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韦拳堂;钟志伟;张子衡;黄杰浩;许益民

关键词:脑出血, 颅内压监测, 控制性抽吸, 高血压, 微创手术
摘要:目的:探索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中及术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优势。方法:抽取73例HICH的病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ICP监测组)。对照组34例,术中使用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对血肿进行穿刺,抽吸术前计算血肿量的1/3~1/2后停止,术后常规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组39例,血肿穿刺前放置ICP监测,然后对血肿进行控制性抽吸,设定目标ICP为15 mmHg,达到目标ICP则停止抽吸,术后根据ICP监测数值控制性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2~5万单位等治疗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血肿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评判ICP控制在HICH的价值。结果:通过治疗组观察发现,要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ICP,术中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即可;术后再出血:治疗组0例,对照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肿排空用时:治疗组(7.36±2.06) d,对照组(10.00±2.5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19.45±5.942) d,对照组(25.52±9.88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ICP监测联合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HICH,改变既往术中经验性抽吸血肿和术后推注药物的观念,提出控制性引流和注药的理念,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约4~10 mL),即可降低ICP至目标值,还可明显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为临床上提供灵敏、客观的指标和依据,提高疗效,减少继发性损伤,改善预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广西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2(597T/C)基因多态性与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关系

    目的:研究TLR2(Toll-like receptor2)基因-597T/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广西汉族人群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筛选110例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病例组)和200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血清相关指标的检测,并使用PCR-RFLP方法对TLR2-597T/C位点进行分析。结果:(1)110例AAV患者TLR2597T/C存在3种基因型,TT、TC及CC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55%、40.00%、5.45%,T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55%、25.45%;200例健康人TT、TC及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00%、40.50%、3.50%,T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6.25%、23.75%;两者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AAV组3种基因型间蛋白尿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病理资料分析显示AAV组3种基因型小血管炎活动指数及慢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广西汉族人群中,TLR2-597T/C多态性可能与其蛋白尿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但可能与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遗传易感性不相关。

    作者:韦素珍;薛超;廖蕴华;赖彦妃;吴春香;何林檩;龚爱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细胞癌源性肾上腺转移瘤供血动脉研究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肝癌的发病率排在第六,在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排第三[1]。肾上腺是HCC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2]。在影像学研究中,肾上腺转移瘤的发生率约4%~8%[3]。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为晚期肿瘤,失去手术机会。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常用的姑息治疗手段。

    作者:黄伍奎;聂志成;由丽娜;王萍菊;王海林;杨树法;樊喜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BTE Primus RS训练联合Maitland手法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

    创伤性关节炎(traumatic arthritis, TA)[1]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多继发于骨折或创伤后,又称为外伤性关节炎、损伤性骨关节炎。临床上踝关节TA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步行能力受限等临床症状。国内外有报道[2-3]注射玻璃酸钠能够持续缓解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亦有进行手术治疗晚期踝关节TA[4]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目前针对踝关节TA的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制动、理疗、关节活动度训练、镇痛药、辅助器训练以及中药熏洗等[5]。BTE Primus RS通过协同训练以及视觉反馈信息的输入,增强了关节控制能力,可以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在长期疗效的维持方面有着显著效果[6],另有研究[7]表明Maitland手法可改善创伤性关节炎的功能。而BTE PrimusRS训练联合Maitland手法治疗踝关节TA患者则未见报道。本研究联合采用BTE Primus RS训练及Maitland手法治疗踝关节TA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新春;何星飞;梁成盼;张秀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Salusin-α、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发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salusin-α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100例,依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2个亚组:脑梗组50例,斑块组5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血清salusin-α及Lp-PLA2水平。结果:脑梗组血清salusin-α水平[(2.066±0.564)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750±0.818)ng/L]及斑块组[(2.881±0.758)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脑梗组血清Lp-PLA2水平[(1.989±0.649)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426±0.406)ng/mL]及斑块组[(1.703±0.541)ng/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alusin-α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呈独立负相关(OR =0.140,95% CI:0.054~0.368,P =0.0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salusin-α减低,Lp-PLA2增高;血清salusin-α水平减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丹;聂善静;王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223例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CPB后至患儿出ICU前各时点采集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评估患儿氧合情况,以PaO2/FiO2<300定义为存在低氧血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围术期各可能的危险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关系。结果:发生低氧血症的患儿为109例(48.8%),低月龄、低体重、术前有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是先心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PB下先心纠治术后低氧血症的患病率为48.8%,且与患儿月龄、体重、术前有肺高压和右向左分流相关。

    作者:孙瑗;沈赛娥;蔡英;邓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达卢生坦治疗高血压抵抗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估达卢生坦治疗高血压抵抗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和中文数据库。提取数据、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数据合并应用Revman 5.3软件。分析主要结果:全因死亡率、24 h动态血压和次要结果:坐标血压、不良反应事件。结果:(1)达卢生坦较安慰剂能有效降低24 h动态血压(3个研究,24 h-SBP:WMD=-8.32 mmHg,95%CI:-6.28~-10.35;24 h-DBP:WMD=-7.04 mmHg,95%CI:-8.55~-5.53)和坐位血压(6个研究,Sitting-SBP:WMD=-6.57 mmHg,95%CI:-10.06~-3.08;Sitting-DBP:WMD =-4.10 mmHg,95%CI:-6.08~-2.11);(2)达卢生坦不良反应多于安慰剂(6个研究,RR =1.43,95%CI:1.28~1.60)。结论:达卢生坦降压效果较好,但是水肿等不良反应需重视。

    作者:程根阳;李彬;袁文明;刘栋;肖静;卢珊;赵占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质子泵抑制剂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418例,按照用药分为PPI组(n =326)和HRA组(n =92),PPI组按用药分为奥美拉唑组(A组,n =146)、兰索拉唑组(B组,n =102)和潘妥拉唑组(C组,n =78),HRA组按H2RA用药分为法莫替丁组(D组,n =58)和雷尼替丁组(E组,n =34),比较围手术期SUB发生率和HAP 发生率,以及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PPI组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非PPI组。 PPI各亚组间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使用H2RA预防SUB比较,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使用PPI可减少SUB和HAP的发生率,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降低28 d病死率;不同类型的PPI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HAP发生率无影响。

    作者:苏伟;张婷婷;杨自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肾细胞癌的进展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是成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上升[1]。传统的放化疗对肾细胞癌患者无明显疗效。近些年,随着肿瘤分子机制深入研究,临床诊治肾癌患者逐渐向以识别肿瘤突变基因为靶点的个性化治疗转变,然而机体肿瘤免疫反应的多变性及复杂性使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疗效[2]。肿瘤免疫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靶向免疫检查点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以及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疗效的重大突破,增加了人们对改善肾癌患者生存期以及药物疗效的信心[3-4]。现阶段,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是肾癌患者具有广泛前景的治疗方式之一[5]。

    作者:杨康;李魏芳;喻俊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体外共培养条件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取卵后因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倾向取消移植的20例患者,于取卵后第3天取其子宫内膜,和胚胎组成共培养组(A组),以单独内膜组(B组)和单独胚胎组(C组)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分别于(取卵后)第3、4、5、6、7天检测共培养组和单独内膜组LIF mRNA和IGF mRNA的表达水平,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组和单独胚胎组的胚胎生长情况。结果:共培养组LIF mRNA和IGF mRNA表达要高于单独内膜组,且在种植窗期达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共培养组胚胎生长发育要优于单独胚胎组。结论:共培养对胚胎发育有积极的支持作用,使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同时提高胚胎质量,要优于单独培养。

    作者:王婧;谭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尿道憩室误诊1例

    患者女,44岁。18年前首次在家顺产后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后续在家分娩2次后明显加重,多次以“泌尿系感染”治疗可缓解。伴阴道不规则隐痛,经期及性生活时明显。间歇性不自主阴道少量溢液5年,有尿味,与体位及腹压增大动作无明显关系。入院前10 d症状加重,当地医院妇检及 B 超提示阴道前壁肿物。2014年12月29日收住院。全身未见明显异常。妇检:外阴:已产式,会阴陈旧性II°裂伤;阴道:通畅,阴道见较多水样分泌物,前壁未见明显瘘孔,阴道前壁距阴道口约3 cm处触及一直径约4 cm囊实性肿物,压痛明显,按压包块无明显液体溢出。阴道彩超及盆腔MR均见尿道右后方与阴道间囊性病变直径约3cm,考虑尿生殖隔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血尿常规正常,膀胱尿道亚甲蓝试验、静脉肾盂造影及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泌尿外科会诊建议行尿道造影,必要时行尿道膀胱镜检查(由于主客观原因并未进行)。拟诊:(1)阴道前壁肿物待查:尿生殖隔囊肿?炎症性肿块?内膜异位囊肿?(2)尿瘘?(3)会阴陈旧性II°裂伤。计划即行阴道前壁肿物剥除+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中导尿后,触诊阴道前壁肿物消失,行B超探及阴道与尿道间1.8 cm ×1.4 cm大小囊性无回声区,金属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囊性无回声区可见导尿管。即请泌尿外科医师行膀胱镜检查示:距尿道口约3 cm处见直径约3 cm大小尿道憩室,凸向阴道前壁。遂行阴道前壁切开行尿道憩室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后抗感染、留置导尿2周,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正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漏尿,伤口I期愈合,病理提示尿道黏膜下慢性炎细胞浸润,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病变符合尿道憩室。随访半年未复发。

    作者:李琳;李庆丰;张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试验

    目的:探讨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活血降气方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临床症状评分、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分级、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评分、CAT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包括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明显提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FIB及CRP水平明显下降(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AECOPD安全有效。

    作者:张念;殷人易;袁文胜;孙洁民;夏倩;黄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创伤性腰椎穿刺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患儿做腰椎穿刺时造成创伤性腰椎穿刺的危险因素。方法:132例ALL患儿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共经历了2634次腰椎穿刺,统计患儿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血小板数目、距离前一次穿刺的天数以及是否在超声或放射图像引导下进行穿刺,分析其与创伤性腰椎穿刺的关系,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判定危险因素。结果:年龄<1岁的患儿做腰椎穿刺时创伤性腰椎穿刺的风险更高;1~10岁的患儿做腰椎穿刺时创伤性腰椎穿刺的风险相对较低。 BMI >95较BMI <95风险稍高。2次穿刺的间隔时间越长,风险越低。在超声或放射图像引导进行的腰椎穿刺,比直接穿刺造成创伤性腰椎穿刺的风险低。结论:年龄<1岁、BMI >95、2次穿刺的间隔时间短和直接穿刺容易增加ALL患儿创伤性腰椎穿刺的危险性。

    作者:娄珊;刘玉;王雪梅;严媚;李兆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老年椎体骨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中老年椎体骨赘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及探讨骨赘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中老年腰腿痛患者,利用X线及MRI分别观察骨赘和腰椎间盘退变,根据Nathan方法将骨赘分为4度,定义Ⅱ度及以上为存在骨赘,再根据Pfirrmann方法将腰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对所测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赘与年龄在各腰椎节段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下腰椎L3/4、L4/5的骨赘比例(76.7%、70.8%)比上腰椎L1/2、L2/3(31.7%、46.7%)高,骨赘形成和腰椎间盘退变在各腰椎节段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加重,椎体骨赘形成越明显,腰椎间盘退变导致椎体应力过高是骨赘形成重要原因。

    作者:刘湘;季伟;李伦超;韦文武;朱青安;王吉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超声特征及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的声像图特征,探讨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53例患者,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结果:53例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77.4%,误诊率为22.6%(其中6例误诊叶状肿瘤,5例误诊纤维腺瘤、1例为腺瘤样增生),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声像图上具有一定特征:病灶边缘局限、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及稍强回声光带、弹性(UE)评分低、钙化不明显及无明显浸润性生长的征象。与乳腺良性肿瘤超声特征相似,这与其独特病理相关,是超声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正确认识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声像图及弹性成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避免误诊,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妙珊;裴书芳;王满立;甘科红;陈越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和母儿结局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并发子痫前期(PE)的危险因素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围产期检查的144例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在孕20周前,均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low dose aspirin, LDA)50 mg/d治疗;对血压≥150/100 mmHg 2次以上为中、高危者给予口服降压药治疗;依据出院诊断有无并发子痫前期,分为并发子痫前期组(PE组, n =63)和非子痫前期组(No-PE组,n =81);分析临床经过和母儿结局。结果:(1)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发生率为43.8%(63/144);(2)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高危因素:经Logistic分析,年龄>35岁(OR=2.30,95%CI:1.11~4.77),既往PE史(OR =6.76,95%CI:1.83~24.92),高血压年限>4年(OR =2.55,95%CI:1.10~5.89);(3)母儿结局:PE组22.2%(14/63)发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早产与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的发生率分别为PE组44.4%(28/63) vs. No-PE 组11.1%(9/81)和23.8%(15/63) vs.0(0),P<0.001。结论:年龄>35岁,高血压年限>4年和以往有PE史为影响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危险因素;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易并发PE,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张跃明;王娟;杨伟文;蒋娜;刘丽;刘琴;胡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多奈哌齐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各20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Mash1标记神经干/祖细胞,Doublecortin(DCX)标记神经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DCX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Mash1和DCX表达量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10 d,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均可观察到表达DCX的细胞,且脑梗死+溶剂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假手术+溶剂组明显增多(P <0.05),脑梗死+多奈哌齐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另两组显著增加(P <0.05)。结论:多奈哌齐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作者:王建平;张帝;金东东;崔晓冰;鲁争芳;管海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发病3~4.5 h内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治疗效果,其中溶栓组25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8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14、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后应用改良Rankin′s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综合生活能力,同时记录出血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溶栓组NIHSS评分于溶栓后第1和14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而第90天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更有显著性(P <0.01);两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溶栓组的总出血率明显增加(P <0.05),但颅内出血率未见增加(P >0.05)。结论:超高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钟建斌;沈庆煜;陈炽邦;张世军;史丽;钟思敏;潘丽师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诊断与治疗

    微炎症状态(micro inflammatory state)是指非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持续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全身循环中炎性蛋白、炎性因子水平轻度增高,具有持续性及相对隐匿性,其本质是免疫性炎症[1]。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微炎症状态并非由外源性或体内机会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亦不等同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尽管这类患者有着较高的继发性感染合并症的风险。同时,这种继发性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微炎症反应的程度,导致这类患者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之下。微炎症的程度已被认为是预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预后的可靠指标[2]。

    作者:梁莹;王妍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酷似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伤寒1例

    患者女,34岁,已婚,教师,因“胸闷14年,发热2 d”于2015年6月14日入院。患者14年前曾于我院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3。2d前因外地出差,暴饮及受凉后出现间断发热(高约38℃)而入我科住院。近1个月内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查体:T 36.8℃,P 110次/min,R 20次/min, BP 134/78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0次/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金属瓣音,未闻及杂音、心包摩擦音及心包叩击音。

    作者:杨靓淇;黄铁球;吴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ADAM33基因Q-1、T2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究新疆哈萨克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ADAM33基因Q-1、T2位点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外周血标本DNA,运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ADAM33基因多态性。结果:哈族两组间相比,Q-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各基因型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萨克族Q-1位点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汉族杂合子GA基因型较GG基因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两民族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比较中,T2位点基因型和Q-1、T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T2位点各基因型间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及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与COPD易感性可能有关。

    作者:王莎莎;关键;王珊;程芳娟;任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