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贾碧野;崔鲜花;尤昕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叶酸, 维生素B12,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叶酸和维生素B12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 mRS 0~2分)和预后不良好组( mRS 3~6分,其中6分代表死亡),分析入院时叶酸和维生素 B12的水平及预后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叶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5.84±2.83) ng/mL vs.(8.83±3.4) ng/mL,P <0.001],维生素 B1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44.61±254.08)pg/mL vs.(566.55±116.61)ng/mL,P <0.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组的叶酸含量低于预后良好组[(3.90±1.39)ng/mL vs.(6.42±2.89)ng/mL,P <0.001],预后不良组的维生素 B12含量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322.36±154.98)pg/mL vs.(480.56±266.62)pg/mL,P =0.002]。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酸及维生素 B12与mRS均呈负相关(r =-0.447,P <0.001; r=-0.231,P=0.008)。结论:叶酸和维生素B1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预后评估标志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藏雪莲水提取物减轻中波紫外线辐射后HaCaT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藏雪莲水提取物减轻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后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死亡情况,酶标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细胞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钙离子(Ca2+)含量。结果:藏雪莲水提取物可以促进 HaCaT 增殖,降低细胞蓝染数量,降低 SOD、CAT 活性及 GSH 含量,增加MDA含量(P <0.05),升高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蛋白,降低 Bcl-2相关 x(Bax)蛋白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P <0.05),降低 UVB辐射后HaCaT细胞凋亡及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线粒体膜电位。结论:藏雪莲水提取物能够降低HaCaT细胞凋亡来减轻UVB辐射后HaCaT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丽雯;孙娟;燕华玲;王刚;焦阳;郭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上颌第二恒磨牙近颊第二根管临床疗效

    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根管系统的准确定位、彻底清理和完全的三维充填,遗漏根管是失败的主要因素[1]。上颌第二磨牙近颊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root canal,MB2)是根尖周病的高发牙位,临床上常因未查见MB2,导致患牙根管治疗失败,加重根尖病变。因此在对上颌第二恒磨牙进行根管治疗时,应注意MB2的存在,以免影响疗效。

    作者:肖艳;白云燕;廖先旻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过表达促进心肌细胞肥大

    目的:通过慢病毒转染使心肌细胞过表达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oreceptor ,β3-AR )基因,研究其对体外培养鼠原代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 SD 大鼠心室肌细胞,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以转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20、50、80、100转染只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空病毒),病毒转染72 h 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 GFP 表达情况,以确定佳转染复数。心肌细胞以佳 MOI 值转染携带β3-AR 基因慢病毒24 h 后,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 NE )诱导心肌细胞48 h ,建立转染后体外心肌肥厚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 )检测β3-AR、原癌基因c-myc、c-fos 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用不同 MOI 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转染效率不同,以 MOI =50转染效率高; NE 诱导心肌细胞48 h 后,随β3-AR 表达增加,c-myc、c-fos 蛋白水平表达增加(Control 组:0.098±0.012、0.105±0.008 vs NE组:0.174±0.012、0.164±0.015 vs β3-AR 转染组:0.268±0.010、0.325±0.014,P <0.05),心肌肥厚加重。结论:以携带β3-AR 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可有效增加β3-AR 表达,随β3-AR表达增加,心肌肥厚加重。

    作者:张慧;王丽;张源;马依彤;杨毅宁;马苗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国家鼓励公共资金资助的科技成果首发国内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皮肤瘙痒症在西藏地区常见,与平原地区发病情况比较,还受到高原缺氧、气候干燥、紫外线强、长年低温、风力大等特殊环境因素影响,具有瘙痒更顽固、发病四季常见、移居高原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其发病机制有别于低海拔地区。皮肤瘙痒症也是高原部队常见皮肤病,严重影响官兵正常生活、训练[1-2]。传统治疗方法较多依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副作用多、易形成依赖,且瘙痒症状缓解慢、易复发、皮肤苔藓化常见。笔者结合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和高原地区环境特点,以消风止痒颗粒为主要用药,联合抗过敏药和外用药,采用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方法,取得了缓解快、复发少的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李波;刘大庚;曾庆先;张昊翔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PCNA、8-OHdG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取胃癌组织(n =63),胃癌旁组织(n =36),慢性胃炎黏膜组织(n =9),免疫组化法测 PCNA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OHdG 进行定量检测。结果:PCNA 和8-OHdG 在慢性胃炎、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表达率逐渐升高, PCNA 表达阳性率和8-OHdG 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 TNM 分期有关。此外,8-OHdG还与组织学分型有关(P <0.05)。结论:PCNA阳性表达和8-OHdG水平在胃癌组织中明显上调且具有表达一致性,可联合作为评估胃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彭昭;田翠时;王贵生;高会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microRNAs在肝癌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具有极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健康负担,术后高复发率成为制约 HCC 疗效的瓶颈[1]。因此探讨 HCC 术后复发的分子学机制减少HCC术后复发成为关键因素。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肿瘤组织中极少数具备高度增殖、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并且其在肿瘤细胞中的比例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现正相关[2]。microRNA(miRNA)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3]。在对肝癌干细胞(liver stem cells, LSCs)的研究中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 对LSCs 启动肿瘤发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4]。因此,以特定miRNA作为LSCs研究的切入点,可能为特定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姜经航;杨珮珮;吕洋;马松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TCF21基因对人肺癌A549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转录因子21(TCF21)基因对人肺癌A549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探讨 TCF21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慢病毒感染在人肺癌 A549细胞中过表达 TCF21,并进行 Western blotting 验证。实验组、阴性对照组以及空白组细胞接种于 BALB/c 裸鼠左侧腋窝皮下,观察裸鼠成瘤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计算体积抑瘤率。结果:TCF21成功过表达,实验组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瘤体生长速度慢,肿瘤终体积分别为(620.08±263.07) vs.(1406.77±351.14) vs.(620.08±263.07)mm3(P <0.05)。结论:TCF21基因过表达能有效抑制NSCLC裸鼠成瘤和移植瘤生长,表明TCF21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NSCLC靶向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作者:陆晓;冼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影响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影响。方法:将住院行动态血糖监测且存在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予以西格列汀口服2周后,比较治疗后血糖水平及黎明现象变化。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口服西格列汀治疗2周后,患者24 h平均血糖、空腹血糖与夜间低点血糖净增值(BG1)、早餐后2 h与早餐前血糖净增值(BG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前后动态血糖监测低血糖的所占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格列汀通过改善胰岛功能而改善黎明现象,从而优化整体血糖水平。

    作者:张坤;任巧华;吴韬;杜俊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Tat-LK15运载nNOS siRNA治疗慢性炎性疼痛的实验研究

    目的:慢性疼痛如炎性疼痛的基因治疗缺乏安全且高效的载体,本实验探讨了细胞穿透肽Tat-LK15介导siRNA 干扰大鼠脊髓背角 nNOS 表达进而治疗慢性炎性疼痛的可行性。方法:参照前期实验,检测鞘内注射 Tat-LK15/siRNA 对完全弗氏佐剂( CFA )炎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 SCDH ) nNOS 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测定鞘内注射此复合物后炎性痛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MWT )及热缩足反射持续时间( TWD )的变化。结果:Tat-LK15/siRNA 注射后3 d ,炎性疼痛大鼠 SCDH nNOS 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51%(P <0.01),Tat-LK15/scRNA 注射后 nNOS 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Tat-LK15/siRNA 鞘内注射后3、7、14及21d 炎性痛大鼠的 MWT 显著增高,TWD 显著缩短(P <0.01),Tat-LK15/scRNA 无此治疗作用。结论:Tat-LK15可有效运载 siRNA 抑制 CFA 所致慢性炎性痛大鼠 nNOS 的过度表达,从而对炎性疼痛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周晓筠;杨雪;李舒愉;饶云;彭捷;陆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miRNA-21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 miR-21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89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查标本 miR-21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标本 p65蛋白表达水平, ELISA 检测标本中 TNF-α、IL-6、IL-8相对表达水平,医学检验科检测标本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相对浓度。探究 miR-21表达水平与血液 p65蛋白(NF-κB)表达水平、TNF-α、IL-6、IL-8、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浓度的相关系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中存在 miR-21与 NF-κB 的高表达,同时 miR-21的相对表达量与血液 p65蛋白(NF-κB)、TNF-α、IL-6、IL-8、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的表达及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中 miR-21的相对表达水平与 AP 患者细胞内免疫应答、感染程度、炎症反应及胰腺组织坏死程度具有相关性。

    作者:谢子英;赵亚刚;朱鸿武;李立平;吴炜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液基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在宫颈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人乳头瘤病毒(HPV)以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三者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3年期间我院诊治并规律随访的205例宫颈癌患者数据,所有患者于治疗前、随访中均行HPV、TCT、SCC检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检测方案在宫颈癌治疗后随访中价值。结果:在随访的205例患者中,复发43例,占21.0%。在宫颈癌治疗后随访中,HPV、TCT、SCC 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 HPV、TCT、SCC、HPV 联合 TCT,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者联合检测时特异度较TCT联合HPV检测稍低,但二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T、HPV、SCC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监测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在宫颈癌治疗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熊翔鹏;彭冬先;郭鹏;张赛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不同晶状体摘除术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两种不同路径的晶状体摘除方式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Ⅵ期中的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 PDRⅥ期合并白内障进行联合手术的患者78例(91眼),其中A组40例(46眼)为前入路的Phaco + PPV,B组38例(45眼)为后入路的PPL + PPV。记录术后BCVA、晶状体摘除手术时间及眼部并发症,观察角膜内皮及虹膜新生血管(INV)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分别有31眼(67.4%)和32眼(71.1%)视力提高;视网膜复位率为82.6%和86.7%;均有7眼INV消退;眼部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B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A组术中前房出血较多,术后角膜内皮计数明显减少,导致角膜水肿增多。结论:两种联合手术均能达到良好的视网膜复位及视力预后,有效减少INV。 B组晶状体摘除时间相对较长,但对眼前节的影响小于A组。

    作者:陈乔;聂尚武;王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于高分辨率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量测量与临床肺功能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分辨率CT(HRCT)定量测量与肺功能检查(PFT)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CT表型之间的特点。方法:65例入组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和PFT检查。测量右肺上叶尖段第5级支气管管壁厚度(T)、管外径(D)及伴行肺动脉直径(PA),并用lung density 软件对低衰减区面积百分比(LAA%)进行测量。分析T、D、PA、T/PA、壁厚直径比(TDR)、气道壁面积百分比(WA%)、管腔面积百分比(Ai%)、LAA%与PFT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是否存在肺气肿或支气管壁增厚分为3种CT表型,A型:无肺气肿或存在轻微肺气肿(LAA%<25%),不考虑是否合并支气管壁增厚;E型:存在明显肺气肿,不合并支气管壁增厚(LAA%≥25%, T/PA <30%); M 型:同时存在明显肺气肿和支气管壁增厚(LAA%≥25%, T/PA ≥30%),然后分析不同CT表型之间的特点。结果:LAA%与PFT指标的相关性好,PA、T/PA、WA%及 Ai%与 PFT 指标也有相关性。65例 COPD 患者中 A 型53例, M 型12例,两组之间的测量指标 PA、T/PA、LAA%及PFT指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HRCT测量指标与PFT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CT表型PFT指标有差异,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根据。

    作者:阎超群;张攀;史达;李欣明;全显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患者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心肌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择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60岁患者369例进行研究,记录入选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前合并症、术中及术后情况,及术后心肌缺血发生情况。以是否发生心肌缺血分组对患者围术期指标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术后心肌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69例患者中,6例(1.63%)术后发生心肌缺血。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病史,及术后输血量是术后心肌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并不能成为术后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冠心病病史仍可作为较强的术后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结论:术前合并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增高,因此识别术前具有高危心肌缺血风险的患者并采取干预措施,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对降低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腾科;张京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文题、摘要、前言、其他信息的对照条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精子因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中受精率的影响

    目的:探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中受精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接受IVF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受精率分为完全受精失败组(TFF组,n =50)、低受精率组(LFR组,n =50)和正常对照组(NFR组,n =50)。男性患者采集精子后,观察计数,计算精子浓度、向前精子活动率及正常形态率。Western blot 检测精子中生死源性血管紧张素 I 转换酶(gACE)的表达水平,Logistic 回归检测影响受精率的因素。结果:TFF组的受精率、精子浓度、向前精子活动力和精子正常形态率均低于LFR组和NFR组(P <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TFF 组、LFR 组和 NFR3组患者 gACE 的表达量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gACE 在NFR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FF组和LFR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精率、精子浓度、向前精子活动力、精子正常形态率和gACE在精子中的表达水平均与受精失败具有相关性,是受精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精子浓度、向前精子活动率和精子正常形态率均影响IVF的成败,gACE 在受精率低的人群中低表达,可作为预测受精失败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作者:马兰;刘洋;镡颖;陈静思;杨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抗氧化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高迁移率蛋白-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索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 =15)、SAP组(n =15)、PDTC组(n =15),术后24 h分别检测各组胰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MGB1表达水平以及胰腺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AMY)水平、腹水量。结果:与SO组比较,SAP组胰腺NF-κB活性、TNF-α、HMGB1表达水平以及胰腺病理评分、血清 AMY 水平、腹水量均明显增高(P <0.05),经 PDTC 干预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 <0.05)。结论:PDTC 可能通过抑制 SAP 大鼠胰腺NF-κB 的活化,减少早期炎症因子 TNF-α的转录表达,从而间接降低晚期炎症因子 HMGB1的表达水平,改善胰腺组织损伤。

    作者:章忠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清淀粉样蛋白A、干扰素-G诱导蛋白10及降钙素原在AECOPD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清干扰素G诱导蛋白10(IP-10)及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选取AECOPD患者60例,sCOPD患者52例,对照组28例,构成随机平行资料。(2)另随机选择其中19例 AECOPD 患者及其稳定期构成COPD 急性加重-稳定期配对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标记物水平,比较并分析其异同。结果:(1)AECOPD 组 SAA 浓度与 sCOPD 组 SAA 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AECOPD 组与sCOPD组血清IP-10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3)AECOPD组与sCOPD组血清PCT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AECOPD组血清SAA和IP-10浓度较sCOPD组升高,有助于AECOPD的诊断,其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0%、54.9%,96.1%、75.0%。本研究结果中 PCT 不能用于鉴别AECOPD与sCOPD。

    作者:盛小军;赵子文;赵祝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EUB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EBU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先行 C-TBNA 检查,但结果为阴性后再行 EBUS-TBNA 检查的1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BUS-TBNA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对恶性淋巴结的检出率和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终本研究纳入154例患者。EBUS-TBNA确诊肺癌107例,良性病变16例。31例检查阴性患者行外科手术获取终病理诊断。并根据以上统计学数据计算出EBUS-TBNA检查对肺癌的敏感性88.42%、特异性100.00%、准确率94.21%。EBUS-TBNA 共穿刺818个淋巴结,检出恶性408个,恶性检出率49.88%。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1.29%。结论:EBUS-TBNA是一种安全高效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肺癌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马煜辉;谭慧;黄云超;周永春;杨凯云;黄秋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