等,更易发生医院感染,严重影响危重病人的治疗与康复。通过对 ICU 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肖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现在多数学者主张为1小时[1]。疾病、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多数是心源性猝死,约占70%以上。通过对36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病以45-65岁中老年人为多,且与季节,变化有明显关系。诱发疾病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占79%),绝大部分病人因失去抢救时机而死于家中,及早实施有效心肺复苏(CPR)对成功救治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猝死患者的诊断抢救及预防方法对院前猝死患者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元熙;宋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腺瘤的 CT 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腺瘤的 CT 表现结果:15例病人,男3例,女12例,共20个病灶。病灶呈圆形、类圆形,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2例出现囊变、坏死,3例出现钙化。结论:甲状腺腺瘤 CT 表现典型,多数能明确诊断。
作者:凡平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138眼)泪囊鼻腔吻合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结果:即刻手术成功131眼,7眼术后仍然溢泪,冲洗泪道不通,总治愈率达94.93%。结论:改良后的手术方式是一种手术时间短,操作更加简便,缝合容易且成功率高易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的良好术式。
作者:廖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