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徐永健;张珍祥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志敏;童耀英;俞向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得图像分别用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63例动脉期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属于规则性供血46例(73.O%),变异性供血12例(19.0%),寄生性供血1例(1.6%),余4例无法判断.63例中22例供血动脉明显增粗,19例明显移位.发现肿瘤血管39例,肿瘤染色48例,动一静脉瘘12例.门静脉期发现门静脉癌栓13例.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对肿瘤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多角度地观察肿瘤与靶血管系统的立体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
作者:朱晓军;全显跃;郭成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使全身动脉广泛受累病变并影响全身多处血管床的全身性系统性疾病,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致使血供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及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其中,早期动脉顺应性(COmpliance)的改变是重要病变的重要环节.所以,早期了解动脉的顺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陈耀贵;李自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在化疗期间应用避孕药能否对大鼠卵巢功能起到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环磷酰胺(CTx)组、避孕药(CA)组、联合治疗组.给药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比较各组大鼠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FsH)浓度变化,并比较各组大鼠卵巢重量、卵泡数量的变化.结果:CTX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为(25.84±5.36)pg/mL,低于联合治疗组的(40.02±2.94)pg/mL,FSH的浓度为(11.02±O.93)mIU/mL.高于联合治疗组的(3.62±O.30)mlU/m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X组大鼠卵泡总数和卵巢重量分别为(431±32)个和(34.12±3.43)mg,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83±75)个和(41.33±2.81)mg,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王敏;何援利;张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孕7~25周正常妊娠孕妇药物流产加清宫前后血β-HCG的变化规律.方法:将住院要求终止妊娠的160名孕妇按孕周分为A组(孕周≤8周,48例)、B组(12周≥孕周8周,62例)和C组(25周≥孕周≥12周,50例),用同样方法行药物流产加清宫,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2天及流产后第1、7、14、21天测定血β-HCG值.结果:服药前A、B、C 3组血β-HCG平均值分别为(95 930±22 310)mIU/mL、(143 640±35 730)mlU/mL和(47 610±31 760)mIU/mL.服药后第2天A、B、C 3组血β-HCG分别平均下降6.94%、2.90%、14.25%.流产后第1天3组则分别下降75.38%、68.20%、83.90%.流产后第7天A、B、C 3组分别下降99.27%、98.96%、99.46%.流产后第21天3组血β-HCG值均<10 mIU/mL.结论:不同孕周其基础β-HCG水平不同.其中孕8~12周时较高.服药后各组β-HCG下降均不明显,流产后第1天下降幅度大,且基础β-HCG值低者下降幅度大.流产后第7天血β-HCG均缓慢下降,至第21天时β-HCG均降至正常.
作者:方蔚然;童英;赵磐琳;侯朝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Trourette综合征(TS)多发病于18岁以前,在病程中出现多种运动性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并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等共存病,不同程度影响学习、交往.我们在TS的治疗中根据YGTSS评分及目标症状(对患儿学习、交往干扰性大的症状)的不同选择个体化、阶梯性的治疗方法,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树华;庞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4~30 d内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后,2例患者粒细胞逐渐回升并恢复至正常.2例患者分别在白细胞降低后5、7 d发生严重感染并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未发生感染并已存活至今,随访无异常.3例患者停用或减少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粒细胞缺乏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感染措施,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叶海丹;许红璐;陈雪霞;黄关清;廖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病例.结果:由脐带因素导致的死胎例数为57例.相关的脐带病变包括脐带缩窄34例,占59.6%;脐带缠绕受压坏死11例,占19.3%;脐带扭转8例,占14.O%;脐带动、静脉周围广泛出血2例.占3.5%;脐带脱垂1例,占1.75%;脐带真结1例,占1.75%.结论:加强孕期保健管理和监测,将脐带的长度、直径、螺旋卷曲指数、血流情况以及有无扭转等情况列为妊娠中期超声胎儿结构筛查的常规检查内容.降低孕晚期死胎的发生率.
作者:张广兰;何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占所有妇女癌症的17%,居妇女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乳腺的原位癌是可以治愈的,Ⅰ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是97%.Ⅱ期乳腺癌是75.9%,Ⅲ期仅为45%.因此,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超声不仅可以显示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肿块,还可以发现钼靶摄影中的隐性病灶,但目前对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多是建立在病灶直径20 mm的临床经验上的.本文就小乳腺癌(直径≤20 mm)超声诊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兰英;司琴;曹怀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程度男性肥胖引起性功能障碍的病因、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00例肥胖病患者的性功能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就不同程度肥胖患者引起性功能障碍情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肥胖组较超重组有明显的性功能障碍(P<0.05),两组肥胖的原因及合并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性功能障碍与肥胖程度有关,轻度肥胖的超重对性功能影响不大,肥胖可影响性活动各个环节,长期运动减肥和控制饮食是主要治疗措施.
作者:陈辉;陈荣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GFR和VEGF在59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9例乳腺癌组织中,EGFR阳性率为93.2%(55/59),VEGF染色全部呈阳性(59/59),EGFR表达在乳腺癌组织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PR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较高(P<0.05),EGFR和VEGF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EGFR和VEGF在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两者联合表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玉宝;叶长生;丁贵坡;黎相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检测P450芳香化酶(P450A)蛋白和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囊壁(巧囊组)、32例卵巢内异症的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和35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对照组)中P450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巧囊组P450A mRNA表达量高于在位内膜组(P<0.01);3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仅有2例呈阳性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巧囊壁P450A蛋白其表达特征与mRNA一致.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灶中有P450A表达,这种雌激素的合成酶能在异位灶局部合成异常的雌激素;卵巢内异症的在位内膜有P450A表达,提示在位内膜本身局部有雌激素的合成.其保护机制劣于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中P450A的表达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玲;邹明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笑气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门诊2 300例用笑气吸入的方法行镇痛人流术的病例,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2 300例手术中,镇痛有效率为94%,140例(6%)无效.术中出现幻觉320例(13.9%),恶心、呕吐460例(20%),头晕890例(38.7%).结论:笑气吸入用于门诊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发生的不良反应维持时间较短,苏醒快,无明显的并发症.但对笑气敏感性与耐受性有个体差异,应该注意控制吸入量及严密观察患者.笑气吸入麻醉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马秋英;莫伟敏;姚丽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磁共振(MRI)表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补肾强督汤+西医常规治疗)和西医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及x线检查.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RI及x线影像学改变.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6%,西医对照组有效率为7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
作者:李汉文;黄成辉;梁文;叶素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我院59例体质量小于6 kg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低体质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把握好手术时机;术前降低肺动脉压力,增加心肌能量储备功能;术中注意保护肺脏和心肌,体外循环后采用改良超滤法;术后予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1、一氧化氮吸入,予Siemens300A呼吸机、Babylog8000呼吸机、Maquet Servo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57例患儿痊愈出院,在住院期期间平均肺动脉压有不同程度下降,2例出现并发症,为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低心排出量、心律失常.死亡2例,例患儿为术后出现肺水肿、肺出血,死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l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低体质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贺晓日;谢宗德;陈平洋;王涛;胡劲涛;巫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功能的损伤与保护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从基础到临床均受到广泛重视.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间的机械屏障.而且是人体大、重要的一种内分泌器官.由于他所具有的机械屏障作用,使它很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损伤;受损后的VEC功能尤其是内分泌功能必然失调,使其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或是与这些活性物质有关的其他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本文就VEC功能的损伤因素与保护措施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王鹤;马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行全尿道切除术或行局部加热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经全尿道切除术均一期愈合.除1例失访、1例因他病死亡外,其余22例随访3~26个月均无瘤生存.6例患者行局部加热化疗后,随访2~3年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癌术后尿道癌重在预防;全尿道切除术是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局部加热化疗,简便易行.尤其适于手术切除困难者.
作者:庞建;吴建军;虎华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采用超声内镜辅助下钩刀剥离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诊断的9例胃和结肠黏膜下病变,病变直径1.5~3.1 cm,予以黏膜下注射后,超声内镜判断分离程度,予以钩刀剥离.结果:其中8例成功,1例剥离不完全.4例创面出血,3例经电灼后止,1例钛夹止血.未发生穿孔.所有病例4~8周后复查胃肠镜和超声内镜,未见复发或其他远期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内镜辅助下钩刀剥离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林李淼;陈浩;王文星;张定亮;郑波;林秀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双插管碘化油乳化三氧化二砷动静脉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肝动脉门静脉插管置入化疗泵,术中及术后行碘化油乳化三氧化二砷栓塞化疗,每次相隔4~6周,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全部成功,9例治疗后二期手术治疗,1例失访.20例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11例,无效(NC)6例,恶化(PD)3例,客观有效率(CR+PR)为55.O%.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长为24个月,短为O.5个月.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Kamofsky评价生活质量改善8例(40.0%),稳定9例(45.0%),下降3例(15.0%).全组甲胎蛋白阳性的27例患者中,9例明显降低,12例无明显变化,6例明显升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腹腔镜下肝动脉门静脉碘化油乳化三氧化二砷栓塞化疗为中晚期肝癌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联合治疗手段,但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光生;陈小伍;剧永乐;伍锦浩;朱达坚;张才铭;任宝军;戎祯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rtion,PCI)前的肾功能状态及术后改变.探讨肾功能恶化的易患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12月在我科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101例,了解其术前的肾功能水平及术后改变,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CI术前以血肌酐标准衡量肾功能,4.8%(5例)患者存在轻度的肾功能不全,以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作为标准时,却高达69.3%(70例).PCI术后约18.8%(19例)的患者肾功能恶化而导致造影剂肾病(contrast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3例出现在术前肾功能正常组,16例出现在术前肾功能不全组.合并慢性肾病、心力衰竭、高龄、接受大剂量造影剂、急诊PCI的患者发生率高.CIN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总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CIN组(P<0.05).结论:cr是准确评估肾功能的合理指标.肾功能不全在老年ACS患者中十分常见.术前肾功能受损、慢性肾病、心力衰竭、高龄、大剂量造影剂、急诊PCI是PCI术后发生CIN的易患因素.CIN的发生显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不良事件和死亡.
作者:彭彬;蒋学俊;李晓艳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