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杨勇灵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组织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术前TP方案化疗并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宫颈活检组织及化疗后手术标本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表达差异及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经术前化疗后, P-gp、GST-π的阳性表达分别由71.43%、64.29%增高到80.61%、74.49%,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Topo-Ⅱ的阳性表达由化疗前的48.98%降为28.57%,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明显相关(P >0.05)。新辅助化疗前, GST-π在无效组中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P-gp和Topo II阳性表达水平在不同疗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耐药基因蛋白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不受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新辅助化疗可以诱导宫颈癌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改变,监测其表达对于选择药物、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参考价值,GST-π表达状态有可能成为预测TP方案化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蓉;吴晓玲;肖子文;张其柱;徐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网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ESWT治疗网球肘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708例网球肘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冲击波能够降低网球肘患者VAS疼痛评分[SMD =-1.04,95%CI(-1.56,-0.51)],增加50%及以上症状改善人数[RR =1.50,95%CI(1.07,2.11)],提高上肢功能[SMD =-0.65,95%CI(-0.94,-0.35)]及Roles和Maudsley评分[RR =1.75,95%CI(1.12,2.74)]。纳入研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显著减轻网球肘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肢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郝政安;冯永亮;李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测序技术(SNaPshot)对80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及68例外科择期手术患儿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水平。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MP-9与儿童HSPN的相关性。MMP-9 C-1562T基因CC基因型与儿童HSPN的发病无相关性,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T基因型与儿童HSPN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OR =3.065,P <0.05)。 MMP-9血清浓度≥155μg/L 会使儿童HSPN的患病率成倍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OR =7.443,P <0.05)。结论:MMP-9 C-1562T基因为CT基因型、血清水平升高可能参与HSPN的发病过程,是HSPN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过敏性紫癜患儿应早期进行MMP-9 C-1562T多态性和血清水平筛查。
作者:徐锦雯;赵丽萍;周红霞;葛婷婷;张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272例,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观察各组fQR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根据危险分层分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观察各组fQRS的发生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QRS与Gensini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fQRS诊断STEMI、MSTEM和U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危组fQRS发生率显著高于中、低危组(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QRS与Gensini积分、CK-MB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 <0.05)。结论:fQRS可成为ACS及高危患者的诊断指标。
作者:林晓明;梁茜;杨希立;刘鹤龄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监测尼卡地平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胃黏膜血流变化、全身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合指数的变化,探讨其对患者胃肠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心脏外科行冠脉旁路移植加瓣膜置换的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尼卡地平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行常规诱导麻醉后行右颈静脉穿刺,并插入Swan-Ganz导管,经胃镜引导下置入胃张力计,24 h连续监测患者胃部二氧化碳分压(PgCO2)。对照组术中行常规静脉麻醉及体外循环方法;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以0.5μg/(kg·min)的速度持续泵入尼卡地平,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MAP)≥70 mmHg。持续监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患者体外循环前(T1)、开始转机后30 min(T2)、停机后30 min(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测定患者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分析计算氧供(DO2),氧耗(VO2),计算胃黏膜内动脉血CO2分压差(Pg-a CO2)。结果:血流动力学:两组患者T3、T4时点心脏指数(CI)均高于T1(P <0.05)。 N组患者T3、T4时点CI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N组在T2、T3、T4时点SVR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显著低于T1(P <0.05),且N组T3、T4时点SVRI低于C组(P <0.05)。氧合指数:两组患者SvO2在T2时较T1显著升高,而C组在T3、T4时较T1显著下降,在T4时点N组显著高于C组(P<0.05)。在T3、T4时点C组DO2,VO2与基础值相比变化不明显,而N组DO2显著高于基础值(P <0.05)。 C组在T3、T4时点PgCO2与Pg-aCO2较T1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N组(P <0.05)。结论:尼卡地平能有效改善心脏血管术患者体外循环中氧合障碍、胃肠组织低灌注,减少对胃肠黏膜低血流灌注的损伤。
作者:陈胜阳;王更富;张永强;岳修勤;胡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患者男,14岁,因间断发热半个月,腰骶部伴右侧臀部疼痛2d入院。入院前半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寒战,体温高达41℃,发热于午后及夜间明显,轻微咽痛,无咳嗽、咳痰,无双下肢及膝关节疼痛不适,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于当地诊所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清开灵”、“头孢曲松”“吲哚美辛栓”等药物1周,体温偶可恢复正常,但停药后仍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2d前患者右侧臀部疼痛明显,入我院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T 39℃,P104次/min,R24次/min,BP110/60 mmHg咽部稍充血,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右臀部肌肉压痛,翻身困难,腰骶部侧弯受限。各关节无红肿。双下肢无水肿。右侧“4”字征阳性。
作者:石国娟;马金荣;赵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 FOUR量表)在神经外科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rislin法翻译中文版FOUR量表并与改良Glasgow 昏迷评分对100例神经外科患儿的意识进行评估,分析其信效度,以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患者出院时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来判断预测预后的辨别力。结果:中文版FOUR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74,重测信度为0.945,与改良Glasgow 昏迷评分相关性好,评定者间的一致性良好,内容效度指数为0.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结论:中文版FOUR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神经外科患儿的意识评估。
作者:彭娟;邓瑛瑛;曹阳;刘丹;李璇;周瑛;周宏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常规冠状动脉造影(I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有X线辐射剂量大、费用高和检查时程长等不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无创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逐渐发展起来。64层及以上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达到95%~99%和86%~97%[2-3]。由于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避免有创的ICA检查所引起的并发症,被逐渐认为是一种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文对MSCT在心脏冠脉成像中的应用作如下综述。
作者:周钏;李天然;杨平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GPIIb/IIIa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CBA)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MFI均值的比率。结果:ITP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FI比率分别为(2.61±1.09)、(1.32±0.59)和(0.95±0.40),非参数检验得ITP组MFI比率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而后两者MFI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统计学处理,CBA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1.88%,特异性为84.62%,由ROC曲线得CBA区分ITP患者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能力为0.848。结论:CBA检测血小板GPIIb/IIIa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对ITP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潘歆;陈志刚;张恒;吴广胜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大剂量放、化疗及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可使超过90%年轻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得到缓解[1]。而放化疗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增殖和干扰DNA结构与功能,具有细胞毒性,卵巢组织对其非常敏感[2],同时性腺功能亦容易受到放化疗损害,进而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研究指出了放、化疗导致永久性闭经的危险性[3]。因此,在接受放化疗之前,能否找到一种合理方法保存患者生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莹;张云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腹膜透析管(腹透管)漂管是指腹透导管的腹腔内端向上漂移出真骨盆,可导致腹透液引流不畅,引流时间延长,超滤量减少,引起功能障碍,目前治疗腹透管漂管的方法有运动、按摩、灌肠及插入不锈钢丝纠正位置或者手术复位[1],如不成功还需重新置管,甚至直接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而转为血液透析治疗,是影响腹膜透析技术的问题之一[2]。引起腹透管漂管的原因很多,比如置管技术、腹内压升高、胃肠道功能紊乱、体位因素等[3],而结肠透析能进行高位结肠清洗,彻底清洗肠道粪便及肠道内毒素,使体内腹水及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增加肠道蠕动,降低腹内压,纠正胃肠道紊乱等可引起腹透管漂管的相关因素,故我科对收治腹透漂管的腹膜透析患者采用结肠透析治疗,使部分患者的腹膜透析管在短时间内复位成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琦;彭春晖;周树录;李红艳;黄伟斌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超声TI-RADS分级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42例甲状腺癌患者共210个结节的超声TI-RADS分级情况,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TI-RADS分级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210个结节中,TI-RADS 2~5级的实际恶性百分率分别为0.00%、4.35%、37.14%、84.78%、93.33%、96.55%,甲状腺结节恶性比例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RADS对甲状腺癌诊断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73%、77.97%、4.12、0.12、91.33%、76.67%。结论:超声TI-RADS分级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段洪梅;张铁山;范梅贞;杜雪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为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有关影响自然分娩结局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我院通过对住院分娩的320例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产程中不恰当的干预影响自然分娩结局,增加剖宫产率及侧切率,应减少不恰当的干预,让分娩回归自然。
作者:李晓云;孟丽芳;李玉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随着对维生素 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的认识,维生素D的非经典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1-2]表明,孕期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与包括早产、过期产、子痫前期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在内的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但如何定义维生素D缺乏学术界尚存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维生素D缺乏即血清25(OH)D <20 ng/mL (50 nmol/L);25(OH)D <30 ng/mL (75 nmol/L)为不足。近年来,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缺乏的流行现状及临床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孕期维生素D水平缺乏的流行现状、孕妇维生素D水平与孕期长短、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阐述,为临床维生素D的预防性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王丽萍;黄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15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检测PCT、Hs-CRP水平。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肠梗阻及肠梗阻的性质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EPII组,B组为非EPII组,C组是对照组。比较3组间术前、术后PCT、Hs-CRP的水平差异。结果:14例患者在术后第9天发生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分析显示,3组间PCT 水平在术前、术后第1天变化差异不明显(P >0.05)。但在术后第5天、第7天A组PCT 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组患者hs-CRP 水平术后3 d均持续升高,但在第5天时开始出现降低,至第7天时下降更为明显。并且A组hs-CRP波动幅度明显(P <0.01)。结论:血清PCT、hs-CRP是诊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良好检测指标。
作者:钟漓;董陈诚;冉福林;甘秦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有创中心动脉压及脉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173例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非冠心病组(狭窄<50%)、冠心病组(≥50%),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中心动脉收缩压(SBP-C)、中心动脉舒张压(DBP-C)、中心动脉脉压(PP-C)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各组间比较, SBP-C、PP-C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显示,SBP-C[P =0.019,OR =1.207,95%CI(1.032,1.412)]及PP-C[P =0.023,OR =1.166,95% CI(1.021,1.332)]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具有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中SBP-C、PP-C明显增高,而DBP-C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 SBP-C、PP-C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SBP-C、PP-C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蒋小波;杨帆;韩乾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本研究探讨PET-CT图像融合对生物靶区(BTV)定义的影响。方法:采集行PET-CT图像融合患者3例。放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均在VARIAN治疗计划系统融合成PET-CT图像。由4名有经验的放疗医师分别基于单纯CT和融合图像在第1天和第8天定义GTVCT和GTVPET-CT,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α=0.05。结果:PET-CT图像融合前后不同时间分别定义GTV,多数医师单纯CT下定义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单纯CT下勾画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529,P=0.000;F=18.762,P=0.000;F=6.681,P=0.000)。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医师定义GTVCT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图像融合后4位医师勾画GTVPET-CT比单纯CT下勾画GTVCT的变异系数(CV)减小。结论:PET-CT图像融合可以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减小观察者间和观察者本身的变异。
作者:郭守娟;李国文;李红飞;周海文;程鹏;栗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及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对比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2004年5月至2015年5月关于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在支架内再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入选标准纳入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ve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总例数899例。Meta分析结果:与DES组相比,DCB组主要指标:晚期管腔丢失(MD =-0.02,95%CI:-0.09~0.05,P =0.6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RR =0.94,95%CI:0.71~1.24,P =0.64),次要指标: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RR =1.13,95%CI:0.8~1.6,P =0.5)、心梗(RR =0.63,95%CI:0.3~1.31,P =0.22)、靶病变再次狭窄(RR =0.93,95%CI:0.69~1.25,P =0.64)、全因死亡(RR =0.89,95%CI:0.41~1.92,P =0.76)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支架内再狭窄时,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可获得与药物洗脱支架相似临床疗效,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避免再次支架植入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滕树恩;黄铮;洪承路;陈彩玲;赖雯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术前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199(CA199)与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42例因直肠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随访42~90个月。分析术前CEA及CA199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无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相关性。结果:术前CEA水平升高与发生远处脏器转移显著相关(P <0.05);术前CEA和CA199均正常组,中位OS为150周,术前CEA 和(或) CA199异常组,中位OS为101周,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和CA199均正常组患者OS比CEA和(或) CA199异常组显著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直肠癌术前CEA水平可以预测远处脏器转移情况,术前CEA和(或)CA199异常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更短。
作者:赵鹏飞;李琴;曹邦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危重症患者粪弹力蛋白-1(FE-1)浓度,将患者分为无PEI组(A组)及PEI组,进一步将PEI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无处理组(B组)及处理组(口服胰酶制剂,C组),比较三组患者在腹泻/腹胀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死亡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并发PEI组较无PEI组患者腹泻/腹胀发生率更高,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长,死亡率更高,而经过积极干预处理的PEI患者上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在危重症患者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需积极干预处理。
作者:贺文成;郑志刚;肖都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