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秋;齐有莉;乔钦增;范立勇;王丽华
目的:了解宜州市吸毒人员HIV、HCV 和梅毒的感染状况,为预防控制HIV、HCV 和梅毒在这类人群中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宜州市2012年戒毒所412例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采取静脉血进行HIV、HCV 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412例吸毒人员HIV 感染率为1.21%,HCV 感染率为33.01%,梅毒感染率为6.07%。吸毒人群中静脉吸毒占80.10%。结论:吸毒人员是艾滋病、HCV、梅毒传播的主要人群;因此,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同时加大对该人群进行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力度,以降低HIV、HCV和梅毒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控制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作者:韦丽娟;卢荣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老年痴呆症指老年期发生的慢性进行性智能缺损,并有脑组织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精神疾病,除记忆力减退外,还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及人格、性格改变。且病程进展迅速,到了中期和晚期时工作、学习、社交能力明显下降,不认识亲人,找不到家,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80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为20%。
作者:王东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非计划性 PCEA 拔除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分析2012年6-12月315例术后 PCEA 的产妇中31例非计划性拔管产妇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予以实施。结果:剖宫产术后非计划性 PCEA 拔除由2012年6-12月315例术后 PCEA 的产妇31例下降到2013年01-06月的2例。结论:建立术后镇痛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术后镇痛的控制管理,特别是人为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
作者:何天兰;梁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者孕妇积极实施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早期孕妇者,共306例,年龄17~45岁,平均27.6±3.2岁;进行孕期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并在使用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的同时,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干预治疗。结果追踪至分娩后12周,结果:18例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5.89%,且均为轻度子痫前期,未发生脑血管意外、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母婴健康状况良好。结论: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者孕妇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对母婴危害,保障母婴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书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为了减少血液报废,大限度的保障受血者安全、减少经输血疾病的传播,根据不同的血液报废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对2008~2012年德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复检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德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复检不合格率为4.864%,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 不合格率分别为4.369%、0.178%、0.112%、0.010%、0.195%。结论:严格执行采前 ALT、HBsAg 的筛查,根据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宣传,采血前询问病史,可以有效的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郭善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纳络酮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塞病患为分析对象,经随机方式将全部病患分成对比组及观察组,各25例。均给予两组病患基础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络酮,观察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比组治愈6例,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比组出现3例不良不应,观察组无1例不良反应。结论:将纳络酮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传磊;张仕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无痛人流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站收治的240例行人流术的受术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从两组手术中宫颈松弛度及手术后疼痛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受术者宫颈松弛度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93.3%,明显大于对照组80.0%,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术者手术后疼痛情况比较,研究组无痛率88.3%,明显高于对照组58.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痛人流术进行妊娠终止,可降低受术者术后疼痛感,增强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手术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张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接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泵使用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易友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胸腰椎骨折腹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引起腹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护理措施能够通过早期的护理,如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护理及健康宣教,减轻患者腹胀程度。
作者:吴曼曼;史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建立一套护理绩效考核体系,并观察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关键指标法及专家咨询法,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结果:护理质量及各种满意度等均有显著提高。结论:该绩效考核体系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护士、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充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为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作者:高传英;贺美华;许燕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中上段食管癌常采取颈胸腹改良三切口手术,但颈部吻合口瘘是该术式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0%-25%[1]。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就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科实施了110例颈胸腹改良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其中23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0.9%,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除2例患者基本好转出院,其余病人均治愈出院。
作者:陈伟琴;童雅萍;苏琪琴;王婷;盛华英;汪和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总结2010年-2012年收治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以临床症状消失或完全消失作为治愈标准,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血肿复发5例,继发性癫痫1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和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康复期护理,是提手术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阮灵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BD 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操作步骤、封管方法、常见护理问题及处理对策。方法:对368例患者应用 BD 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经行观察。根据对穿插部位、穿插方法、留置时间、封管方法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结果:穿刺成功345例,成功率达94%。失败23例,因血管及留置针型号选择失败的有10例;因护士的操作技术及心理素质而失败的有8例;因穿刺方法错误而失败的有5例。结论:BD 静脉留置术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优点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作者:汪婷婷;徐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波姆光治疗宫颈柱状上皮移位合并反复发作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中心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用波姆光治疗的186例宫颈柱状上皮移位合并反复发作阴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治愈152例(81.72%),有效34例(18.28%),总有效率100%。结论:波姆光治疗宫颈柱状上皮移位合并反复发作阴道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燕波;包建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及技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患者消除或缓解由于疾病或其它方面的问题引起心理压力,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及护理,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孙彩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免疫程序是指对某特定人群预防针对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做的具体规定。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制定免疫程序时要综合考虑当地传染病控制规划、疾病负担、疫苗特性、免疫学原理、传染病流行特征、接种利弊和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作者:刘丽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并且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 SAS、SDS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 SAS、SDS 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心绞痛发生率以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有很大的改善,可以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高复峰;金红云;冯明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 C 反应蛋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观察组)与50例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 CRP、CK-MB 及 cTnI。结果:观察组 CRP、CK-MB及 cTnI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AMI 患者入院第1天、第2天及第3天 CRP 与 cTnI、CK-MB 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清 C 反应蛋白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90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9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好药物,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作者:李莉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牙周炎的发展是一种慢性过程,患者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不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出现牙龈出血、牙龈肿胀、牙龈溢脓、口臭等症状。当炎症继续,包绕牙齿周围的牙槽骨会被吸收而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牙间隙增宽,若不及时治疗,终可导致牙齿的脱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患牙周炎拔牙的占拔牙总数的40%左右,从而影响患者的面容美观、发音、咀嚼进食。更为严重的是,牙周炎的局部感染还可作为病灶,引起全身其他部位的一些重要脏器患病。例如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消化道疾病、关节炎、虹膜炎等疾病的发生都和牙周病有关联。牙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它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本病多因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咬创伤等引起,牙龈发炎肿胀,同时使菌斑堆积加重,并由龈上向龈下扩延。由于龈下微生态环境的特点,龈下菌斑中滋生着大量毒力较大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类杆菌,中间类杆菌,螺旋体等,使牙龈的炎症加重并扩延,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造成牙周炎。
作者:史宁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