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荣;王侃;刘宗瑞;卢文婷;何井华
目的:研究黄芪(AS)预处理提高小鼠对小肠缺血时间耐受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药物预处理组(ASIR组)。IR组和ASIR组均包含2个亚组,分别阻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IRI组、ASIR1组)及60 min(IR2组、ASIR2组)后再灌注2 h。回肠末端组织行HE染色后光镜观察;ELISA检测血清内毒素(LPS)和二胺氧化酶(DAO)及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色素C(CytoC)的表达。结果:AS预处理显著降低肠黏膜Chiu′s评分;下调CytoC的表达(P <0.05),减少血清LPS、DAO及肠黏膜TNF-α的含量;各损伤指标在ASIR2组较ASIR1组明显加重, AS预处理后两组均显著改善且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S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其对缺血时间的耐受增强。
作者:罗刚健;陈曦;姚伟锋;陈潮金;吴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维吾尔族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控制血糖的效果。方法:以我院围产门诊产检的维吾尔族GDM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26例和观察组27例。观察组给予GDM饮食宣教,循证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时间28 d,比较血糖及果糖胺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果糖胺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循证护理组在空腹血糖、三餐后2h血糖、果糖胺水平等方面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循证护理组空腹血糖、三餐后2 h、果糖胺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GDM饮食宣教,观察组午餐后2 h、晚餐后2 h血糖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空腹血糖、早餐后2 h、果糖胺方面,其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控制维吾尔族GDM患者血糖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伟;赵文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体质分型患者对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的效应室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拟选择行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分为平和质(A组)、阳虚质(B组)、阴虚质(C组)共3组,每组病例20例。按照序贯实验法测定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低EC50。结果:A组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丙泊酚(EC50)为3.85(95%CI:3.64~4.07)μg/mL;B组的(EC50)为4.12(95%CI:3.64~4.07)μg/mL:C组的(EC50)为3.43(95% CI:3.26~3.60)μg/mL。结论:中医体质分型与丙泊酚靶控输注量效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秦凯;李宇国;李金峰;杨硕;谢晓澜;钟敏;肖建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VKORC1与CYP2C9基因多态性指导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90例,记录基线资料,华法林初始剂量和基础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测定结果,并进行随访;记录初始服用华法林到INR首次达标的时间、华法林总用量和平均每日用量。所有入选者提取静脉血进行目标基因VKORC1与CYP2C9多态性检测。结果:VKORC1 AG/GG 基因型患者比AA 型患者INR达标时间延长,且INR达标时所需华法林的总量高于AA型患者[(103.38±65.29) g vs.(53.26±24.02) g, P<0.05]。 CYP2C9基因型变异患者 INR达标时间短[(9.10±2.01) d vs.(13.07±4.28) d, P<0.05]。且INR达标时所需华法林的总量较少[(28.80±17.35) g vs.(55.45±23.67) g, 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初次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标时所需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VKORC1 AA基因型患者所需华法林剂量明显低于GG /AG型,CYP2C9基因型AC/CC患者INR达标时间短,达标时所需华法林的剂量较少。
作者:赵红丽;李潞;张晓丹;周佳萌;王晓昕;王小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在所有创伤类型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生理变化、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脑血流量和氧合的降低。TBI患者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维持脑灌注和氧的供需平衡,从而低限度避免继发脑损伤。与其他组织不同,由于颅腔的限制,脑的灌注不仅取决于动脉血压的高低,还受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的显著影响。因此,人们更多的使用脑灌注压这一概念。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是指脑血流量的输入压,即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与ICP的差值。关于TBI患者的管理是否应该将CPP或ICP作为目标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过去,TBI管理更多地强调限制CPP这一指标在某一特定范围内。自2011年底以来,NCCU学者们已推出较为务实的TBI治疗方案,即运用佳CPP代替限制范围内的CPP [2]。但CPP的佳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3],学者们依旧在努力优化CPP。本文重点阐述了CPP定向疗法,并将提供CPP阈值的主要证据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界定 TBI患者的佳CPP。
作者:高露露;栾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川穹嗪(TMP)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首先选取成年健康的昆明清洁级小鼠1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然后采取脑立体定位技术,向小鼠侧脑室注射HCY,进行FJB染色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其神经元凋亡程度及记忆和认知功能。结果:与HCY组相比较,不同剂量TMP灌胃后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其中以TMP (20 g/L )为显著。结论:TMP处理可缓解HCY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改善记忆及认知功能,从而提示TMP 对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剑;曾杰;鲁倩;李广意;罗玥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静脉直径对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入组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测量组(测量组)和对照组。测量组采用超声法测量静脉直径,根据静脉直径选择匹配型号的留置针;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留置针,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结果:超声测量组和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发现超声测量组直径≥0.4 cm静脉组和直径<0.4 cm静脉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超声测量外周静脉直径,同时选择直径≥0.4 cm的外周静脉,能有效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在外周静脉置管困难的急危重症患者中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朱艳;陆娟;吴曙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对脊髓切片培养模型中脂多糖(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振动切片机横向切取生后7 d大的C57BL/6 ApoE基因敲除型(ApoE-/-)及野生型(WT)小鼠脊髓切片进行培养,培养至第7天加入LPS共孵育5 d建立模型组(ApoE-/-LPS组、WT-LPS组),同时设立不加LPS的正常对照组。用免疫荧光检测脊髓片水通道蛋白-4(AQP4)、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分别用ELISA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培养液中TNF-α和NO的浓度。结果:模型组均出现AQP4和GFAP的表达缺失,即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且ApoE-/-LPS组的脊髓片损伤积分比WT-LPS组高(P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ba1的表达及TNF-α、NO的浓度均升高(P <0.05),且ApoE-/-LPS组TNF-α和NO的浓度均高于WT-LPS组(P <0.05)。结论:ApoE缺乏加重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可能是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性介质而发挥作用。
作者:蒙晓珍;韦俊杰;唐玉兰;杨程程;龚靖;孙淑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早期广泛耐药肺结核病近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采用标准耐多药结核病方案治疗早期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在广州市胸科医院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126例。根据治疗前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分为耐多药结核(MDR-TB)组、早期广泛耐药结核(pre-XDR-TB)组和广泛耐药结核(XDR-TB)组。其中MDR-TB组50例,pre-XDR-TB组52例,XDR-TB组24例。所有患者采用含有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吡嗪酰胺组成的治疗方案,完成6个月注射期治疗。结果:(1)纳入研究126例中,氨基糖苷类耐药31例(24.6%),喹诺酮类耐药69例(54.8%)。(2)MDR-TB组痰菌阴转率为82.0%,pre-XDR-TB组痰菌阴转率为55.8%, XDR-TB组痰菌阴转率为29.2%(字2=20.110,P<0.001)。(3) pre-XDR-TB组痰菌阴转率明显低于MDR-TB组(字2=8.146,P =0.004);pre-XDR-TB组痰菌阴转率较XDR-TB组高(字2=4.661,P =0.031)。结论:在耐多药结核病中,喹诺酮类药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临床治疗时应开展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检测。采用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pre-XDR-TB治疗效果较MDR-TB疗效差。
作者:李哲明;谭守勇;邝浩斌;李艳;覃红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藤黄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及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藤黄酸对SW480、LOVO细胞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凋亡;Western Blot法测定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藤黄酸抑制SW480、LOVO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强(P <0.05);藤黄酸诱导SW480、LOVO细胞发生凋亡,增强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减弱Bcl-2蛋白的表达,提高Bax/Bcl-2比值(P <0.05)。结论:藤黄酸抑制SW480、LOVO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提高Bax/Bcl-2比值、激活Caspase-3相关。
作者:魏建昌;张通;杨平;曾山崎;王成兴;陈华翠;曹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前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46例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同期68例开放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比较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手术费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情况。结果:术前资料性别、年龄、BMI、病理分型和浸润深度及术后清扫淋巴结总数等临床资料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6.84 d,而开放组为11.7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术中出血量76.63 mL,而开放组为141.5 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切口美观等优点。
作者:杨世斌;韩方海;肖隆斌;李明哲;黎文峰;何裕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下肢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和股神经“3合1”联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以1~2μg/(kg·h)速率泵注右美托咪定。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成功率、止血带耐受率、地佐辛使用率和总体麻醉效果评级。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止血带耐受率、地佐辛使用率、麻醉效果1级均优于B组(P <0.05)。结论: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股神经“3合1”联合坐骨神经阻滞。
作者:江琦;杨进辉;张思甜;周丽华;吴宝华;辛典;陈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该疾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原醛症可以引起低血钾、高血钠以及低血钙,进而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影响骨代谢。本次研究调查原醛症(包括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治疗前后,血钙、甲状旁腺激素和骨密度等指标的变化。
作者:随华;耿秀琴;周艳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CYP2C19中等代谢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加量应用氯吡格雷或换用替格瑞洛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CYP2C19中间代谢型ACS患者302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75 mg/bid)和替格瑞洛组(90 mg/bid)。观察治疗1周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并随访1个月内不良事件。结果:中间代谢型ACS患者治疗1周后,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替格瑞洛组(P =0.019),氯吡格雷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替格瑞洛组(P =0.000)。1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均无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呼吸困难10例均发生在替格瑞洛组。结论:与加量应用氯吡格雷相比,CYP2C19中代谢型的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较加量应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更强,但增加呼吸困难的发生率。
作者:李宝寅;秦雷;杨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磁性免疫层析试纸条来检测人血清中糖链抗原72-4(CA72-4)水平。方法: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羧基化水溶性纳米磁珠,利用EDC/NHS偶联技术制备纳米磁珠探针,优化并组装试纸条,对其灵敏度、特异度及稳定性进行测试及评价。结果:构建的试纸条不仅能提供定性的检测结果,还可以通过稳定的磁信号进行高灵敏度的定量分析,定量检测限值为0.83 IU/mL。检测100例临床血清样本,结果与电化学发光法一致性较高,其灵敏度为99%,特异度为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纸条及磁信号强度稳定性良好。结论:初步实现了利用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定量检测CA72-4,且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试纸条及磁信号强度稳定性良好。检测过程简单、快速,适合大样本的初筛或者作为胃癌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的自检测手段。
作者:陈艳荣;王侃;刘宗瑞;卢文婷;何井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观察饮食稳定的腹膜透析患者的血浆白蛋白的改变对残存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因终末期肾衰在本院行腹膜透析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身高、体重、24 h尿量、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指标等。计算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前后变化速率(血浆白蛋白浓度前后改变值/时间),根据其血浆白蛋白前后变化漂移速率的大小分成两组,A组为血浆白蛋白增加值低,B组为血浆白蛋白增加值高。结果:B组24 h尿量下降速度快。血浆白蛋白改变速率与残存肾功能、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与初始白蛋白浓度、初始尿量、血红蛋白、年龄无关。结论:血浆白蛋白漂移速率对残存肾功能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过高的血浆白蛋白漂移速率对残存肾功能有不良影响。
作者:陈闽东;韩琳;周蓉;徐雅虹;王雅楠;陈希;蒋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女,29岁,因“停经38+1周、规则下腹痛4 h”于2015年8月29日入院。患者曾顺产3胎,本孕期产检2次,无特殊;平素偶见脐部突起一软性、无痛性团块状物,直径约3 cm。入院时宫口开大6 cm,即上产床,于10时许自然娩出一3300 g活婴。出产房前常规按摩宫底,宫缩好;计产时产后2 h出血约210 mL,产后进食粥类食物。入院时(产前)查血常规示HB 111 g/L,WBC 8.7×109/L,PLT 167×109/L。分娩9 h后(20时许)患者诉腹胀,上腹部为主,无呕吐。当时生命体征平稳,腹部膨隆明显,未见肠型,腹软,无明显压痛与无反跳痛,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腹部立位平片提示上腹部小肠扩张及气液平面,考虑小肠梗阻;予留置胃管,引流出少量胃内容物。产后17 h腹胀无缓解,伴排尿困难,导尿约500 mL;产后24 h查患者神志清楚,重度贫血貌,腹部膨隆,腹软、无明显压痛与反跳痛,全腹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宫缩好,阴道流血少。床旁超声检查提示,右髂窝液性暗区深约44 mm,子宫后方无异常回声。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 mL;血常规示 HB 67g/L, WBC 27×109/L,N 0.87%,PLT 177×109/L。急诊剖腹探查,见脐轮部腹壁处,有一大小5cm×4cm×1.5cm的海绵状病变,见活动性出血,腹腔原有积血与血块约1200 mL,肠管扩张不明显,无坏死。由普外科医师完整切除腹壁病灶,冰冻切片考虑血管瘤样病变,石蜡切片病理报告为“血管脂肪瘤”。术后恢复好,经留置胃管48 h等处理,肠梗阻症状缓解,并成功母乳喂养。
作者:郭培奋;王彩霞;刘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肾细胞癌虽具有肿瘤免疫原性,但其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分化,并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肿瘤的相关基因,从而使得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受损[1]。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如PD-1抗体,能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功能。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ISHIDA等[2-3]在1992年发现的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属于CD28/CTLA-4家族,可调节抑制性信号,在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活化的效应阶段发挥其抑制活性[4]。 PD-1有PD-L1和PD-L2两种配体。 PD-L1表达于静息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胰岛细胞,可调节外周组织中T细胞的功能。PD-L1通过与PD-1结合起到抑制T细胞的作用[5]。
作者:张冰;张建军;瞿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中山市孕妇中叶酸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及个体化补充叶酸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34名在本院进行孕检的孕妇,于第1次孕检时检测孕妇MTHFR C677T、A1298C及MTRR A66G位点情况及血清Hcy水平,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研究组(382例)及对照组(352例),分别给予800和400μg/d叶酸至孕3个月,观察Hcy变化情况,追踪新生儿出生情况,分析两组出生缺陷有无差异。结果:734名孕妇中,C677 TT、A1298 CC和A66 GG三种纯合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4%、4.36和7.36%。补充叶酸前对照组与研究组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个体化补充叶酸后两组间Hcy水平及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补充叶酸前Hcy水平≥8.55μmol/L时,预示叶酸利用能力为中度或高度风险的敏感度为80.9%,特异性为71.4%。结论:孕妇进行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及Hcy检测,并根据叶酸利用能力个体化补充叶酸,可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袁春雷;王冬娥;叶贵诚;程立子;彭建明;陈健锋;陆林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 HDCP )是一组严重的围产期疾病,其发病时间为孕20周至产后2周,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期内血压升高(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 )、水肿和蛋白尿。根据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将HDCP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轻度、重度)、子痫、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
作者:殷为;钟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