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李洁琪
目的:评价在机械通气患者中,使用选择性口咽部脱污染技术的临床运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18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按重症疾病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试验组在口腔护理完成后,使用PTA膏剂于口咽部进行涂擦,定期采集患者声门下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口咽部定植菌清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使用口咽部脱污染技术后,在口咽部革兰氏阴性菌的定植明显减少(P<0.01),VAP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结论:选择性口咽部脱污染技术可以有效清除部分口咽部定植菌,且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安全运用.
作者:李建伟;李斌;梁宏开;张怀雁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新生儿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在临床较为常见,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比例较高,但临床工作中,很多家属不愿意暂停母乳,医从性相对差,同时母乳性黄疸为一排除性诊断,有一部分初诊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后来被诊断为其他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对此我们进行了研究,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周建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观察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甲状腺功能及组织学改变并观察疏肝健脾方的调节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N)组、糖尿病模型(M)组、疏肝健脾方(C)组,每组各15只.治疗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T3、T4、FT3、FT4、TSH水平,并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M组、C组的T3、T4、FT3、FT4均显著低于N组(P<0.01);C组的T4较M组高(P<0.05);各组TSH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甲状腺组织显示M组、C组均符合甲减的病理特点,C组介于N组与M组之间.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疏肝健脾方能提高糖尿病大鼠的甲状腺功能,可能对HPT轴有一定调节作用.
作者:雷永华;李红;徐蓉娟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焦虑情绪的缓解作用.方法:将98例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8例行常规护理,护理组50例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情绪缓解情况.结果: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得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护理组SAS分值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且护理组护理前后差异显著(P<0.01),而对照组护理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极大改善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毛;黎春常;蓝惠兰;李冬欣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检测并分析p73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p73与p53的相关性以及p73和细胞抗原表达的相关性,从而分析p73在A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L组和对照组BMMNC p73与p53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对AL BMMNC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检测,分析p73与细胞抗原的相关性.结果:ALL初诊组p73阳性表达率低于ALL-CR组和对照组(P<0.05),AML初诊组p7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ML-CR组和对照组(P<0.05).30例AML初诊组中p73与p53、CD2呈正相关,与MPO(髓过氧化物酶)呈负相关(r=0.481,P<0.01;r=0.447,P<0.05;r=-0.492,P<0.01).20例ALL初诊组中,p73与p53无相关性(P>0.05),p73与细胞抗原表达亦无相关性(P>0.05).结论:p73在AL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潘少君;王俊和;张凤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EGCG对雨蛙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又分为造模后8、12、24h(各6只).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素(50 μg/kg),7次,建立小鼠AP型.治疗组在造模后1、3、6h腹腔注射EGCG(25 mg/kg).造模成功后8、12、24 h处死小鼠,切取胰腺,测定血清中AMY、TNF-α、IL-6、MDA的含量,测定胰腺组织NF-κB水平及胰腺组织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小鼠血清淀粉酶、IL-6、TNF-α、MDA、胰腺组织NF-κB表达、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结果,模型组相应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应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相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EGCG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下调TNF-a、IL6表达和提高对氧自由基清除,从而减轻实验室小鼠胰腺炎胰腺组织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
作者:杨卫振;脱红芳;彭彦辉;张万星;暴雷;杨月卿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病例1,女,64岁.因头晕、行走不稳2年,口齿不清伴左侧面部阵发性针刺样疼痛2个月于2011年7月29日入院.查体:口齿含糊,右侧鼻唇沟稍浅,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右侧Babinski征(+),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其他查体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正常,HIV与TPHA均阴性.脑脊液(CSF)检查:外观微黄,蛋白:1.03 g/L,其他均正常.脑电图:广泛不正常.头颅MRI显示中脑、桥脑、延髓、小脑蚓部、小脑半球表面可见典型的线状短T2低信号影环绕(图1),双侧脑室旁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脱髓鞘病变(图2).左侧额颞顶枕部硬膜积液.DSA: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轻至中度狭窄.予以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后病情稍改善出院.诊断:(1)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2)左侧三叉神经痛,(3)脑白质脱髓鞘病变,(4)左侧颈内动脉狭窄.
作者:项正兵;张昆南;屈新辉;曹文锋;高幼奇;吴晓牧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疼痛对定量药物脑电图的影响.方法:15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胫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患者,于术后不同时间随访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并用定量药物脑电图(Quantitative pharmaco-EEG,QPEEG)采集脑电信号,直至患者无痛或出院.利用功率谱分析技术,计算QPEEG各频段的相对功率百分比.结果:疼痛可引起脑电的显著改变:大多数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左额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两额及左顶、枕区的α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以及左顶、颞区β波活动增加(P<0.05).结论:疼痛引起了脑电的显著改变,为QPEEG用于疼痛监测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苏珍;蔡伟;戴体俊;李金玉 刊期: 2012年第24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以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祖细胞(progenitor)紊乱为中心,主要特点是形态学上髓系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异常,致无效造血,外周血中包括红系、髓系、巨核系在内的单系或多系细胞减少,并且有向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的风险[1].关于MDS发病机制的研究屡见不鲜,其中不乏各种理论的存在,包括因苯、放射线和抗肿瘤药等各种理化因素的致病机制研究.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更多学者不再满足于外界致病因素的研究,开始深入探索MDS基因层面的发病机制.本文就近年来与MDS发病有关的几种基因、染色体研究作出综述.
作者:刘晨曦;赖梅生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对1 43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自临床标本分离出的1 433株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用梅里埃Vitek2分析仪对菌株进行测定及药敏实验,碳青霉烯类包括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两种药物,用Whonet5.5软件分析数据,按CLSI2011年版判读药敏结果,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2008-2011年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27.5%,32.5%,37.0%和38.2%;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9%,32.4%,37.2%和38.6%;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1%,32.7%,36.9%和37.8%.2011年494株鲍曼不动杆菌有4株表现为对亚胺培南耐药,美洛培南敏感,占当年总株数的0.01%.结论:2008-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作者:梁亮;农生洲;陈杏春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比较阿那曲唑(ANA)和他莫昔芬(TAM)对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血脂影响.方法:随机将64例乳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ANA)和对照组(TAM).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服药不同时间段的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rG).结果:A组服药后12个月时TC升高明显,但是各时间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服药前后TG、HDL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6、12个月TC、LDLC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M对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血脂的影响优于ANA,故对于长期使用ANA患者应监测血脂变化,并TAM可能是临床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乳腺癌患者的更佳选择.
作者:谢瑞莲;王茂源;赖政洪;管晓翔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核孔蛋白复合体蛋白88 (Nup88)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40例乳腺癌及4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Nup88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Nup88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P<0.001);乳腺癌组织学分化越低、临床TNM分期越晚、淋巴结有转移,Nup88 mRNA表达水平越高(均P<0.05);Nup88 mRNA表达与cerbB-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Nup88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表达可作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擘;李芳;田延锋;赵增仁;江建军;王园园;贺新奇;张丽静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对闭合性肝外伤患者处理的影响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6例成人单纯闭合性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并按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术(O)组(n=50)与非手术(NO)组(n=36),以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红蛋白(Hb)及腹腔积液量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对比.结果:NO组入院时CVP、HR、MAP、HB及腹腔积液量与O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肝外伤分级治疗Ⅰ级非手术成功率为100%;Ⅱ级非手术成功率为83.3%;Ⅲ级非手术成功率为66.7%;Ⅱ、Ⅲ、Ⅳ级手术成功率为100%;Ⅴ级手术成功率为60%.结论:闭合性肝外伤处理方法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对血流动力学、腹腔积液量的密切观察,尤其是CVP的监测,结合CT损伤分级,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作者:朱燕辉;丘敏梅;阳生光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SAU血流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应用WHONET 5.4软件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SAU血流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和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167株SAU广泛分布于全院各科室,分离率高为ICU占16.17%,其次为儿科病区和心内病区分离率分别为10.78%和10.18%;167株SAU中,70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41.9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普遍耐药,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99.10%,利福平的耐药 率< 15.00%,未分离到对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MRSA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P< 0.01).结论:血流感染的SAU对常用抗菌药物显示多药耐药,没发现耐万古霉素的MRSA,MRSA耐药性比MSSA严重,医院应大力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控和管理力度,根据药敏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积极做好各项防治措施,防止MRSA的暴发流行.
作者:陈柳勤;孙诚;陈晓丽;凌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早于1946年由Pryce提出,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大约占肺部先天性疾病的0.15%~ 6.00%.本文分析我院2006-2011年经手术确诊的肺隔离症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06-2011年我院呼吸科及胸外科经手术确诊的肺隔离症24例患者.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所见病变特点、术后病理特点,以及随访结果.
作者:陈亮;孟自力;洪永青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保守性手术后应用GnRH-a预防复发以及小剂量雌激素反向添加疗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6例保守性手术治疗后的Ⅲ~Ⅳ期EM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一用药组为术后单独给予GnRH-a(达菲林)治疗患者68例,联合用药组为术后给予GnRH-a(达菲林)联合小剂量雌激素制剂(利维爱)治疗患者6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E2、FSH、LH水平变化、副反应及严重程度(以改良Kupperman评分表示)和复发率.结果:用药3个月后,单一用药组血清E2:(40.6±18.9)pmol/L,联合用药组血清E2:(80.8±21.8)p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副反应表现为潮热出汗、性生活障碍等,其中单一用药组发生潮热出汗症状患者60例(88.2%),联合用药组发生22例(3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一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的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分别为(14.2±3.1)分和(6.6±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一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3%(7/68)和8.8 %(6/6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住症保守性手术后应用达菲林和小剂量利维爱作为反向添加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血清E2水平、改善达菲林的副反应,并且不增加复发的风险.
作者:纪霞;张松灵;于美玲;张晓霞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调查临沂市2012年上半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更好地认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特征,并为早期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方法:对临沂市人民医院2012年上半年收治的400例手足病患儿进行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结果:该地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仍以1-3岁为主,发病高峰以5、6月份为主,病情严重程度较以往减轻.农村散居儿童较多,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发热为主症,以口腔疱疹居多,且单纯口腔疱疹与手足口均有疱疹患儿比较其发热程度明显增高(P<0.0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者较多,CK及CKMB升高者较多见.病原学检测以COXA16为主.预后良好.结论:临床上发热和皮疹常见,且发热多与皮疹同时出现者较多,单纯口腔疱疹者较手足口均有疱疹者病情严重;心肌损伤者较多,应加强心肌损伤的预防;根据历年的病原学结果分析临沂市下半年手足口患儿EV71病毒可能会增多,症状和病情有加重趋势.
作者:杨朝晖;王成宝;王新丽;秦承志;李喜栋;徐耀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出现呼吸衰竭并机械通气患者的随访观察,分析患者在一年内的死亡风险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我科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出现呼吸衰竭并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入住ICU时作为观察起点,以患者死亡或入住ICU后365 d为观察终点,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死亡39例,存活22例,死亡率为63.94%.平均生存时间179 d,SE 20 d,中位生存时间124 d,SE 64d.死亡组平均年龄(71.09±9.21)岁,死于COPD急性加重28例(71.79%),脑血管意外3例(7.69%),肺炎3例(7.69%),心血管事件3例(7.69%),其他2例(5.13%).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预后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出现呼吸衰竭并机械通气患者1年内死亡风险极高,主要死亡原因是COPD急性加重,COPD和支气管哮喘预后评分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姚建华;汪正光;程金霞;郑绍鹏;张牧城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观察技巧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资料,通过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咳嗽、咳痰情况,掌握本病的重要特征在痰液中出现条索状管型痰栓,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出现窒息的先兆症状,可能为管型脱落,要配合医师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或支气管镜检取出管型的准备.注意观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结果:10例患儿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早期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抢救窒息是关键.
作者:彭湘粤;赵斯君;周娟;李曦;黄敏;黎晓静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柔红霉素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柔红霉素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22例及右丙亚胺组20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一周期(T1)开始前及第三周期(T3)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A′,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柔红霉素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开始前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EF及E/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EF、E/A、E′/A′及Tei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柔红霉素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提高患者对柔红霉素毒性的耐受性;TDI技术、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作者:陈锐;邱少东;陈菲;庞缨;柳建华 刊期: 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