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徒珂欣;田卓;来洁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治疗后常出现结石残留、复发和胆道狭窄,导致胆管炎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治疗原则是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梗阻、矫正狭窄、通畅引流和预留通道治疗复发。近年来,介入、内镜和微创等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由胆道外科、消化内科和介入影像医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和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新的趋势。
作者:刘子旭;曹迁;凌晓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碳酸酐酶Ⅸ(CA Ⅸ)在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检测45例食管腺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食管组织中CA Ⅸ的阳性表达及其CAⅨmRNA的相对表达量情况。结果:CA Ⅸ蛋白在食管腺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6.7%(30/45),24.4%(11/45),4.4%(2/45),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45, P =0.001)。食管腺癌组织中CA Ⅸ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 =0.001),与性别年龄无关(P =0.664)。 RT-PCR结果显示CA Ⅸ基因在食管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分别为0.217±0.017,0.436±0.03,0.544±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4,P =0.001)。结论:CA Ⅸ蛋白可能促使食管腺癌的发生,检测CA Ⅸ有助于食管腺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作者:王恒;张清勇;吉庆春;崔新征;吉文仲;辛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单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rhGH联合小剂量司坦唑醇对改善Turner综合征(TS)女孩生长速度的疗效比较。方法:将TS患者分为两组:单用组(23例)单用rhGH治疗,联用组(28例)接受小剂量司坦唑醇联合rhGH治疗。治疗时间至少达到6个月,期间测量或评估两组的生长速度(GV)、依据年龄的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CA)、依据骨龄的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BA)、身高标准差评分的增长值(ΔHtSDS)以及骨龄增长与年龄增长的比值(ΔBA/ΔCA)。结果:单用组与联用组治疗6个月时GV分别为(6.72±2.23)cm/年和(8.29±1.92)cm/年,治疗1年时的GV分别为(6.29±1.44)cm/年和(8.13±1.87)cm/年, HtSDSCA分别从-3.51±0.99提高到-3.19±1.09和-4.21±1.19提高到-3.43±1.06,ΔBA/ΔCA 分别为0.60±0.39和0.77±0.56。联用组GV及ΔHtSDS均显著较单用组好(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GV与开始治疗的年龄呈负相关。结论:与单用rhGH治疗对比,联合应用rhGH和小剂量司坦唑醇在改善TS女孩生长速度上更有优势,并且未加速骨骺成熟。
作者:李丹;陈红珊;杜敏联;李燕虹;马华梅;陈秋莉;张军;古玉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技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及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技术(traditional open thoracic lobectomy, TOS)在原发性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28例,其中VATS组60例,TOS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肿瘤学指标的差异。结果:VAT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TOS组(P <0.05),淋巴结清除数目与TOS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 d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显著低于TOS组(P <0.001)。结论:VATS技术与TOS技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疼痛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陈宝钧;陈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对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肠化的影响。方法:纳入胃镜下表现为单纯糜烂性胃炎(EG)和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EGDU)的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癌前病变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G和EGDU连续患者7832和1224例,EGDU患者上腹痛、腹胀、反酸及上腹部烧灼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EG患者,P <0.05。 EGDU患者H. 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EG患者,92.9% vs.89.1%, P =0.000。EGDU发生肠化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EG,26.7% vs 46.7%,P =0.000。然而,2组间发生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EGDU发生肠化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EG,提示DU可能为肠化发生的保护因素。
作者:洪军波;汪安江;祝荫;吕农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用支气管纤维镜嵌入到肺段或亚段支气管水平,反复以无菌生理盐水和药物灌注、回收的方法来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肺不张、迁延不愈的哮喘等呼吸道疑难疾病的一项技术,被称为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1](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BAL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的疾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2]。随着小儿BAL在临床应用逐年增多,加之小儿生理解剖和难以合作等特点,其选用何种麻醉方式越来越引起麻醉医生的关注。本研究将喉罩静脉全身麻醉应用于小儿BAL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董成燕;王郜;马加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的微小RNA(miRNAs)表达谱,找出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并研究其对EC109增殖的影响。方法: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检测3对早期食管鳞癌和对应正常食管组织中miRNAs表达谱并进行分析,qRT-PCR法在另38对样本中对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进一步验证;将验证确定的miR-221、miR-222和miR-29a的模拟物(mimics)分别转染至食管鳞癌细胞EC109中, CCK8法研究高表达各miRNAs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微阵列技术共筛出53个与早期食管鳞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32个表达上调,21个表达下调;qRT-PCR法证实早期食管鳞癌中miR-29a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5),而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显著升高(P <0.05)。在EC109中高表达miR-29a可抑制细胞增殖(P <0.05),而高表达miR-221和miR-222均能促细胞增殖(P <0.05)。结论: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间存在miRNAs的表达差异,这些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新靶点。
作者:郝志鹏;唐朗;王鹏;邓豫;蔡奕欣;张霓;李维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人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新喋呤(Npt)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疑似ACS患者9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术中据斑块形态分为稳定斑块(Ⅰ型斑块、Ⅲ型斑块),易损斑块(Ⅱ型斑块);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测定血清SAA、PLGF、sCD40L、Npt及血脂水平,记录基线资料。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变量,探索易损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SAA、PLGF、sCD40L、Npt均为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1、1.88、1.96和1.79。结论:对胸痛患者进行SAA、PLGF、sCD40L及Npt生化标志物检测,对于预测冠脉易损斑块、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永辉;王亚莎;方涛;牟鑫煜;邢晓春;张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各33例),尼可地尔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尼可地尔4 mg静脉注射,以8 mg/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24 h,再通过测定8-异构前列腺素F2α(8-epi-PGF2α)尿排泄率来评价两组患者体内活性氧类物质(ROS)的生成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和临床心脏事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8-epi-PGF2α尿排泄率在PCI术后升高了2倍,但尼可地尔组没有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尼可地尔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及第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住院期间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够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及临床预后,而抑制ROS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潜在机制。
作者:黄正新;王先宝;刘映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对断指远端动脉表现为毁损、管径过细或狭窄,常规无法再植,静脉动脉化为其提供了成功的再植思路[1-5]。传统的临床血运监测四大指标包括颜色、温度、皮肤张力和毛细血管回流,是判断再植术中、术后血运的主要依据,对指导再植成功有重要意义。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笔者对13例18指进行静脉动脉化再植,总结其临床血运监测指标的特异性及其变化规律,为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处理提供经验。
作者:钱永明;张平;朱春平;肖锦春;王迅;周友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盘组织微小RNA(miRNA)的表达,探讨miRNA在G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GDM妇女和正常孕妇分娩后的胎盘组织,采用测序及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NA,利用数据库对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GDM胎盘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的有47种miRNA表达升高,5种表达降低。 qRT-PCR检测发现GDM组的hsa-miR-548am-5p、hsa-miR-95-5p明显升高(P <0.05);而hsa-miR-1246表达明显降低(P <0.05),与测序结果一致。部分miRNA靶基因可对PI3K等靶点发挥调节作用。结论:GDM发生时胎盘组织miRNA表达异常,多种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多个关键靶点参与GDM的发病。
作者:李伟;胡宝春;龚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银离子对卡介苗黏附硅胶管表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普通硅胶管与镀银硅胶管在卡介苗菌液中培养30 d,每3 d测定菌液OD值,绘制生长曲线;依据卡介苗分裂周期,在分裂不同代数时取出硅胶管并洗脱,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观察和记录查看菌落数量,绘制黏附曲线;电镜观察培养30 d的硅胶管细菌黏附情况。结果:镀银硅胶管组每次采样测定的OD值和菌斑个数均少于普通硅胶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镜观察镀银硅胶管组卡介苗黏附数量也少于普通硅胶管组。结论:银离子可降低卡介苗菌株在硅胶管表面的黏附并且可抑制卡介苗的生长。
作者:赵永彬;王永;赵亚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膜性肾病(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理表现以肾小球基底膜外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IC)形成伴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增厚为特点。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约占80%,另有20%是由感染、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称继发性膜性肾病(SMN)。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MN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鼠Heymann肾炎模型制备成功开始,先后发现了中性肽链内切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α-烯醇化酶及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等靶抗原。诸多文献均提出致病靶抗原、循环抗体、补体激活等在IM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能的机制为IgG与肾小球足细胞和(或)基底膜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激活补体,导致滤过屏障受损引起蛋白尿等症状[1],现将其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张晓婷;刘东伟;刘章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18F- FDG)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127例,包括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55例。将18F-FDG PET/CT检测结果记为观察组,而常规CT检查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及准确度。结果:恶性腹腔积液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18F-FDG PET/CT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为91.34%、92.73%、90.28%,均显著高于常规CT的69.29%、67.27%、70.83%(均P <0.05)。在对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统计对比得出结核组受累腹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以及腹腔积液T/NT水平低于恶性组,而腹腔积液CT值高于恶性组。结核组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组,结核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4.19±11.42、57.93±10.21、65.16±11.26、62.42±11.03,均显著高于恶性组的68.83±10.79、51.22±9.41、59.73±10.44、56.7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对恶性腹腔积液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阅片分析应密切结合腹腔积液SUV,以进一步提高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率。
作者:殷艳海;李诗运;戴儒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止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EST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270例),分析影响EST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止血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出血组患者的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均明显大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另外,出血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30例术后出血患者中,21例即刻出血(小量出血)患者均接受内镜治疗并止血成功,除1例患者治疗后3d再次出血,行止血夹后停止出血;9例迟发性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成功6例,放射介入或外科治疗成功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EST术后出血可能与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以及PT、PLT和Hb水平有关,需根据出血类型、出血程度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作者:张群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比较偏于腹侧放置套管与传统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间29例患者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23例患者应用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并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的29例患者均全部手术成功,应用传统方法的23例患者中有1例因腹膜后间隙粘连严重改为开放手术,其余全部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8.4±12.2)、(86.3±2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8±15.5)、(57.2±17.6)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6±1.2)、(6.3±1.8)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传统方法组2例因输尿管缝合不理想,出现尿漏。结论: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较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者操作更方便,手术效果更好。
作者:黄喜健;吴定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妇女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定(LdT)抗病毒的疗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CHB妇女64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33例。两组婴儿均接受标准免疫预防,人工喂养。观察整个孕期生化、HBV标志物、HBVDN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检测婴儿出生时、1、6及12月龄时HBVDNA、HBsAg及婴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孕24周及分娩前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孕12、24周及分娩前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8.39%vs.3.03%(P =0.000)、83.87% vs.6.06%(P =0.000)、90.32% vs.6.25%(P =0.000);两组婴儿在出生时HBsAg阳性率是12.90% vs.37.50%(P =0.025),出生后1、6、12个月均为0 vs.18.75%(P =0.035);HBVDNA阳性率在出生时是0 vs.21.88%(P =0.018)、出生后1、6、12个月均为0 vs.18.75%(P =0.035)。两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B患者妊娠全程使用LdT有较好的抗病毒疗效,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芳;涂相林;陈川英;程全红;李欣;林学;幸泽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发作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60例癫痫发作患儿、40例非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的IGF-1和NSE进行检测,同时选取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IGF-1和NSE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均 P <0.01),且IGF-1与NSE增高具有相关性(r =0.86,P <0.05);而非癫痫发作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通过ROC曲线分析IGF-1和NSE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GF-1和NSE均对癫痫发作患儿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同时,两者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与单个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血清中IGF-1和NSE浓度的联合检测可用于对癫痫发作的诊断以及与非癫痫发作的鉴别诊断。
作者:吉翔;华芸;张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严重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数据。方法:以入住本院急诊科PICU病房的21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特征、临床数据和细菌培养信息。结果:院内获得性感染108例(51.4%),常见感染部位均为肺部(47.2%),常见的培养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26株(16.8%)、肺炎克雷伯杆菌28株(18.1%)、葡萄球菌21株(13.5%)、大肠埃希菌13株(8.4%)、铜绿假单胞菌11株(7.1%)。结论:严重脓毒患者中,主要发生部位为肺部、胃肠道及腹腔、神经系统和血液;常见的培养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李灼;时珺;江涛;缪红军;喻文亮;梅小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