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启帅;黄曦;李少林
目的 研究盐酸右旋美托咪啶对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大鼠肺部炎症损伤和细胞外信号调控蛋白激酶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常规潮气量通气组(C组,8 ml/kg,呼吸频率90次/min).大潮气量通气组(H组,20 ml/kg,呼吸频率50 次/min),大潮气量通气盐酸右旋美托咪啶处理组(D组,20 ml/kg,呼吸频率50 次/min),每组12只.各组通气时间均为4 h,呼吸末气道压力均为0.D组大鼠在机械通气的同时接受盐酸右旋美托咪啶溶液静脉泵入,泵入速度为0.5μg/(kg.h).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标本,光镜观察肺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肺组织中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H组和D组肺部有明显病理改变,且干湿重比、总蛋白、白细胞计数、髓过氧化物酶、TNF-α和P-ERK1/2等指标均显著高于C组.与H组相比,D组肺部病理改变明显减轻,ERK1/2磷酸化水平和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结论 盐酸右旋美托咪啶静脉输注能显著减轻呼吸机所造成的肺损伤,减少肺部炎症因子的产生,并抑制ERK1/2激活.
作者:忽新刚;阮祥才;于霖;丁宁;余守章;廖禹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定量参数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6人行肝脏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正常组(n=9)、轻度纤维化(n=5)、中重度纤维化(n=7)及肝硬化(n=15)共4组.获取门静脉、肝、睥的TIC,评价峰高、TTP、信号上升大斜率(MSI)和信号下降大斜率(MSD)等TIC量化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价TIC斜率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效力.结果 各ROI的TIC曲线的峰高、MSI、肝脾的MSD均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r为-0.446~0.800),TTP与之呈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P<0.05,r>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轻度肝纤维时,各斜率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47~0.783,其中脾MSD曲线下面积大;诊断中度以上纤维化(S≥3)时,AUC为0.728~4).877,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脾MSI、脾MSD;诊断肝硬化时,AUC为0.742~0.821,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l、动脉期脾MSI、脾MSD.结论 MR动态增强TIC能反映肝纤维化进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功能影像学方法.
作者:李新瑜;熊伟;韩路军;张雪林;邱士军;李绍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人胃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5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术前不用药物;奥曲肽组25例,术前奥曲肽100μg皮下注射,1次/d,共7d.术中切除标本送组织学研究.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p53和Ra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奥曲肽组胃癌组织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组织增生明显(P<0.05),p53和Ras蛋白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曲肽通过抑制人体内胃癌p53和Ras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田蕾;李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压球囊扩张术后留置双D-J管治疗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回肠吻合口狭窄的疗效.方法 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术后留置双D-J管治疗输尿管同肠吻合口狭窄17例(23侧);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56.65±6.28岁;单侧狭窄11例,双侧狭窄6例;回肠膀胱术后吻合口狭窄13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吻合口狭窄4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回肠吻合口狭窄21例(25侧).结果 试验组17例(23侧)全部随访,治愈12侧,好转7侧,无效4侧,总有效率达82.6%.对照组随访18例(21侧),治愈11侧,好转7侧,无效3侧,总有效率达85.7%,两组间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34.12±7.52)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87.42±10.35)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平均失血量(21.54±6.15)ml,对照组手术平均失血量(203.16±32.67)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24±0.35)d,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12±1.19)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术后留置双D-J管治疗输尿管回肠吻合口狭窄创伤小、安全,疗效较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
作者:郁华亮;叶林阳;林茂虎;杨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后BMPR Ia型受体的表达.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首先检测3种BMP受体(BMPR)Ia、Ib、II型在正常成体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分布.运用大鼠钝性脊髓损伤模型,以150 kdyn的撞击力直接撞击脊髓,观察动物撞击后1、3、7、14、30、60 d后脊髓中BMPR Ia的表达改变.结果 在正常成年大鼠脊髓中,BMPR Ia、II型受体主要在少突胶质细胞、灰质神经元中表达,在部分星形胶质细胞和大多数小胶质细胞中表达.灰质神经元中未检测到Ib型受体的表达或表达很低.脊髓损伤后,BMPR Ia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激剧增加,高表达可持续至损伤后1个月;脊髓损伤诱导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中表达BMPR Ia明显增加.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BMPR Ia受体在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激剧增加,BMPR Ia高表达提示BMP信号在胶质细胞的重要病理生理作用,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BMP信号的功能作用提供基础.
作者:李华凤;江兴华;邹定全;曹启林;吕静;李媛;张慧芳;王亚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八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八探针FISH系统.即以针对AML1/ETO融合基因、PML-RARct融合基因、CBFβ/MYHll融合基因、MLL基因、P53基因、Del(5q)、-7/Del(7q)、Del(20q)八种DNA探针对40例AML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检测,并与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相比较.结果 40例AML中,共22例多探针FISH检出了细胞遗传学改变,总阳性率为57.50%,包括:AML1/ETO融合基因、PML-RARα融合基因、MLL基因断裂重排、Del(5q)、-7/Del(7q)、P53基因缺失、8号染色体三体7种细胞遗传学异常.而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CCG)对于相对应的遗传学异常仅检出8例,另检出3例八探针FISH不能检出的异常,总阳性率为27.50%.结论 FISH八探针诊断技术较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具有省时、准确、高效等优点,可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诊断的-个重要手段.
作者:许露露;刘晓力;杜庆锋;宋兰林;曹睿;许娜;张进芳;黄彬涛;骆许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起源于胚胎神经嵴细胞的非常少见的软组织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于肾脏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脏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为女性55岁,患者因顽固性咳嗽、CT检查发现左肺内实性肿物而入院,入院后腹部超声显示左肾占位.行左肾和肿物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肿瘤为来源于肾脏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术后对病人随访了12个月,目前病人一般情况良好,超声检查未见复发征象.基于本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临床意义.
作者:吴武生;李绍林;黄凯滨;魏清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增生肥厚黄韧带退变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增生肥厚退变黄韧带标本来自1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LSS),平均年龄57.8岁.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DH)的黄韧带标本设为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53.5岁.术前采用MRI的Tl轴位加权像,经关节突平面精确测量两组黄韧带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PDGF-β和PDGF-BB在黄韧带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两组黄韧带中PDGF-BB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Western Blot)测两组黄韧带中PDGF-BB的蛋白表达.结果 退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厚度(5.30±1.12)mm明显厚于对照组(2.80±1.53)mm(P<0.001).两组患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PDGF-β和PDGF-BB主要在增生肥厚黄韧带内呈阳性表达.退变增生肥厚黄韧带的PDGF-BB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退变增乍肥厚黄韧带的PDGF-BB蛋门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3).结论 PDGF-BB在增生肥厚黄韧带内的过度表达,表明它在腰椎黄韧带增生退变导致纤维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宇;许学猛;吴少鹏;夏雄智;李参天;邓崇礼;陈建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胶原类基因COL1A1、COL1A2、COL4A1、COL4A2、COL5A2 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及配对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口腔黏膜中胶原基因COL1A1、COL1A2、COL4A1、COL4A2、COL5A2 mRNA的表达;所得数据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COL1A1 mRNA在OSCC中的表达较其对照粘膜表达上调2.78倍(P<0.001).COL1A2、COL4A1、COL4A2、COL5A2 mRNA在OSCC中的表达较其对照黏膜分别上调1.07、1.15、1.27、1.16倍(P>0.05).结论 在OSCC癌变过程中,COL1A1 mRNA过表达,可能是OSCC的-个靶基因;COL1A1在OSCC分类诊断中有应用价值.
作者:吕晓智;陈万涛;张陈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邻苯二甲酸酐修饰卵清蛋白(3-Hydroxyphthalic anhydride-modified ovalbumin,HP-OVA)体外对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的活性.方法 采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将3-羟基.邻苯二甲酸酐(HP)修饰卵清蛋白(OVA),合成酸酐修饰蛋白HP-OVA;选用HSV-2 333病毒株及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细胞)靶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HP-OVA的体外抗HSV-2病毒活性及其对Vero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镜检观察HP-OVA对17株阴道收集的乳酸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 酸酐修饰卵清蛋白HP-OVA对HSV-2病毒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为23.56±8.33 μg/ml,且其对病毒作用靶细胞毒性较低,CC50>1 mg/ml,对17株阴道乳酸杆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MIC>1 mg/ml.结论 酸酐修饰蛋白HP-OVA体外有较好的抗HSV-2病毒的活性,有望被开发为预防性传播性疾病的候选杀微生物剂.
作者:何丽丽;段江曼;裘佳寅;于飞;刘叔文;李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Peroxiredoxin I(Prx I)沉默后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稳定表达Prx I shRNA的pGPU6-Prx I和阴性对照pGPU6-HK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pGPU6-HK组、pGPU6-Prx I组、pGPU6-HK+照射(ionizing radiation,IR)组、pGPU6-Prx I+IR组.用6MVX线照射裸鼠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称取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Prx I和Caspase3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测定肿瘤组织中γ-H2AX和Rad51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裸鼠移植瘤模型,pGPU6-Prx I+IR组裸鼠移植瘤生长肿瘤明显迟缓,体积较小,抑瘤率为79.76%,与pGPU6-Prx I(34.92%)和pGPU6-HK+IR(56.94%)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给予pGPU6-Prx I及IR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增多,Prx I和Rad51蛋白表达减少,而Caspase3和γ-H2AX蛋白表达增加,以pGPU6-Prx I+IR组更为显著,其Rad51蛋白下降了84.8%,γ-H2AX蛋白表达升高5.6倍(P<0.05).结论 沉默Prx I表达可提高乳腺癌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DNA双链断裂增加、DNA损伤后修复能力降低有关.Prx I可能是-个理想的乳腺癌放射增敏分子靶点.
作者:郭启帅;黄曦;李少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制结肠液囊管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技术对结直肠吻合口漏进行有效的一期修复.方法 将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处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5头,处理组采用结肠液囊管对结肠吻合口漏进行一期修补,对照组以传统一期吻合口漏缝合近段结肠造瘘,二期结肠回纳手术.在修补术后第7、14、21天检测吻合口漏愈合情况:吻合口漏部位的愈合强度--爆破压、愈合部位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结肠液囊管能够修复结肠吻合口漏,两组均无动物死亡,无肠管狭窄及坏死.术后第7、14天处理组爆破压、羟脯氨酸含量、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但术后第21天两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应用结肠液囊管技术一期修复结肠吻合口漏是安全、可靠且有效.特别是在结直肠吻合口漏48~72 h以上,腹腔严重感染的环境下能有效修复结直肠吻合口漏.
作者:王纯忠;黄宗海;沈三弟;史福军;陈飞;李建国;张全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枸杞多糖对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衰老及对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53和P16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衰老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加入终浓度10-6mol/L AngII诱导细胞衰老,建立内皮细胞衰老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AngII模型组和枸杞多糖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鉴定内皮细胞衰老状态;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53、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AngII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β-gal阳性染色率明显增多,细胞周期多停滞于G0/G1期,S期细胞逐渐减少,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53、P1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给予枸杞多糖处理后改善了细胞衰老状态,β-gal阳性染色率减少,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逐渐增多,细胞存活率增多,P53、P16蛋白的表达较AngII组下调.结论 枸杞多糖能够抑制AngII 诱导HUVECs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P53及P16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刘凌;王雪妮;刘泽;王鲁妮;吴军;王伟;封菊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OGTT)动态血糖值和静脉血糖值的一致性,评价在快速变化的血糖应激状态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精确性.方法 对49例空腹血糖3.9~11.0 mmol/L的门诊志愿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并在第3天行OGTT,检测0、30、60、90、120min静脉血糖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Clarke误差表格分析(EGA)分别评价整个OGTT期间及各血糖状态下CGMS的精确性.结果 CGMS测定值和静脉血糖值在整个OGTT期间、血糖稳定阶段、血糖急升阶段和血糖急降阶段时的r分别为0.928、0.901、0.924和0.902(P值均<0.001),EGA显示均有95%以上的结果落在A区和B区.结论 OGTT期间的CGMS测定值和静脉血糖值相关性良好,EGA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CGMS可较精确性地反映OGTT期间快速血糖变化.
作者:陈志;沈洁;徐玲玲;符霞军;李际敏;马媛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1例青少年起病的复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蛋白S(PS)缺乏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标本,进行凝血和抗凝指标的检测.凝血功能的检测采用一步凝固法,蛋白C、蛋白S的活性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S抗原检测采用ELISA方法.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PS基因各外显子片段及外显子内含子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产物送测序分析.结果 患者及其父亲为遗传性PS缺乏患者,其PS基因第10号外显子发生了C82792T杂合点突变,导致PS蛋白氨基酸肽链第314个精氨酸残基(R)被半胱氨酸残基(C)所替换,发生R314C杂合突变.结论 患者反复发作DVT系由PS基因错义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PS缺乏所致,该基因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作者:叶絮;刘晓力;冯莹;周旭红;邢志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在手术室外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时,对气道采用不同管理方法的伞麻效果比较.方法 选择拟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术的神经外科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30人,采用全身麻醉,根据对患者气道管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3组:不插管静脉麻醉组(MAC组,10例,保留患者自主呼吸,静脉应用丙泊酚麻醉),喉罩置入组(LMA组,10例,常规全麻诱导,置入喉罩)和气管内捕管组(ETT组,10例,常规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记录3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治疗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间、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及麻醉后5min、1 h、麻醉结束时和结束后1 h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①MAC组与LMA、ETT组相比:丙泊酚用量[g/(kg·min)]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6.07±5.41;35.83±5.80;34.61±3.68,P<0.05);患者发生体动、呛咳反应次数(次)有显著差异(9.90±3.07;2.51±1.50;0.82±0.93,P<0.05);苏醒时间(min)有显著差异(16.82±7.60;4.31±1.32;3.73±1.33,P<0.05);②血气分析结果:3组患者麻醉后5 min和结束后1 h的PH、PaCO2、HCO3无显著差异;MAC组麻醉后1 h及麻醉结束前的血气分析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较,PH降低,PaCO2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手术室外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麻醉应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与不插管镇静组和喉罩置人组相比,循环更加稳定,体动反应明显减少,苏醒更加完善,是更安全的手术室外麻醉方法.
作者:李萌萌;张庆红;刘瑛辉;岳丽;刘芝慧;郝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作用机制及其对SLE器官损害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2008~2010年住院及门诊的SLE患者68例,随机分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34例(A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34例(B组);正常健康组21例(C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LE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阳性率,评定SLE损伤指数.结果 A、B两组治疗前CD4+CD25+T细胞阳性率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B两组阳性率均有明显升高,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与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LE损伤指数积分显示A组比较稳定,B组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对SLE患者的CD4+CD25+T有明显升高作用,并对SLE的器官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与修复作用.
作者:李毓阳;戴永江;邓斌;粱雄安;谢志杰;陈海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屋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P 1)蛋白分子中与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相结合的表位序列的鉴定.进而获得基于串联表位的小分子低毒过敏原以作为新的免疫治疗剂.方法 采用全蛋白序列重叠扫描法对DerP 1蛋白进行全表位筛选,即合成了覆盖DerP 1全蛋白222个氨基酸的31段各含15个氨基酸的多肽,且相邻肽段间有8个氨基酸的重叠.并将这些肽段按点状同相多肽合成法依顺序合成于纤维膜上.再将该膜与由数份过敏血清组成的血清池孵育,经抗人IgE-HRP二抗结合及X光片显影后对阳性点进行灰度比对及分析.结果 经对X光片阳性点的比对及分析,我们确定出了DerP 1过敏原蛋白中的3个强阳性表位序列.它们是位于第85~99位的氨基酸序列(表位1,Epl),第106~120位的氨基酸序列(表位2,Ep2)及第190~204位的氨基酸序列(表位3,Ep3).结论 我们获得了Der P 1中3个15肽的线性IgE结合表位(B细胞表位)序列.证实了Der P 1分子中存在IgE结合的线性表位.为进一步构建T/B细胞串联表位的小分子低毒过敏原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者:钟志美;郑传东;王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cDNA3.0-RGC32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 扩增RGC32的全长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获得重组质粒pcDNA3.0-RGC32,转染SW480细胞,采用G418筛选单克隆,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SW480细胞中RGC32的表达水平,并制作转染前后SW480细胞骨架标本,并采用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pcDNA3.0-RGC3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重组载体后细胞中RGC32的表达馈明显增多.转染重组质粒前,SW480细胞骨架中微丝纤维束少而短、极性不明显;转染重组载体后的细胞微丝纤维束数量增多,变长,有了明显的极性,并且可见细胞膜向前伸出丝状结构的伪足或者是片状结构的伪足,细胞骨架发生了重组,并且过表达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结论 通过过表达RGC32,促进细胞骨架重组,有利于细胞运动,推测细胞骨架重组是RGC32促进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
作者:田杰;徐川;杨敏慧;李祖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分析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总结1232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91例并发CIN患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及防治策略.结果 术前伴随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大剂量使用造影剂与CIN的发生密切相关.CIN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率,以及术后1年的心源性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非CIN组患者的明显升高.结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造影剂剂是3个独立的CIN危险因素,而且GIN可以影响病人的预后.目前加强冠脉介入治疗嗣手术期的综合管理,特别是水化疗法,是目前防治CIN的重要策略.
作者:郑华;屠燕;马立勤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