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弟;何时军;黄晓春;贾颖必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外先进疼痛管理指南及疼痛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总结了疼痛护理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建立规范的疼痛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疼痛护理相关制度,培养疼痛护理专业人才,促进佳疼痛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刘敏君;童莺歌;田素明;叶志弘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国内不同医院疼痛护理管理现状。方法:通过自设的医院疼痛护理管理问卷对40家医院进行调查。结果:40家医院中建立了疼痛护理相关制度和流程的有23家(57.5%);其中对全部门诊和住院患者、全部住院患者、部分住院患者进行常规疼痛评估的医院分别为8家、2家和25家,还有5家医院未对住院患者进行常规疼痛评估;24家医院(60.0%)有肿瘤患者的疼痛随访记录;26家医院(65.0%)开展了住院患者疼痛健康教育;18家医院(45.0%)有疼痛专科护士;20家医院(50.0%)成立了疼痛护理专科小组;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护士继续教育中纳入了疼痛护理相关内容的医院各有25家(62.5%);40家医院在主观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上较为一致,客观疼痛评估工具使用差异较大。结论:目前国内不同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工作差异较大,疼痛护理管理工作亟待规范。
作者:张海燕;陈杰;吴晓英;么莉;徐波;何昕;刘高明;卢苇;刘敏君;石磊;冯艺;何苗;王惠琴;战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基于能力进阶模式下的儿科护士岗位分层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为制定以人为本的分层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科护士岗位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我院810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儿科护士的岗位分层培训需求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岗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需求水平高,“护理管理”培训的需求较低,且不同级别的儿科护士对岗位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同时,随着儿科护士层级的提升,培训需求整体有降低的趋势。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当加强各级儿科护士的岗位培训,关注不同层级儿科护士培训需求的差异性。同时应结合儿科护士能级水平和培训意愿,提供系统的、形式多元的、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在职分层培训设计,以满足不同层级护士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效率。
作者:崔璀;郑显兰;喻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术后疼痛管理的新理念包括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和个体化镇痛,目前国外的术后疼痛管理完成了从以麻醉医生为主体到以护士为主体的转变,术后疼痛评估常态化、常规化,同时将个人数字助理(PDA)用于术后镇痛随访,使用无线远程镇痛监控系统进行术后疼痛管理。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术后镇痛的效果,并实现了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提高了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何苗;吴晓英;冯艺;张海燕;陈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10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继续深入持久开展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今年“三好一满意”活动要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血液中心(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监督机构开展的基础上,将各类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活动范围,实现医疗卫生系统全覆盖。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要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医务人员,保障其合法权益。要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向临床一线倾斜,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要加强职业防护和心理辅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要鼓励进修学习和培训,完善职务晋升机制,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要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坚决查处侵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作者:健康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调查福建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发放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问卷(KASRP)。调查福建省11所三级甲等医院440名临床护士的疼痛认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临床护士疼痛识知水平偏低,问卷平均正确率48.35%;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不同情况的护士,其疼痛知识与态度不同(P<0.05)。结论:临床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缺乏,部分护士没有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应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临床护士疼痛知识水平和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卢苇;林润;金爽;李红;曾秀琼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职护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护理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对192名护理高职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高职护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为(80.23±9.60)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为(62.16±5.46)分,其中家庭支持为(23.33±5.45)分、朋友支持为(20.24±3.47)分、其他支持为(17.45±3.23)分。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感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都呈正相关。结论:高职护生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其专业认同具有相关性。高职护理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家庭和朋友支持的能力,不断增强两者对专业积极性的正向促进作用。
作者:王露蓉;吴艳平;赵琼兰;伍媚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患病率及预防现状,对未来失禁性皮炎的培训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失禁患者调查表,对293例失禁患者进行调查,对患有失禁性皮炎患者的医院分布、科室分布、分期、预防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失禁患者中失禁性皮炎的患病率为14.0%,同时5.5%并发压疮、11.3%并发真菌性皮炎,失禁患者的预防措施较落后。结论:医院失禁性皮炎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研究需要加强;建议建立失禁患者预警管理措施,定期调研和监控发生状况;加强护士培训,提高失禁性皮炎防范意识。
作者:贾静;徐晶晶;仇晓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国糖尿病饮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为糖尿病饮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糖尿病”“饮食”“膳食”等作为主题词,检索2003-2013年糖尿病饮食相关文献,并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1471篇有效文献,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文献内容以饮食干预及护理为主,这也正是目前糖尿病饮食研究的热点。其中《全科护理》杂志载文量多,而《中华护理杂志》被引频次高;大部分文献成果来自于医院,但基金论文比较低(仅占3.06%)。结论:近10年来,糖尿病饮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研究深度及广度不够,亟须规范糖尿病饮食的研究设计,提升论文质量;并关注综述,重视基础实验,糖尿病饮食的干预性研究将是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吴冰;陈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实施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的临床处理流程及管理方法,早发现、早识别、早治疗潜在危重病患儿,从而降低患儿死亡率,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建立儿科急诊预检分诊识别流程;制定早期筛选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临床方案。结果:2010-2013年,我院实施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后,早期发现了爆发性心肌炎10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9例、脓毒症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例,阻止医疗纠纷10例,发生医疗纠纷仅7起,较2006-2009年(实施前)发生的医疗纠纷减少8起,死亡人数由163例下降到118例。结论:建立规范的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的临床识别流程及管理方法,能提高急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能力,降低患儿死亡率,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陈娟弟;何时军;黄晓春;贾颖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组均30例。在科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组进行一对一的为时30~40min的动机性访谈干预,并发放《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锻炼手册》以及为期3个月的电话随访。对照组接受针灸科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干预前、出院前2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随时间变化幅度不同,表现为出院前2天得分涨幅达到较高水平,而3个月时得分逐渐趋于平稳。结论:动机性访谈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而3个月时干预的正向效果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削弱,应警惕出现故态复萌现象。
作者:张阳;王月芹;王爱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前馈控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同时将护理隐患和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分析前馈控制应用前后,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结果:运用前馈控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后,2012年全院上报护理隐患(A类事件)625例,2011年与2010年无A类事件上报记录;2012年上报护理不良事件(B类和C类事件)总例数为44例,较前增加(2011年36例、2010年39例);2012年对患者产生影响的护理不良事件(C类事件)占比为25.00%,较前降低(2011年为52.78%、2010年为61.54%)。结论:运用前馈控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可鼓励护士对不良事件进行上报,降低不良事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作者:刘金莲;张洪君;张晓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前护理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发表数量逐年上升,其研究结果对护士和护生的临床知识、护理行为以及开展科研均会产生潜在影响,采取评判的态度和系统的方法正确阐释RC T研究结果,是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关键一步。因此本文基于此理念,从以下3个方面来评价一项RC T研究的结果及临床意义:①可信度:学会判断RC T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②结果的阐释:学会从样本量和精度看临床统计结果;③适用性:学会研读外在效度和干预措施的副作用,判断新方法的适用对象。从而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提升我国护理质量。
作者:张欣;李时雨;韩慧君;刘华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提高腔镜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方法:将全院所有腔镜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运用专业设备,专业人员对腔镜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包装、灭菌。腔镜器械集中处理前和处理后分别用目测、放大镜检查和潜血试验进行清洗质量检查。结果:腔镜器械集中处理前、后的清洗质量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集中处理后的器械清洗质量优于集中处理前。结论: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腔镜器械,能提高腔镜器械的处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戴李中;朱亚君;董爱英;倪佳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出院或门诊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大于7的患者80例,按匹配对照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0例,在常规睡眠护理基础上实施联合认知行为、支持性干预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护理干预即Cognitive Behavior Support Education干预(以下简称“CBSE干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前后均采用睡眠质量量表(PSQI)、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状况测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PSQI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睡眠信念与态度得分显著改善(P<0.01)。结论:CBSE干预可显著改善社区稳定期COPD患者睡眠质量。
作者:沈霞;邹继华;韩瑞;吴崇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延续性护理旨在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延续到患者出院后,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内涵及意义、应用现状、实施形式、测量工具及实施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王红萍;庄怡青;陈孝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索胰岛素注射针头连续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50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针头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并从胰岛素针头更换频次、胰岛素注射针头回收及注射部位皮肤异常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连续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患者胰岛素针头重复使用率及注射部位皮肤异常情况发生率明显下降,而胰岛素针头回收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胰岛素注射针头连续护理管理模式有效减少了针头重复使用,提高了注射针头回收率,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减少了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刘玉萍;彭淑华;涂丹;谷穗;涂培培;李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造口患者性体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高造口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亚利桑那州性体验量表对75例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性体验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造口患者性体验得分为(20.56±5.378)分,性功能异常者有42例(56.0%);患者性体验异常症状依次体现在性觉醒(4.96±1.160)、性高潮能力(4.86±1.246)、性满意度(4.74±1.291)、性驱动(4.64±0.749)、阴道润滑/阴茎勃起(4.40±0.75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有无性生活指导、家庭关系、造口类型、有无造口并发症是影响造口患者性体验的重要因素。结论:造口患者性体验得分显示其性功能障碍程度较高,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朱小妹;谌永毅;刘爱忠;汤新辉;陈玉盘;刘翔宇;郭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介绍护理部绩效分配及病区护士绩效二次分配的具体方法。通过科学高效的护理绩效分配机制,激励临床一线护士工作积极性,调动护士不断提升自身能级发展,同时也推动护理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护士岗位管理。
作者:王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