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素
目的 估算DTC患者及Gravse甲亢患者对公众人群的辐射剂量.方法 收集门诊DTC 131I清灶后低剂量评估患者以及44例Gravse甲亢131I治疗患者资料,患者口服131I后测量剂量当量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衰减方程.依据人类社会活动模式,计算患者对公众人群的RD.结果 相同时相点随距离延长剂量当量率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距离处随着时间延长剂量当量率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C评估患者服药2.4 d后距离100 cm处,Gravse甲亢患者服药5.4 d后距离100 cm处,两者体外辐水平基本达到无需特别防护的要求.
作者:董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P)、前清蛋白(PA)、降钙素原(PCT)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小儿细菌性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细菌性感染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给予两组受检者CRP、PA、PCT、SAA检测,对比两组检测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CRP、PCT、SAA检测数值高于对照组,PA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RP、PA、PCT、SAA联合检测在小儿细菌性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极高,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患儿的病情,为医生提供患儿准确的病情数值,有利于医生制定对症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作者:周作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PET分子影像技术通过检测癫痫患儿的脑葡萄糖代谢情况来对小儿癫痫灶进行定位,并评估癫痫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PET分子影像技术与EEG、MRI等传统影像学检查相比,对小儿癫痫灶的定位价值更大,尤其是颞叶癫痫.PET分子影像的检查结果多采用视觉分析法进行评估,若结合SPM软件评价则能有效提高癫痫患儿的脑葡萄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PET分子技术与MRI融合能够优势互补,提高检测小儿癫痫灶的敏感性,减少漏诊.PET分子影像技术在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诊断上具有特殊价值.PET分子影像技术通过检测单胺受体功能来评估癫痫患儿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抗癫痫药物的使用也有指导意义.
作者:赵金秀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超声监视下用胃管行膀胱冲洗清除膀胱血块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膀胱血块填塞患者,超声监视下置入F16一次胃管,用甘油注射器冲洗抽吸清除膀胱血块.结果 超声监视下一次性彻底清除血块,不需行膀胱镜或者电切镜清除血块.结论 超声监视下胃管行膀胱冲洗血块方法简便,操作简单,清除彻底,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
作者:许凯;刘荣;王国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精子DNA损伤对试管婴儿助孕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98例准备做试管婴儿的精子标本作为本研究对象,根据精子DNA损伤程度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观察其精子DNA损伤对助孕结局的影响.结果 损伤组精子浓度、正常形态精子比率、精子顶体酶活性、精子活力、试管婴儿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等方面均明显劣于正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损伤组胞质内单精注射(ICSI)受精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结局显示,损伤组活产率为34.7%,流产率为12.7%,正常组活产率为56.8%,流产率为11.86%,正常组的活产率明显高于损伤组,流产率明显低于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子DNA损伤检测对试管婴儿的临床风险预测具有重要参考,此方案适合精子损伤程度较小的精子,对试管婴儿助孕结局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合理的依据.
作者:王彩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治疗耳鸣的临床评价及意义.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耳鸣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西比灵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耳鸣治疗效果;耳鸣缓解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治疗副作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耳鸣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耳鸣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副作用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利多卡因治疗耳鸣的应用效果确切,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显著改善,缩短耳鸣疗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慧银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验证博晖微流控HPV全自动核酸检测法(简称博晖微流控法)检测宫颈分泌物标本中HPV的临床性能.方法 选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已被亚能膜杂交法检测224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由博晖微流控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确认.4例已知不同基因型别的样本重复检测3次,用于批间精密度验证.6个不同基因型质粒依次稀释后检测,用于灵敏度验证.结果 在224例样本中,博晖微流控法检测出92例阳性(75例单基因型和16例二重或多重基因型),阴性132例;膜杂交法检测出99例阳性样本(78例单基因型和21例二重或多重基因型),125例阴性.根据结果评定标准,博晖微流控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70%(89.35%-98.82%)和98.47%(94.59%-99.81%).批间精密度为100%.HPV6,16,42,52和HPV18,31检测限分别为1.0E2 copies/mL和1.0E3 copies/mL.结论 博晖微流控法是一种具有重复性好、灵敏性和特异性高,适宜各级实验室检测宫颈分泌物中HPV的检测方法.
作者:范菲楠;聂署萍;萧晓友;陆学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科门诊排班制度的改革.方法 通过对传统排班模式的分析,针对原有弊端进行排班制度的改革,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工作量的变化合理安排各班次工作时间.结果 科室通过排班制度的改革对护士资源重新进行了调配,优化了人力资源价值,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医疗安全.结论 儿科门诊根据不同季节时段的护理工作量科学合理的调配护理人员,以患儿需要的护理时间为护士的工作时间,从而改变了以前忙闲不均,人力资源浪费又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状况,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万芳;王冰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析复发性自然流产和夫妻双方染色体核型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我院2015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2对有复发性自然流产表现的夫妻共164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分析染色体核型及异常分布,评价其与流产的关系.结果 染色体核型异常比例为16.5%(27/164),不存在夫妇双方均异常情况,多态变异率13.4%(22/164),显著高于其他染色体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多态变异核型中,以46,XN,inv(9)(p12q13)比例高54.5%(12/22),其次46,XN,21pstk+为22.7%(5/22),46,XY,1qh+和46,X,Yqh+均为9.1%(2/22),46,X,Yqh-为4.6%(1/22).结论 复发性自然流产可能与染色体结构有关,且与多态性变异关系密切.
作者:班少雯;梁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血常规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感染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检查的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84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8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检查对象均接受血常规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了解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血常规检测阳性率,且高于单独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检测中具有较高价值,检测方便且检测准确率良好,将血常规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黄淑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与细菌培养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185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根据血培养结果将入选者分入全身细菌感染组(n=32)、局部细菌感染组(n=69)和病毒感染组(n=84),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比三组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以及血清降钙素原、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全身细菌感染组PCT含量为(32.98±15.58)ng/mL,阳性率为93.75%;局部细菌感染组PCT含量为(6.00±1.94)ng/mL,阳性率为81.16%;病毒感染组PCT含量为(0.08±0.02)ng/mL,阳性率为4.76%.血清降钙素原与细菌培养结果高度一致.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与细菌培养能够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信息,是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杨惠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荨麻疹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荨麻疹患者6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37例,观察组患者3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优质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荨麻疹患者实行临床优质护理效果良好,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罗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急诊应用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64例(2015年10月14日-2017年10月14日期间)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胺碘酮),各20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75.00%,低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6.87%),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吴新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LDL-C)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3例冠心患者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我院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血清胆红素及与LDL-C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TBIL、DBIL及I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TBIL水平与冠脉病变数呈负相关,LDL-C水平与冠脉病变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与LDL-C联合检测可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慧霞;马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应用两种不同方案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7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分组检验实验探讨,分别行微生物快速培养和快速血清学两种方法检验,其中实验方法为快速血清学,对比方法为微生物快速培养.结果 阳性检出率方面,对比方法和实验方法分别为92.31%、70.51%,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两种方法阳性符合率:75.00%,阴性符合率:83.33%.结论 与快速血清学检验方法相比,实施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可提高阳性率,有助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推广意义明显.
作者:路畅;马艺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全程优质护理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单盲的原则将这68例乳腺癌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34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的34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全程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34例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34例患者中18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14例患者表示满意,2例患者不满意,患者护理满意度94.12%;对照组34例患者中14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13例患者表示满意,7例患者不满意,患者护理满意度79.41%;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全程优质护理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任晓静;薛小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在各种疾病出现比例的临床分析.方法 将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病毒感染性传染患者纳入至本研究中,运用光学显示镜对入选患者的血涂片上的异型淋巴细胞分型进行统计、观察与记录.结果 入选患者中,有53例患者检出Ⅰ型异型淋巴细胞,共计32例患者检出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共计检出13例Ⅲ型异型淋巴细胞,此外,我们还发现54例异型淋巴细胞检出在5%-10%之间,在总入选患者中的占比为55.1%,而有44例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检出情况大于10%,在总入选患者中的占比为44.9%.结论 为病毒感染性传染患者进行检测,检测患者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检出率高的是Ⅰ型异型淋巴细胞,为病毒感染性传染患者进行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有效提升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尽早诊断疾病及早期干预治疗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夏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PR)检测对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35例,将其设为实验组,同期选择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PCT与CPR联合检测,对两组PCT、CPR水平及检测阳性率进行统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CT、CRP水平及PCT阳性率、CRP阳性率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PCT与CPR联合检测可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酶联免疫法与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64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TPPA手段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梅毒螺旋抗体检测,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方式下的检测效果及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出率为28.88%(67/232),对照组患者检出率为21.98%(51/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依据对照组TPPA手段为基础值,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敏感度为93.38%,特异度为97.29%.结论 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效果显著,不仅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于TPPA检测手段,而且存在重复性优良,结果科学合理等优势,避免临床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曾仕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早期流产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及其相应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 从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孕产妇中抽取120例进行讨论,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妊娠状况分早期难免流产组(40例)、早期先兆流产组(40例)、正常妊娠者(40例),各研讨对象均接受血清孕酮(P)、雌二醇(E2)、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指标测定,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难免流产组P、E2指标均高于先兆流产组、正常妊娠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正常妊娠组P、E2指标虽高于先兆流产组,但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难免流产组PR、ER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先兆流产组PR、ER与正常妊娠组比较,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流产与孕妇体内孕激素、雌激素和相应受体间存在直接关系,维持正常妊娠一定程度上依赖相应受体和雌孕激素.
作者:陈家学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