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剂量分割照射人肝癌细胞系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黄莹;高远红;郭芬芬;田莹;罗容珍;何洁华

关键词:肝细胞癌, 大剂量分割照射, 立体定向放疗, 裸鼠模型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大剂量分割照射模式对BALB/c-nu裸鼠移植瘤(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抑制肿瘤作用的差异.方法:将原发性肝细胞癌移植瘤种鼠的肿瘤组织制备成1 mm3大小的肿瘤组织块,选择实验裸鼠右后肢外侧小腿腓肠肌处接种,建立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系移植瘤裸鼠照射模型.待肿瘤直径达1.0 cm时将40只实验裸鼠分成4个组:未照射空白对照组、5 Gy×6次分割组(5 Gy组)、10 Gy×3次分割组(10 Gy组)、15 Gy * 2次分割组(15 Gy组).各照射组均在2周内完成照射,照射完成后继续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出现裸鼠死亡,亦未观察到明显的裸鼠进食、活动减少,皮疹、腹泻、脱皮等不良反应.三种大剂量分割方案均对裸鼠的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5 Gy组、10 Gy 组和15 Gy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0.2%,68.4%,73.1%.相对于5Gy和10 Gy照射组,15 Gy组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BALB/c-nu裸鼠移植瘤(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对大剂量分割照射模式能较好耐受.在相同总剂量情况下,剂量越高,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15 Gy×2次较10 Gy×3次和5Gy×6次有更强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适宜时机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适宜时机.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35例患者为研究组,其腹腔镜手术的时期为起病后抗生素治疗7~10d后,以同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23例为对照组,其腹腔镜手术的时期为起病后抗生素治疗24~48h后.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病率、术后复发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的时机应在使用抗生素治疗7~10d后进行为宜,此时手术损伤小、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可降低复发率,有利于恢复盆腔的解剖结构及保留生育功能.

    作者:郑迅风;董巨浪;帅建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Bim介导氧化应激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Bim在氧化应激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过氧化氢(H202)刺激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oechst 33258染色细胞核,计数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im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im mRNA表达水平;小分子于扰片段敲除Bim后观察干扰效率.结果:H202刺激人晶状体上皮细胞4、8、12h后,凋亡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im mRNA及蛋白质呈时间依赖的表达上调.小分子干扰Bim的表达后,细胞12h凋亡率从约(49.91±1.20)%下降到约(14.23±0.90)%(siBim1)、18.44%±1.52%(siBim2).结论:Bim介导了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可能在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鑫;方梦园;张金嵩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成年重症乙型流感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乙型流感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畏寒、发热,明显,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多年来,由于对甲型流感的重视程度较高和受流感病毒检测手段的限制,对乙型流感的研究报道较少.我院于2009年12月24日至2010年2月1日共收治乙型流感12例,其中重症8例.为提高对乙型流感重症病例的认识,为今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重症病例为我院呼吸科和ICU室的住院患者,年龄22~40岁.男2例,女6例(其中孕产妇3例).农民6例,经商1例,检验师1例.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采集咽拭子经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RT-PCR法检测乙型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呈阴性.

    作者:韩明锋;程国玲;时靖峰;滕小宝;邓侠;许靖;冉献贵;时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表现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对比,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在结节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结节内钙化表现、结节内外血流分布及结节内血流形态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彩超表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君;柳建华;陈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IL-1O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hIL-10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能力.方法:行以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0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未注射DC组(对照组)、mDC组、imDC组、空载体组及hIL-10基因转染组;分别于移植前5d每天给Lewis大鼠腹腔注射mDC、imDC、空载体转染的imDC和hIL-10修饰的imDC各2 × 106个,于肝移植术后3、7、10d各处死4只,观察外周血肝功能及IL-12变化,并对移植后大鼠做生存分析.结果:IL-10组术后移植肝为非确定型急性排斥反应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肝功能示IL-10组在7d、10d时,肝功能有所恢复,但与imDC组及空载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示,术后7d,IL-10组的血清IL-12浓度均低于mDC组及imDC组.IL-10组中位生存期(40d)长于其他组.结论:hIL-10基因修饰的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能力显著增强,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的生存期.

    作者:方航荣;邱明链;刘景丰;陈丽红;黄爱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和c-met在喉鳞状细胞癌不同分化类型中的表达,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c-met在喉癌中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AIOD)及MVD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P<0.05).颈淋巴结转移组AIOD及MVD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HIF-1α、c-met与MVD呈明显正相关(P< 0.001).结论:HIF-1α、c-met在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且两者存在有相互促进作用.

    作者:孙旭;娄卫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64例机械通气患者于拔管后48 h内进行电视X透视吞咽功能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多个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为67.2%.单因素分析显示,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带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中仅年龄> 65岁,气管切开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较高,年龄>65岁、气管切开是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郝桂华;于帮旭;孙运波;代明营;方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大剂量分割照射人肝癌细胞系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大剂量分割照射模式对BALB/c-nu裸鼠移植瘤(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抑制肿瘤作用的差异.方法:将原发性肝细胞癌移植瘤种鼠的肿瘤组织制备成1 mm3大小的肿瘤组织块,选择实验裸鼠右后肢外侧小腿腓肠肌处接种,建立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系移植瘤裸鼠照射模型.待肿瘤直径达1.0 cm时将40只实验裸鼠分成4个组:未照射空白对照组、5 Gy×6次分割组(5 Gy组)、10 Gy×3次分割组(10 Gy组)、15 Gy * 2次分割组(15 Gy组).各照射组均在2周内完成照射,照射完成后继续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出现裸鼠死亡,亦未观察到明显的裸鼠进食、活动减少,皮疹、腹泻、脱皮等不良反应.三种大剂量分割方案均对裸鼠的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5 Gy组、10 Gy 组和15 Gy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0.2%,68.4%,73.1%.相对于5Gy和10 Gy照射组,15 Gy组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BALB/c-nu裸鼠移植瘤(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对大剂量分割照射模式能较好耐受.在相同总剂量情况下,剂量越高,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15 Gy×2次较10 Gy×3次和5Gy×6次有更强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黄莹;高远红;郭芬芬;田莹;罗容珍;何洁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中孕引产中胎盘粘连者胎盘血管生成素1,2的表达

    目的:探讨中孕引产后胎盘粘连与胎盘血管生成素1 (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的关系.方法:孕13~24周来我院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中,入院后按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利凡诺引产及水囊引产的61例分为两组,A组:利凡诺组40例;B组:水囊组2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胎盘中Ang-1和Ang-2的表达情况,比较胎盘Ang-1、Ang-2与胎盘粘连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的胎盘粘连发生率分别为50%及47.62%,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中胎盘粘连者Ang-1的表达均高于无粘连者,Ang-2的表达粘连者低于无胎盘粘连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孕引产后胎盘粘连可能与胎盘Ang-1的表达增强、Ang-2的表达减弱有关,可能与Ang-1/Ang-2的比率改变有关.

    作者:曾成英;郭遂群;耿蔷;魏清柱;肖小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及GAP-4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EGFP-N1-NGF转染许旺移植组16只(A组),许旺细胞移植组16只(B组),PBS对照组12只(C组)和假手术组8只(D组),用改良Allen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7,14,21,28 d用BBB评分法观察动物行为学的变化,用肌电图检测动物中枢传导速度和波幅;然后处死动物,取损伤区1 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GAP-43免疫组织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D组>A组>B组>C组;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中枢传导速度A、B、C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显高于其它三组;GAP-4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A>B>C组,D组仅有少量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可能是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有关.

    作者:田林强;陈钢;杨彩虹;王秋;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紫杉类药物用于可手术乳腺癌的辅助化疗

    目的: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中加入紫杉类药物能否提高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的初治乳腺癌患者391例,分为不含紫杉类药物组(CEF组138例,CTF组97例),含紫杉类药物组(TEC组98例,TTC组58例).以无病生存作为第一观察终点,以死亡作为第二观察终点.结果:中位随访47个月,不含紫杉类药物组患者中无病生存(DFS)占90.1%,总生存(0S)为97.7%,含紫杉类药物化疗组患者中DFS为90.0%,OS为97.6%,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含紫杉类药物组有较高的Ⅲ度以上白细胞下降率和心脏损害发生率(P<0.01).结论:蒽环类方案中加入紫杉类药物未显著改善患者DFS和OS.

    作者:牟鹏;厉红元;李焰;闵捷;张翔;梁欣洁;刘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队列研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发病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6日至2011年8月12日,从广东省人民医院妇科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孕妇2 491例作为研究对象.孕(20±1)周时测定GHbA1c等指标后,随访至产后12周,记录PIH等不良妊娠事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各种混杂因子,分析GHbA1c对PIH发病的影响.结果:研究人群中PIH的累积发病率为9.4%;GHbA1c≥6.5%的人群中,PIH的累积发病率为26.4%;GHbA1c<6.5%的人群中,PIH的累积发病率为8.9%.GHbA1c高水平组相对于低水平组,PIH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为3.40[1.96 ~ 5.90];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各种混杂因子后,PIH发病的RR及其95%置信区间依然达2.24[1.23~ 4.09].结论:妊娠中期高水平的GHbA1c是PI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欧阳维富;马文君;黄桢;林舒谊;梁尤远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布拉酵母菌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在我院使用抗生素治疗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和预防组30例(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结果:预防组患儿AAD的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33.3%(x2=4.81,P<0.05),同时在止泻时间、腹泻总疗程上也明显短于对照组(t=2.90、2.36,均P<0.05),且无明显副反应.结论:布拉酵母菌对于预防儿童AAD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宴宏;彭建霞;张建丽;杨硕;王树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侵蚀性葡萄胎氟尿嘧啶化疗致重度骨髓抑制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23岁,主因葡萄胎清宫术后4个月,HCG连续升高3周于2011年12月8日入院.妇科检查: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包快,无压痛.B超示:子宫体增大,子宫前壁强回声团块,血流异常丰富,考虑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可能性大.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体重55 kg,身高160 cm.考虑患者为侵蚀性葡萄胎Ⅰ期,给予每日氟尿嘧啶l 600 mg入500 mL生理盐水6~8h缓慢静点,共lOd.期间隔日监测血常规,均未低于4×109/L,无腹泻、口腔溃疡等不适.顺利出院.

    作者:呼君瑜;韩新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心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3d内,根据临床资料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项)进行心理测试,筛选门诊及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98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病例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HAMD及心功能测评,并对比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干预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 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早期应用抗抑郁药干预治疗,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并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刘东;郭乃芸;赵连任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

    目的:介绍多功能产妇美腹带及其临床应用方法,评估其在预防剖宫产产妇因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多功能产妇美腹带,选择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在我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02例,随机分成两组:(1)研究组(n=52):应用多功能产妇美腹带,在腹部切口处定位定量放置砂袋,并减少按压子宫次数;(2)对照组(n=50):在腹部手术切口处放置砂袋,常规次数按压子宫.观察两组产后出血及产妇恢复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后出血人数明显减少(P<0.05);(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后2h及产后24 h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3)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按压子宫次数减少,减轻了产妇痛苦,而且并不影响护理质量.结论:定位定量放置多功能产妇美腹带及砂袋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因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发生,减轻产妇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郁葱;潘琰梨;李映桃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地佐辛预防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佐辛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 ~Ⅱ级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对照组患者不静脉注射地佐辛.结果: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对照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地佐辛可有效地预防全麻苏醒期兴奋躁动的发生,剂量采用0.1 mg/kg时苏醒质量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宋树叶;岳修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应用于无痛纤支镜检查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 ~Ⅱ级,年龄20~65岁,拟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T组,n=20)和手动输注组(M组,n=20).前者通过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而后者通过手动输注丙泊酚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检查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镜检条件及检查中的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足够通气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MAP、HR及SpO2在同一时刻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镜检条件相当(P>0.05);但T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足够通气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均比M组患者相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可安全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实现了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快速平稳苏醒.

    作者:陈伟;李卫;夏氢;王健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脊麻的低有效剂量

    目的:测定轻比重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老年单侧下肢短、中时间手术患者脊麻的低有效剂量(MLAD).方法:采用序贯法设计,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按设定的剂量梯度及方案给药,并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镇痛效果以测定阻滞平面进行评估.根据Dixon-Massey法计算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的MLAD.结果:单侧脊麻用于老年患者下肢2h内手术时,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的MLAD分别为6.1 mg(95%可信区间5.5~7.1 mg),4.7 mg(95%可信区间4.1~5.2 mg).结论:轻比重0.305%罗哌卡因6.1 mg或0.235%布比卡因4.7 mg为老年单侧下肢短、中时间手术蛛网膜下腔注药的MLAD,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彭志勇;王仁儒;黄小琼;彭为平;梁秀萍;郑映金;陆立仁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普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ISH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疗程1年.分别在用药前后监测血压、脉压(PP)、血脂、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PP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SBP及P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内心血管病因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因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头痛,治疗组出现1例肝功能轻微异常,均未特殊处置.结论:普伐他汀对老年ISH患者有协同降压的作用,可缩小PP、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作者:许丹;隗玮;田海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