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朱豪东;李健;颜登鲁;高梁斌;胡涛;赵洪普

关键词:骨折, 跟骨,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5月至2006年3月本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8例34足.按照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1足,Ⅲ型17足,Ⅳ型6足,全部采用外侧L型切口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28例34足应用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基本恢复了跟骨的高度、长度和宽度,术后切口感染6足,经治疗切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明显的距下关节炎,行二期跟距关节融合术.平均随访30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优15足、良13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达82.4%.结论:应用跟骨解剖型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骶管内吗啡注射对开胸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手术前骶管内吗啡注射对剖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找到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镇痛方法.方法:将45例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术毕拔管后静脉给予吗啡1~2 mg,术后常规采用PCIA;Ⅱ组为骶管组,手术开始前骶管内注入吗啡1~2 mg/2 mL+2%利多卡因5 mL.术后也常规加用PCIA;Ⅲ组为对照组.Ⅰ、Ⅱ组PCIA泵的设置相同,吗啡30 mg/100 mL,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0.5 mL/h,锁定时间15 min.3组患者术后均随访2、4、8、16、24、48 h,分别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法)、首次应用惠者自控镇痛(PCA)的时间(Tp)、不良反应以及是否合用其他镇痛药物,并对结果做出统计学检验.结果:Ⅰ组、Ⅱ组的镇痛效果均优于Ⅲ组;术后16 h内Ⅱ组的镇痛效果优于I组、Ⅲ组;Ⅰ组患者Tp早于Ⅱ组患者;Ⅲ组的患者术后均使用其他镇痛药物,Ⅱ组合用其他镇痛药物的人数明显少于Ⅰ组;Ⅱ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小于Ⅰ组.结论:术前骶管内吗啡的注入能提高剖胸患者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全身性镇痛药物的应用.

    作者:王兰;付国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52例的非药物干预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对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总结分析近3年来我院采取非药物干预方法对52例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非药物干预方法对80%以上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非药物干预方法对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华丽芬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解剖定位和定性的内在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9例腹膜后肿瘤,分析总结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解剖定位划分,占据肾旁前间隙4例,肾周间隙26例,肾旁后间隙5例,肾旁前间隙和肾周间隙11例,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6例,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7例.均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腹膜后各间隙肿瘤病理类型.结论:依据腹膜后三大间隙的划分,结合影像技术实现临床应用解剖诊断分析,有助于术前解决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了解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作者:黄鹤;吴佩;洪书剑;姜书传;俞咏梅;翟建;李国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起搏器心房电极脱位伴心室电极断裂1例

    患者男,60岁,因病窦综合征于2001年6月在我院安置DDD永久起搏器,起搏器及电极均为美国ST.Jude Medical公司生产,型号为5320.术后经多次检测,起搏器呈DDD正常工作方式.

    作者:陈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射频消融及联合CIK细胞疗法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射频消融(RFA)及TACE序贯RFA联合CIK细胞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TACE序贯RFA后联合CIK细胞治疗27例(研究组),TACE序贯RFA治疗34例(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检测肿瘤大小、血清AFP及CD3+、CD4+、CD8+、CD4+/CD8+,治疗后评估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缓解率(85.2%)高于对照组(61.8%)(P<0.05):研究组AFP降为正常者占84.2%,高于对照组(52.0%)(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研究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TACE序贯RFA后联合CIK细胞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TACE序贯RFA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万骋;罗荣城;崔斐;申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100例

    氨溴特罗(易坦静)口服液是由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组成的复方化痰止咳制剂.我科2007年1-7月期间对该药疗效进行观察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前列腺素E1乳膏局部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前列腺素E1乳膏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62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局部生理盐水-胰岛素溶液局部湿敷;PGE1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局部加用前列腺素E1乳膏涂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检测踝肱指数(ABI)和患肢末梢足部皮肤温度.结果:PGE1组患者ABI指数明显增加,其治疗前后差值为0.17±0.05,而常规组差值为0.09±0.03(P<0.05);PGE1组患者治疗后足趾皮肤温度也明显增加,其治疗前后差值为(1.13±0.16)℃,而常规组为(0.52±0.12)℃(P<0.01),PGE1组疗效优于后者.结论:在糖尿病足创面局部应用前列腺素E1乳膏可以显著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增加患肢及创面的血流供应,促进肉芽生长,改善糖尿病足的临床预后.

    作者:谢芳;杨华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广西南宁市壮族常见风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市壮族人群常见风湿病的患病情况.方法:按照统一制定的表格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7 407例≥16岁的壮族人群进行病史询问,由风湿病专科医师对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并将其结果与6 826例当地的汉族人群作比较.结果:广西南宁壮族人群,本调查所见各部位出现风湿病症状频率女性高于男性,且均以膝、腰、肩、颈四处为好发部位,与汉族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壮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7%,而当地的汉族人群患病率为0.28%(P>0.05);壮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为0.22%,与同地区汉族居民的0.21%相近(P>0.05);南宁市壮族人群骨关节炎、痛风的患病率分别为2.67%和0.20%;另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皮肌炎2例、硬皮病1例.结论:广西南宁壮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与汉族人群无明显差异,与北京郊区的调查结果较为接近,南宁壮族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与南京相近,与广东差异明显,痛风患病率与上海、汕头相近.

    作者:曾宪国;陈波;曾方;侯超志;何秋;黄璐;吴健伟;陈启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50例AOS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愈33例,保守治疗治愈6例,手术中死亡3例,自动出院8例,原因为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早期诊断、合理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是提高AOSC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陈博艺;邓斐文;李荣;李称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生理性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研究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个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个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6%(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7%(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作者:芮世宝;曹蘅;王安才;汪俊元;蔚有权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雷公藤内酯醇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时Fas/FasL的表达

    目的:检测Fas/FasL在雷公藤内酯醇诱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中的表达.方法:培养人T淋巴细胞,10、20、3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分别刺激细胞4、8、16 h,流式细胞仪DNA分析、FITC-Annexin V binding/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检测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形式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雷公藤内酯醇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同时伴随有Fas和FasL表达的上调,同样,雷公藤内酯醇诱导Fas和FasL表达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形式诱导人T淋巴细胞凋亡,雷公藤内酯醇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激活的.

    作者:刘冬舟;褚爱春;齐晖;谭艳红;肖学吕;马鹏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作者:钱巍;周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注重医疗纠纷的心理成因与干预

    说到医疗纠纷,大家很容易马上联系到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护人员失职和患方误解.其实不然,许多医疗纠纷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医患双方不良心理造成的,如医护人员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患方对医院不切实际的要求及医患双方本身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廖新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深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17例建立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217例中共发生与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的感染25例(11.5%),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拔管或抗生素从透析导管动静脉端缓慢注入结合尿激酶封管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毛明锋;金烈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冬虫夏草预防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预防肺纤维化发生的作用.方法: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从注射博莱霉素前7 d至注射后14 d,连续每天灌胃喂服冬虫夏草粉或等量溶剂,然后采用负重游泳耐力测试、血气分析及组织学观测等方法评价肺纤维化的程度.结果: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可导致大鼠一系列指标的显著变化,包括肺系数(肺重/体重)增大、负重游泳时间缩短、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以及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喂服冬虫夏草可显著减轻由博莱霉素引起的上述肺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论:冬虫夏草具有抑制和预防肺纤维化发生的作用.

    作者:杨晶;刘忠英;郭家松;欧阳铭;董为人;黄文赞;李振林;蒋桂英;钟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再治疗经过.10例行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及重新植骨术,3例重新行内固定手术,术后安置病灶引流管相应延长到3~14 d;重新调整抗结核药物,延长用药时间为9~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2.6年.10例患者治愈.结论:病灶的残留及不合理的化疗是脊柱结核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并充分重建脊柱稳定性.

    作者:苏保辉;王自立;施建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胺碘酮治疗小儿频发早搏3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小儿频发早搏的疗效和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先负荷后小剂量维持方法治疗36例小儿频发早搏,同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和6个月检测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结果:早搏治疗1周时的总有效率为63.9%,1个月时的总有效率为86.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后1个月时FT4和攻TSH水平较治疗前增高,FT3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以后维持在稳定状态,但基本在正常范围内,且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结论:胺碘酮治疗小儿频发早搏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袁静;陆敏;张解宁;朱建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脏移植患者的麻醉和术中管理的新理念

    终末期肝衰竭患者病情凶险,患者常常存在肝昏迷、大量腹水、严重低蛋白血症、少尿、内环境紊乱等情况,如不及时有效地救治,短时间内可导致患者死亡.目前认为及时的肝脏移植是救治这类患者的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惟一;王祥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肠系膜先天性裂孔1例

    患者男,21岁,农民,于2006年5月6号晨5时入院,主诉腹部突发性剧烈疼痛1 h,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及其他不适.既往健康.

    作者:李和平;李兵;叶顺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角膜感染60例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性角膜疾病的眼前节重建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患者60例(60眼),其中绿脓杆菌感染12例,真茵感染20例,可疑真菌感染(无病原学支持)28例.根据病变程度选择两种眼前节重建方法,一种是带环行板层巩膜瓣的全角膜移植术,另一种是带环行结膜和板层巩膜瓣的全角膜移植术.供体植片分为3类,Ⅰ类12只,为新鲜材料;Ⅱ类48只,为全眼球冷冻活性保存材料;Ⅲ类28只,为全眼球冷冻非活性保存材料.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时,Ⅰ类植片保持透明率为75%(9/12),反复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3例.Ⅱ类植片透明率为65%(13/20),反复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4例,原病复发1例,角膜表面广泛新生血管化2例.Ⅲ类植片因内皮无活性而呈半透明状,其中15眼发生角膜表面广泛新生血管化.1例真茵性角膜感染于术后1周时发生真菌感染复发,并形成眼内炎,终摘除眼球.其他59例原发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治愈率为98%.结论:选择适宜的眼前节重建术是治疗严重角膜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静;高明宏;年春志;蓝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