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劲松;邓亲恺;龚剑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HLA配型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对拟行肾移植的患者运用PRA检测、HLA组织配型,要求HLA抗原3~6个位点相合,PRA阳性(20%以上)给予3~5次血浆置换,共1 700例作为第一组,未采用PRA、HLA组织配型的423例患者为第二组.观察两组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HLA-A、B、DR位点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第一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用量减至5~7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2~16d,平均5 d,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年人/肾存活率高达98.6%/96.7%,3年人/肾存活率93.1%/87.3%,5年人/肾存活率88.1%/83.6%.第二组肾移植术后CsA用量8~12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4~30d,平均13 d,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59.3%.结论PRA阴性加良好的HLA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作者:于立新;姚冰;叶桂荣;杜传福;邓文锋;徐健;马俊杰;付绍杰;萧露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在支气管肺外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7例胸部外伤患者支气管和肺组织损伤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轻度肺组织损伤9例,5例x线胸片漏诊;中度15例,x线胸片显示病变较CT显示的范围小,程度轻;重度13例,4例X线胸片漏诊.支气管损伤3例,X线胸片均不能显示,常规CT扫描显示不肯定.结论胸部创伤的急诊检查,不能满足于X线胸片的粗略显示,还应该重视CT检查.
作者:商雪林;张玉忠;张雪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B型超声检查对肾上腺转移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临床后确诊的肾上腺转移癌的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并与CT、MRI、DSA、ECG进行对照.结果超声对肾上腺转移癌敏感性强、准确性高.结论超声对准确诊断肾上腺转移癌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黄李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方法探讨直肠癌安全远侧切缘的合适长度.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68例直肠癌远侧肠壁中癌细胞的浸润规律及p53的表达范围.结果 52.9%(36/68)直肠癌远侧肠壁存在癌细胞浸润,其中88.9%(32/36)的患者浸润距离≤2 cm,均未超出3 cm,并与原发癌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相关;23.5%(16/68)直肠癌远侧癌旁组织存在p53的表达,其中813(13/16例)的患者p53的表达范围≤2 cm,均未超出3 cm,并与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相关.结论 3cm可作为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
作者:邓海军;李国新;卿三华;黄祥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联合选择性增殖腺病毒溶肿瘤细胞和小鼠白细胞介素12(mouse intedeukin-12,mIL12)免疫治疗的作用,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携带mIL12的选择性增殖腺病毒CNHK200-mIL12转染鼻咽癌细胞株CNE3和915,测定其在鼻咽癌细胞株中的增殖能力和m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 CNHK200-mIL12转染鼻咽癌细胞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部分细胞腺病毒六联体蛋白(hexon)阳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24h后CNE3和915细胞的阳性率分别比0 h增高39%和4%,转染72 h后,病毒增殖超过1 000倍,增殖能力同m1520相似,并能高水平表达mIL12,在1×104个CNE3和915细胞中分别达到(84.5±4.6)和(75.6±3.4)ng/105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 PFU).结论携带mIL12的CNHK200在P53缺陷的鼻咽癌细胞中增殖,并且高效表达mIL12,为进一步研究体内外对肿瘤杀伤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聂飚;钱其军;车小燕;薛惠斌;岑信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时采用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对眼前段的影响.方法16只犬眼,8只行直肌联结术,8只行直肌转位术,术中对睫状前动脉(ACAs)行显微分离术予以保留,术后观察眼前段3个月,对虹膜睫状体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大多数ACAs成功分离并保留,发现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术后未发现眼前段缺血(ASI).光、电镜观察组织细胞无缺血改变.结论将血管显微分离术应用于斜视手术中,可使累及三条以上直肌的手术一次完成,避免了ASI的风险.手术中应重点保护垂直肌的ACAs.
作者:李珍;董松梅;章应华;耿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阐明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门脉血流速度(portal blood velocity,PBFVe)、门脉血流量(portal blood flow,PBFVo)和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1)PBFVe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密切,与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水平呈负相关,且肝纤维化程度严重者PBFVo明显低于肝纤维化程度轻者,当肝纤维化分期为S4时S1期减慢了29.82%(P<0.01);(2)而PBFVo与肝纤维化分期无关,受肝内炎症活动的影响,与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PBFVe与HA、Ⅳ-C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PBFV0与血清PCⅢ相结合对判定肝内炎症活动度有意义.
作者:杨永平;张世兰;李亚洁;张伟;王成武;宋喜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治疗术近期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ET对恶性肿瘤患者经聚能刀射频治疗前后靶区的放射性强度进行观察.结果聚能刀射频治疗后,33例患者54个治疗靶区均可测得治疗区域中心放射性缺损,提示治疗区域组织被灭活.结论PET检查对聚能刀射频治疗的近期疗效评价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作者:廖旺军;罗荣城;康世均;吴湖炳;王传斌;罗宇玲;张鸣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5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分析,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规则.方法15例中行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4例.结果11例痊愈,4例死亡,治愈率73%.结论早期诊断和积极手术是成功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关键,对延误诊断的病例,仍应适当放宽手术适应证.
作者:蔡开灿;王文林;杨锡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分型在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特点.方法对广州市三家医院的135例HBsAg孕产妇及其139例新生儿外周血及部分婴儿随访标本,巢式PCR扩增HBV S区基因部分片段,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PCR产物,比较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以确定HBv基因型.直接测序并与Genebank相应序列比较.结果7例新生儿发生HBV的宫内传播,阳性率为7/139(5.0%),PCR-RFLP方法检测到B、C型各3/7例,D基因型1/7例.宫内传播过程中母婴HBV的基因型保持一致.S基因直接分型与上述结果一致.该7组母婴均无乙肝临床症状与体征.结论广州地区母婴宫内传播HBV以C、B基因型为主,宫内传播过程中及免疫压力下HBV-DNA发生碱基突变,但未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上,尚不能由HBv基因分型对HBv感染儿的预后进行推测.
作者:郭培奋;钟梅;侯金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医院常见病原菌对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的耐药现状,为遏制细菌对其耐药性提供帮助.方法分析1997~2000年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3 800株病原菌对CIP药敏试验结果.结果4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几种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耐药率分别由1997年的50%、25.6%和40.3%上升到2000年的62.2%、53.4%和63.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对CIP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其耐药率2000年分别达到31.1%和34.0%.2000年分离到的189株致医院感染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对CIP的耐药率均高达70%以上.结论常见病原菌对CIP的耐药率较高,且4年间有逐渐上升之势,要严格限制此药的不合理应用.
作者:张亚莉;耿穗娜;赖福才;汪能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于1987年在纹状体内发现一个新区,根据其部位命名为边缘区.十余年来我们对边缘区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边缘区的结构跟纹状体其余部位不同,功能主要与学习记忆有关.边缘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确认.对边缘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对提高人们的智力、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等智力障碍性疾病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包新民;舒斯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或行军骨折,多为隐性骨裂,常见于新兵基础训练的初期阶段(2~7周),以下肢长管状骨和跖骨多见,发生率高达20%~30%[1].我院自1995年1月以来,收治8例非暴力因素所致的股骨干疲劳性骨折患者,均为5km长跑训练中致伤的新兵.作者对其致伤过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齐秋长;朱立新;张春民;贺文;杨俊;王立君;朱道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应用限制性显示PCR(restriction displa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D-PCR)技术分离克隆SH-SY5Y细胞的基因片段.方法从SH-SY5Y细胞中分离提纯mRNA,然后以Oligo(dT18)为锚定引物反转录生成单链cDNA,再以此为模板合成DNA的第二条链;将双链DNA经Sau3A Ⅰ酶切之后,接上接头,经通用引物和选择性引物扩增后,与载体pMD18相连,克隆、测序.结果分离出一段cDNA,经Blast分析,发现与基因组17号染色体的一段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运用GenScan分析这段DNA序列,提示这段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tag,EST)可能是一个未知基因的一部分.结论 RD-PCR技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离克隆基因片段的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对EST的染色体定位以及下一步的实验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宝;马文丽;刘莉扬;宋艳斌;郑文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20/2l bp部分缺失(nt 1 748/1 747至nt 1 767)及同时存在的A1 896点变异对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HBV全基因的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后,对病毒抗原进行EUSA检测及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变异株分泌到细胞外的HBsAg、HBeAg及细胞内的HBcAg表达量较野毒株均明显减少.结论 HBV CP 20/21 bp部分缺失株及同时存在的A1 896点变异株的病毒抗原表达较野毒株显著下降.
作者:彭劼;骆抗先;侯金林;郭亚兵;王战会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