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吴冀川;李蓬秋;张学军;鲜杨;包明晶;杨艳;邓君;房俊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在星形细胞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25例,其中低级别肿瘤11例,高级别肿瘤14例,均进行常规 MRI 及 DK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MK及FA值。应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肿瘤周围的脑白质纤维束。结果:MK及FA值均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白质纤维束成像显示:低级别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以受压移位为主。高级别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以受浸润及破坏为主。结论: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获得的星形细胞肿瘤实质区的 MK 及 FA 值有助于肿瘤级别的判定,联合应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可对患者更好的进行术前评估,优化治疗方案。
作者:杨明瑞;姜兴岳;张林;聂泰明;满高才;李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制备 RGD4C 修饰的铁蛋白纳米笼(RGD4C-FRT),并用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的靶向药物输送。方法:对RGD4C修饰的人铁蛋白H 亚基进行表达和纯化;采用离子通道的方法,将阿霉素(Dox)包裹到RGD4C-FRT空腔,即为RGD4C-FRT-Dox;荧光显微镜检测RGD4C-FRT-Dox对HSC-T6的靶向性。结果:透射电镜检测显示,RGD4C-FRT 为中空球形、粒径均一、分散性好;RGD4C-FRT 和 RGD4C-FRT-Dox 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57 nm 和20.13 nm;RGD4C-FRT-Dox 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7.32%和15.88%;HSC-T6对RGD4C-FRT-Dox有明显摄取,并且能够被RGD4C-FRT空载体阻断。结论:RGD4C-FRT-Dox对HSC-T6有特异靶向性,可进一步在动物水平验证其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
作者:贺立;张君;吴春;夏旭辉;刘刚;李丹;单鸿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评价GA/HbA1c 比值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54例患者,相关分析显示GA/HbA1c比值与体质指数、血尿酸呈负相关;与年龄、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左和右侧颈动脉中层厚度呈正相关。其中颈动脉斑块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GA、GA/HbA1c 比值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HbA1c比值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8)。结论:GA/HbA1c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呈正相关。这提示GA/HbA1c比值能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潜在临床指标。
作者:曹旭;吴冀川;李蓬秋;张学军;鲜杨;包明晶;杨艳;邓君;房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AIMI且行急诊PCI治疗者,其中常规放置保护性临时起搏者52例(起搏组);非常规放置保护性临时起搏者68例(非起搏组)。观察两组再灌注前心率、平均血压水平;再灌注后血压水平;再灌注前后TIMI血流分级;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住院期间严重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再灌注前心率、平均血压水平、再灌注后两组平均血压水平、再灌注前后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起搏组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起搏组高(P <0.01);两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再次非致命心梗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起搏组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相对非起搏组明显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保护性临时起搏对 AIMI急诊PCI治疗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额外获益,反而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增加死亡率。
作者:黄宇;杨向军;张建军;张登海;阮长武;林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对于乳腺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恶性的患者,MR动态增强检查在评估癌灶残留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提示恶性的患者,在2次手术前,行MR动态增强检查,MR诊断与2次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动态增强检查中,32%(17/53例)的乳腺内发现异常强化灶。肿块样强化8例,占47%,其中6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P <0.01);局灶性强化6例,占35%,其中1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P <0.01);导管样强化3例,占18%,其中2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P <0.05);MR 动态增强检查中,68%(36/53)的乳腺内没有发现异常强化灶,其中33例病理证实无癌灶残留,占92%;3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占8%。 MR动态增强检查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和92%。结论:MR动态增强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肿块切除术后的患乳内有无癌灶残留及其分布范围,为2次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芸;张树桐;金朝林;王翔;王铮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复治涂阳患者采用联合左氧氟沙星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第二门诊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肺结核复治涂阳患者分为左氧氟沙星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含利福平的抗结核方案,左氧氟沙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治疗,两组疗程均为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左氧氟沙星组在第6、9个月的阴转率分别为93.33%、96.6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0%和73.33%(P <0.05)。左氧氟沙星组病灶吸收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 <0.05)。左氧氟沙星组的空洞改善率为73.33%,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3.33%(P <0.05)。左氧氟沙星组的临床疗效分布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 <0.05),左氧氟沙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100%,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的86.67%(P <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化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抗结核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冰;伍红;苏静怡;杜彩云;黄瑞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时,对严重膝内翻(内翻角>15°)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及费用差异较大,本研究介绍一种疗效满意、经济适用的方法:自体楔形骨块嵌入移植治疗严重膝内翻畸形。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87例,721膝,严重膝内翻畸形16例,21膝,全部为非包容性倾斜型骨缺损,平均体质指数31 kg/m2,年龄(63±5)岁,术前临床 KSS 评分18分,其中疼痛评分12分,活动度评分12分,内翻角平均为27°,功能KSS 评分20分。手术的关键点是术中将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修剪成阶梯状梯形骨缺损,将外侧平台截骨块修剪成与缺损面紧密匹配的骨块,完整嵌入缺损面,以增加植骨块与主体骨的接触面积、即刻稳定性,减少骨水泥渗漏。术后3个月完全负重。结果:平均随访5.3年,膝关节平均临床KSS 评分由42分恢复到88分,平均功能KSS 评分由57分恢复到92分。术后6个月后,X线片见植骨块骨小梁改建,未见植骨块塌陷、应力骨折、松动、骨不连发生。12个月后核素扫描可见植骨部核素浓聚,炎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初次膝关节置换中,自体楔形骨块嵌入修复骨缺内后侧骨缺损具有植骨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费用低的优势。
作者:董乐乐;樊建军;蔚磊;董海涛;连建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患者男,35岁,于2015年1月19日因“发作性胸痛、胸闷不适1个月余,加重3d”入院,患者近1个月以来出现胸闷、胸痛,活动后加重,无后背及左肩放射痛,每次持续3~5 min ,休息后可缓解,未予特殊处理,入院前3 d,平静时亦发胸闷、胸痛,且症状较前加重,持续时间久,约10 min ,自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消心痛片、合贝爽”,症状稍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内科就诊。既往“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病史,无其他疾病病史。查体:血压152/91 mmHg ,心率80次/min ,节律规整,心界无扩大、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心电图(2015年1月19日)示胸前导联V3 T 波倒置、V4 T波正负双向,无明显QRS 波及ST 段改变(图1);肌钙蛋白 I 测定(2015年1月19日)示<0.012 ng/mL (参考区间0~0.034 ng/mL,AMI 临界值:>0.12 ng/mL);心脏彩超(2015年1月20日)示心脏结构及血流未探及明显异常;冠状动脉造影(2015年1月20日)示:LM(左主干)未见显著性狭窄,LAD (前降支)近中段局限性偏心狭窄约95%(图2),LCX(回旋支)未见显著性狭窄,RCA (右冠脉)未见显著性狭窄、远段可见向LCX逆灌。临床诊断:(1)急性冠脉综合症,不稳定型心绞痛;(2)Wellens综合征。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 口服,1次/d,替格瑞洛片90 mg 口服,2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 mg 口服,2次/d,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 口服,每晚1次,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0 mg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并于2015年1月20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T波恢复正常。
作者:张钦锋;解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从微小RNA(microRNA,miRNA)表达谱中筛选出具有结直肠癌诊断潜能的miRNA。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阵列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miRNA 表达水平,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iRNA。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 miR-4770诊断结直肠癌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从结直肠癌样本中筛选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iRNA共102个,其中92个下调,10个上调。 miR-4770对结直肠癌的诊断特异性是71.43%,敏感性为95.24%,曲线下面积为0.9524。结论:miR-4770具有结直肠癌筛查和提示预后的潜能。
作者:徐学虎;黎淑玲;吴小兵;伍尚标;江庆萍;陈戎;孙嫣 刊期: 2015年第18期
本研究收集初诊老年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患者8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该地区老年 ML 发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生存情况,为本地区老年淋巴瘤的早期预防、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冀林华;李娜;郑杰;崔森;李占全;熊辉霞;罗伟;马晓静;熊华;尹启超;建磊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评估视网膜冷冻联合球内注气术对一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分析。方法:对3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冷冻联合球内注气术病例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三面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行经巩膜冷凝术联合球内注射膨胀气体,根据裂孔的位置选择恰当体位。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视网膜是否复位、视力及并发症。对失败病例做具体分析。结果:经巩膜视网膜冷凝联合球内注气,一次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26眼(81%),4眼二次行巩膜外冷凝联合扣带术获得视网膜复位。2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SF6填充获得视网膜复位,所有病例终复位率达100%。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 <0.01)。结论:经巩膜视网膜冷凝联合球内注气术是治疗新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的、简单的、损伤小、花费低的方法。
作者:薛黎萍;吴敏;胡敏;孙晓梅;彭亚力;徐文荣;杨静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Nanog、Oct4是位于细胞全能性调控网络顶端的转录因子,它们具有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增殖分化的作用,且在多种恶性实体瘤中过度表达。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与肿瘤类似的病理生理特点,且子宫内膜干细胞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文将结合 Nanog、Oct4的结构功能特点,围绕其与肿瘤及 EMs 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作一综述。
作者:蔡文娟;郭丽萍;叶靖坤;郑丽娇;王丽婷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前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前纵隔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有胸腺癌17例,病灶中央见囊变坏死,多数肿块囊变坏死区较多、较大;恶性淋巴瘤14例,呈单个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或多个结节相互融合,并包绕大血管生长,多数肿块周围及(或)其他部位见肿大淋巴结;恶性生殖源性肿瘤12例,其中10例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血甲胎球蛋白(AFP)水平异常,4例见钙化,3例见脂肪成分;恶性孤立性纤维瘤1例,位于前上纵隔偏左侧,内见囊变坏死,三期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神经内分泌癌1例,边界清,内见囊变坏死,增强后呈环形强化。结论:前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对其行准确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作者:陈涛;严静东;雷贞妮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脑梗死(COPD+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并观察其与疾病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COPD+脑梗死患者、COP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40例的血清Hcy、CRP、D-二聚体水平,并测量肺功能、血气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Hcy、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史、CRP、D-二聚体等危险因素与COPD+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OPD+脑梗死组、COPD组Hcy、CR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FEV1、FEV1/FVC及PaO2则低于对照组(均P <0.01);COPD+脑梗死组Hcy、CR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COPD组(均P <0.05),FEV1、FEV1/FVC 及 PaO2则低于 COPD 组(均 P <0.01)。 COPD+脑梗死组、COPD组Hcy、CRP、D-二聚体水平与FEV1、FEV1/FVC及PaO2呈负相关(均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示高血压、Hcy、CRP及D-二聚体升高是COPD+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结论: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 Hcy、CRP、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肺功能(FEV1、FEV1/FVC)呈负相关,高血压、高血清Hcy、CRP、D-二聚体水平为住院期间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桂心;谢小红;张仁荣;刘皇军;黄晓霞;吴克林;李洪忠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 BNP)预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的1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78例,女54例;年龄35~82(63±11.35)岁。于围手术期不同时段测定 BNP,比较不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患者的 BNP 变化差异。分析BNP与术后一系列不良事件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NP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结果:LVEF <45%患者的 BNP 在术前及术后各时段均明显高于LVEF ≥45%患者(P <0.05)。术前BNP与术前LVEF呈负相关(r =-0.512,P <0.05),与术后一系列不良事件呈正相关(r =0.254~0.602,P <0.05)。BNP预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预测使用IA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预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18,预测术后ICU停留超48 h或28 d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结论:BNP水平能准确反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并可做出良好的预测。
作者:简劲峰;封加涛;彭峰;苏艳玲;叶华安;林家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根据国际生物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2013版“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医学论文作者署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条:(1)对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具有实质性贡献;(2)负责起草、撰写和修改文章的主体部分;(3)负责投稿文章的终审核确认;(4)对其中一部分工作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管腔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88例,共计104节段支架术后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利用仿真内窥镜技术对支架内冠状动脉通畅程度进行诊断,同时与相应DS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CTVE诊断 ISR 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7.2%(34/39)、93.8%(61/65)、89.5%(34/38)、92.4%(61/66)、91.3%(95/104)。采用Kappa分析两种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 =0.814;其中仿真内窥镜显示管腔狭窄0~50%者72例,50%~75%者18例,75%~95%者9例,完全闭塞者(狭窄>95%)5例;DSA显示管腔狭窄0~50%者70例,50%~75%者21例,75%~95%者10例,完全闭塞者3例,CTVE 及DSA 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19,P =0.748)。结论:128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帮助判断支架术后的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海峰;张东友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MKK4启动子多态rs3826392位点对结直肠癌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结直肠癌并接受 FOLFOX6辅助化疗患者 rs3826392基因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相关性。结果:rs3826392基因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P >0.05), TG+GG基因型相对于TT基因型,有更好的OS(P =0.018)、DFS(P =0.019)。 Cox 多因素分析rs3826392TG+GG 基因型是影响 OS(HR =0.389;95%CI =0.177~0.855)、DFS(HR =0.491;95%CI =0.271~0.890)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rs3826392变异基因型(TG+GG)可以成为结直肠癌辅助化疗良好预后的生物标记。
作者:魏宜胜;罗敏睿;梁志华;邝广浩;洪楚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V600E突变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为cN0期PTC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420例cN0期PTC 病例,采用Taqman 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研究 BRAFV600E突变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420例 cN0期PTC中,cN0期PTC 患者中的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4%。年龄、肿瘤大小、腺体外侵、肿瘤分期和BRAFV600E突变与cN0期PTC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 ,腺体外侵,肿瘤分期T3~ T4、BRAFV600E突变可作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参考指标。
作者:林维浩;夏浩明;马浙夫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通过3D肛管直肠测压技术,分析肛瘘手术前后肛管括约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北京市肛肠医院就诊住院的患者86例,无肛瘘手术史的患者归为术前组,有肛瘘手术史及部分术后半年复诊的患者归为术后组,均给予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观察肛瘘手术治疗前后肛管直肠3D 测压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与20例正常人群对比。结果:肛瘘术后较术前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降低,括约肌功能长度变短,差异有显著性(P <0.05);肛瘘术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肛瘘手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肛管大收缩压降低,括约肌功能长度变短,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肛瘘手术会造成肛管括约肌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在肛瘘术前术后,给予肛管直肠压力测定以评估肛管括约肌功能是必要的。高分辨率3D测压方法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作者:张俊美;孙滨滨 刊期: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