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哲;牛伟民;朱景春
临床上没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常不能进行超声雾化治疗.我们利用超声雾化机连接简易人工呼吸器,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者:史兰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子痫是产科的急症、重症.抢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尽快建立1-2条静脉通路,且具有良好的静脉输液方法,确保急救药物快速、有效、持续地输入.套管针加三通管适合子痫病人输液的特点,且能留置.可明显减少多次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和刺激,有效地控制抽搐,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茂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亦称扁平髋,为全身缺血性疾病多见的一种,好发于3-14岁儿童,6-8岁发病率高.目前40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病率也较高,男性多于女性10倍.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病,双侧性约占10%.其发病原因尚还不太清楚,但多数认为与外伤有关,也有人认为长期使用激素或长期过量饮酒有密切关系.
作者:孟庆华;孙文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普通X线摄影为被照体经X线照射后,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再经过冲洗将影像显示在胶片上.而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即CR是指被照体经X线照射在IP板即影像板上形成潜影,送入激光扫描器进行均匀扫描,释放出蓝色可见荧光,此散发光被光导管捕捉传递至光电倍增管后转换成模拟信号,又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息显示于荧屏上.我院自应用CR以来,对CR摄影与普通摄影条件及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康宁;赵殿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放射科自1996年对原发性肺癌开展了以支气管动脉灌注为主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在以往的屏片体系技术向数字化技术发展过程中,CR作为一种过渡性技术已应用很广泛.在得到一优质CR图像时,首先要考虑IP板及摄影条件在信息采集、读取及后处理与记录三部分的重要性.
作者:许树明;吴凡;韩闽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以硫酸钡作为造影剂来检查消化道疾病技术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临床对胃肠道疾病作出诊断的主要方法,并通过胃肠造影的间接征象来诊断胃肠道以外器官的占位性病变.随着胃结肠镜的应用,其钡剂造影检查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承认胃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胃肠内粘膜变化,并摘取组织作病理检测.大大提高了粘膜表面细微病变的诊断,这就跟钡剂胃肠造影提出了挑战.怎样利用钡剂造影诊断粘膜的微小病变.6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在传统的钡剂造影的基础上,发展并创造了崭新的胃肠道双重对比.即气钡双重对比.80年代气钡双重对比在我国开展得很红火,经不少放射学专家的努力,此种造影结合低张对早期病变,浅表性粘膜糜烂,小的溃疡均能发现.故消化道钡剂造影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刘忠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Chondromyxoid fibrorm)又称纤维粘液样软骨瘤(Fibromyxoid chondroma),简称CMF,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骨肿瘤,起源于软骨结缔组织,具有粘液样和软骨组织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起源于软骨细胞,而后产生粘液样变.按WHO统计,CMF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04%,占良性骨肿瘤的2.31%[1].1949年Jaffe和Lichtenstein首次描述并命名该病,以后对于此病的报告逐渐增多.而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却很少见,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现结合我院一例病例并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黄文;曾茹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钡餐与CT在检查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如何选择.方法:对9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8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9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患者中6例显示为十二指肠内充盈缺损,1例疑为肠壁外压征象,1例由于十二指肠明显扩张而未发现病灶,1例由于病灶较小而未发现.8例行CT检查的患者均显示出病灶.结论:上消化道检查是发现病变主要手段.CT检查除能确定是否存在十二指肠肿瘤外还能对病变进行更准确定位定性诊断.
作者:袁克文;王志铭;雷振;丁祖虎;王海林;徐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每个家庭都希望养育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科学的喂养方式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科学的母乳喂养的推行也就成为必然,而母婴同室恰恰就是提供这样科学喂养的舒适环境,母婴同室的宣传指导工作也就成为必然.
作者:李秀丽;周香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Coxsakie病毒(个别由ECHO)引起,多见于婴幼儿,患儿突然高热,咽痛,咽部出现疱疹,多分布于咽弓,软鄂或悬雍垂上,由于咽痛,病儿常有流涎症状.近2年来,我院儿科采用0.75%碘酊局部涂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5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邢佑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前,介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介入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升级与更新的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使得连续、高质量的图像为介入治疗和临床手术提供了更加详尽的资料保障,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造影剂使用量,减少了患者与介入医师不必要的辐射.
作者:唐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部平片及CT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旨在加强对胸部创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通过对126例肺实质性损伤的回顾性分析,对其主要X线征象的病理基础及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与CT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12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损伤,以下列4种征象为常见:1.肋骨骨折85%;2.肺部创伤和湿肺73%;3.血性气胸43%;4.纵膈及皮下气肿27%.结论:常规胸部平片特别是近来CR及DR对于肺实质的损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CT可早期发现轻度肺实质改变及细微变化.
作者:杨永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伤科常见到的一种骨折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不但发生率高,而且治愈困难,并症多,常见的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关股骨颈骨折所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分析很少专题报道,而在治疗复查中往往局限在股骨颈对位对线情况上,而对股骨头坏死的X线表现,(特别是早期)易被忽略,漏诊较多,现就我院2000年至2004年以来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并发缺血性坏死16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明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故障现象分析仪在比色过程中出错,屏幕显示,分析仪错误-湿控失败.加热灯熄灭.
作者:刘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各自疗效并进行评估.方法:60例择期经膀胱前列腺摘除病人,随机分R、B两组各30例.术中均采取L2-3硬膜外阻滞麻醉,给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对半混合液,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术毕两组均给负荷量罗利对半混合液5ml,背景输入2ml/h,PCA量0.5ml,锁定时间15min.PCA药液R组0.15%罗哌卡因+芬太尼3ug/ml+地塞米松0.1mg/ml+Ns共100ml,B组0.15%布比卡因+芬太尼3ug/ml+地塞米松0.1mg Al+NS共100ml.术后6、12、24、48h分别观察BP、HR、RR、SpO2、疼痛评分(VAS)、恶心、呕吐及下肢麻木.结果:两组病人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无差异(P>0.05),下肢麻木的发生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PCEA不但与布比卡因有相同的疗效,而且优于布比卡因.
作者:张显平;王开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儿男,7天,系G1P1,足月顺产,新法接生,生后哭声反应良好,阿氏评分10分.体重3800g,生后母乳喂养,量足.生后患儿即被发现右侧上下肢明显粗长于左侧.患儿母亲健康,其父嗜酒成性.查体患儿神志清,精神好,呼吸心跳平稳,口唇面色红润,心肺无明显异常.患儿右侧面颊突出;左侧较瘦小,右侧上下肢较左侧粗长,右手6指,患儿尾骨处皮肤破溃,有骨性物露出,四肢活动自如.辅助检查:四肢拍片示右侧骨骼粗于左侧、骶尾骨拍片示尾骨呈弧形向背面生长,并穿透皮肤.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双肾无异常.诊断:①先天性一侧肥大症.②多指畸形.③尾骨畸形.
作者:杜丕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1.5岁.因慢性咳嗽咯痰,近日急性咳嗽发作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格瘦小,嘴唇发绀,叩诊右肺过清音,左肺叩浊.左肺听诊呼吸音低,伴有哮鸣音及痰鸣音.体温:37.6度,脉搏:120次份,血Rt:WBC1.5万/L.
作者:闫世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组合灌注治疗对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按就诊时间的前后随机将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各20髋,经皮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髋股骨头供血动脉旋股内、外、闭孔动脉血管,各分别灌注甲-A组(罂粟碱30-120mg+尿激酶30-60万μ+654-2 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L)、乙-B组(罂粟碱30-120mg+川芎嗪注射液60-100mL+654-2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低分子右旋糖苷60-120mL)、丙-C组(罂粟碱30-120mg+红花注射液20-60mL+654-2 20-60mg+路路通注射液20-60mL),每髋灌注治疗2-3次,间隔时间为第二次与第一次间隔两周,第三次与第二次间隔三月,同时外敷消定膏(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损伤散(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舒筋活血、消瘀止痛),跟踪观察6月-2年时间,就患髋疼痛和功能改善、血管数目的变化、X线片病变变化、同位素扫描变化对比分析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髋疼痛和功能受限均得到改善和消失,血管增多,囊变区缩小,骨质修复,但B组明显优于A、C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能提高治疗股骨头坏死优良率.
作者:李盛华;张彦彩;赵奋国;王承祥;柳海平;曾贤武;苏清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狭窄支架置入后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内镜法置入法置入22个食管支架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全部支架置入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2例中影像学检查发现2例置入支架移位,占9.09%.结论:食道支架治疗食道狭窄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为目前改善晚期食管癌性狭窄先进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对置入支架位置及其部分并发症的观察,较其它检查方法更具临床意义.
作者:周鹏;陈进;高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