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张大勇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 后处理, CD4+T细胞, 炎症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并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 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 Sham组开胸游离左肺门穿阻断带而不结扎持续180 min;IR组缺血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IPostC组缺血60 min后给予重复3次的5 min 灌注和5 min 缺血的后处理,继以恢复血供行再灌注90 min。3组实验结束后均留取左肺组织用于测定CD4+T细胞、IL-17、IL-8含量。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Sham组肺组织W/D明显低于IR组和IPostC组,IPostC组肺组织W/D 明显低于IR组(P<0.05)。镜下显示Sham 组肺间质及肺泡较完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IR组均出现肺泡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肺间质增宽并有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内有较多血清成分渗出,损伤明显。 IPostC组肺间质轻度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IR组明显减轻,肺泡较完整。免疫组化监测肺组织中Sham组IL-8、IL-17及CD4+T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和IPostC组(P<0.05);IPostC组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肺CD4+T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咪达唑仑-地佐辛-丙泊酚复合麻醉在胃食管反流病微量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胃灼热、反食等,常伴有“哮喘”或仅以“哮喘”样症状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内镜下微量射频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方法,放置内镜及微量射频管时常诱发恶心、呕吐、呛咳甚至躁动。

    作者:何庆标;王育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近期感染率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生素使用24 h与72 h对近期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共535例,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组:抗生素使用至术后24 h 停用。 B组:抗生素使用至术后72 h停用,统计两组间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术后确诊感染者共有22例,其中 A组12例(感染率为4.396%),B组10例(3.817%),两组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患者,延长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超过48 h )并未降低近期感染的机会。

    作者:张理选;王新光;陈淑如;陈俊钊;郭汉明;黄杰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艾滋病和非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与非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艾滋病与非艾滋病并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指标及病理资料。结果: AIDS并发PC组全身症状较非AIDS组多(P<0.05);两组呼吸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示 AIDS 组 CD3+T 淋巴细胞数和 CD4+T 细胞数显著低于非 AIDS 组(P <0.05)。AIDS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非AIDS组(P<0.05)。两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AIDS组更容易出现混合性病变,而非AIDS组则更容易出现结节影。经过治疗,恶化和死亡的患者在 AIDS 组有14例(33.3%),显著高于非 AIDS 组(3例,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 并PC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缺乏特异性表现,病理活检为主要确诊手段,转归过程中出现恶化、死亡的患者明显高于非AIDS患者。

    作者:彭平;余成秀;蔡卫平;罗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急性心梗介入手术中反复室颤的发生与酒石酸美托洛尔干预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介入手术中反复室颤的发生因素,分析酒石酸美托洛尔干预结合护理的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所有患者都积极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配合使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组在围手术期配合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所有患者在介入期间给予积极的心理、认知与行为干预。结果:介入手术中发生反复室颤17例,发病率为9.4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心功能分级、美托洛尔应用与年龄是导致急性心梗介入手术中反复室颤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经过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LVEDD、LVESD、LVEF等心功能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上述值在干预后的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评分都明显下降,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介入手术中反复室颤的发生多与自身状况有关,酒石酸美托洛尔结合积极的行为、认知与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预后疗效,改善心功能,缓解焦虑症状,有利于自身疾病的恢复。

    作者:黄雪汝;王瑜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瘦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位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组及安慰剂组,分别予阿托伐他汀钙及安慰剂治疗3个月,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及血脂的影响。结果: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阿托伐他汀钙组血清瘦素、C 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P<0.01)。阿托伐他汀钙对于转铁蛋白、白蛋白没有影响。安慰剂组上述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对瘦素的抑制作用证明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肾病具有降血脂以外的益处。

    作者:万青松;谢红萍;杨波;欧继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糖皮质激素对肾小球疾病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长期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肾小球疾病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量 X 线骨密度仪测定应用 GC 治疗的97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和20例对照组腰椎(L1~L4)、股骨颈、大粗隆的骨密度,用ELISA 法测定骨转换指标(血 I 型原胶原 N 端前肽 PINP 和 I 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CTX-I)的浓度。结果:(1)所有患者各部位骨密度、PINP浓度均较对照组减低,CTX-I 较对照组增加(P 均<0.05);(2)随着应用GC时间的延长及累积剂量的增加,腰椎、股骨颈、大粗隆骨密度及血清PINP浓度呈递减趋势,而血清CTX-I 浓度则呈递增趋势(P 均<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大粗隆骨密度与激素累积使用时间呈负相关(回归系数=-0.470~-0.387,P 均<0.01),PINP、CTX-I浓度与激素累积剂量相关(r=-0.310 vs.0.221,P均<0.05);(4)规律服用维生素D 加钙剂的患者,骨质异常发生率减低(P<0.05)。结论:肾小球疾病患者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导致骨质异常,联合测定骨密度与骨转换指标有利于早期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作者:刘晓红;卢文;钱浩;杨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丙酮酸乙酯对TDI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 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哮喘组第1天、第8天予0.3%TDI耳背致敏,第15、18、21天予3%TDI激发,每次激发前1 h按100 mg/kg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第1天、第8天予AOO(丙酮和橄榄油)致敏,余同哮喘组。 EP治疗组,同哮喘组,但在激发前1 h按100 mg/kg 腹腔注射EP。第22天检测各组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淋巴上清IL-4、IFN-γ及血清IgE ,用免疫组化及WB测定肺组织E-cadherin。结果:哮喘组气道高反应性、淋巴上清IL-4、IFN-γ及血清IgE均高于对照组,EP干预后显著降低。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结果示,对照组E-cadherin 均匀致密分布于气道上皮细胞连接处,哮喘组 E-cadherin分布混乱、减少,EP干预能显著减少E-cadherin 的破坏。结论:EP可以减少TDI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E-cadherin 的破坏。

    作者:梁俊杰;唐海雄;赵海金;宋甲富;姚利红;董航明;蔡绍曦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闭环靶控输注下不同镇静麻醉深度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镇静深度即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 BIS)值为45和55时,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使用闭环靶控输注技术, A 组的 BIS 为45,B组的BIS为55。记录围术期12个时间点即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20、40、60、80、100、120 min、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即刻、出手术室前的无创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平均动脉压两组间比较,B组T2、T11同A组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组组内比较T2、T11比T1时点差异有显著性。心率两组间比较B组T5、T10时点比A组有显著升高;B组T5、T6时点同T1相比有显著性升高。结论:BIS 45同BIS 55的麻醉深度相比能更好地保持围术期血压和心率平稳。

    作者:王煜;赵军;张玲;于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血清及胎盘中PLGF、sEng的表达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研究

    早发型子痫前期是指发生在孕34周以前的子痫前期[1],发病早,进展迅速,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安全[2]。由于其病理生理改变早于临床症状发生,因此,如能够寻找一种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方法,先于临床症状而进行有效干预,将对子痫前期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胎盘缺血、血管内皮损伤与早发型子痫前期密切相关[3]。本文通过检测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水平在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中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两者与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发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萍;侯俊德;冯海芹;申自玮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多因素对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15例。回顾期间的5个相关影响因素:致病原因、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术后康复。采用Harri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术后疗效。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等级分组资料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后P<0.05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2.2±4.6)个月]。末次Harris功能评分:52~98分,平均(73.6±10.4)分,依据评判标准结果:优72例,良28例,一般15例,差0例,优良率86.95%。单因素分析,术后疗效不受年龄、致病原因影响。 Logistic 回归分析:骨折类型系数值=-1.508,P=0.003;手术时机系数值=-1.419,P=0.009;术后康复系数值1.351,P=0.000。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InterTAN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锻炼。

    作者:高冲;徐静;宫福良;李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兔坐骨神经牵拉损伤与修复的纤维束示踪成像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制作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可逆损伤模型,探讨纤维示踪成像(DTT)评价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白兔,牵拉右侧坐骨神经建立退变与修复模型;左后肢为假手术侧。于术后1、3 d及1、2、3、4、6、8周行MR扩散张量成像并行纤维示综,测量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MRI检查完毕,于各时间点取1只兔坐骨神经行病理检查。结果:坐骨神经牵拉伤术后1 d~2周损伤侧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有明显差异(P<0.05);3~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无明显差异。术后1 d~8周损伤侧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与假手术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牵拉伤后1 d牵拉段可见较多髓鞘扭曲,3 d牵拉段轴索明显崩解。2周神经退变与再生并存,8周神经纤维再生基本成熟。结论: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时间曲线与病理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作为评价神经损伤退变及再生的补充手段。

    作者:邹乔;李新春;侯仲军;陈镜聪;万齐;孙翀鹏;周嘉璇;何建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丙泊酚后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血microRNA-1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后处理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 )瓣膜置换术患者血微小RNA-1(microRNA-1,mi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换瓣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A组在主动脉开放后给予血浆靶控浓度为1 mg/L的丙泊酚,B组常规CPB麻醉。检测T1(术前5 min)、T2(CPB后60 min)和T3(CPB后24 h)血miR-1、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含量。结果:T2、T3两时间点,两组miR-1、cTnI、CK-MB均明显高于同组T1,B组miR-1明显高于同时间点A组(P<0.05)。结论:丙泊酚后处理可降低CPB后60 min、CPB后24hmiR-1的含量。

    作者:段晓霞;毛安琼;朱富祖;龙翔;王晓斌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肺炎27例治疗分析

    目的:观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治疗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7例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疗程10~14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黄旭强;卢根;谢永强;吴佩琼;陈晨;谢志伟;曾强;赵丹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并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26个月。结果: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术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关节功能恢复更佳(P<0.05)。结论:相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兴艳;陈苏;郭风劲;李光辉;游洪波;陈安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联合检测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膀胱癌抗原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膀胱癌抗原(UBC)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56例膀胱癌患者、26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尿液BLCA-4、UBC 的含量,并行尿脱落细胞检查,分析评价BLCA-4、UBC 在膀胱癌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膀胱癌患者BLCA-4、UBC 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检查(P<0.05)。但 BLCA-4、UBC 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LCA-4、UBC在肿瘤不同分级和分期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BLCA-4、UBC可提高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可操作性及重复性高,结果比较客观,在膀胱癌的诊断及随诊将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益恒;周念;徐勋;张湛英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Discoscope内窥镜于声门显露困难患者气管插管术后吞咽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Disposcope 内窥镜与Macintosh 喉镜对用于声门显露困难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吞咽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经气管插管全麻患者36例,Macintosh喉镜显露Cormach-Lehane 分级Ⅲ或Ⅳ级,随机分为两组(n=18),Disposcope 内窥镜组(D组)和Macintosh喉镜(M组)。记录声门显露率、插管成功情况和拔管后30 min、1、3 d吞咽痛VAS评分。结果:与M组相比,D组声门成功显露率与1次插管成功率明显增加(P<0.05);拔管后1 d,M组患者吞咽痛VAS评分高于D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acintosh喉镜相比,Disposcope 内窥镜用于声门显露困难患者气管插管可减少插管时间,提高1次插管成功率,有效降低术后患者吞咽痛的发生。

    作者:李秀华;何亮亮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载ADM-PLGA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载阿霉素(ADM)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ADM-PLGA-NHAC)对兔股骨髁骨缺损修复的影响,为骨肉瘤切除术后的重建提供新策略。方法:21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制作股骨髁骨缺损模型,A 组骨缺损旷置,B 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NHAC),C组植入ADM-PLGA-NHAC。术后第12周末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组织学、X 线检查及Micro-CT3维重建观察,对各组标本的骨缺损区域进行X线评分及BMD值比较。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示B、C两组骨缺损修复程度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B、C两组植入材料广泛降解,均出现大量新生骨,而A组仅可见少量散在新生骨。结论:载ADM-PLGA微球的NHAC复合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是一种理想的骨肿瘤术后重建材料。

    作者:荣子杰;杨联军;张赞杰;伍国峰;张西兵;王健;朱立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排卵颗粒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中药促排卵颗粒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排卵障碍患者分为中药组42例,克罗米芬(CC)组53例,中药+CC组76例。超声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卵泡发育和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测定用药前后E2、LH、P值,并随访患者妊娠情况。结果:中药+CC组和CC组的排卵率高于中药组(P<0.05);中药+CC组妊娠率高于中药组和CC组(P<0.05)。中药+CC组和中药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及A型内膜率高于CC组(P<0.05)。治疗后HCG日3组PI值比较,中药+CC组和中药组低于CC组(P<0.05)。3组的E2值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中药+CC组及CC组的E2、LH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中药组(P<0.05);排卵后7 d中药+CC组和中药组的P值治疗前后的差值高于CC组(P<0.05)。结论:中药与克罗米芬联用可以促进卵泡的发育,改善 CC 的抗雌激素作用,调节子宫内膜血流及内分泌,提高排卵率,降低流产率,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优于单独使用CC和中药治疗。

    作者:高善霞;刘玉才;伊西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小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中的作用。方法:取体质量20~25 g的昆明鼠,腹腔注射 Resiniferatoxin(RTX),建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通过免疫荧光观察星胶的活化情况;通过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观察小鼠机械痛和热痛变化;观察腹腔和鞘内分别给予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对MWT、TWL 的影响。结果:与溶剂组相比,RTX组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机械痛阈值显著下调,热痛阈显著上调;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明显抑制机械痛阈下调,对热痛阈无明显影响。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介导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作者:吕靖;刘辉梅;庾俊雄;张睿;向萍;孟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