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植华;冯恩民;吴振海;刘丽君;李颖;李维东
目的:对比分析全髋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用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两者的优点及区别。方法:对80例经临床明确要进行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为40例。分别进行全髋置换术治疗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全髋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病人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在80例进行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中,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治疗效果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经过平均1年的随访,实验组研究对象在Ganland和Werley评分(缺陷失分)均好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结论:全髋置换术的治疗方式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治疗效果会更好些。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以达到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作者:郑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中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社区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10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之后的效果。结果:①观察组50例患者在接受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护理之后,生活质量和卫生行为均明显改善,且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老年高血压疾病时,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卫生条件,获得非常理想的预后效果。
作者:贺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本文旨在探讨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提出控制对策,提高医院感染管理,通过调查表明加强基层医院感染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总结出以后工作中的重点,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韩雪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肌瘤的病理特点以及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12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时期分娩的98例单纯剖宫产无合并肌瘤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结果: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期及分娩期的并发症增加,12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中有116例行剖宫产术,在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有98均成功,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产妇在术中的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适宜的条件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并能避免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痛苦。可见,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作者:杨忠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分析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心里状况与精神需求,根据手术室护士对患者在不同手术阶段的心理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作者:夏芳;王书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对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收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开展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Harr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80.19±6.89)分,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护理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 of Nursing)是对所需护理岗位的类别和结构进行设置并且按照岗位和聘用合同进行护理人员管理的过程[1],是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必经过程也是规范和深化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绩效考核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对于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护理学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也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对护理岗位梳理、测评,让护理人员增加职业荣誉感,从内心快乐工作,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3]。护理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 of Nursing)是护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建设、规范岗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杠杆[4],是实施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5]。卫生部在2012年明确提出要改革临床护理模式落实护理岗位管理[6],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推进。探索护理人员的岗位管理,实施绩效激励,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护理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现将我国护理岗位管理及绩效考核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管健;陈香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探析健康体检中心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与体会,说明人性化服务对健康体检工作的重要作用。方法:在健康体检中心开展个性化服务教育、提供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创建高效合理的服务流程、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营造和谐的体检环境等个性化服务,调查体检者的满意度以及医院的竞争力,分析个性化服务在健康体检工作的作用。结果: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多的满足了体检者的要求,2013年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人数高达15682人,与2012年的11489人相比增长36.50%,体检者的满意度为98.57%,比2012年的90.11%,增长8.46,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力。结论: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健康体检中心体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体检者的满意度,改善了体检服务的质量,是增强体检行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作者:何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科急腹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0例急腹症患者进行腹部体征观察、疼痛护理、心理护理、胃肠减压、处理措施、并发症预防、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结果:本组10例急腹症患者,手术治疗有6例,保守治疗4例,全部治愈。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经过医护人员换药后好转。没有出现1例死亡病例。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腹症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高彩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在药理学教学中,对PBL教学法应用进行探索。方法: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进行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对比研究,并通过成绩分析和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论:PBL教学法在学生成绩、提升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作者:潘国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郧县厂矿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为做好职业卫生工作打下基础。方法:现况调查,调查厂矿企业的性质、工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数、职业病防治管理情况等。结果:共调查了21家厂矿企业,被调查的企业以民营为主,年末职工总人数3742人,年末生产工人数2611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数1761人,占生产工人数的69.78%。其中接触粉尘人数765人、接触噪声509人、高温383人、接触毒物104人,13家企业设置或指定了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其中10家企业把职业病防治纳入了法定代表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有专职职业卫生人员5人,兼职18人,其中6家企业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计划和方案,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的企业13家(占76.4%)。结论:我县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职业危害因素分布广,接触危害因素工人占生产工人数的67.45%,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需加强。建议政府和社会要关注中小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作者:赵长华;黄仁义;张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强化护患沟通在分娩期妇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分娩期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采取常规的说教式沟通模式,观察组150例根据产妇个体情况进行强化沟通,比较两组产妇的沟通效果。结果: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6.7%,对照组为82.7%;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87.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强化护患沟通应用于分娩期妇女可增强健康教育效果,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艳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并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3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在47—95岁之间,平均77.2岁。34例中有26例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内科疾病,8例合并有一种内科疾病,骨折按AO分类标准:分31—A1型13例,31—A2型15例,31—A3型16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切开,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3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术中失血约50—150毫升,平均80毫升,手术时间为60—90分钟、平均75分钟。术后切口无感染、无深部组织感染、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股骨头切割、无髋内翻畸形及PFNA松动及折断。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11例,良:17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达82.3%。其中,30例伤肢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4例虽能行走,但是留有肢体疼痛。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该类疾病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张庆凯;杨光;马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前认为肝移植是晚期肝脏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幸的是,等待肝移植的患者数量远远超出供肝数量,迫使医疗工作者必须应用一些轻度患病器官、心脏停跳供者的肝脏以及活体的部分肝脏。多个临床中心和实验中心近年研制开发了一些新的器官保存液已提高移植成功率,比如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液(HTK液)。临床实验已经证明新的保存液可以成功地应用在肝移植中。因为较之前的威斯康星大学溶液,即UW溶液相比,它既有效,价格又适宜。目前,在这些保存液的实验应用模型中,对识别导致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路径以及对损伤因素的应对方法的研究正在进行,不久,将用于进一步的临床实践研究。这篇文章总结了新近的一些在应用器官保存液和肝移植技术方面的进展。
作者:修一平;曹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瘫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针刺推拿治疗、言语和智力训练、理疗法、水浴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六个月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作者:李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为实施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420例行营养状况调查,对比相关指标。结果:BMI指标评定营养风险率、发生率分别为36.67%、8.81%与ALB评定35.35%、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3分BMI<18.5、<23.9、<27.9、≥28.0构成比分别为31.90%、29.29%、6.19%,NRS≥3分构成比分别为15.48%、5.71%、2.62%,NRS<3分男、女构成比分别为33.33%、34.05%,NRS≥3分男、女构成比分别为12.86%、19.76,NRS<3分城市、农村构成比分别为50.00%、17.38%,NRS≥3分城市、农村构成比分别为10.00%、22.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ALB均可作为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评定指标,女性、农村户籍患者、BMI<23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应采取积极的营养支持措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石大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和输液工具的发展,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管、静脉炎、针刺伤等问题。从2012年3月起,我科将 B D 公司生产的赢玛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连接无针输液接头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丽娜;张春艳;王会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重症胰腺炎(SAP)手术患者的手术指征与术式选择,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接诊的SAP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采取手术治疗,总结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情况。结果:47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这些患者皆为发病后48小时内住院手术,剩余1例患者因发病5天才入院手术,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治愈率97.8%;47例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并发胰漏,但皆采取非手术治疗后3个月内治愈;住院时间16~70天,均值27.89±2.45天。结论: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长短,若其符合手术指征时则应尽早手术,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朱长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对痔疮术后排便困难、排尿功能障碍、疼痛、出血、肛缘水肿、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将140例痔疮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对患者痔疮术后排便困难、排尿功能障碍、疼痛、出血、肛缘水肿、术后感染常见的并发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排便困难、排尿功能障碍、疼痛、出血、肛缘水肿、术后感染并发症中,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P<0.05;其中术后出血及术后感染两组对比中,P=0.00,有显著的差异。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对改善痔疮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春妮;雷贻玉;陈娟;蒙乂翠;黄玉娴;胡杏桦;姚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临床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再理解—升华的过程,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1]。自2004年起,儿科实行带教老师和护生之间进行一对一带教,即师生班次相同,一位带教老师全方位对一名实习护生实行带教,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英;李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