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萍
为了使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尽快地适应毕业实习生活,迅速进入岗位角色,保证在我院药房实习生的教学质量,避免意外差错情况发生,我院药房对2011年、2012年进入生产实习的大学本科、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毕业实习前培训。现将培训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目的为高校学生在生产实训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延春;曲生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心肺脑复苏教育教学是临床救护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情景教育和项目教育方式能够解决理论无法联系时间的困惑。
作者:马骏;沈祥礼;帕尔哈提·吐尔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排便的原因:正常的排便是一种反射性的动作,平时直肠内没有粪便,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后,直肠内压升高,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产生冲动。传人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经背髓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初级排便中枢通过盆神经发放冲动,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抑制阴部神经冲动。肛门外括约肌扩张。此外,由于支配膈肌和腹肌的神经兴奋,膈肌和腹肌发生收缩,腹内压增加,协助排便口。而老年人腹部肌张力及肛门括约肌张力降低,结肠平滑肌松弛,肠蠕动减弱,故易发便秘。
作者:王壹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多数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血清钾浓度可在正常范围,经过麻醉、术中及术后用药等,术后患者血清钾浓度常处于正常范围低值,甚至发生低血钾症,对术后胃肠道动力的恢复时间、肌无力、尿瀦留等有明显影响,因此外科术后早期合理补钾在术后 ICU 的监护中尤为重要。现将外科术后颈外静脉留置针补钾的监测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马英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34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的疗效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经过对所有患者6-24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价;优15,良18例,差1例,优良率为94.8%。结论:对移位NeerⅠ型、Ⅱ型和Ⅲ型、Ⅳ型的骨折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任宗凯;胡晓红;张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I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9年11月~2013年02月在我院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一期行前路病灶彻底清除、病变椎体全切或次全切、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脊柱前路钉棒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卧床4~8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左右,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结核复发情况,神经功能评定采用ASIA分级。结果:对31例随访5个月~3年3个月,平均2.3年,神经功能改善显著,畸形矫正明显,植骨融合平均时间4.4个月,无内固定失效,无复发病例。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I期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彻底,复发率低,椎管减压满惿,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疗效显著。
作者:李磊;陈宇;张智;郑佳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侧块螺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间共15例行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4例,颈椎单开门加后路固定11例,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颈椎多节段退变压迫脊髓8例,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1例。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13个月。脊髓功能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17分法(JOA):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本组平均术后 JOA 评分提高4-6分,优良率77%,术后2周内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6月 X 线显示固定节段生理弧度正常,术后极少出现颈部后肌肉,软组织牵拉性疼痛,未发现结扎线断裂,未发现再关门现象,铰链侧融合良好。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能改善颈痛,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避免再关门,是颈椎后路单开门辅助治疗十分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黛力新对中风后抑郁症(PSD)患者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 PSD 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每天加用黛力新1片,对照组每晚服用安慰剂1片,总疗程为9 w。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周末、第6周末、第9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研究组 HAMD 评分和 NIHSS 评分明显减少,ADL 评分明显增高;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是一种较理想的抗抑郁药物,对改中风后 PSD 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明显。
作者:咸东彪;辛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手是人重要的劳动器官,极易在劳动过程中受伤。随着我国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手外伤在经济发达地区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各种外伤致手部皮肤缺损或神经、肌腱、骨骼的损伤,临床上常采用皮瓣修复创面。有利于创面愈合和后期手功能的重建,具有对缺损部可以较好地修复的优点[1]。手外科手术中大约有60%的患者需要做皮瓣移植,在皮瓣移植过程中护理是皮瓣成活的关键[2]。皮瓣的成活与护理的得当有相当的关系。以下是我科手外伤皮瓣修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作者:黄少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患厌学综合征儿童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对69名因厌学综合征而入院的儿童进行临床分析,采用韦氏智测以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43.4%的情绪障碍患儿会出现厌学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因厌学综合征而入院的儿童常见的临床诊断是情绪障碍;厌学综合征可发生于各智商段;厌学综合征患儿的躯体化、抑郁、焦虑以及恐怖因子得分显著偏高。结论:熟悉厌学综合征儿童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家长、教师及临床工作者对厌学综合征儿童进行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综合治疗。
作者:吴志明;任传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护理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措施,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邱兰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捐血者精神过度紧张、空腹献血、过度疲劳或者夜间睡眠不佳、护士采血不顺利行为等等,导致的献血反应。近几年来,很多护理学者对献血反应的预防和狐狸、处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作者:宁玉雪;金莲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回抽导丝法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深度的评估及纠正导管尖端异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99例经彩超实时引导 PICC 置管病例,置管后立即以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并与 X 线结果比较。结果:99例中置管过深1例,置管过浅2例,置管异位到对侧头臂静脉1例。超声定位成功95例,成功率95.9%。结论:超声监测下回抽导丝法实时定位 PICC 导管尖端的位置,损伤小,成功率高,适合作为超声引导 PICC 穿刺后尖端定位的首选方法。
作者:钱丰;邢伟;刘艳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 TDP 治疗老年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 TDP 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的疗程与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治疗老年性尿失禁,电针配合 TDP 优于口服中药,且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疗效明显。
作者:朱力;谭远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与及时停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8.1%,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的止血时间为3.96±0.22d,对照组为5.12±0.19d,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法莫替丁的应用有利于加快止血,提高疗效。
作者:万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电脑血糖监测质量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用讨论法及检查法找出影响电脑血糖监测质量的问题,找出根本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及甘特图法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从而提高电脑血糖监测质量。结果:品管圈活动可发现并解决电脑血糖监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品管圈活动后漏测率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是改善电脑血糖监测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丽君;李江博;张立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我院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和观察,探索 x 线片在对脊柱骨折患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记录的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抽样,选取40例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常规 CT 诊断措施;观察组20例采用 X 线片进行诊断。结果:对照组在脊柱骨折诊断中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在脊柱骨折诊断中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X 线片在脊柱骨折诊断中有着明显的作用,相较于常规 CT 诊断有着明显的提高[1]。因此作为保守诊断方法,X 线片在脊柱骨折诊断方面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介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20岁88岁,平均56岁;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17分;氧合指数146.5±36.5;疾病诊断:肺部感染8例,多发伤5例,胰腺炎1例,脓毒症5例,低温休克1例。本组病例均符合1994年美欧联席会议(AECC) ARDS 诊断标准。
作者:於静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我们迈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使医院档案工作从传统工作模式向电子化模式发展,强化和提高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各环节的手段和效率,跟上社会信息电子化发展的步伐,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作者:陈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各种冠状动脉部分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的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名冠状动脉部分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心肌梗死组和无心肌梗死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等基本情况无较大差异,对比两组患者的吸烟人数发现,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吸烟人数明显多于无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引起心肌梗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是病史情况和个人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比如说有长期吸烟史,而病史因素比如有糖尿病、心电图改变、心绞痛病史、高胆固醇、侧支循环情况、高低密度脂蛋白等等。
作者:王建美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