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5例急性尿潴留患者首次导尿失败处理的体会

湛海伦;邵雄杰;司徒杰;周建华;邱剑光;温星桥;蔡育彬;高新

关键词:尿潴留, 导尿管插入术, 膀胱造口术
摘要:目的 了解提高急性尿潴留导尿困难患者导尿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5年9月首次导尿失败的急性尿潴留患者65例,初步明确首次导尿失败的可能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对策,若再次导尿失败,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结果 除6例患者仍导尿失败后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外,余59例行再次导尿均获成功,并且无明显血尿及尿道疼痛,成功率达90.8%.结论 分析首次导尿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有利于提高再次留置尿管的成功率.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1 062例一对一责任助产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一对一责任助产的效果.方法 将1999年传统式分娩1 730例设为对照组,选择2005年1 06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学模式.观察组则从宫口开2cm到产后2h实施一对一责任助产.结果 观察组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现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二产程延长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的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责任助产全程陪伴分娩能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小梅;陈新宇;陈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颈椎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锁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 总结颈椎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锁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对53例颈椎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锁钢板固定术的患者手术进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并发症,术后12周X线观察显示植骨块达良好愈合.结论 医务人员默契配合并科学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廖绿梅;黎小冰;戚芳;肖鹏妹;阮飞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72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原因.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对172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服药依从性好为21.5%,服药依从性不佳为78.5%.不依从者中33.3%患者不愿意接受长期服药,28.9%患者因经济原因,13.3%患者认为无症状没必要服药.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血压控制较好,与不依从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依从患者有1例发生脑血管意外,2例发生心绞痛.结论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主要原因为不愿意接受长期服药及经济原因.

    作者:张凤英;彭智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目的 了解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经内外科治疗未能止血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上消化道6例,下消化道9例),先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DSA表现,采用超选择性明胶海绵和弹簧栓子栓塞或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结果 15例中,12例血管有异常表现,异常检出率为80.0%;其中8例见造影剂外溢,2例见动脉瘤样改变,2例见畸形血管团.13例经超选择插管后行介入治疗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86.7%.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可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异常检出率较高,同时行介入栓塞或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正确选择栓塞的靶血管和合适的栓塞剂及用量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桂林;陈迪耀;杨冠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广东医学院学报》稿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山东与宁夏产枸杞子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目的 比较山东和宁夏两地出产的枸杞子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与含量.方法 采用微波消化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进行测定.结果 测定了两地出产枸杞子中的20种元素,在检出的15种元素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Ca,Fe,Zn,Mn,也含有有害元素Pb和As.宁夏产品的Ca、Zn和Fe的含量高于山东产品,而Mn的含量以山东产品略高;有害元素Pb和As的含量以山东产品为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两地出产的枸杞子中均富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但以宁夏产品的含量为高.

    作者:李小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的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不同年龄粘连性包茎标本5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每例包皮内板皱褶区、粘连区中触觉小体密度,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岁前触觉小体密度在粘连区与皱褶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岁后粘连区中触觉小体明显下降,而皱褶区仍具有较高水平.结论 性成熟前后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粘连区触觉小体在性成熟后消失表明该区域触觉小体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作者:郭东;徐胜美;姜海洋;谭明波;栾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我院近5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总结我院近5年的剖宫产指征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临床资料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结果 (1) 剖宫产率下降8.3% ;( 2)头位难产和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下降(P<0.01);(3)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上升(P<0.01).结论 通过提高产科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人数增加是阻碍剖宫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者:郭莉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非中医类专业《中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体会

    《中医学概论》是针对非中医类专业所设置的中医课程,为加强非中医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本文对《中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措施进行了分析,认为精选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加强学生对中医现状的认识;采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作者:余丽娟;王斌;刘亚梅;武哲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率不断增加,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如何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及寻找新的抗感染方法,已成为当前该领域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感染现状、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控制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方小龙;陈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度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前方减压、椎体间植骨、Z-形钛钢板内固定,术后卧床3周,3周后戴支架起床活动.结果 随访平均12.5个月,术后CT或MR显示椎管内压迫去除,植骨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12.7°,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减压彻底,固定牢固,不破坏后稳定结构,并能一期重建脊柱系列.

    作者:曹兴海;谢松卿;梁向坚;柯雨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试论《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建设

    本文就《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教学评估作了论述.

    作者:陈锦红;何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EPO联合应用左旋卡尼汀治疗CRF贫血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用左旋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衰竭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护理效果.方法 54例随机护理干预组(n=28)和非护理干预组(n=26),对两组的住院天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和不良反应作了比较.结果 护理干预组的疗效明显高于非护理干预组,两组的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及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针对EPO联合应用左旋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的特点,可从心理、治疗过程不良反应、瘘管、饮食护理及改善注射方式和改变注射部位等方面,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邱丽清;李美萍;宋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酶法测定血清二氧化碳中试剂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克服酶法单试剂测定血清二氧化碳不稳定的方法.方法 在商品酶法干粉单试剂中加入自配稳定成份,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两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测定.结果 本法的线性范围可达50mmol/L,批内变异系数(CV)为2.2%,批间CV为4.41%,平均回收率为101.0%,添加了稳定成份的试剂与原试剂在不同时间试剂空白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疸、脂血、溶血标本对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 加入的稳定成份明显提高了酶法单试剂的稳定性,更适合临床检测.

    作者:杨文杰;柯振符;何寿国;邱小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改革措施的尝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了一些的大学英语的改革措施,其重点应为: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网络辅助作用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对本校2005级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及收到一定的效果.

    作者:黄晓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孕妇行超声检查对胚胎和胎儿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超声用于产前检查趋向普遍化、早期化、多次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超声应用于产科是安全的,但超声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报道还是时可见到.因此,在超声安全性研究尚难有明确结论下,孕期超声检查要尽可能采用国际上认可的低剂量原则.

    作者:罗毅;徐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哮喘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哮喘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内皮素(endothelin, ET)水平的变化,探讨ADM、ET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轻、中度哮喘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发作期患者24例,缓解期23例,并以健康成人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血浆ADM和ET水平,同时检测患者肺通气功能.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ADM、ET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人(P<0.05),而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浆ADM、ET水平均较健康人稍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ADM与ET呈正相关(r=0.614,P=0.001<0.05),哮喘急性发作期ADM、ET均与FEV1%pre呈负相关(r1=-0.629, P<0.01; r2=-0.574,P<0.05).结论 血浆ADM、ET水平与哮喘发病有一定关系,ADM、ET水平对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仝金斋;张孔;左万里;梁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65例急性尿潴留患者首次导尿失败处理的体会

    目的 了解提高急性尿潴留导尿困难患者导尿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5年9月首次导尿失败的急性尿潴留患者65例,初步明确首次导尿失败的可能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对策,若再次导尿失败,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结果 除6例患者仍导尿失败后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外,余59例行再次导尿均获成功,并且无明显血尿及尿道疼痛,成功率达90.8%.结论 分析首次导尿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有利于提高再次留置尿管的成功率.

    作者:湛海伦;邵雄杰;司徒杰;周建华;邱剑光;温星桥;蔡育彬;高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铜针栓塞术治疗血管瘤21例

    目的 总结铜针治疗血管瘤的经验,探索疗效更肯定、操作更安全的铜针介入方法.方法 采用铜针介入治疗血管瘤病21例,用直径1~3 mm铜针直接或在彩超定位引导下置入瘤腔内,通4~6 V直流电5~10 min两次并留置铜针1周或仅留置铜针.结果 治疗后血管瘤完全消失15例, 明显改善4例, 复发1例,肿瘤无进一步发展1例, 治愈率为71.4%.并发症:发热和局部疼痛18例,皮肤坏死2例,手指运动功能障碍1例.结论 铜针治疗血管瘤疗效肯定,对病变局部的外观和功能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基层和手术未切净血管瘤的治疗.

    作者:彭智;梁杰;李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无创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BiPAP通气中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COPD伴Ⅱ型呼衰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15例.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每天上午及下午进行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各1次;B组每日上午及下午进行BiPAP通气各2 h;C组综合A组和B组治疗,每天上午及下午进行BiPAP通气2 h,通气过程中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各1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呼吸浅快指数、吸气时间/呼气时间的比值、6 min行走距离、呼衰纠正时间.治疗3~8 d, 比较通气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A组进行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或B组进行BiPAP通气后,患者的呼吸频率有所减轻, FEV1有所上升,但差异尚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O2、PO2、f/Vt及6min行走距离明显改善 (P<0.05或<0.01);C组综合A、B的治疗方法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其改善程度比A、B两组更加明显,呼衰纠正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0.01).A、B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和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均可独自有效纠正呼衰,两者同时使用存在协同作用,提示无创BiPAP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钟祥柱;黄响玲;黄海鹰;康萍;谢晋烈;赵东;黄河;唐琳;彭伟芬;马颖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