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爱华;马加海;于建宏;丁永波
纤维结肠镜已广泛应用于大肠疾病检查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无痛检查需求日益增加。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静脉麻醉成为患者更易于接受的无痛技术[1]。地佐辛作为新型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具有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笔者应用地佐辛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效果更优于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豪;白雪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0、10、25、50、100μmol/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鼻咽癌细胞株C666-1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明确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0、10、25、50、100μmol/EGCG作用C666-1细胞24 h后或50μmol/L的EGCG作用不同时间(0,6,12,24 h), 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其增殖情况;0、25、50、100μmol/L的EGCG作用24 h后,TUNEL法检测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SIR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0、10、25、50、100μmol/L的EGCG处理C666-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50μmol/L EGCG分别作用0、6、12、24 h时,12 h~24 h细胞增殖抑制明显被抑制(P<0.05)。0、25、50、100μmol/L的EGCG处理C666-1细胞24 h后,50μmol/L的EGCG即可引起明显的细胞凋亡(P<0.05),细胞内SIRT1的表达亦被明显抑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EGCG通过诱导鼻咽癌细胞C666-1凋亡抑制其增殖, SIRT1可能参与该过程。
作者:赵莉;覃媛;何艳华;侯敬申;蔡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自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先后公布了多批医学名词,但不少作者在来稿中仍采用已淘汰的旧名。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选用正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无应激试验(NST)、胎儿生物物理评分(BPS)和脐动脉血流速度S/D值联合应用预测围产儿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8例孕妇运用NST、BPS和S/D值的方法进行监测,对其胎儿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NST无反应型+可疑型组中、BPS≤6组中与S/D≥3组中围产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ST反应型组、BPS>6组与S/D<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ST无反应型+可疑型联合BPS≤6预测围产儿预后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3.34%、90.20%、98.88%和59.35%;NST无反应型+可疑型联合S/D≥3的预测值分别为90.27%、83.33%、89.66%、38.71%;BPS≤6联合S/D≥3的预测指标分别为90.62%、94.03%、99.55%、40.65%。 NST无反应型+可疑型、BPS≤6和S/D≥3三项联合监测的预测指标分别为90.37%、98.36%、99.88%、38.71%。结论:联合应用NST 、BPS和S/D值对孕妇进行监测,对围产儿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辅助价值,对于降低并防止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玲;钟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应用瑞济生物羊膜修复外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耳内镜下对6个月未愈合的外伤性鼓膜穿孔38例患者进行修复手术,术中分别采用外置法,术后观察穿孔修复情况。结果:除1例创面感染,穿孔未一期愈合,其余全部成活,成功率为97.37%。结论:生物羊膜对外伤性鼓膜穿孔修补手术疗效确切,耳内镜下应用外置法行鼓膜修补术创伤小、成功率高。
作者:李军政;陈伟南;金红;邓丽芳;高翔;李荣需;田文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体温测量常用的三种器材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效果,为选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分娩的50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分别使用水银体温计、耳道式体温计、红外线体温测量仪三种体温测量器材在相同时相点对新生儿测量体温,同时统计测量体温所需的时间,以水银体温计测量结果为对照组,耳道式体温计、红外线体温测量仪测量结果分别为实验1组、实验2组,对各组间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实际测得的体温为分别(36.28±0.41)℃、(36.47±0.49)℃,显著低于对照组(37.01±0.35)℃(P<0.05),而测量体温所需的时间实验1组(15.07±0.66)s低于、实验2组(5.07±0.43)s低于对照组(335.18±21.51)s(P<0.05)。结论:耳道式体温计、红外线温度仪均具有快捷、省时的优势,后者更优,但实测温度可能由于部位不同的关系,分别低于实际值0.43℃、0.55℃,需予以重视。
作者:虞培珍;张雪敏;张群;王晓燕;郑戈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生物发光成像用于细胞移植后的活体示踪和定量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构建CMV-luciferase2-mkate2片段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永生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UE7T-13),体外和活体验证双光学报告基因标记细胞的荧光表达及生物发光成像。结果:(1)成功建立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mKate2)和荧光素酶(Luc2)活性的UE7T-13细胞系。(2)慢病毒感染后的UE7T-13细胞其多向分化能力未受影响;(3)双光学报告基因标记细胞的体外和活体生物发光成像,可用于裸鼠肝脏移植细胞后的活体示踪。结论:慢病毒pLENTi-CMV-luc2-mKate2感染后的永生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UE7T-13)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mKate2)和萤火虫荧光素酶(Luc2)活性,可用于裸鼠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示踪研究。
作者:李征然;唐文杰;李丹;胡晓俊;单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糖类抗原-125(CA125)的检测水平对盆腔包块性质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诊断为盆腔包块需手术切除而住院的389例患者术前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CA125检测,并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作对照。CA125>35 U/mL为阳性,将其结果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良性肿瘤365例,CA125平均值(71.92±6.36)U/mL,其中子宫肌瘤127例,子宫腺肌病141例,卵巢(冠)囊肿53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9例,盆腔炎性疾病9例,异位妊娠16例。恶性肿瘤24例,CA125平均值(374.43±5.67) U/mL,其中卵巢恶性肿瘤23例,宫颈癌1例。正常健康体检者39例,CA125平均值(28.61±2.10)U/mL。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健康体检者血清CA125值明显升高(P<0.01)。良性肿瘤中子宫腺肌病血清CA125值较其他肿瘤、健康体检者明显升高但仍然比恶性肿瘤低。结论:血清CA125在各种盆腔包块中均有升高,恶性肿瘤中显著升高。结论:血清CA125的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别盆腔包块的良恶性,对确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尧明凤;汤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无盲区冲洗预防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期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住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腹腔、腹壁肌和皮肤三个层面的无盲区冲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腹腔冲洗方法,两组冲洗液均选用生理盐水和0.5%的甲硝唑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并加以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浅层感染率为1.69%(2/102),而对照组为13.56%(2/10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深部感染为1.69%(2/102),对照组为13.56%(2/102),两者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术中采用无盲区冲洗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喜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临床常规静吸全麻下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期间气管插管、切皮、探查时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ASAⅠ或Ⅱ级常规静吸全麻行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患者30例,于诱导后气管插管前1min、插管后3min、切皮前1min、切皮后3min、切皮后10min、探查后10min(或电切分离外囊与外膜时)抽取右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Cor)浓度和血糖(BG)含量,并记录各个时间点MAP、HR及BIS值。分别以插管前、切皮前作对照。结果:Cor浓度:切皮后10min较切皮前、插管前降低(P<0.05)。MAP:切皮后10min、探查后10min较切皮前、插管前升高(P<0.01)。HR:探查后10min较切皮前增快(P<0.01)、较插管前减慢(P<0.01)。结论:临床常规静吸全麻对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期间气管插管和切皮探查时的应激反应有抑制作用;术中切皮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提前反映出应激反应的变化趋势。
作者:姜红;彭心宇;吴向未;张示杰;代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苦参碱(MAT)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对PEG10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MAT作用HepG2细胞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JC-1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对PEG10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MAT质量浓度≥0.1 g/L时有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且作用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而加强(P<0.01);JC-1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显示MAT作用前后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明显(P<0.01);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经MAT处理后,PEG10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结论:苦参碱能有效抑制PEG10的表达,且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孟凡;张自翔;谢军;黄才斌;刘瑶;廖跃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 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 s(A组)、40 s(B组)、45 s(C组)、50 s(D组)、55 s(E组);平衡期延迟时间为90~120 s。评价肝静脉期肝短静脉三维重建(MIP)图像质量。结果:对观察者1前后两次图像质量评价及观察者1、2间的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8,0.86。 A~E五组肝短静脉得分分别为(4.00±1.46)、(5.20±1.08)、(3.73±1.58)、(3.80±1.42)、(3.53±1.96)分,B组与A、C、D、E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佳血管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40 s。
作者:林婷;全显跃;顾杨;梁文;田霞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为新生儿外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高位梗阻,多为先天因素所致。我院于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113例,诊治及时,预后情况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甜;莫丹;李新宁;石群峰;苏乃伟;罗树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本研究评价自体引流血回输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引流血回输装置和负压吸引装置不回输的对照试验,采用统计软件RevMan5.1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临床对照研究,其中回输组318例,对照组322例。结果显示自体引流血回输能够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异体血输血量和异体血输血率及平均住院时间,而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引流血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及财力的方式,可减少异体输血量和住院时间,避免出现并发症。
作者:颜世海;颜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疝外科的发展经历了以Bassini为经典的张力性疝修补,以Lichtenstein代表的无张力性疝修补,以及在无张力修补理念基础上应用腹腔镜技术的腹腔镜疝修补。早在1982年Ger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单纯内环口关闭术,即疝囊高位结扎术,是腹腔镜技术在疝外科的初应用,但该项技术未能得到推广。随后 Toy、Dion 及 Mckernon 等人分别报道了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及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并且经过20载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技术在疝外科的应用逐渐得到普遍认可及推广。
作者:李盛海(综述);戎祯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年来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癌在逐年增多,而甲状腺癌起病隐匿,无特殊表现,极易忽视。我们对甲状腺癌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
作者:温建平;金有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下联合介入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经电子支气管镜确诊并镜下联合介入治疗的45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联合采用镜下介入治疗显效28例(62.2%),有效12例(26.7%),有效率为88.9%。结论:电子支气管镜下联合介入治疗是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的首选途径。
作者:黄洪;余奕慧;李静;林常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采用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建立血清肌钙蛋白-I(cTnI)均相免疫检测方法。方法:使用兔抗人cTnI多克隆抗体包被受体微球,羊抗人cTnI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素化与链霉亲和素包被的供体微球共同构成检测试剂,优化反应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本方法快速、敏感,检测时间为17.5 min;分析灵敏度为0.045 ng/mL,功能灵敏度为0.053 ng/mL;回收率为104.96%~108.21%;批内精密度为3.88%~5.53%,批间精密度为7.60%~8.75%;特异性分析中各种内源性物质的干扰率均<10%;本方法测得的cTnI正常参考值上限为1.05 ng/mL。与直接化学发光检测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79)。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用于定量检测血清cTnI,该方法具有均相、免清洗分离等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敏的检测平台。
作者:李玉芹;牛文彦;朱黎娜;周宇捷;相平;侯丽英;贾克刚;李会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Salusins是Shiehiri等[1]利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于2003年从已经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来的新的血管活性肽,包含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salusin-α和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salusin-β。Salusins作为新的血管活性肽,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1]、促进心肌肥大[2]等作用,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therosclerosis, AS)研究领域中成为热点[3]。 salusin-α和salusin-β在A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相反的作用,有望成为AS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杨超君;杨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应用维生素K1(Vitamin K1,Vit K1)、新鲜冰冻血浆(血浆)和冷沉淀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1134例,按照胎龄28-31+6周、32-33+6周、胎龄34-36+6周、胎龄≥37周进行分组,每组均分析使用Vit K1、Vit K1联合血浆以及Vit K1联合冷沉淀等干预措施前后PT、APTT、Fbg、TT的变化。结果:(1)各胎龄组使用Vit K1治疗后, PT、APTT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胎龄组使用Vit K1联合血浆后,PT、APTT、Fbg、TT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胎龄组使用Vit K1联合冷沉淀后,PT、APTT、Fbg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Vit K1联合血浆对PT、APTT改善大,Vit K1联合冷沉淀对Fbg改善大。结论:使用维生素K1、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能有效干预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凝血指标。
作者:张涛;廖嘉仪;张费通;谭小华;崔其亮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