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pk1缺失对大肠埃希菌在小鼠膀胱定植及炎症诱导能力的影响

潘嘉韵;彭亮;邓聪;邓小燕;吴晓蔓

关键词: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 ppk1
摘要:目的:探讨聚磷酸盐基因1(ppk1)基因在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急性膀胱炎模型,比较大肠埃希菌(CFT073)野生株和大肠埃希菌ppk1缺失株(△pk1)膀胱定植能力、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差异以及膀胱病理变化。结果:△pk1组感染率(73.3%)低于CFT073组(93.3%);△PK1组定植率(0.01%)低于CFT073组(0.5%);CFT073组和△pk1组IL-6和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k1组两种炎症因子含量低于CFT0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T073组和△pk1组膀胱病理切片均出现炎症反应,△pk1组炎症反应轻于CFT073组。结论:ppk1基因在尿路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缺失后,大肠埃希菌黏附侵袭能力及诱发炎症能力降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NAi干扰IgGHG1基因影响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及PC3的侵袭能力

    目的:探讨IgGHG1基因RNAi干扰抑制人前列腺癌LNCap、PC3细胞株表达IgG后,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LNCap和PC3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重组质粒IgGHG1-siRNA和NC-siRNA分别被转染入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 Q-PCR检测IgG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IgG蛋白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测定RNA干扰后LNCap、PC3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IgGHG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LNCap细胞分别为0.94±0.06、1.00±0.25、0.11±0.03,在PC3细胞分为0.57±0.11、0.62±0.08、0.12±0.03;3组IgG蛋白水平在LNCap细胞分别为2.90±0.21、3.03±0.11、1.02±0.09,在PC3细胞分为2.70±0.11、2.09±0.10、1.12±0.06;两种细胞IgG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两种细胞实验组侵袭能力下降(P﹤0.05)。结论:癌源性IgG可能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中发挥正性推动作用。

    作者:徐亚文;陈玢屾;许凯;温勇;赵朋朋;黄义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评价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实施灌流疗法和常规疗法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各时段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变化,客观地评价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效果。方法:纳入2家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灌流组病例64例,选取常规治疗病例66例为对照组;将患者入院56 h内的时间分为三个时相,第一时相为入院即刻,第二时相为入院16~32 h,第三时相为入院40~56 h。分段记录两组患者的SOFA评分,对各时段两组患者SOFA评分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SOFA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灌流组第二、三时相SOFA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液灌流可降低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SOFA评分。结论:血液灌流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快速降低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SOFA评分,灌流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常规组。提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有效。

    作者:杨冬梅;刘志;于红玲;杨秀峰;李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盐酸羟考酮与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地佐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在停气腹时,A组不用镇痛药,B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C组静注盐酸羟考酮0.1 mg/kg。于术后1 h(T1)、2 h(T2)、4 h(T3)对切口疼痛采用VAS、BCS评分。当VAS评分>7分时肌注哌替啶100 mg。结果:B组和C组术后T1、T2、T3各时点的VAS评分、使用哌替啶的例数、次数均低于A组(P <0.01),BCS评分均高于A组(P <0.05);C组术后T1和T2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P <0.05), BCS评分均高于B组(P <0.05)。结论: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且效果优于地佐辛。

    作者:周薇;李瑞;王梦鸽;沈跃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深吸气量测定在评价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中的作用

    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与运动受限,支气管扩张剂是临床主要用药,肺功能检查作为临床上广泛开展的一项检查手段,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其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已作为COPD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有助于治疗效果的预测,但临床用于诊断分级的FEV1对疗效的评估存在局限性,原因是FEV1的表现与COPD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变化的相关性可能并不显著。近年来,深吸气量(IC)与COPD患者预后的关系受到重视,有报道[1],IC是评估 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的独立预测值。本研究将探讨IC改变对稳定期COPD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评价的作用,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作者:刘再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GFβRⅡ基因对肝癌细胞MHCC97H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TGFβRⅡ基因对肝癌细胞MHCC97H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 TGFβRⅡ慢病毒载体 Lenti-TGFβRⅡ-puromycin-eGFP 并转染至人肝癌细胞 MHCC97H。 q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RⅡ的表达。应用MTS和Transwell观察97H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97H细胞成功转入 TGFβRⅡ,与对照组相比,qPCR 和 Western Blot 提示 TGFβRⅡ表达明显升高。 MTS 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高表达TGFβRⅡ后其增殖和侵袭能力下降。结论:过表达TGFβRⅡ基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提示该基因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新方法。

    作者:于琨;蒋小峰;邓武坚;程林;黄启顺;陈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胸腔镜辅助下婴儿先天性肺囊腺瘤肺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婴儿先天性肺囊腺瘤(CCAM)肺切除术单肺通气(OLV)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43例CCAM患儿,静脉快速诱导后,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注入4~6 mmHg压力的CO2人工气胸,使患侧肺组织塌陷造成健侧OLV。术中监测SpO2、ECG、MAP、PETCO2、T、PaO2、PaCO2、出血量及尿量;记录诱导前后5 min、OLV 10、60 min、术毕5 min时SpO2、PaO2、HR、MAP、PETCO2、PaCO2和T值。结果:与诱导后5 min比较,OLV 10、60 min时患儿PaO2、HR、MAP下降,PETCO2、PaCO2升高(P<0.05﹚。与OLV 10 min比较,OLV 60 min时患儿PaO2、PETCO2升高(P <0.05﹚。结论:采用压力控制通气,合理呼吸管理及麻醉用药,胸腔镜辅助下OLV行婴儿CCAM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晶;廖信芳;李海洋;郑娜;付锐剑;黄伟坚;胡祖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

    患者男,57岁,病史7 d,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及感觉减退。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Ⅴ级,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无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无面瘫。头部MRI提示左侧桥脑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T1高信号,T2高低混杂信号。术前面神经功能评估: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为1级。诊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插管全麻后神经电生理监测仪(XLTEX 32导)示左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刺激阈值为293 V,500 Hz,2 Pulses,手术采取后正中入路,暴露桥脑背侧后,定位肿瘤位于面丘附近脑干内,切开脑干前行同心圆双极刺激探针刺激脑干表面,确定面丘部位,刺激量为0.14 mA(图1),然后在面丘上方剖开脑干,行脑干内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左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刺激阈值为313 V,500 Hz,2 Pulses(刺激阈值)。术后查体:无发热,神清,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无面瘫,双眼活动自如、无眼震,双侧口角对称,伸舌居中,右下肢肌力3+级,右上肢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痛觉减退。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术后面神经功能同术前。术后病理诊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1个月复查头部MRI提示肿瘤切除完整,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王楠;宋红梅;王育波;赵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经管道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联合经管道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AECOPD常规治疗方法,联合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治疗组同时经无创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次(3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 mg/次(1次/d),记录治疗后第3、5天的呼吸困难评分、动脉血气分析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及血气分析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无创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疗效与静脉点滴甲泼尼龙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替代全身使用激素。

    作者:张春美;丁震;裴翀;李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肺软骨瘤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例

    患者男,52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结节15 d入院,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发热、乏力、盗汗。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阳性体征,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血压、呼吸均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胸壁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可,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化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在正常范围内。 CT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多方位重建。 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下见一结节影,边缘不光滑,可见分叶,直径约10 mm(肺窗),平扫及强化三期CT值分别为57、57、60 HU,边界清,无明显强化改变。纵隔及双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水。 CT诊断:右肺下叶小结节,早期周围型肺癌首先考虑,不排除良性肿瘤可能。手术所见:行右下肺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右肺下叶,直径约1 cm,质硬,活动度可,胸膜无皱缩。大体病理:结节直径约1.2 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镜检:瘤体由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构成,周围为软骨基质包绕,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实质内无支气管和腺体及增生的纤维、脂肪、平滑肌等组织成分。

    作者:李昌晓;李勇;姜洪翠;霍现洛;房中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过敏性紫癜误诊胸腹联合伤1例

    患儿男,9岁,病初就诊于当地医院外科,患儿无昏迷,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语言清楚,查体手腕、足部肿痛,未见皮疹及出血点,为明确诊断行手、足X线片及胸腹部CT未见异常,次日晚出现腹壁水肿、腹胀伴腹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色样物,排鲜血样大便1次,量中等,无脓血及特殊腥臭味,行腹部CT见腹腔积液,肝脾周围积液,腹穿为淡血性液体,因家长诉患儿外伤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伤。为进一步治疗急来我院,查体:神志清,反应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无浮肿,颈无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右肺底呼吸音较低,心率10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水肿,板状腹,明显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腹部CT示肝包膜下积液,脾周积液,腹水(中-大量),肠管扩张积液、积血,左侧胸腹壁密度增高;胸部CT:右肺少许渗出性病变,双侧胸腔积液(左侧少量,右侧中等量)。头颅CT未见异常;血清白蛋白、电解质,尿常规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1)坠落伤;(2)胸腹联合伤(胸腔及腹腔积液肝、肺挫伤)。入院后予禁饮食、输液,胃肠减压及抗炎营养支持等处理,住院11 d复查胸腹部B超正常。患儿仍有间断腹痛,无恶心、呕吐。住院第15 d患儿双下肢出现对称分布米粒大小鲜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查血象示:血小板正常,遂转科治疗。

    作者:胡思翠;孙清;王一冰;崔广梅;孙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甲下色素痣3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甲下色素痣是临床上表现为甲板或甲床上褐色或黑色病变,可成弥漫性或条带状或斑点状分布,单发或多发。甲单位中几乎全部黑素细胞都存在于甲单位近端的甲母质上皮,约200个/mm2,引起黑色素细胞增生或活性增强的不同病变均可引起黑甲,常见原因有甲母痣、雀斑样痣、甲黑色素瘤、外伤性、感染性炎症性及其他全身性疾病[1]。甲良性病变与甲黑色素瘤难以区分,易引起患者及家属恐慌。现对我科收治的35例黑甲病例进行总结及分析。

    作者:郑果宜;陈旻静;王琰;温立霞;李珊珊;任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

    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生物电阻抗评估新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水负荷状态并指导透析超滤量对残余肾功能(RRF)的保护作用。方法:入选我院57例24 h尿量≥1000 mL的新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随访6个月。试验组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确定透析的脱水量;对照组则根据对透析的耐受性、透析过程中有无低血压症状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等来确定脱水量。主要研究终点为少尿;次要研究终点为心脑血管事件、死亡。比较前后的体质量、平均动脉压、24 h尿量、RRF、超滤量、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及心胸比值。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两组的平均动脉压、体质量、24 h尿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03±1.88)% vs (2.74±2.90)%,(324.14±631.55)mL vs (1078.57±1245.24)mL,P <0.05],试验组的RRF高于对照组[(4.94±1.57)mL/min vs (3.93±1.52)mL/min,P <0.05],心胸比小于对照组(0.48±0.05 vs 0.52±0.08,P <0.05)。试验组5例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对照组12例(P <0.05);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患者中,试验组的超滤量低于对照组[(1660.00±207.36)mL vs (2416.67±598.23)mL,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示,超滤量与是否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相关系数为0.865(P <0.001)。次要研究终点方面,试验组1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对照组有2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例出现脑出血(P =0.352)。结论:应用生物电阻抗可更准确评估超滤量,有助于延缓RRF的下降速度,减少患者血容量相关的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作者:黎晓磊;孔耀中;肖观清;游璐;黄雪芳;李燕;陈春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鸡胸的超微创手术

    鸡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为了消除以往手术的种种弊端,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从2011年8月到2014年7月共对51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现将手术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林;龙伟光;陈春梅;李学军;赖湘念;黄文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效应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非全身型JIA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皮下注射益赛普,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后进行疗效及放射学改变评估。结果:(1)试验组中多关节型及ERA型治疗后1、3、6个月ACR Pedi 30、50、70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RP、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少关节型除治疗后1个月CRP、6个月ESR较对照组降低外(P <0.05),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试验组中除少关节型治疗后3个月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3)试验组放射学改变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结论:益赛普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非全身型JI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治疗,能更快、更有效地降低炎性指标,并能减轻放射学改变,尤其对多关节型及ERA型患儿具有更优的效益/价值比。

    作者:丁艳;孙东明;王瑞耕;尹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015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奇异变形杆菌感染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筛选与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无重复奇异变形杆菌109株,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痰液和伤口分泌物,分别占41.3%、23.9%和18.3%;科室来源主要为肾内科、泌尿外科和内分泌科,分别占14.7%、11.9%和11.0%;ESBLs检出率为10.1%,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结论:奇异变形杆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ESBLs在该菌中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并成为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上宜常规对该菌进行ESBLs检测,并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朱键;张永标;杨晓燕;梁彩倩;符永玫;罗敏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清Fibulin-3水平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 Fibulin-3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n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的相关性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高血压患者50例以及体检的健康人38例作为对照人群,空腹抽血后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清Fibulin-3、MMP-9表达;采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定仪测定baPWV。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Fibulin-3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血清MMP-9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患者baPWV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高血压患者血清Fibulin-3水平与baPWV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呈负相关(r =-0.324,P =0.006);而MMP-9和baPWV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无相关性(r =0.003,P =0.968)。结论:高血压血管重构存在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和动脉功能改变,检测血清Fibulin-3水平和baPWV可作为高血压早期反映动脉功能改变的指标之一,对判断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帮助。

    作者:林忠伟;王卓;李瑞莹;向定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诊治进展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是一种由烟曲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非感染性肺部疾病。 ABPA在国外主要见于哮喘和囊性纤维性变[1],在我国主要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国外有文献报道,ABPA的患病率在2.5%~22.3%[2]。本病可引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血清总IgE升高,肺部浸润和中心型支气管扩张,治疗不恰当将发展为支气管扩张和肺间质纤维化。 ABPA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等疾病[3],所以对ABPA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药物是治疗ABPA的有效方法,其他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如抗lgE单克隆抗体、雾化吸入抗真菌药物等。本文就ABPA近年来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自力;黄礼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脊髓脊膜结核及髓内结核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结核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确诊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MRI表现和特点。结果:11例MRI平扫表现为蛛网膜下腔不规整、狭窄和消失,3例脊髓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髓内近似等信号结节。 MRI增强扫描11例脊膜增厚,呈线状、条形、结节状明显强化,3例蛛网膜下腔填充强化信号,1例髓内结节明显环形强化,2例脊神经根增粗强化。结论:MRI能够清晰显示受累的脊髓、脊膜在影像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学改变。MRI增强检查能够更清晰的显示病变范围及特点。 MRI对于脊髓脊膜结核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李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化疗方式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比较不同化疗方式预防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URBT术后病理确诊为浅表性膀胱癌的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根据术后化疗方式分为膀胱灌注化疗组(137例)、髂内动脉化疗组(17例)以及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22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膀胱灌注化疗组术后复发54例(39.4%),髂内动脉化疗组术后复发6例(35.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术后复发8例(36.4%),3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922)。出现化疗不良反应:膀胱灌注化疗组50例(36.5%),髂内动脉化疗组6例(35.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15例(68.2%),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和单纯髂内动脉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09,P =0.92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5,P =0.043;χ2=4.172,P =0.041)。结论:单纯膀胱灌注化疗即可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不能耐受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可选择髂内动脉化疗;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并未达到显著提高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杨庆亚;谢天朋;许清泉;叶海云;黄晓波;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