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培哚普利和氯沙坦抗实验性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孟莹;李旭;蔡绍曦;佟万成;程远雄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同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肺纤维化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对实验性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250~280 g,分为以下4组.模型组:平阳霉素5 mg·kg1一次性气管内注入诱导肺纤维化;氯沙坦治疗组:氯沙坦10 mg·kg-1灌胃,每日1次;培哚普利治疗组:培哚普利2 mg.kg-1灌胃,每日1次;对照组:生理盐水气管内注入.第4周取材,Masson三i色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学改变:用氯氨T法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免疫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1受体、TGF-β1蛋白的表达;电泳迁移率变更分析(EMSA)检测肺组织NF-κB的活性;免疫蛋白质印迹检测IκBα的表达;明胶酶法测定金属蛋白酶-2,9的活性.结果 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大鼠肺纤维化分级和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低于模型组;培哚普利组AT-1受体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和氯沙坦组,高于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AT-1受体蛋白质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TGF-β1蛋白质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培哚普利组、氯沙坦组NF-κB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NF-κB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P>0.01).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IkB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IkB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培哚普利组、氯沙坦组和模型组金属蛋白酶-2,9活性增强(P<0.05);模型组金属蛋白酶-2,9活性高于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P<0.01).结论 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TGF-β1的表达以及NF-κB和金属蛋白酶-2,9的活性.从而发挥抗肺纤维化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混合滤波的避投影数据微分螺旋锥束CT重建

    目的 本文将综合现有经典CT重建算法的优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Hilbert-Ramp混合滤波的避投影数据微分螺旋锥束CT优质重建算法.方法 新算法采用Katsevich算法框架.将现有FDK类型算法和Katsevich算法的不同优点有机地融合.完全回避投影数据中关于探测器坐标变量的直接微分运算.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算法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有效地提高了螺旋锥柬CT重建图像的分辨率,减少了重建伪影.结论 文中提出的基于Hilbert-Ramp混合滤波的避投影数据微分螺旋锥束CT重建公式是对Katsevich重建公式的重要改进.同时Ramp滤波的引入可以针对不同的临床应用进行优化设计.

    作者:马建华;陈凌剑;颜刚;陈武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肌钙蛋白T和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0例VMC患者cTnT、hs-CRP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BM)水平.结果 VMC组人院时血清cTnT、hr-CR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cTnT、hr-CRP和CK-MB明显降低(P<0.01);入院时cTnT和hs-CRP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治疗2周后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cTnT和hs-CR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K-MB(P<0.05).结论 检测血清cTnT和hs-CRP足诊断VMC的敏感指标,cTnT和hs-CRP对VMC病情预测亦具重要作用.

    作者:郭炯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肝星状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通路的调控作用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HSC)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HSC-T6细胞株.分别予AngⅡ 1 μmol/L处理10 min、30 min,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42/44蛋白的表达.另外,观察AT-1受体阻滞剂-irbesartan、ERK1/2特异性阻断剂-U0126、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NAC)(均预处理60 min,再予AngⅡ刺激)和TNFα对磷酸化P42/44蛋白表达的影响.此外,予AngⅡ、irbesartan、U0126、NAC和ACEI处理后,电泳迁移率变更分析(EMSA)检测EGR-1 DNA结合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AugⅡ对HSCPDGF-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AngⅡ可诱导磷酸化P42/44的表达.U0126和irbesartan可抑制磷酸化P42/44的表达.EMSA结果显示:AngⅡ干预HSC 0.5h后,EGR-1 DNA结合活性开始增加,1 h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减低.U0126和irbesartan处理后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EGR-1活性增强.较高浓度的ACEI可抑制EGR-1的活性.当ACEI浓度为0.1 nmol/L时EGR-1的活性增强.NAC对EGR-1的活性无抑制作用.AngⅡ可诱导HSC PDGF-B蛋白表达.irbesartan可抑制AngⅡ诱导的PDGF-B表达.U0126、NAC和ACEI对PDGF-B表达无抑制作用.结论 AngⅡ可经ERK1/2通路诱导HSC EGR-1活性增强.AngⅡ可经EGR-1通路调控PDGF-B的表达.

    作者:李旭;孟莹;黄茂梁;张小兰;张振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垂体脓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单纯垂体脓肿、1例颅咽管瘤合并垂体脓肿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记录和随访结果.结果 6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垂体功能低下,MRI扫描脓肿壁呈环行强化5例,6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单纯垂体脓肿5例经鼻蝶人路,1例合并颅咽管瘤者经翼点人路,随访6个月至4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垂体脓肿是一种较少见疾病,早期垂体功能低下、早期出现尿崩和环形强化的鞍区囊性病灶应首先怀疑垂体脓肿,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是改善垂体脓肿预后的关键.

    作者:漆松涛;彭俊祥;潘军;陈状;陆云涛;樊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PLC-MS法测定人体血浆中的奥美沙坦

    目的 建立测定人体内血浆中奥美沙坦浓度的HPLC-MS方法.方法 采用三氟乙酸沉淀法处理血浆,HyPurity C18柱(150 mm 2.1 mm,5μm),柱温40℃,流动相为水-甲醇-乙腈(14:60:26),流速为0.22 mL·min-1,质谱条件采用正离子检测的电喷雾电离方式,喷雾电压4.5 kV,正离子模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m/z)分别为447(奥美沙坦),376(内标,加替沙星).结果 奥美沙坦检测下限为25 μg·L-1,线性范围25~3200 μg·L-1(r=0.9998),日内和日间RSD均低于15%.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无杂质干扰,适合于奥美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作者:陈仕恒;吴翠芳;陈本美;裴奇;谭鸿毅;阳丽;阳国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的影响

    目的 通过测定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介人治疗前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甲的改变,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埘冠心病病人炎症指标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支病变的冠心病病人80例,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选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hs-CRP和MCP-1水平.结果 (1)冠状动脉介入组病人术后血浆hs-CRP为(2.37±0.56)μg/L,显著高丁术前的(1.59±0.41)μg/L(P,0.01),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hs-CRP为(1.18±0.37)μg/L与术前的(1.13±0.32)μ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状动脉介入组病人术后血浆MCP-1为(26.04±5.43)pg/L,显著高于术前的(18.07±4.30)pg/L(P<0.01),而对照组冠脉造影术后MCP-1为(9.80±2.64)pg/L,与术前的(9.63±2.52)p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促进冠心病病人血浆hs-CRP及MCP-1水平的升高,是否为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尚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王守力;韩雅玲;刘丽军;阎承惠;康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骨密度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88例(其中正常蛋白尿组5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其腰椎和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同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的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腰椎、股骨总量、股骨颈和wards三角骨密度卫增高趋势(P>0.05),但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的大转子、wards 三角区骨密度与正常蛋白尿组相比有意义的降低.腰椎和股骨近端部分骨密度与体质屠指数正相关,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时骨密度增高,但发展至微量白蛋白尿期时股骨近端可出现快速的骨丢失.

    作者:智喜梅;许翎;谢萍;梁宇梅;吴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心肌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心脏毒性

    目的 评价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三种心肌生化标志物以及心电图在监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心脏毒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8例恶性肿瘤患者分成两组,A组(24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B组(24例)单纯化疗,每治疗周期的d0、d15,检测心电图,以及血清CK.MB、cTnT和血浆中NT-proBNP水平,共观察2个治疗周期.结果A组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CK-MB,cTnT和NT-proBNP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明显升高(P<0.05),B组组内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基线)CK-MB,cTnT和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每个周期治疗后A组CK-MB,cTnT和NT-proBNP水平与B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组内不同治疗时间心电图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率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存在确切的心脏毒性.CK-MB、cTnT和NT-proBNP可作为预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心脏毒性的心肌生化标志物.

    作者:覃晶;张鹏海;钱新宇;康世均;罗荣城;王月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及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全身及气道局部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卡H关性.方法 检测33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A组)、27例COPD稳定期患者(B组)、14例健康吸烟者(C组)、14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诱导痰及血浆中MDA、GSH水平和SOD、GSH-PX活性.及外周血有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水平、血皮质醇、ACTH水平.结果 A、B、C、D组诱导痰和血浆MDA含量呈下降趋势,GSH、SOD、GSH-PX水平呈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浆和诱导痰的SOD水平低于D组(P<0.05),其他指标C、D组间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A、B、C、D 4组间血皮质醇及ACTH水平差别无意义(P>0.05),而GR水甲依次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565±719)、(2069±488)、(2739±926)、(4793±1415)结合单位,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吸烟指数后,COPD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GR水平与血浆及诱导痰SO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564,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D患者全身和气道局部均存在氧化/抗氧化失衡,尤以急性加重期患者更为明显;SOD活力下降可能是COPD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凌云;曾勉;谢灿茂;高景辉;严英硕;卢桂芳;王辉;贺云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四分子交联体家族成员9在滋养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四分子交联体家族成员9(TM4SF9)蛋白在滋养细胞巾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M4SF9蛋白在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在早孕绒毛,TM4SF9蛋白仅表达于细胞滋养层细胞,而在合体滋养层细胞则未见表达;(2)TM4SF9蛋白在早孕绒毛、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强,强阳性率分别为0,10%,36.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M4SF9蛋白的表达可能与滋养细胞的侵袭行为有关,TM4SF9在滋养细胞肿瘤的侵袭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高天旸;余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尿液中痕量纤维蛋白肽A、B

    目的 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尿液中反应体内微血栓形成的特异分子标志物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的方法.方法 采用25 cm×50 μm涂层毛细管柱,0.1 mol/L pH2.5的磷酸缓冲液,27.58 kPa压力进样,190nm紫外检测.用比FPB多一个酪氨酸的合成肽(FPB-Tyr)作内标,加内标后的尿样用Sep-Pak C18柱预处理.结果 采用本法,尿样中的FPA、FPB和内标可在16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三者的迁移时间分别为:7.28、14.31、15.22min;将内标和一系列浓度的FPA、FPB标准品加入空白尿样,用Sep-Pak C18柱预处理后,毛细管电泳进样分析,在FPA和FPB浓度为0-40 mg/L的范围内,用FPA(FPB)同内标的校正峰面积比值对添加的相应的FPA(FPB)浓度得到校正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未预处理的尿样中FPA、FPB的低检出浓度分别为30μg/L、40μg/L(信噪比为3:1);本法FPA和FPB测定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好,平均回收率高.结论 本方法可靠,特异性好,可为开展纤维蛋白肽类及其它的痕量肽类分析提供参考.

    作者:程明刚;郝艳华;曹建华;梁统;周克元;凌光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性胃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诊治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1月到2005年12月间收治的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淋巴瘤病例;门诊随诊和随访出院病人生存情况.结果 存本组资料中病理分期:ⅠE期11例,ⅡE期4例,ⅢE期4例,ⅣE期3例.术前误诊率45.5%,手术切除率7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住院期间死亡率4.5%.手术加化疗5年生存率:低度恶性胃淋巴瘤79.6%,高度恶性胃淋巴瘤49.5%.高度恶性胃淋巴瘤单纯化疗5年生存率仅为11.5%.结论 术前影像学和病理检杏有助于决定手术和化疗方案;早期诊断、切除胃的原发病灶加术后联合化疗是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贾文胜;李瑞平;赵建勇;李家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一种基于可恢复性水印的医学图像认证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医学图像内容认证和保护的可恢复性水印箅法.选取图像的小波重要系数进行SPIHT编码生成水印:使用Arnold变换确定其嵌入块位置并将其加密嵌入剑图像数据低位;通过链式认证结构实现水印信号的检测和图像篡改数据的定位,由 SPIHT解码完成篡改数据的恢复.实验表明,该算法在保证含水印医学图像具有良好视觉透明性的基础上.还可以定位并恢复被篡改区域内容.

    作者:龚剑;钟晓燕;冯前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乳腺癌治疗作用.方法 用重组VEGFP-CD/TK-GFP基因的腺病毒体外感染表达VEGF的乳腺癌MCF-7细胞和对照组不表达VEGF的乳腺上皮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其感染效率,以RT-PCR检测受感染细胞CD/TK的表达,然后给子前药环氧鸟苷(GCV)和/或5-氟胞嘧啶(5-FC),用MTT法观察该体系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变化.建立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瘤内注射腺病毒载体联合腹腔内注射前药GCV和/或5-FC治疗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腺病毒对两种细胞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RT-PCR检测发现转染Ad-VEGFP-CD/TK的MCF-7细胞有目的 基凶的表达,而乳腺上皮细胞无表达.MTT法检测显示表达VEGF的MCF-7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不表达VEGF的乳腺上皮细胞对前药不敏感,CD/TK融合基因对MCF-7的疗效优丁任一单自杀基因(P<0.01).在感染复数为100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显示治疗组细胞G0-G1期比率增多,S期细胞减少.在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该双自杀基因系统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牛长.其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P<0.01).结论 腺病毒介导VEGF启动子驱动的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联合GCV和5-FC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其效果优于单自杀基因系统.

    作者:孔恒;黄宗海;李强;杨六成;俞金龙;厉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胰体尾肿瘤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

    目的 研究可视化仿真手术在治疗中胰体尾肿瘤的应用.方法 采集64排螺旋CT胰体尾肿瘤病人的原始扫描数据集,通过自适应区域生长算法对CT序列图像进行图像程序分割和自动提取,再采用自行研发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导人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进行图像修饰、平滑,然后利用GHOST SDK和PHANTOM软件系统进行胰体尾肿瘤病人术前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结果 三维重建后的胰腺、胰体尾部肿瘤与邻近脏器的三维结构清楚,主胰管、腹主动脉系统、门静脉系统、胆道等主要管道系统的分布、行程以及相互关系明晰.在胰体尾肿瘤的仿真手术系统中,利用GHOST SDK可以开发出来各种仿真手术器械,利用PHANTOM系统可以完成和真实手术一样的胰体尾肿瘤仿真手术,效果逼真.结论 胰腺CT数据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的研究,对胰体尾肿瘤等胰腺手术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风险评估、临床教学训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驰华;刘宇斌;唐云强;潘家辉;彭丰平;鲁朝敏;鲍苏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罗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炎症状态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118例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罗格列酮(4 mg/d)12周,B组予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IL-1β、IL-6、TNF-水平及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浓度,根据HOMA Model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1β、IL-6、TNF-α水平及空腹血糖、胰岛索抵抗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A组患者空腹血糖较B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hs-CRP、IL-1β、IL-6、TNF-α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 罗格列酮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血糖同时,降低患者机体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

    作者:朱慧丽;俞锐敏;黄新智;黄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

    目的 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效果,分析影响髋关符表面置换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科自2005~2007期问共完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3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前后Harris评分,并均进行规范随访.结果 和结论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在所有的病例中均无髋关节脱位、周用神经麻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术前Harris评分:36.69,术后评分升至89.63;术后拐杖使用多为4周,所有病例均在4周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作者:林茘军;靳安民;方国芳;丁超;陈伟义;韦葛堇;李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糖通过氧化应激及NF-κB通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ATP结合盒转运体G1的表达

    目的 探讨高糖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面介导细胞内胆固醇逆向转运的ATP结合盒(ABC)转运体ABCA1和ABCG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VSMCs分别与不同浓度的D-葡萄糖(5~30mmol/L)孵育1~7 d,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葡萄糖对VSMCs的ABCA1和ABCG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高糖干预的VSMCs经抗氧化剂NAC和NF-κB抑制剂Bayll-7085、TPCK作用后,ABC转运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高糖可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VSMCs的ABCG1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对ABCA1的表达影响不明显.抗氧化剂和NF-κB抑制剂几乎可完全逆转高糖对ABCG1 mRNA表达的抑制.结论 高糖可抑制VSMCs表面促进胆固醇流出的重要受体ABCG1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高糖增加的氧化应激和活化的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薛嘉虹;袁祖贻;吴岳;赵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卡配伍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华瑞医院分娩的281例初产妇,其中接受0.15%罗哌卡因+芬太尼(1μg/ml)硬膜外镇痛的106例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相似未行镇痛的175例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活跃期时间、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处理方式、各组中发生产后出血、胎窘和新生儿窒息的例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宫缩时疼痛,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阻滞.结果 第一产程、第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两组间无差别.镇痛组第二产程延长、阴道顺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活跃期更快、活跃期异常病例减少,催产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增加.镇痛满意率达93.4%.结论 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镇痛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合理应用催产素可缩短活跃期,减少活跃期异常病例;注意加强第二产程的观察和处理,增加阴道手术助产、提高助产技术.

    作者:李琼;李传翔;刘艳;薛伟宁;陈天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基因转染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蛋白微泡在治疗性超声条件下对介导基因转染以及对细胞骨架的影响,同时探讨超声联合微泡介导基因转染的佳声学参数.方法 六孔板培养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一组每孔加入eGFP质粒10μg,加或不加微泡,超声条件为连续波,频率2 MHz,机械指数是0.50~1.80.照射时间是30~180 S,24~48 h后观察细胞转染情况.一组超声照射后免疫荧光染色细胞骨架,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测定荧光强度.结果 机械指数为0.50~1.00范围内,基因转染率与机械指数呈正相关(P<0.001),再增加机械指数基因转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超声照射时间30~90 S范围内,基因转染率以及微管荧光强度改变与超声照射时间呈正相关(P<0.001).再延长照射时间基因转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同种条件下,微丝蛋白荧光强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加报告基因的转染率并且对细胞骨架无明显的损伤.微泡可以作为临床冠心病基因治疗的安全有效的载体.

    作者:王玉筵;周忠江;张翔;吴赛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