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郭燕梅;李晓英;王娜;黎春华;瓮长水
目的 明确运动功能测试结果能否反映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患肢肌力水平.方法 对30例经放射影像学确诊且有临床症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5次坐-立试验、10 m步行速度、计时起立-行走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5次坐-立试验与10 m步行速度和计时起立-行走之间相关(P<0.001);5次坐-立试验、10 m步行速度、计时起立-行走与患肢伸肌肌力均相关(P<0.05).结论 5次坐-立试验测试既能反映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行走能力又能反映患肢肌力水平,可以作为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功能水平的评估方法.
作者:焦伟国;郭燕梅;朱才兴;瓮长水;黎春华;陈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步行速度作为评价工具,来判别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方法 80例脑卒中患者依据户外步行自立性评价分为两组:步行自立组与步行非自立组.用BBS、10 m大步行速度(MWS)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BBS和MWS预测户外步行自立性正确率为88.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提示判断户外步行自立性的佳BBS临界值为49.5分,其相应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78.4%,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判断户外步行自立性的佳MWS临界值为1.0 m/s,其相应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90.2%,ROC曲线下面积为0.961.结论 BBS和MWS作为筛查工具可以较好地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
作者:赵宏;瓮长水;高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文介绍了通用设计的概念和设计原则,并阐述了根据此原则实施通用设计的产品研发策略.通用设计惠及的不仅是残疾人,也惠及了包括普通公众在内的广泛人群,以及企业.应将通用设计的原理应融入政府相关政策和未来发展的规划中,为残疾人以及更多人群提供合理便利的通用设计产品.
作者:王保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总结足部矫形器治疗下肢运动损伤的装配方法、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原理.
作者:魏晨婧;曹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结构化智力训练系统对全面提高患儿能力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损伤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实验组加强结构化智力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综合能力评分均有增加,实验组训练前后增加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认知、自理和社会适应分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构化智力训练系统可全面提高脑损伤患儿的综合能力.
作者:张雁;吴卫红;刘建军;李南玲;曾凡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文主要对关于下肢矫形器在运动损伤治疗与预防中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强调矫形器应用的基础理论机制与临床实践研究对于促进运动损伤治疗、康复与预防的重要性.
作者:蔡丽飞;曹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功能性蹲屈测试系统测量老年人下肢等长肌力的重测信度.方法 20例老年人在仰卧位屈膝屈髋90°位置,分别测试左、右下肢持续5 s的等长肌力,记录其大肌力和平均肌力.1周后重复测试1次.结果 组内相关系数为0.77~0.88(P<0.01).结论 功能性蹲屈测试系统测量老年人的下肢等长肌力具有满意的重测信度.
作者:王娜;瓮长水;朱才兴;刘立明;焦伟国;成忠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17例80岁以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Vocastim吞咽言语诊治仪进行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评价方法和适应性系数α值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20次后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评价方法和适应性系数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 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可改善高龄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
作者:刘立明;瓮长水;贾建军;王娜;聂永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联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160例无糖尿病史、脑梗死后血糖>6.7 mmol/L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入院后立即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在病后1 d,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无进行性加重时开始康复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联合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敏;张磊;赵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用于假肢性能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接受腔/残肢界面应力测试,接受腔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有限元分析在假肢研究中的应用,假肢三维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应用,假肢步态分析、足底受力系统等的应用,并对未来假肢接受腔设计系统的特点进行展望.
作者:赖卿;曹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谷氨酸是否引起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变化.方法 利用传代培养至10 d左右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给予1 mmol/L L-谷氨酸钠,分别作用1 h、3 h、6 h、12 h、24 h、48 h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GFAP免疫化学染色及荧光定量PCR检测AQP4 mRNA表达变化.结果 谷氨酸作用1 h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肿胀并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肿胀持续,AQP4 mRNA 3 h时开始出现表达降低(P<0.05),后随谷氨酸作用时间延长先下调后上调,12 h达低(P<0.01),48 h升至高于正常(P<0.05).结论 AQP4可能在谷氨酸引起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路杨;师忠芳;袁芳;韩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经腰椎截肢(包括全骨盆切除),是目前平面高的下肢截肢术.2007年3月18日本科收治一名经腰椎截肢患者,经过康复医生、护士、假肢工程师与技师、康复治疗师的共同努力,成功安装下肢假肢并实现行走,康复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终成功回归社会.
作者:宋杰;赵克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握力是上肢肌力评估的重要方法,又是预测多种关键结局,如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功能下降等的重要指标,对于老年人群的意义重大.本文就近年来对于老年握力的测量方法、正常握力值及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娜;瓮长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运动相关脊髓损伤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致伤原因为运动相关脊髓损伤38例病例.结果 男性占84.2%,年龄5~58岁,平均23.4岁,跳水是运动损伤中多的运动项目(73.7%).2例无骨折,1例为腰椎骨折,其余为颈椎骨折,其中爆裂骨折占57.9%,骨折脱位占18.4%.完全性脊髓损伤占47.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占52.8%.运动员占10.5%,学生占31.6%.结论 运动相关脊髓损伤可以发生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大多为少年、青壮年,大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预防运动所致脊髓损伤很重要.
作者:甄巧霞;洪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山茱萸有效成分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神经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3 d或7 d.以维生素E(VE)为阳性对照药,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皮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莫诺苷(270 mg/kg)能显著增强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莫诺苷(30 mg/kg、90 mg/kg、 270 mg/kg)能抑制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论 莫诺苷能通过增强大鼠皮层抗氧化能力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作者:王文;许栋明;相婕;李蕾;王培昌;艾厚喜;张丽;李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解读美国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处理指南,分析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阐述脊髓损伤对排便的影响,结合美国指南,讨论治疗康复措施,提出新的治疗、康复和研究方向.
作者:徐青;高飞;王磊;岳军忠;刘文国;张锋良;龙志华;余微波;李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不同时间窗,胆红素脑病仔兔脑基底节区多巴胺(DA)及5-羟色胺(5-HT)含量的变化.方法 建立胆红素脑病模型,对治疗组予亚低温治疗,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治疗后不同时间窗胆红素脑病仔兔脑基底节中DA及5-HT含量.结果 胆红素脑病组仔兔脑基底节中DA及5-HT含量于造模后明显降低(P<0.01).治疗6 h、12 h、24 h后,DA及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局部亚低温可明显减轻胆红素脑病脑组织中DA、5-HT的代谢紊乱,对脑组织具有治疗及保护作用.亚低温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作者:王丽梅;郝艳秋;石丽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文介绍了康复评定会的组成人员及具体的工作方式,即是由康复医生负责组织的、由相关治疗师及护士参加的针对某一位具体患者的问题及康复治疗计划进行讨论和决策的康复小组会议.这个病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作者:王强;宋鲁平;张皓;朱镛连;张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智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107例脑损伤综合征患儿分为干预组73例与观察组34例.干预组按早期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只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训练.每1~2个月随访1次.6个月后行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 干预组在复查智测时适应性发育商(DQ)保持在正常范围或恢复到正常范围的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智力落后的发生.
作者:覃蓉;周洪涛;刘娟;王跑球;肖曙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慢性疼痛是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收集疼痛数据的标准方法.采用统一的方法收集脊髓损伤患者的疼痛信息将有利于疼痛产生机制的研究及治疗结果的比较.本文旨在通过设立疼痛基础数据集来对脊髓损伤患者疼痛信息的收集和报告标准化.文中对数据集的变量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通过3个训练案例解释如何填写基础数据集表.
作者:康海琼;周红俊;李建军;刘根林;郑樱;郝春霞;张缨;王一吉;卫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