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跃萍;张训;侯凡凡
目的了解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以及患盆腔炎后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不孕的关系.方法根据病史和体征,并结合输卵管造影、腹腔镜检查对55例我院收治的盆腔炎致不孕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盆腔炎患者中32例(58%)人工流产;35例行腹腔镜检查发现输卵管淤曲充血(29%)、盆腔粘连(60%)、输卵管卵巢包裹(58%)、直肠窝封闭(26%);31例输卵管造影发现双侧不通24例(77%)、单侧不通7例(23%).结论从本组患者看,盆腔炎的病因,绝大多数与手术有关,盆腔炎引起盆腔粘连、输卵管扭曲、伞端粘连、积水等,造成输卵管不通、子宫及输卵管内膜损伤,导致不孕.
作者:王丽莉;何援利;周宇风;李胜平;刘木彪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评估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使用场强为0.35 T(特斯拉)的超导型MR成像仪(SE系列,多回波技术)对全部病例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 mmol/kg@b.w.,静脉注射.结果 8例中,7例位于颈髓内,只有1例位于胸段.MRI成像中所有病例均显示受侵脊髓弥漫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T1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5例行Gd-DTPA增强T1加权成像,所有病变呈现一伴随囊腔的界限清楚的强化肿块.全部病例均见迂曲的血管流空现象.结论 MR图像可多平面成像,适于评估脊髓肿瘤.Gd-DTPA增强MR成像能在大的囊变区精确确认多血管的肿瘤病灶.
作者:林曰增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的筛检常见的耐拉米夫定乙肝病毒变异株的方法.方法通过PCR定向点突变.构建常见的耐拉米夫定乙肝病毒变异株(YMDD变异株),并建立相应的错配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检测此变异株.结果 PCR成功引入点突变,构建了YMDD变异株的克隆,同时错配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可有效区分YMDD变异株和HBV野毒株.结论采用PCR的方法可诱导定向点突变,错配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可用于筛检临床常见的耐拉米夫定乙肝病毒变异株(YMDD变异株),为临床监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模式.
作者:孙剑;侯金林;王战会;肖蕾;章廉;骆抗先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丹(YQTLD)含药血清对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MTT法测定含药血清对VSMC增殖活性的影响;NO试剂盒测定含药血清对VSMC作用与NO的关系.结果 YQTLD含药血清能显著降低培养的SD大鼠VSMC MTT法的D(λ)值,与空白血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YQTLD含药血清组培养基中NO含量明显增多,与空白血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YQTLD有抗VSMC增殖的作用,此作用可能与NO有关,YQTLD可能通过抗VSMC增殖,促进NO释放来延缓AS的发生、发展,从而在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黄伟毅;陈素云;丘幸生;陈育尧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禁水大鼠肾脏及其尿液AQP2(aquaporin2)水通道蛋白量的改变,阐明尿液AQP2蛋白与抗利尿激素(ADH)的关系及其在监测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通过建立禁水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分析法测定肾脏内髓及尿液AQP2的含量,并比较禁水组大鼠尿液AQP2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别.结果禁水组大鼠肾脏AQP2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且AQP2蛋白可在尿液中检测到,禁水时尿液AQP2含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 AQP2是机体缺水时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关键蛋白质之一,检测尿液AQP2含量是监测机体重吸收状况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邓英姿;张远慧;许顶立 刊期: 1999年第06期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种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已被人们所熟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NF亦可诱导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浸润与转移.本文对其促进肿瘤生长及其相关机制和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作者:高蕾;南清振;白岚;姜云飞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缺血时肾小管上皮细胞(TEC)微丝的改变,并探讨此改变的机制.方法用双肾蒂钳夹法建立缺血性急性肾衰模型,采用电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5、1 5和45 min时TEC微丝肌动蛋白的改变,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结果缺血5 min即有细胞微丝肌动蛋白的损害,微绒毛融合、断裂,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微丝损伤加重,极性丧失,由细胞尖端分布变为胞浆内弥漫分布,微绒毛消失,与此同时细胞内ATP水平也迅速降低,微丝紊乱程度与ATP的下降呈一致.结论肾TEC微丝结构和极性的改变可能与细胞内ATP水平相关.
作者:罗正茂;林沁;张训;侯凡凡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纹状体边缘区(Marginal djvision,MrD)由舒斯云教授于1988年首先发现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该区域与学习、记忆有关,并提出其可能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为证实这一假设,本研究在大鼠脑组织切片中对边缘系统特定标记分子-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Limbic system-associated mcmbrane protein.LAMP)mRNA在该区域的转录进行了测定.实验取雄性SD大鼠10只,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剖开胸腔,切开右心房,将穿刺针通过左心室进入升主动脉,4℃生理盐水冲洗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30%蔗糖中沉底后,应用冰冻切片机-20℃下切片,厚度为30μm.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LAMP的mRNA转录进行测定.原位杂交所用探针由含53个碱基的寡核苷酸构成,其序列取自大鼠LAMP的cDNA第918至970个核苷酸,由中科院上海生化所DNA合成室合成,应用地高辛标记,杂交完毕后,应用NBT显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作者:王钧;舒斯云;包新民;李胜修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IL-2产生和IL-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和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了雷公藤内酯醇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IL-2)产生及IL-2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对IL-2产生无影响,但对IL-2受体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抗免疫排斥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IL-2受体表达,从而使IL-2与IL-2受体的相互作用受到影响,终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
作者:邹小明;林文;方向东;李金声;王小宁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监测有创血压的目的在于连续、实时、准确了解病血压变化,并通过及时调整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使病人维持能保证生命器官的灌注的血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我科自1978年开始心脏手术,一直于术中和术后监测有创血压,在监测过程中可通过动脉置管采血做血气分析和其他检查,避免了术中、术后多次采血,反复穿刺,既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项小军;成艳君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腹胀、腹痛入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卵巢癌.因患者拒绝手术,于1998年9月1 2日转入我科治疗.入院后查体:心肺检查正常,全腹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通畅,粘膜光滑,宫颈无着色,后穹窿饱满,宫颈无举痛,子宫前位,稍大.因腹壁肥厚,双附件触诊不满意.血生化检查:血沉第1 小时60 mm,第2小时90 mm;LH<0.2IU/L,FSH<0.2 IU/L,E2 1 7 862 pmol/L,T 5.79 nmo/L,CA-1 25 1 74U/L,白蛋白35g/L,球蛋白23 g/L.B超示右附件区混合性占位性病变,左附件区囊性占位性病变,中等量腹水,盆腔积液,子宫饱满,回声不均.经详查病史,患者自初潮起,月经一直不规律,应用黄体酮治疗,效果不佳.1998
作者:苏桂栋;钟梅;王雪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对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阿霉素诱导前后的p53及p21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发现7例在阿霉素诱导前即有p53蛋白高表达,多为CML进展期患者,其中6例对应的p21蛋白在阿霉素诱导前后均为弱表达或不表达.1例慢性期患者p53及p21在阿霉素诱导前后均无表达.此7例患者预后差.
作者:毕丹;周淑芸;蔡俊杰;曾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评价其放射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对1 9例鼻咽低分化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放疗前、中、后进行了多次颈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其血供变化情况.结果 (1)血供好的淋巴结退缩率高.(2)在上颈部淋巴结直径大于4厘米的患者的中下颈测得多个血流分级Ⅲ或V级的直径小于1厘米的淋巴结,放疗60 Gy时,血流均为Ⅱ级以下.(3)颈部淋巴结接受76~80 Gy照射后残存的无血流的淋巴结中未见肿瘤细胞.结论 (1)血供是影响放射效应的重要因素.(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帮助判断是否有触诊未及和CT扫描观察不到的小的颈部淋巴结.建议:若上颈淋巴结直径大于4 cm,中下颈剂量应达60 Gy为好.(3)颈部淋巴结接受剂量70 Gy后,若淋巴结残存,局部补量6~10 Gy.
作者:卜俊国;高秀荣;肖明星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多巴胺能组织-羊膜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6-羟基多巴胺(6-OHAD)立体定向注射破坏一侧黑质,制成PD大鼠模型,然后将鼠成活羊膜细胞悬液植入受损侧纹状体,与死羊膜细胞移植及生理盐水假移植对照.结果发现活羊膜细胞移植可抑制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活羊膜细胞移植靶点周围出现了TH阳性物质.结论活羊膜细胞诱导了宿主纹状体残存多巴胺(DA)神经纤维的再生,提示羊膜细胞能够分泌对在体DA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
作者:刘斌;田新良;申校燕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新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 854例患者肾移植前运用PRA新技术进行组织配型,并行血浆置换,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的423例作为对照,观察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AR)发生率以及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R)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7%);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49.3%.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854例,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62例(19.0%),1年人肾存活率达97.3%/95.0%、3年人肾存活率92.0%/84.2%、5年人/肾存活率87.0%/81.6%.结论 PRA阴性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作者:于立新;萧露露;付绍杰;白喜文;韩献平;马俊杰;徐健;叶桂荣;邓文锋;杜传福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联合应用经阴道配子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至少一侧输卵管正常的不孕症.方法 29例均用超促排卵方法,经阴道向输卵管内插管注入卵母细胞和精子,其余卵母细胞行体外受精培养,于取卵后48 h将胚胎移入宫腔内.结果 29例患者共32个治疗周期,每周期平均植入卵子数(3.4±0.9)个,植入胚胎数(3.3±1.1)个.32个周期中12次妊娠(37.5%),其中宫内孕8次、输卵管妊娠4次;2次胚胎停止发育,6例已足月分娩.结论联合应用经阴道配子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至少一侧输卵管正常的不孕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妊娠.
作者:陈士岭;邢福祺;孔令红;陈东红;陈思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左旋精氨酸相关肽(L-ArgX)对大鼠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服L-ArgX 61.4mg/kg@b@w及对同体积空白对照液,每日1次,共8 d.8 d后观察大鼠血小板聚集(比浊法)、血栓形成(丝线法)及血浆NO、cGMP、PGI2浓度的变化(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结果 L-ArgX可显著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形成,使血浆NO、cGMP浓度升高,血浆PGI2浓度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ArgX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机制可能由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代谢通路(NO-cGMP pathway)所介导,此外尚可能有其它作用机制参与.L-ArgX可视为一种NO前体,具有抗凝血作用.
作者:周忠江;叶海燕;吴赛珠;孟素荣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法,评价卡维地洛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20例WHO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后,口服卡维地洛4周,剂量为20~40 mg/d,一次服.治疗前后用动态血压监测仪(Spacelab 90207型)各测1次动态血压,并计算谷/峰(T/P)比值.结果卡维地洛主要降低白天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下降8 2%和8.5%.对夜间血压降压作用不明显,清晨血压基本回复治疗前水平.卡维地洛给药后心率减慢,降低幅度也是白天大于夜间.20例病例中,有效病例9例,SBP和DBP的T/P比值分别为61.3%和39.8%,未达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对每日一次给药的降压药规定的T/P比值标准.结论卡维地洛能有效地控制白天血压,但在清晨降压作用不明显.建议给药剂量好每日两次,每次10~20 mg.
作者:徐继红;陈卫民;余传林;刘叔文;徐伟;张嘉杰;吴曙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电压钳位技术检测细胞内钙振荡的方法.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钳位法检测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微量注射CaCl2诱发的振荡电流.结果振荡电流持续1 h以上,并分别被注射EGTA和肝素以及细胞外灌流氮氟灭酸所取消.结论结果提示该振荡电流为钙诱发的振荡电流.以同样的方法也能测得氨甲酰胆碱激动表达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膜之大鼠脑胆碱受体而产生的振荡电流.
作者:陈厚昌;蒋毅萍;陈中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病毒抗原进行鉴定及定位研究.方法应用抗-HCV核心区和NS3单抗及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技术对丙肝患者PBMC进行免疫酶标记.结果光镜免疫酶染色,HCVAg强阳性的PBMC内常规电镜首次发现其胞质空泡中直径50~80 nm具有双层膜的球型HCV颗粒和正在芽生病毒颗粒,均被免疫电镜酶反映产物特异性标记.结论免疫电镜证实,常规电镜所见病毒颗粒确为丙型肝炎病毒.从而为HCV感染PBMC并在其中复制提供了确切的形态学证据.
作者:陈佩兰;李琳;李娟;刘超英;陈良标 刊期: 199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