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Xpert MTB/RIF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熊利巧;李东璟;钟立

关键词:XpertMTB/RIF技术, 肺结核, 临床诊断,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Xpert MTB/RIF技术在肺结核临床诊断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所有肺结核患者当中选取360例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各120例的染色组、培养组和技术组,染色组患者采用抗酸染色法进行诊断,培养组患者采用培养法进行诊断,技术组采用Xpert MTB/RIF技术进行诊断,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染色组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85%,敏感度为85.83%,特异性为84.17%,培养组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86.67%,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6.67%,技术组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95.83%,敏感度为95.83%,特异性为95.83%,技术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染色组和培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Xpert MTB/RIF技术进行肺结核的临床诊断,能够明显提高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肺结核的临床辅助诊断应用在临床中.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分析

    目的 探讨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血凝试验检测结果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对影响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作分析,以及制定改善对策.结果 试验环境因素、试验材料批次因素、试验材料保质期因素、患者抗血凝效果协同药物使用史因素均为影响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单因素(P<0.05);血凝试验检测环境因素、试验材料批次因素、试验材料保质期因素、医护人员操作水平因素、患者抗血凝效果协同药物使用史均为影响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多因素(P<0.05).结论 在临床实验室检验过程中,血凝试验检测方法为基础检验手段之一,可以给予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辅助依据,而临床需结合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时制定有效改善对策.

    作者:梁景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15份细菌药敏及耐药性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我院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6月-8月各科室的细菌标本,鉴别分离出115例致病株,培养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主要致病菌株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较强,革兰氏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较强.结论 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较强,临床抗生素需合理使用.

    作者:任秀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肺心病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析肺心病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6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基于此观察组行抗凝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血气指标及凝血参数等变化、临床疗效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显著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血小板膜蛋白-140、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片段等较对照组显著较低,而氧分压较对照组显著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28/30)较对照组73.33%(22/30)显著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心病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即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参数,还能缩短治疗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志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尿常规检验运用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的效果对比

    目的 分析尿常规检验运用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的效果对比.方法 筛选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尿常规检查的16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检验人员将样本均等分成3份进行检验,分别采用干化学法,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对3种检查结果的白细胞阳性率,红细胞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检查方法,其中白细胞阳性率32.50%(52/160),红细胞阳性率34.38%(55/160);显微镜检测方法,其中白细胞阳性率33.13%(53/160),红细胞阳性率32.50%(52/160);结果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常规检验运用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的效果基本相似,临床检查中应相互结合,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春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间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标本144例,含34例的正常甲状腺标本、38例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和72例甲状腺乳头癌标本,所选标本均经过病理确认.使用免疫组化检测MAPK12在所选甲状腺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12在不同甲状腺标本中表达量的不同,并把MAPK12的表达情况和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APK12在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为52.8%,在34例正常甲状腺中的表达率为0,在3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表达率为5.3%,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的大小以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TNM分期相关.结论 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要比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和正常甲状腺标本高,MAPK12的阳性表达率和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关.推测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标志物.

    作者:孙晓宇;张丽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11例血培养阳性结果分析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血培养阳性患者211例,菌株鉴定到种,同时予以MIC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2017年版标准判读,总结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结果 211株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7.4%(121/211),革兰阴性杆菌占40.7%(86/211),真菌占1.9%(4/211);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较高的科室有新生儿科、消化内科、儿科等;大肠埃希菌多,有58株(27.4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7株(3.32%);阴沟肠杆菌4株(1.90%);铜绿假单胞菌各2株(0.95%);葡萄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为88株(41.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51株(24.17%)、人葡萄球菌人亚种28株(13.27%)、溶血葡萄球菌13株(6.16%);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4.7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3.8%、42.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25.0%;此外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呋喃妥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较低,分别为3.45%、3.45%,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都在5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77.8%,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5.2%,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对万古霉素亦保持着97.7%的敏感率.结论 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是血流感染中的主要病原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亚胺培南是针对肠杆菌科较敏感的抗生素,但已出现部分中介或耐药菌株;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检测及结果研究

    目的 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种类及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共96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痰液样本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969例痰液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2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7株(41.47%),革兰阳性菌150株(58.14%),假丝酵母菌1株(0.39%);革兰阴性菌中又以大肠埃希菌(42.99%)、肺炎克雷伯氏菌(19.63%)和流感嗜血杆菌(7.48%)占比高;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49.33%)和肺炎链球菌(49.33%)占比高.结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种类多且复杂,及早进行检测,应用相应抗菌药物对提升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林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脏超声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研究

    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为高血压众多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即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也可出现预后情况欠佳等情况.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难度相对较大,而及早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心脏超声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

    作者:罗利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探讨显微镜检查在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对血细胞检查分析过程中应用显微镜检查的具体价值做出评价.方法 抽取2018年1月-6月在我院接受显微镜红细胞检查的32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显微镜检查均由专业操作人员完成,对检查的结果做出分析.结果 320例患者中有152例(47.5%)患者符合复检标准并接受复检.未接受复检样本中没有假阴性情况.终有72例患者的显微镜检查结果出现异常,阳性率为47.37%,其中包括血小板聚集15例、幼稚细胞9例、中晚幼粒细胞8例、异型淋巴细胞12例、中性粒细胞中毒性变14例、红细胞形态异常14例.结论 应用显微镜检查进行血细胞分析可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式.

    作者:李艳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78例不同民族产妇、脐带血微量元素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阿勒泰地区不同民族产妇与脐带血微量元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法收集78例不同民族的产妇与脐带血全血标本进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在铅、钙、铜、锌元素含量检测中发现产妇的水平高于脐带血的含量,而镁和铁元素含量略低于脐带血水平;产妇外周血铁含量低于正常值的超过半数,占53.8%,并且钙元素缺乏率可达28.2%.在产妇之间比较,微量元素缺乏率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民族的微量元素缺乏率明显高于汉族产妇.结论 产妇全血微量元素含量水平与脐带血之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施琛;白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串联质谱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临床上对新生儿是否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的过程中串联质谱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入院进行常规筛查的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足跟血样的采集,将采集得到的血液滴在采血专用的滤纸上,使用非衍生化多种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测定试剂盒对样本进行处理,采用串联质谱仪进行血片中的多种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浓度的分析工作.结果 经过对200例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3例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占研究对象总数的1.5%,其中,1例研究对象患有异戊酸血症,2例研究对象患有甲基丙二酸尿症.结论 在对于新生儿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的过程中,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其对于脂肪酸代谢的紊乱、有机酸代谢的紊乱以及氨基酸代谢的紊乱等造成的疾病都能很好地进行检测,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李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站辖区内供血医院接受输血的7,5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血液成分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进行统计,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病人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中血小板发生率高,滤白红细胞悬液、血浆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次之.通过对参与本次调研的病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输血反应发生发热、过敏的人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年龄、输血史、过敏史都有较大的关系.结论 血小板、滤白红细胞、血浆发生输血反应几率较大,在输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过敏史、输血史及未成年人.

    作者:孙金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CR法和细菌培养法用于阴道细菌检验的效果对比

    目的 分析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用于阴道细菌检验的效果.方法 研究阶段为2018年1月-2018年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200例患者开展阴道分泌物检验,根据检验方法分为A组(PCR检验法)、B组(细菌培养法),比较两组检验效果.结果 A组阳性检出率90.5%(181/200)明显高于B组阳性检出率51.0%(10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阴道细菌检验采用PCR检验法阳性检出率更高,耗时短,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李美珠;李炜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检验方法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探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检验方法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比较.方法 抽选我院160例住院输血患者,对照组:实施传统检验方法.研究组:实施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方法.结果 研究组的中正向定型准确率100%与反向定型准确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正向定型准确率86.25%与反向定型准确率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医师检验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更符合需求,安全可行性强,准确率与灵敏度非常高,可作为我院输血检验首先方法.

    作者:赵冬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产后出血患者合理输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产后出血患者合理输血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74例,依据电脑盲选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指导输血,观察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对比两组需输血患者占比和平均各种血制品输注量.结果 观察组需输输血浆、血小板、冷沉淀患者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指导产后出血患者合理输血,保证治疗效果前提下减少输血率和血制品滥用.

    作者:梁翠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分型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50例确诊为MDS的患者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铁蛋白水平(SF)测定,分析患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分型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RCMD组、RAEB-I组、RAEB-II 3组铁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3组患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RARS组,RARS组明显高于RA组(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高危组(12例)患者预后不良例数为7例(58.33%),低危组(38例)患者预后不良例数为11例(28.95%),预后不良组患者SF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较好组,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CMD、RAEB-I、RAEB-II类型的患者SF水平较高,SF水平较高可能会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胡玉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干预化护理方法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干预化护理方法.方法 将2016年11月-2018年3月内收治的70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35例患者实施干预化护理,记录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中采用干预化护理模式的效果比常规护理更显著,建议推广.

    作者:陈斯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生儿抚触健康教育方法对新生儿家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新生儿抚触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足月新生儿8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健康教育,于出院前对新生儿家长进行考核,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家长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家长的考核情况以及其对健康教育方法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长(P<0.05).结论 在新生儿家长的抚触健康教育中,根据新生儿家长的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确保新生儿家长了解并掌握新生儿抚触相关的健康知识.

    作者:王晓菊;白燕;赵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 探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策略.方法 将我院检验科收集的685份临床免疫检验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并将同期在我院接受临床免疫检验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系统质量控制)与对照组(常规管理),每组40例,对两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误诊率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检验环境温度及湿度、标本的质量、洗液更换情况以及实验人员素质等均会对免疫检验质量产生影响(P<0.05);干预组免疫检验结果准确率、误诊率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7.5%、2.5%、95.0%,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临床免疫检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系统质量控制,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进而提高免疫检验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慧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鉴别脊椎陈旧与新鲜压缩骨折中磁共振STIR和T1WI的应用

    目的 探讨脊椎陈旧与新鲜压缩骨折中磁共振STIR和T1WI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104例脊椎陈旧与新鲜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磁共振STIR和T1WI检查,统计分析患者的骨折和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全部104例患者共累及154个椎体,主要影响椎体为胸2-腰4椎体.新鲜椎体骨折68例,陈旧椎体骨折36例.胸、腰段是脊椎压缩骨折的主要发生部位,脊椎陈旧与新鲜压缩骨折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STIR和T1WI在脊椎陈旧与新鲜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和鉴别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对患者骨折发生部位进行准确判断,进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也为法医临床鉴定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王淑焕;陆运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