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ILI大鼠血清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胡国栋;蔡绍曦;陈英华;陈波

关键词:机械通气, 炎性介质, 细胞骨架, 通透性
摘要:目的 研究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后大鼠血清炎性介质对内皮细胞骨架及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乌司他丁的治疗作用,探讨机械通气生物伤引起肺水肿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分成3组:正常潮气量机械通气组;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大潮气量机械通气+乌司他丁组.收集机械通气后的3组大鼠的血清,并将这3组血清分别作用于ECV-304细胞,观察聚合型肌动蛋白的变化,并测定血清刺激后的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和正常潮气量机械通气相比,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大鼠血清中的炎性介质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周边肌动蛋白带消失,细胞中央出现明显应力纤维,细胞骨架重排,而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开始时注射乌司他丁的大鼠血清对内皮细胞骨架重排影响减轻,3组机械通气后的大鼠血清作用于单层内皮细胞后,内皮细胞通透系数变化百分比(Pa%)分别为(6.95±1.66)%,(27.50±7.77)%,(17.71±4.66)%.结论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大鼠血清中的炎性介质可诱导内皮细胞骨架中重组,应力纤维形成,增加其通透性,而乌司他丁可减轻大潮气量大鼠血清中炎性介质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应力纤维生成减少,改善了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新鲜气流量和挥发器设定浓度对诱导期异氟醚药动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新鲜气体流量(FGF)对诱导期异氟醚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49岁.按FGF 1 L/min、2 L/min、3 L/min的大小不同分为Ⅰ、Ⅱ、Ⅲ组,每组分别吸入1%、2%异氟醚,依次记为为Ⅰ 1、Ⅰ 2、Ⅱ1、Ⅱ2、Ⅲ1、Ⅲ2(1、2分别代表Co为1%、2%)六个亚组.气管插管后在不同FGF下吸入不同异氟醚浓度,监测各组呼吸道吸入异氟醚浓度(CIiso)和呼出异氟醚浓度(CEiso)随时间的变化,每3min记录一次CIiso和CEiso,依次记为T1~T6,共观察18 min.结果 不同亚组在不同时间点的CIiso和CEiso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亚组内的CIiso和CEiso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在9 min左右都趋于相对稳定,但都达不到设定浓度(Co).不同时间点的CIiso和CEiso在2%亚组是1%亚组的两倍.结论 在不同的FGF组,CIiso和CEiso都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在9min左右时趋于稳定,但都达不到Co.FGF和Co越大,CIiso和CEiso上升越快.

    作者:陈明全;靳三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XAGE-1b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XAGE-1b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通过手术获得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分别提取组织总RNA,RT-PCR反应扩增XAGE-1b基因全长,通过电泳和基因测序鉴定RT-PCR产物,确定基因表达阳性标本,分析基因表达阳性率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 30例肺癌组织中,XAGE-1b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0%(12/30),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不表达该基因;基因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与病理类型有相关性,腺癌中基因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61.1%vs 8.3%,p=0.015);随着TNM分期的升高,基因表达阳性率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AGE-1b基因在肺腺癌中高表达,可优先选择该基因作为肺腺癌免疫治疗靶点.

    作者:周清;郭爱林;安社娟;徐崇锐;杨素清;吴一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闭路式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

    目的 研究因多种原因所致顽固性腹水的患者运用闭路式腹水回输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经B超诊断有中量及大量腹水的患者30例,分成腹水回输组20例,对照组10例.腹水回输组病人除治疗原发性病外,另采用闭路循环式腔内腹水回输治疗.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利尿、护肝及中西医结合血透等综合治疗.结果 腹水回输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结论 腹水患者运用闭路循环式腔内腹水回输技术治疗的疗效显著.

    作者:黄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灵芝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细胞核酸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灵芝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细胞核酸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给荷S180腹水瘤小鼠灌胃灵芝多糖(400,200,100mg/kg·b.w.)、生理盐水、或皮下注射环磷酰胺(25 mg/kg·b.w.),1次/d,连续9 d.观察腹水瘤细胞RNA、DNA含量,RNA/DNA比值以及细胞周期的改变.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吖啶橙(AO)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肿瘤细胞DNA和RNA荧光强度.流式细胞仪和碘化丙啶荧光染色技术分析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灵芝多糖各剂量组的RNA、DN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剂量组(200mg/kg)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灵芝多糖各剂量组的RNA/DNA比值均下降(P=0.003,0.000,0.008),说明灵芝多糖减少在体肿瘤细胞RNA的含量比DNA更为明显.环磷酰胺使肿瘤细胞的RNA和DNA含量均下降(P=0.000),但对RNA/DNA比值没有影响.灵芝多糖各剂量组使G0/G1期细胞百分数增加(P=0.003,0.000,0.000),而环磷酰胺作用相反(P=0.000).灵芝多糖对S期细胞的百分率没有影响,而环磷酰胺使S期细胞的百分率减少(P=0.011).灵芝多糖各剂量组使G2/M期细胞百分数下降(P=0.014,0.049,0.016),而环磷酰胺作用相反(P=0.000).结论 灵芝多糖对在体S180肿瘤细胞DNA和RNA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与环磷酰胺不同;通过动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复制与合成,从而影响其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可能是灵芝多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军;雷林生;余传林;朱正光;张群;吴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胃肠吻合器在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胃肠吻合器在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1996年到2001年期间采用门奇断流术联合/不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的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5年内再出血发生率、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以及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中,接受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40例,单纯门奇断流术治疗组110例.两组5年随访率分别为87.5%(35/40)和88.2%(97/110).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5.71%(2/35)和55.67%(54/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78,P<0.0001);两组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82.86%(29/35)和9.28%(9/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22,P<0.0001).35例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食管下段切割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能有效地预防、减少术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止血效果较单纯门奇断流术好.

    作者:张伟健;谭明华;邝杰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组织因子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人组织因子基因RNA干扰载体,为达到阻止凝血过程的启动打下基础.方法 利用Invitrogen公司在线软件设计人组织因子基因(NM 001993)干扰片段,合成shRNA序列,再制备双链寡核苷酸(ds oligo),退火后形成的ds oligo双链克隆到pENTRTM/U6载体的粘性末端,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增菌,质粒DNA小提、测序.将构建的载体转染到脐静脉内皮细胞,应用RT-PCR和免疫荧光验证载体对目的基因的干扰情况.结果 测序证实阳性克隆为pENTRTM/U6-TF-shRNA,转染到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组织因子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成功构建出凝血途径的人组织因子基因RNA干扰载体,为研究组织因子基因RNA干扰载体在凝血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稳定的转染细胞载体.

    作者:唐雯;熊石龙;杨红玲;包杰;杜江;花少栋;孙学刚;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瘢痕子宫再妊娠利凡诺引产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妊娠行利凡诺引产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6~31周因各种原因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221例(221例孕妇有4例孕周大于28周,均为产前检查证实胎儿严重畸形),随机分为3组,甲组为瘢痕子宫丙组5例(既往有过1次剖宫产史),乙组共100例孕妇,甲组、乙组均予米非司酮150 mg顿服,12~24 h以后予利凡诺100mg羊膜腔内注射;丙组共86例孕妇,单用利凡诺100mg羊膜腔内注射,观察3组胎儿排出时间、出血量及胎盘残留及软产道裂伤情况.结果 (1)引产时间:甲组、乙组引产时间短于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甲组、丙组产时出血量及胎盘残留率高于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3组软产道裂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米非司酮有效的促宫颈成熟、软化宫颈,缩短引产时间,使得利凡诺应用于瘢痕子宫中晚孕引产的安全性大大增加.瘢痕子宫引产出血量多、胎盘残留发生率高,需及时使用缩宫素,并同时需要清宫.严格掌握瘢痕子宫利凡诺引产的指征.

    作者:王保平;李秋玲;胡玉凤;吕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Bmi-1基因过度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6年11月共42例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提取肿瘤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mi-1基因差异表达与胃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2例配对标本分别进行Bmi-1 mRNA荧光检测比较,29例标本的肿瘤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Bmi-1mRNA的表达与胃癌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并且Bmi-1 mRNA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 Bm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Bmi-1基因mRNA可望作为胃癌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记物之一,Bmi-1 mRNA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肿瘤预后.

    作者:黄开红;刘建化;李学先;宋立兵;曾木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儿童输尿管开口异位的临床处理:附16例报告

    目的 提高对儿童输尿管开口异位的诊治水平.方法 输尿管开口异位患儿16例,女15例,男1例,年龄3~14岁,平均6岁.对16例患儿行B超、静脉尿路造影技术、逆行性插管造影、膀胱镜及低场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等检查,明确术前诊断及了解异位开口输尿管位置、侧别.单侧重复肾输尿管并输尿管开口异位8例,双侧重复肾输尿管并单侧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单侧肾肾积水伴单侧输尿管开口异位3例,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并输尿管开口异位3例,单侧肾异位伴发育不全输尿管口异位1例;结果本组16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其中肾切除者9例,肾部分切除者4例,3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疗效满意.11例获6个月~3年的随访,平均2年,术后漏尿症状全部消失,1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病例术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结论 发现及正确的诊断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增加保留肾脏的可能性.

    作者:齐桓;傅晓幼;郑少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阴式系列手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阴式系列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行阴式手术的546例病人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46例患者中,有1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1%.主要的并发症为膀胱损伤(0.54%),术后阴道出血(0.73%)及盆腔感染(0.73%).脱垂子宫切除及经阴卵巢肿瘤剥除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子宫体积孕8~12周组发生率1.14%,孕12~16周组5.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盆腔手术史组发生率为5.5%,无手术史组为1.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阴式手术操作适应症的拓宽,手术复杂性不断增加,相应的并发症的出现,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对大体积子宫及有盆腔手术史的病人,术前应充分评估,慎重筛选.

    作者:娄艳辉;詹瑛;郭新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84例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因素并探讨提高疗效临床措施.方法 对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84例随访2年,就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鼻内窥镜手术疗效与术者的解剖知识、手术熟练程度及病人所从事的职业、生活习惯、术后能否坚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存在相关性.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而手术疗效与术式选择、疾病分型、术后的定期复诊、综合治疗密切相关.

    作者:周凤玲;施福林;樊秋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幕上胶质瘤及脑膜瘤并癫痫原因分析及综合抗痫治疗

    目的 讨论并发癫痫的颅内幕上胶质瘤及脑膜瘤的类型、部位及致痫原因,探讨其抗痫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收集分析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70例并有癫痫的幕上胶质瘤及脑膜瘤患者,其中胶质瘤40例,脑膜瘤30例,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经综合抗痫治疗.结果 并有癫痫的幕上胶质瘤多以星形胶质瘤Ⅰ、Ⅱ级及少枝胶质细胞瘤为多;脑膜瘤多位于额顶叶.病例经手术、药物及高压氧治疗,癫痫控制效果好.结论 幕上胶质瘤并有癫痫者恶性程度偏低,预后较好;并有癫痫的脑膜瘤多位于运动情感功能区.肿瘤切除程度对二者癫痫的控制有明显影响,正规综合治疗抗痫效果好.

    作者:谢泽宇;庄明华;丁山;骆健明;许宏武;李永生;孙德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IL-18单核苷酸多态性rs1946519和rs360718与宫颈癌的关系

    目的 探讨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946519和rs360718与宫颈癌关系,为研究宫颈癌患病风险奠定基础.方法 常规方法对107例原发性宫颈癌患者和8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并自行设计引物和探针,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技术对IL-18基因rs360718和rs1946519位点进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分型,应用x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型频率及其患病风险.结果 宫颈癌患者组与对照组IL-18 rs360718TT和GT基因型频率及其G和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宫颈癌患者组与对照组IL-18 rs1946519AA、AC和CC基因型频率及A和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AC和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的患病风险分别为2.883,2.750和1.611.宫颈癌与正常人群中IL-18 rs1946519和rs360718位点有6种基因型,比较发现AC+TT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8 rs360718等位基因变异与宫颈癌的易感性无关;IL-18rs1946519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AC+TT基因型的人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作者:杨红玲;平宝红;王前;郑磊;唐雯;亓涛;包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HBV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HBV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至2005年在广东地区4所医院收集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29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73例,肝硬化53例,慢性肝炎91例,无症状HBV携带者81例.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以及克隆测序方法检测各组病例HBV的基因型分布并探讨其与血清纤维素指标:前胶原三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的关系.结果 广东地区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AFP、前胶原三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水平较高(P<0.01):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无症状HBV携带者组中C基因型患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低于B基因型患者(P<0.01).结论 基因型C可引起较严重的肝脏损害.

    作者:黄月华;余治健;王程;周彬;侯金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乌司他丁对梗阻性黄疸肠粘膜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乌司他丁(UTI)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组(B组)、UTI干预组(C组),每组又分术后3、5、7、10 d4个时相.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C组从术后第1天始每天腹腔注射UTI 40 000IU/kg,A组和B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各时相肝功能,血浆内毒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行细菌培养,光镜观察末端回肠粘膜形态改变,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肠绒毛高度及粘膜厚度.结果 各时相肝功能指标、血浆内毒素B组较A组升高(P<0.01);C组较B组降低(P<0.01);血浆内毒素C组较A组术后3 d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移位率B组较A组升高(P<0.01);C组较B组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3天即见肠粘膜受损改变,随时间推移进行性加重;C组较B组肠粘膜损害明显减轻.B组各时相小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均低于A组(P<0.01);C组则较B组升高(P<0.01或P<0.05);C组较A组术后3 d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梗阻性黄疸早期即可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且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UTI对梗阻性黄疸时受损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对早期病变效果更好.

    作者:田延锋;李勇;赵群;范立侨;赵文江;徐保利;宋振川;邝刚;董稚明;张庆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及胃酸分泌的影响

    目的 明确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并从胃酸分泌的角度探讨其延缓胃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 以乙酸性大鼠胃溃疡模型为基础,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对胃液总酸度、H+,K+-ATP酶mRNA和蛋白表达及壁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制模术后第9日,生理盐水组和塞来昔布组的溃疡面积(mm2)分别为11.9±3.1和19.7±3.8(P<0.01);制模术后第6日和第9日,塞来昔布组胃液总酸度和H+,K+-ATP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而两组壁细胞的分泌小管和微绒毛数量则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显著延缓实验性大鼠胃溃疡的愈合过程,其延缓胃溃疡愈合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刺激壁细胞胃酸分泌,加强了对溃疡底部新生肉芽组织的消化作用.

    作者:何美蓉;林劲秋;宋于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靶向抑制存活素基因对大肠癌细胞SW80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靶向存活素(survivin)基因的短发夹干扰RNA(shRNA)表达载体,导入人大肠癌细胞SW480中,研究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对SW480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survivin序列中选取设计含19个核苷酸(19 nt)的靶序列,间以9个核苷酸的茎环序列,两端分别加上对应的酶切位点,形成shRNA的DNA模板并克隆到shR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中,获得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的sih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survivin;采用Lipofectamine 2000TM转染试剂将干扰质粒pRNAT-U6.1/Neo-survivin导入到大肠癌细胞SW480中;用Western blotting从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果;分别采用肿瘤侵袭粘附实验和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pRNAT-U6.1/Neo-survivin对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的影响.结果 Survivin基因的蛋白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而且survivin基因表达被抑制后,SW480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明显减少.结论 Survivin基因可能在SW480的侵袭和转移潜能中起重要作用,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其侵袭、转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因而survivin影响SW480的侵袭和转移可能与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密切相关.

    作者:武金宝;南清振;马高峰;龚伟;陈琳;林英卓;王继德;张宏权;宋于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切除术的围术期处理方法

    目的 探讨改进的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围术期处理方法的价值.方法 研究组(54例)和对照组(17例)采用不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研究组用正规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常规处理;统计比较两组的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呼吸机使用天数.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呼吸机使用天数分别是47%,3.7%(P<0.01);25%,0(P<0.01);26 d和17 d.结论 正规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是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切除术手术取得成功、减少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和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车嘉铭;杨孝青;隋亮;邱维诚;陈中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成人大骨节病血清透明质酸、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O和硒含量检测

    目的 分析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O和硒的含量,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选择陕西省大骨节病区永寿县、非大骨节病区西安市长安区216例调查对象,依据中国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16003-1995]和病例排除与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成人大骨节病组25例,病区健康对照组20例,非病区健康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性别无差别.采用ELISA、硝酸还原酶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中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一氧化氮和硒的含量.结果 (1)大骨节病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41.7±21.89)μmol/l显著高于病区内(17.1±13.01)μmol/l、外对照组(17.58±11.48)μmol/l(F=13.11,df=2,P<0.001);(2)大骨节病组血清TNF-α含量(32.7±3.55)pg/ml显著高于病区外对照组(30.95±2.22)pg/ml(F=3.672,df=2,P=0.031),但与病区内对照组(32.7±3.55)pg/m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判别分析筛选出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与病区、非病区对照有差异的血清学指标为TNF-α和一氧化氮.结论 成人大骨节病血清TNF-α和一氧化氮显著增高,且与临床表现变化有关.

    作者:李小迎;郭雄;王立新;耿冬;康龙丽;王爽;王芝芳;顾其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小主动脉瓣环扩大并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病变患者行瓣环扩大术后置换主动脉瓣的临床疗效,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18例主动脉瓣病变伴主动脉瓣环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置换加瓣环扩大成形术,其中采用Konno法10例,Nicks法5例,Manougnian法3例,同期处理合并病变,术后随访1月~9年(平均4.8年)2例术后早期出现心功能不全,经内科治疗痊愈,心功能恢复正常.结果 全组18例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其余17例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有:低心排并心律失常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只要术式选择恰当,对于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时,需行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大术;扩大狭窄的主动脉瓣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朱平;吴若彬;庄建;张镜芳;肖学钧;郑少忆;卢聪;陈欣欣;陈寄梅;刘菁;范瑞新;郭惠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