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苏曼莉

关键词:腹腔镜下, 腹壁切口疝, 疝修补术, 腹部手术切口, 远期并发症, 腹腔镜修补术, 外科手术后, 切口疝修补, 住院时间, 微创手术, 术后恢复, 腔镜技术, 开放手术, 补片修补, 复发率, 防粘连, 发生率, 创伤小, 痛苦, 剖腹
摘要:腹壁切口疝是发生于原腹部手术切口的疝,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20%[1],传统剖腹修补并发症及复发率较高,利用腔镜技术进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是近年来新开展的微创手术,是采用防粘连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远期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胶原蛋白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在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在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的表现,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往往与女性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POP)合并存在,更有报道[1]妇科肿瘤病例中有40%合并有SUI,尤其是宫颈癌.

    作者:李萍;王跃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肺结核患者CD4+记忆T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总CIM+记忆T细胞及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产生及分布规律,了解记忆T细胞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荧光标记的抗CD4、CCR7、CD45RA 3种抗体共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总CD4+记忆T细胞;以荧光标记的抗人CD4、CD154、CCR7、CD45RA 4种抗体共染色,检测结核抗原特异性CD4+记忆T细胞.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记忆T细胞分布特征.结果: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总CD4+T细胞中CD45RA+CCR7+T细胞、CD45RA-CCR7+T细胞和CD45RA-CCR7-T细胞这三群的比例分别为(59.18±16.11)%、(15.40±6.48)%和(16.30±9.97)%;而在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中三群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2.67±13.94)%、(56.96±12.70)%和(8.76±5.62)%.通过统计学比较后发现,总CD4+T细胞和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这两组之间CD45RA+CCR7+T细胞、CD45RA-CCR7+T细胞和CD45RA-CCR7-T细胞的分布比例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总CD4+T细胞中以初始细胞为主,而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中则以中央记忆细胞为主,说明结核病患者可以产生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参与长效免疫,可能在防止再感染或者降低再感染的严重程度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曹志红;程小星;王心静;牛翰婕;董梅;佟爱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γ-干扰素协同5-杂氮-2'脱氧胞苷对神经母细胞瘤作用的基因表达谱研究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与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2dC)协同作用后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株SH-SY5Y(SYSY)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其协同作用的效果和分子机制.方法:100 ng/mL IFN-γ与5μmol/L 5-aza-2dC联合作用于SH-SYSY细胞5 d后,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总RNA,合成cRNA并分别用cy3和cy5标记,与Agilent 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研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IFN-γ与5-aza-2dC共同处理SH-SY5Y细胞后共有234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与对照组SH-SY5Y细胞比较,表达上调的基因有218个,表达下调的有16个;RT-PCR验证了STAT1、BCL6和SOCS3表达上调,CCNE2表达下调;Western-Blot检测caspase-8蛋白处理后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IFN-γ与5-aza-2dC联合处理SH-SY5Y细胞后,影响了细胞内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在体外对NB细胞的分化、凋亡和生长抑制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为其联合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作者:方依卡;李喜照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探讨SKY椎体成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探讨SKY椎体成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主要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过去5年间在我院行SKY椎体成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KY椎体成型术治疗67例73个椎体,其中61例67个椎体在术中及术后均未见并发症的发生,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所致的压缩性骨折中3个椎体在术中发生少量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渗漏,1例1个椎体在术中发生L4腰动脉损伤.2例2个椎体在术后发生病变的相邻椎体继发性压缩性骨折.发生并发症的比率,按病例计算为8.96%(6/67),按治疗的椎体数计算为8.22%(6/73).对这6例患者术后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作6~12个月的随访,其症状基本解除.结论:PMMA的渗漏是SKY椎体成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髓圆锥以下的少量渗漏是可以不产生特别症状的.

    作者:张达理;廖穗祥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重度毒蜂蛰伤14例

    我市地处桂西南地区,适宜野生蜂群的生长、繁衍,每年8~11月份,人们外出生产活动时被毒蜂蛰伤者较多,严重者常危及生命.崇左市人民医院于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均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重度毒蜂蛰伤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秀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川芎嗪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的变化、探讨中药川芎嗪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川芎嗪组.复制在体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在缺血前、缺血1 h、再灌注5 h分别经颈总动脉抽血检测黄嘌吟氧化酶(X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时取肾组织检测XO、SOD活性及MDA含量,观察超微结构变化,作对比分析.结果:川芎嗪组血浆XO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再灌注组(均P<0.01);SOD活性高于再灌注组(P<0.05).川芎嗪组与再灌注组相比,肾组织的XO活性、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再灌注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脏层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严重损害,川芎嗪组大部分肾组织上述部位存在不同程度损伤性改变,但比再灌注组明显减轻.结论:川芎嗪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氧自由基的清除,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效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辉乐;毛朝鸣;王万铁;金可可;邱晓晓;方周溪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二维超声、多普勒联合三维超声血管模式对胎儿肾缺如的诊断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多普勒联合三维超声血管模式对胎儿肾缺如的诊断.方法:对5264例胎儿肾脏进行二维、多普勒和三维超声扫描并跟踪妊娠结局.结果:三种方法联合诊断胎儿肾缺如84例(单侧68例,双侧16例),检出率1.59%,单侧1.29%,双侧0.30%.其中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检查诊断肾缺如67例(单侧51例,双侧16例),检出率1.27%(单侧0.97%,双侧0.30%),应用三维血管模式,漏诊的17例单侧肾缺如病例得以诊断.漏诊7例,其中单侧肾缺如5例,双侧2例,5例单侧肾缺如均未进行三维血管模式的检查.结论:二维超声是胎儿肾缺如筛查的基本方法,多普勒检查明确大部分诊断,血管模式明确显示肾血管走行和分布.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胎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李玮璟;吴珍生;石晓蓝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吸烟对大鼠尿液中几种促石、抑石成分的影响

    目的:了解吸烟时Wistar大鼠尿液中几种促石、抑石成分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8只,分成吸烟5支/d组、吸烟10支/d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饮用超纯净水,观察第0、10、20、30、40、50、60天时,各组大鼠尿草酸、枸橼酸、钙、钠水平.结果: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大鼠尿枸橼酸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吸烟能够降低成石抑制物的排泄水平.

    作者:李建涛;张士青;顾欣;李文峰;董五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提高透析液HCO3-浓度对透析过程血清钾离子浓度下降的影响

    目的:分析使用不同碳酸氢根(HCO3-)浓度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血清钾离子(K+)浓度下降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8例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进入临床实验,采取双盲、随机、3阶段、交叉对照的设计方案,透析液HCO3-浓度制定为低浓度(LB组,27 mmol/L)、标准浓度(SB组,35 mmol/L)和高浓度(HB组,39mmol/L),分别在0(基础值)、15、30、60和240min留取血标本做生化检测和血气分析.时血液透析后1 h血清K+浓度以及通过透析K+的清除量进行检测.每例患者完成3次检测,每次实验检测过程中间有1周的实验间期.结果:LB组K+浓度基础值为(5.4±0.26)mmol/L,在15、30、60和240 min时分别下降至(4.89±0.25)mmol/L、(4.89±0.22)mmol/L、(4.54±0.25)mmol/L和(4.26±0.44)mmol/L.SB组K+浓度基础值为(5.38±0.29)mmol/L,在15、30、60和240 min时分别下降至(4.89±0.24)mmol/L、(4.43±0.22)mmol/L、(4.08±0.23)mmol/L和(3.90±0.30)mmol/L.HB组K+浓度基础值为(5.38±0.23)mmol/L,在15、30、60和240min时分别下降至(4.71±0.38)mmol/L、(4.38±0.33)mmol/L、(3.72±0.34)mmol,L和(3.32±0.16)mmol/L.与LB和SB组在60 min和240 min时比较,HB组K+浓度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除了LB组,其他两组中血清K+浓度的下降和HCO3-的升高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对于LB组、SB组和HB组透析液,血清K+浓度的反弹分别为(4.0±9.2)%、(5.2±3.2)%和(7.2±3.4)%(P>0.05).每次透析K+的清除量LB组(119.5±22.6)mmol/每次透析、SB组(85.5±14.9)mmol/每次透析、HB组(95.6±15.5)mmol/每次透析(P>0.05).结论:高浓度HCO3-透析液与透析过程血清K+的快速清除相关,该清除过程是因为加强了K+从细胞外移至细胞内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透析本身对K+的清除.

    作者:杨飞;钟波;王翠;王宁;李莉;朱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溃疡病致急性胃穿孔修补术后再手术2例

    例1 患者男,31岁,简要病史:上腹部隐胀痛5 d,突然上腹部剧烈刀割样疼痛6 h,伴呕吐胃内容物多次.8个月前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巨大溃疡.体检:T 37.2℃,P 90次/min,R 20次/min,BP 130/70 mmHg.心肺正常,腹肌紧张,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剑突下偏右更明显.

    作者:吴起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序贯性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序贯性营养支持与完全性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危重症监护中心及消化内科近4年收治的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A组(n=23)和B组(n=23),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指征,在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A组早期即应用序贯性营养支持疗法.B组患者于起病至14 d内则应用完全性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1、10、14天的白细胞水平、血清淀粉酶、血钙、血清细胞因子IL-6、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继发感染例数、病死人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白细胞水平、血清淀粉酶、血钙、血清细胞因子IL-6、PaO2/FiO2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14天两组患者白细胞水平、血清细胞因子IL-6、PaO2/FiO2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患者继发感染例数及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序贯性营养支持疗法能减少继发感染,明显降低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6的含量及白细胞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黄庆;叶乔冬;朱兰惠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腹壁切口疝是发生于原腹部手术切口的疝,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20%[1],传统剖腹修补并发症及复发率较高,利用腔镜技术进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是近年来新开展的微创手术,是采用防粘连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远期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

    作者:苏曼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同期放化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疗效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病理确诊为宫颈癌Ⅰb2~Ⅱb期患者99例,分为A组45例:采用静脉化疗+后装+手术;B组29例:采用静脉化疗+手术;C组25例:采用后装+手术,化疗采用PVB或顺铂+5-Fu方案,化疗、放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术.结果:同期放化疗的综合性治疗宫颈癌比单一治疗效果好.A组疗效比B、C组好,A组、B组、C组RR分别为88.89%、72.4%、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手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3年生存率93.3%相比B、C组75.8%、72.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巨块型宫颈癌术前同期放化疗可缩小局部病灶,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生存率,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作者:刘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鼻咽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常见肿瘤,其发病率男性高达27.49/万,女性达10.51/万.即使在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也属于头颈部恶性肿瘤之首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以放射治疗为主.

    作者:苏进;许新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在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及其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 16),先行常规平扫,后行灌注成像.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teTM Workspace 3.0.1.3200).按照病理结果分成正常甲状腺组(18例)、良性病变组(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1例)以及恶性病变组(甲状腺癌28例),分别测量并记录不同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强化峰值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甲状腺组、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3组间比较B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1),BV、MTT值则差异无显著性(P=0.586,0.104).各组BF值两两比较,正常甲状腺组与良、恶性病变组B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良、恶性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1.000).正常甲状腺组与良性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34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方便,可行,无创.正常甲状腺与良、恶性肿瘤的BF值差异有显著性.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颜剑豪;江桂华;黄娟;郑丽吟;文华;李武铭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椎间孔阻滞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椎间孔阻滞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椎间孔型者4例,椎间孔外型者16例,椎间孔内外型者6例,分别行病变间隙的椎间孔注入消炎镇痛液10 mL.每周1次,连续3次.结果:治疗后随访1~2.5年,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优14例,良7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到92.3%.结论:经椎间孔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问盘突出症,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作者:林宪法;漆志民;郑燕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卡他莫拉菌113株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卡他莫拉菌的感染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113株卡他莫拉茵的感染分布、产酶情况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卡他莫拉菌在儿科和呼吸内科患者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5%和27.4%,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卡他莫拉菌的产酶率为90.3%,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8.1%、58.1%和41.5%,对3代头孢茵素、氟喹诺酮类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结论:卡他莫拉茵是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茵之一,该菌产酶率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四环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段长恩;秦卫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加巴喷丁对腰5神经结扎大鼠脊髓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GBP)对左侧腰5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即假手术对照组(Ⅰ组)、SNL对照组(Ⅱ组)、SNL+小剂量GBP治疗组[Ⅲ组,50mg/(kg·d)]、SNL+中剂量GBP治疗组[Ⅳ组,100ms/(kg·d)]和SNL+大剂量GBP治疗组[Ⅴ组,200mg/(kg·d)].记录手术前0 d及手术后5、10、15 d左后肢回缩压力阈值(PWPT).术后15 d取腰段脊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与术前基础值和Ⅰ组比,Ⅱ组SNL后左后肢PWPT下降(P<0.01).与Ⅱ组比,GBP治疗后10、15 d左后肢PWPT上升(P<0.05).与Ⅰ组比,Ⅱ组脊髓TNF-α、IL-6、IL-10表达上升(P<0.05).与Ⅱ组比,3个治疗组脊髓TNF-α、IL-6表达下降,而IL-10表达上升(P<0.05).与Ⅲ组比,Ⅳ和Ⅴ组脊髓TNF-α下降(P<0.05).结论:GBP重复用药可抑制SNL大鼠TNF-α、IL-6表达,提高IL-10表达,治疗SNL后神经痛.

    作者:周萍;吴智方;赵新民;周芷萱;杨建军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护理配合体会

    随着心脏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婴幼儿的部分器官未发育完全,代偿能力差,抵抗力低,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婴幼儿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病死率较成人高[1].

    作者:李莉;李慧敏;罗安妮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32例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临床表现有肉眼血尿者24例(86.8%),血尿伴腰痛10例(31.3%),仅表现为腰痛5例(15.6%),腹部包块2例(6.3%).B超检查发现输尿管实质占位病变9例(28.1%).静脉尿路造影(IVU)30例,4例(13.3%)发现典型的输尿管腔内充盈缺损.26例逆行尿路造影,诊断20例(77.0%).CT扫描13例,11例(84.6%)发现输尿管内肿块影.磁共振泌尿系成像(MRU)7例,诊断输尿管癌5例(71.4%).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率的关键.

    作者:方林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