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合并组织胞浆菌等感染1例

周最明;刘瑾;董超

关键词:艾滋病, 组织胞浆菌, 并发症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1岁。因间歇发热、干咳伴消瘦4个月余。于1999年9月25日转入我院。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0kg。患者否认吸毒、输血、性乱史和结核病史。查体:体温38.5℃消瘦,左侧锁骨上窝可触及3个0.4 cm×0.6 cm大小、无压痛可活动之淋巴结。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复方降酶合剂对大鼠肝脏细胞因子调节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降酶合剂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动物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对内毒素(LPS)刺激后肝枯否细胞(KC)分泌IL-6、IL-8和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复制大鼠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制备SD大鼠降酶合剂和联苯双酯的含药血清,以LPS和含药血清刺激SD大鼠体外培养KC,采用ELISA夹心法检测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 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转氨酶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明显增高,中药降酶合剂可以降低转氨酶和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培养细胞在加入LPS刺激后,上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加入降酶合剂后,上清中的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降酶合剂降低ALT的作用可能与其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降低IL-6、IL-8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刘立;麦合昌;徐国良;杨运高;程镇西;陈先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电喷雾质谱确定多肽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

    用电喷雾质谱测定多肽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

    作者:马安德;沈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5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肺再次转流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外科术前诊断、手术技能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技术的不断完善,因心内畸形矫正不彻底,心肌收缩功能恢复不全等原因导致的心肺再次转流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因术中操作不当所致的再次转流却仍有发生,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1]。作者就5例术中意外情况进行分析,旨在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朱平;冯树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误诊分析

    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我科1995年3月~2000年6月收治,经病检确诊的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rimary extranodal lymphoma, PENL)患者13例,加经病理证实的文献病例286例,其中男221例,女78例,中数年龄46.7岁(3~80岁)。Ⅰ期72例(24%),Ⅱ期126例(42.1%),Ⅲ期73例(24.4%),Ⅳ期28例(9.4%)[1、2]。

    作者:陈琪;平宝红;周淑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猫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目的建立猫胰岛细胞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在自制玻棒持续振荡下常规分离胰岛细胞,进行单层细胞培养和组织块培养。采用差速贴壁法、碘乙酸法、消化时间差法去除培养中的成纤维细胞。动态收集单层细胞培养液,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检测胰岛素和淀粉酶含量。光镜下观察5~30d细胞生长情况。分别对培养第5、15、21天的细胞进行葡萄糖负荷试验、组织块培养的细胞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猫胰岛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活性3周或3周以上(组织培养)。结论在国内首次建立的猫体外胰岛细胞培养方法可行可靠,体外培养第7~25 d的细胞形态和功能良好,是进行实验研究的极好材料。

    作者:沈洁;薛耀明;金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特异性靶向嵌合疫苗研究进展

    特异性靶向嵌合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原多肽或蛋白质分子与一些结合APC表面受体的分子融合,通过APC表面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使抗原特异性靶向APC,提高APC对有效剂量抗原摄取和加工处理,从而增强免疫应答反应。

    作者:车小燕;黄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外周血T淋巴细胞激活与哮喘发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激活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哮喘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IL)-4、IL-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哮喘患者血清sIL-2R、IL-4、IL-5及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sIL-2R、IL-4、IL-5和TNF-α浓度显著下降。结论 T淋巴细胞激活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抗气道炎症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减少细胞因子释放来实现的。

    作者:邓火金;陈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艾滋病合并组织胞浆菌等感染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1岁。因间歇发热、干咳伴消瘦4个月余。于1999年9月25日转入我院。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0kg。患者否认吸毒、输血、性乱史和结核病史。查体:体温38.5℃消瘦,左侧锁骨上窝可触及3个0.4 cm×0.6 cm大小、无压痛可活动之淋巴结。

    作者:周最明;刘瑾;董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药人工泪液改善干眼症状的临床观察

    Sjogren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者可因泪腺病变导致泪液分泌障碍而出现眼部干燥症状。有效的人工泪液治疗鲜有报道。本中心护理组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1],观察中药人工泪液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王筠;吴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热化疗联合5-Fu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

    目的研究热化疗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热化疗治疗大肠癌的机制。方法应用热疗联合5-氟尿嘧啶(5-Fu)在不同药物浓度、时间和温度条件下诱导LoVo细胞株凋亡,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及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增加;在相同时间和浓度条件下,热疗联合5-Fu的凋亡率与单纯化疗组、单纯热疗组相当;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bcl-2的表达下调;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但热化疗使bcl-2表达下调的程度与单纯热疗及单纯化疗相当;高温也可以使bcl-2的表达下调。结论热化疗、单纯化疗及单纯热疗均能诱导LoVo细胞凋亡且可使bcl-2基因表达下调;热疗联合5-Fu在诱导凋亡及下调bcl-2基因表达方面无协同作用。

    作者:侯宝华;卿三华;张成德;董凤英;黄祥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全麻诱导期间以不同速度输注异丙酚动静脉血药浓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患者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血药浓度与给药速度的关系。方法ASAI~Ⅱ级无心、脑、肝、肾功能异常的择期手术患者21例,随机分为A、B、C组,静脉注射异丙酚,速度分别为6、9、12mg·kg1·h-1,持续30~35 min。给药后于不同时点同步采取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球部血样,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异丙酚的血药浓度。结果A、B、C组患者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用量分别为1.15、1.10和1.20mg/kg·b.w.,无统计学差异,而平均诱导时间分别为697、441和313 s,差异显著(P<0.05)。意识消失时平均动脉血药浓度(Ca)分别为1.64、2.24和2.78mg/L,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平均颈内静脉球部血药浓度(Cijbv)分别为1.18、1.40和1.69mg/L,仅A、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开始输注到意识消失时A、B、C组的动静脉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a-v)分别为4.56、4.64和4.23 mg·L-1·min-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意识消失时的动脉和静脉血药浓度与给药速度有关;非稳态条件下异丙酚的靶血浆浓度并不能预测患者意识消失。

    作者:盖成林;古妙宁;林春水;欧阳铭文;王玉珍;周俊岭;安胜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某些抗生素药物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临床联合用药与配伍中的几个问题

    列举了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联合用药的毒性反应病例,分析其药理作用机制,提醒联合用药时剂量控制与茶碱血药浓度的严密监控,另外对红霉素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正确方法及使用剂量与滴注速度提出建议。

    作者:陈建海;李华康;陈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雄激素变化与衰老

    概述雄激素随年龄的变化及雄激素替代治疗的利弊。

    作者:吕红松;吴赛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Internet上的消化医学资源

    目的精选Internet上可资利用的消化医学资源,指导消化医学工作者及患者利用。方法从多种途径搜集Internet上消化医学及相关站点的网址,按一定标准对所有站点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搜集到1000多个网址,经筛选后收录了68个实用的站点或网页,按不同标准归类后列出。结论Internet上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消化医学资源,但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开发利用,尚需医学情报工作者和Internet用户共同努力。

    作者:杨金星;王征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眩晕患者的脑电图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分析

    目的了解眩晕患者的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方法从1998年1月至12月对所有就诊的眩晕患者进行EEG及BAEP对照检查。结果 EEG异常率较低,仅5.5%,而BAEP异常率达79%年龄小的患者主要异常表现为I波延长,可能系前庭神经局部供血不足所致。而年龄大于45岁的患者主要异常表现为Ⅲ~Ⅴ/Ⅰ~Ⅲ>1,可能系颈椎病或动脉硬化等原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结论眩晕是神经科一种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EEG检测的异常率较低。而BAEP反映第八脑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活动,凡是累及听觉通路的任一病变或损伤都可出现异常。

    作者:林丽珍;黄涛;侯先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静脉血管畸形的4例报告

    脑静脉血管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 CVM),又称脑静脉发育异常,临床上较少见,国内仅有少数病例报告。我院自1990年以来,明确诊断CVM4例,现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加以讨论。

    作者:秦峰;李铁林;汪求精;段传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12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IL-12的水平,探讨其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PBMC,予脂多糖(LPS)刺激后用夹心ELISA法检测其上清中的IL-12水平,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估计SLE的病情活动性。结果 SLE患者PBMC分泌IL-12水平[(645.05±13.85)pg/ml]较正常对照[(657.96±6.91)pg/ml]低(t=3.695,P=0.01),且与SLEDAI呈负相关(r=-0.873,tr=8.205,P<0.01)。结论 SLE患者存在IL-12水平的异常,且IL-12水平可作为评价SLE患者病情活动性大小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张红娟;王宗发;彭学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房间隔缺损并副乳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3岁,发现心脏杂音后7年于2001年1月1日入院,平素无活动后心慌气短,月经未见异常,经期无乳腺和其它部位的不适。入院查体:无口唇紫绀,胸廓无畸形,未触及细震颤,心浊音界不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P2音亢进并分裂。无枪击音,无水冲脉,无毛细血管搏动征。双侧乳腺未见异常。上腹部两侧可见两副乳,直径约3cm大小,有乳晕和乳头,无压痛。心脏超声检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作者:王文林;曾伟生;蒋仁超;曹振飞;刘岩;张卓华;王克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报告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PM)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自1988年以来,国外相继报导了数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该菌,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2000年2月我院收治了1名艾滋病患者,从3次血培养中均分离出PM,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露霞;徐德兴;刘海英;罗春梅;刘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体外循环特点(附1例报告)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血液成分保护及预防排斥反应,体外循环技巧等同题。方法对体外循环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标准法该例患者进行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热缺血时间为0 min,冷缺血时间为70min,总体外循环时间为123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3 min。患者已存活250d。术后患者无排斥反应、感染、心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血液成分保护、体外循环过程预防排斥反应及完善的体外循环操作技巧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邹小明;刘亚湘;黄志勇;王武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