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绍杰;郭彬彬;于立新;王亦斌;杜传福;肖露露;周敏捷;罗敏
目的: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mRNA表达谱的差异,并对差异基因行生物信息分析,从分子水平全面探讨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收集我院手术切除增生性瘢痕及其邻近正常皮肤组织各3例,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进行mRNA芯片检验,利用Genespring 10.0软件筛选表达差异基因,并对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间组内行聚类分析,应用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 6.7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通路(Pathway)分析,获得差异基因相关功能的功能富集类。结果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较,3例样品重复一次相对表达量比值在2倍以上变化的mRNA有6126条,2倍以上上调的mRNA共3142条,2倍以上下调的mRNA共2984条,5倍以上上调的mRNA共28条,5倍以上下调的mRNA共44条;重复两次相对表达量比值在2倍以上变化的mRNA有6042条,2倍以上上调的mRNA共3004条,2倍以上下调的mRNA共3038条,5倍以上上调的mRNA共25条,5倍以上下调的mRNA共38条;其中3例样品都上调的mRNA有3832条,2倍以上上调的1920条,2倍以上下调的1912条,5倍以上上调的18条,5倍以上下调29条。CDKN1C,CDKN2A, CTNNA3,COL6A3,HOXB4等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以及细胞粘附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TGFβ1,CDKN1C, CDKN2A,CDC14A,ITGB6,EGF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黏着斑形成、b转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结论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mRNA表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TGFβ1,SMAD2,SMAD7, BAX,IGF,COL1A1,COL1A2,MMPs,CDC14A,ITGB6,EGF,CDKN1C,CDKN2A,CTNNA3,HOXA3等相关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信号通路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胡洋红;胡杨柳;刘德伍;俞建兴;刘德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预输注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模型Treg/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00μl PBS一次,Sham组小鼠手术分离盲肠末端后,不进行结扎穿孔;CLP组小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Nec组小鼠预先腹腔注射2×107个坏死细胞,第5天再行盲肠结扎穿孔。所有小鼠于制备CLP模型后2周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和胸腺中CD4+Foxp3+Treg细胞以及CD4+IL17A+Th17细胞比例。结果 CLP组脾脏中Th17比例及Treg/Th17比值均显著高于PBS组及sham组(P<0.01);CLP组小鼠胸腺内Treg比例显著低于Sham组(P<0.01);而预输注坏死细胞,可逆转上述CLP手术后小鼠体内Th17比例、Treg比例及Treg/Th17的比例失衡(P<0.05)。结论预输注坏死细胞可以逆转脓毒症小鼠体内Treg/Th17细胞亚群的失衡。
作者:顾冬生;熊露;韩艳萍;孙尔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对广州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感染阶段表面抗原(HBsAg)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等检测结果探讨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分期规则标准将其分为免疫耐受期(IT)、e抗原阳性的慢性肝炎期(EPH)、非活动性携带期(IC)、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期(ENH)。将珠江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例按要求分期,对其血清样本进行HBsAg、HBV-DNA和ALT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过程不同阶段HBsAg均值分别为:IT(4.12 log10 U/L)、EPH(4.02 log10 U/L)、IC (2.85 log10 U/L)、ENH(3.29 log10 U/L),差异显著。IT、IC、EPH、ENH期患者HBsAg水平与HBV-DNA拷贝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828、0.5759、0.3280、0.1083,相关性逐步减弱。HBeAg(+)患者HBsAg定量水平明显高于HBeAg(-)患者。各期HBsAg的量与ALT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不同感染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水平存在差异,HBsAg水平与HBV-DNA的不完全一致性表明HBsAg定量可以作为新的检测指标在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发挥作用,更多的检测手段将有助于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个体化分类和治疗。
作者:曾磊;丁爱娇;江凌晓;曾静;林裕龙;袁小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Runx3和C-myc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8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缘>5 cm)中Runx3 mRNA和C-myc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Runx3蛋白和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将实验数据按照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层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了解Runx3、C-myc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主要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提示:Runx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C-my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二者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rotein levels,r=-0.398,P=0.001)。且其各自的表达在不同Dukes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及病理分化类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越晚、病理分化越低,Runx3表达下调、C-myc表达上调越明显。结论 Runx3和C-myc基因表达异常,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病员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
作者:郑玮;郑克鸿;钟林;李强;黄宗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卡马西平灌胃后对大鼠血清代谢组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卡马西平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7 d后,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于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检测血清药物浓度,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血清1H NMR谱,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取肝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卡马西平高、中、低3个剂量组稳态血药浓度分别为14.64±1.41、8.54±1.19、4.56±0.64μg· ml-1,卡马西平高剂量组肝脏有轻微肿胀,各组肾脏组织均无明显病变。血清中丙二胺、去氧皮质酮、脱氢胆固醇、甜菜碱、β-丙氨酸、胱硫醚、4-甲基-2-戊酮酸、肌酸含量下降,糖类、乳酸、琥珀酸、乙酰磷酸、己二酸含量升高。PCA主成分分析表明,给药组和对照组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能够被区分开。卡马西平不同剂量组之间,代谢谱无种类的明显差异,只存在代谢物含量高低的不同。结论卡马西平对正常大鼠的代谢过程具有显著影响,这为卡马西平的临床用药监测和用药安全提供了依据。利用NMR技术对药物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
作者:蔡茁;莫立乾;关山越;刘楚阳;刘韵;郭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新生SD乳鼠耳蜗核前腹核(AVCN)中丛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电生理特性变化。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出生后5~21 d的SD乳鼠耳蜗核前腹核中丛细胞的动作电位(AP)反应及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再通过相关数据采集及分析软件分析动作电位半峰宽和mEPSC的10%~90%上升时间(10%~90%Risetime)及时间常数,并对此做进一步统计分析处理,进而比较不同年龄段新生SD乳鼠的耳蜗核前腹核中丛细胞的电生理反应特性。结果在丛细胞动作电位半峰宽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丛细胞动作电位的时间精确性随着出生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听觉建立(出生后12 d)附近变化停止。丛细胞mEPSC的时间精确性也随着出生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听觉建立附近变化停止。结论耳蜗核前腹核中丛细胞功能的修饰先于听觉的建立。
作者:钟圣辉;张正刚;傅鸣宇;杨娟;肖中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胎盘是胎儿生长发育、代谢循环及维持母胎生理平衡的重要脏器。血管形成是胎盘发育的关键,其不仅包括胎儿血液循环,还包括子宫内膜和胎盘的血管变化。血管的形成与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等密切相关。胎儿生长受限(FGR)属严重高危妊娠,不仅对胎儿在妊娠期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分娩后远期多种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已有关于血管生成因子与胎儿生长受限之间的研究,现将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黄赟博;刘倩倩;余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自从乳腺癌根治术被提出至今,以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为主的腋窝治疗就一直是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腋窝淋巴结清扫又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近年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提示腋窝治疗并非所有乳腺癌患者所必需,对于临床早期的患者,腋窝治疗可能弊大于利;前哨淋巴结活检为指导是否施行ALND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近期的几项研究均提示,ALND并非对所有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患者预后有益。本文主要就此两个热点问题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翼鹏;嵇健;刘民锋;叶长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大鼠MADB106细胞肺转移及肿瘤组织中MTA1和Wnt1表达的影响。方法 Fischer344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组);脂肪乳剂组(F组);丙泊酚30 mg/kg组(P30组)和50 mg/kg组(P50组),每组10只。1%戊巴比妥钠50 mg/kg腹腔注射经股静脉分别泵入等容量上述药物,1 h后均静注0.5 ml MADB106肿瘤细胞(2×105个)。3周后处死,计数肺转移瘤数目;免疫组化检测肺肿瘤组织中MTA1和Wnt1的表达,IPP软件定量分析。结果 F组和S组肺转移瘤数目及肿瘤组织中MTA1和Wnt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与S组相比,P30和P50组的肺转移瘤数目及肿瘤组织中MTA1和Wnt1的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肺转移瘤数目及MTA1和Wnt1的表达与丙泊酚的剂量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0.980和-0.916(P<0.01)。MTA1和Wnt1的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02(P<0.01)。结论丙泊酚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ADB106肿瘤细胞肺转移,并下调转移瘤中MTA1和Wnt1的表达。
作者:张雅静;林春水;汪威;陈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曲古抑菌素(TSA)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TSA(50~500 nmol/L)诱导,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FTIC/PI双染细胞检测凋亡;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采图;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中β-catenin、HDAC1、HDAC3、H3K9、CyclinD1、Bax等蛋白的表达。定量PCR方法检测HDAC1,HDAC3基因的表达。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TSA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抑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表明,药物组细胞G0/G1期所占比例增加,S期所占比例下降,G2/M所占比例增加;细胞凋亡检测表明,空白对照组凋亡率(6.22±0.25)%;250 nmol/L组凋亡率(7.17±0.20)%;500 nmol/L组凋亡率(18.14±0.4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随着时间推移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而药物组细胞则出现变形,有大量漂浮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β-catenin、H3K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CyclinD1、HDAC1、HDAC3的表达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定量PCR结果显示:HDAC1、HDAC3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TSA可通过抑制HDAC的活性,促进组蛋白乙酰化,活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周期阻滞及凋亡的作用。
作者:石庆强;左国伟;冯子强;赵绿翠;罗念;游智梅;夏菁;李丹阳;李静;陈地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DCF方案一线化疗后继续替吉奥维持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60例既往DCF方案一线化疗4~6周期后疗效评价为无疾病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分为维持组与对照组。维持组予替吉奥维持化疗(40 mg/m2,连续14 d,每21 d为一个周期),持续至疾病进展或者出现不能耐受毒性为止。对照组予佳支持治疗。结果维持组的近期有效率(CR+PR)为33.3%,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3.3%,对照组的近期有效率为3.33%,疾病控制率为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7.9月,较对照组6.8月延长(P<0.05)。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8月和11.7月(P>0.05)。维持组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手足综合征,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DCF方案一线治疗后继续替吉奥维持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提高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延缓疾病进展,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陈敬华;申维玺;夏俊贤;许瑞莲;朱美琴;徐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利用siRNA抑制CDK6表达后对鼻咽癌细胞生长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分子基础。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K6在30例鼻咽癌与18例鼻咽组织中的表达差异。siRNA转染鼻咽癌细胞CNE2,靶向抑制CDK6表达。利用MTT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变。结果与鼻咽组织相比,CDK6基因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siRNA在鼻咽癌细胞中靶向抑制CDK6表达后,细胞生长能力明显降低,且细胞周期也明显阻滞在G1期,S期细胞减少。机制分析显示在抑制CDK6表达后,细胞周期促进因子CDK4、CCND1和E2F1表达显著下降,而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表达明显提升。结论 CDK6在鼻咽癌中表达升高。siRNA靶向抑制CDK6之后通过下调CDK4、CCND1和E2F1以及上调p21表达后,能明显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转化。
作者:罗小鹏;夏琼;覃继新;黄永秩;刘津;王莹;王怀飞;陈家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群密集区域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治手段。方法连续3年在学校和舰艇采用双向隔离法防治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结果应用双向隔离法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人群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不应用该方法的人群,治疗效果优于空白组。结论在人群密集区域采用双向隔离法防治呼吸道传染病效果显著。
作者:陈霞;刘霁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构建肝外胆管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研究基于亚毫米CT数据精细管道分割新方法。方法把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图像分割新算法作为一个分割插件整合到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中,再将10名受检者的腹部64层亚毫米CTA数据导入MI-3DVS,程序化构建肝外胆管及供血动脉的3D模型。然后对3D模型进行缩放、旋转、融合拆分以及透明化显示等操作,观察、分析3D模型中的肝外胆管供血动脉来源、走行、分布特点。结果10例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立体感强,可精确显示肝动脉的4到5级分支、胆囊动脉的2级分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及门静脉后动脉;胆道3D模型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胆囊、肝总管、胆总管等胆道各部分。结论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方法能够对肝外胆管供血小动脉进行分割、提取;使用MI-3DVS重建的3D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个体化的肝外胆管及供血动脉立体解剖结构。
作者:杨剑;方驰华;范应方;彭戈;项楠;祝文;刘军;鲍苏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穗花杉双黄酮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β-catenin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穗花杉双黄酮对SW480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SW48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穗花杉双黄酮作用细胞后caspase-3、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穗花杉双黄酮对SW480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50μmol/L穗花杉双黄酮明显促进其凋亡,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olt结果表明,穗花杉双黄酮干预可以使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β-catenin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穗花杉双黄酮可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480凋亡,并影响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β-catenin的表达,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作者:杨雨;徐文娟;彭康;孙学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联合多柔比星(DXRB)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LMWH组、DXRB组、LMWH与DXRB联合应用组。用MTT法检测药物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培养液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LMWH和DXRB对肝癌HepG2细胞均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LMWH与DXRB联合用药时,对肝癌HepG2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单用DXRB组。LMWH和DXRB均可下调MMP-9、MMP-2和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且合用时对乙酰肝素酶表达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 LMWH具有增强DXRB抑制肝癌HepG2细胞迁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MMP-2和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有关。
作者:杨克红;马琳艳;程秀;陈超;张梦晓;刘浩;蒋志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评估亚甲蓝单独和联合99mTc-硫胶体核素示踪法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哨淋巴结(SLN)定位的可行性,探讨SLN概念在NSCLC中的适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早期NSCLC 61例为研究对象,术中行SLN示踪剂注射并切除,其中注射亚甲蓝35例,亚甲蓝联合99mTc-硫胶体26例,并行肺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所有淋巴结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单独使用亚甲蓝组的SLN检出率60.0%,准确性76.19%,灵敏度58.33%,阴性预测值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0.0%和8.33%;亚甲蓝联合99mTc-硫胶体组在检出率96.15%,准确性96.0%,灵敏度92.86%,阴性预测值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1.67%和7.14%。结论(1)SLN的状态能够反映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2)亚甲蓝联合99mTc-硫胶体核素示踪法较单独使用亚甲蓝在前哨淋巴结导航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准确性及灵敏度,是较好的肺癌SLN示踪方法,可能运用于临床。
作者:洪斌;沈学远;陈江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131I-CD133mAb在体内外对高表达CD133抗原的Huh-7人肝癌细胞的靶向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氯胺T法制备并鉴定131I-CD133mAb;流式检测Huh-7和HepG2细胞中CD133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瘤体内CD133的表达;实验设131I-CD133mAb与顺铂(cisplatin, DDP)联用组、131I-CD133mAb组、DDP组及空白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中不同药物处理对肝癌Huh-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计算每组药物的IC50值。成功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1次/2 d给予尾静脉用药,连续2周,每周测量2次小鼠的体质量,测肿瘤的长径、短径。用药结束后处死小鼠,比较肿瘤的体积、质量,计算抑瘤率;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31I-CD133mAb抗体标记率为90.25%,放射线化学纯度为97.78%;流式检测Huh-7细胞中CD133的表达为79.53%,明显高于HepG2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Huh-7细胞CD133表达明显高于HepG2细胞;MTT法检测131I-CD133mAb+DDP组的细胞抑制率及体内抑瘤率明显高于131I-CD133mAb组、DDP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131I-CD133mAb+DDP在体内体外能有效地抑制高表达CD133抗原的肝癌细胞生长。
作者:陈兴月;侯妍利;段丽群;唐敏;康强强;舒锦;彭志平;李少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小鼠进行重组蛋白与树突状细胞(DC)联合免疫,观察其对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原核表达并诱导表达白假丝酵母菌Sap2蛋白;将白假丝酵母菌孢子、菌丝混悬液致敏小鼠DC后,分5组小鼠行3次免疫接种重组蛋白及致敏DC、致敏DC、DC、Sap2、PBS,再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存期、肾病理切片、肾负菌量、检测CD4+、CD8+百分率观察保护性。结果成功构建pET32a-Sap2原核表达载体,目的蛋白被诱导表达并收集纯化。重组蛋白与致敏DC、DC、Sap2蛋白均能有效延长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生存期、保护小鼠肾脏、增强小鼠的免疫力,其中多组分联合免疫效果更佳。结论多组分联合免疫能很好地抵抗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这为研究新型多组分联合疫苗奠定基础。
作者:徐美兰;刘金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经腹部超声测量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探讨其对开放性脊柱裂(OSB)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9月期间在孕11~13+6周时接受颈项透明层检查的正常组胎儿541例和OSB组胎儿3例,采用经腹超声从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对胎儿的颅后窝结构进行观察及测量,建立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比较两切面的测量差异并比较正常组与OSB组胎儿各参数的差异。结果两切面各测量参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胎儿颅后窝可见两条强回声线,OSB组胎儿的颅后窝仅能看到一条明显的强回声线即脑干后缘与第四脑室顶部,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分界显示不清。正常组胎儿脑干前后径、第四脑室前后径、小脑延髓池前后径均随头臀长的增加呈线性增加。OSB组胎儿的脑干前后径均大于正常值的第95百分位数,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均小于正常值的第5百分位数。OSB组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明显大于正常组,且大于1。结论建立了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正常值范围,可能有助于对早孕期OSB的筛查。正中矢状切面或经前囟小脑横切面超声发现胎儿颅后窝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分界不清,且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大于1,可能成为11~13+6周OSB的筛查指标。
作者:秦凤真;李胜利;华轩;欧阳玉容;郑琼;毕静茹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