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罗敏;李卉;张静;张菁;魏巍;高娃;李嵘;邓馨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de infusion,TCI)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两种不同方式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3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TCI组(T组,n=15)设定诱导时靶浓度为4靏/mL,术中维持丙泊酚靶浓度为3~3.5靏/mL,异氟醚组(Ⅰ组,n=15)采用3%异氟醚吸入诱导,1%~2.5%维持.术中监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并观察诱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质量等.结果:T组诱导时间显著短于Ⅰ组(P<0.05),术中T组血流动力学维持相对平稳,术后苏醒T组明显优于Ⅰ组.结论:TCI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用于胸腔镜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
作者:丘伟沛;王昊;梁根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条件下,探讨内皮细胞传代过程中活性氧(ROS)的代谢异常及其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和传代后,选取第2、6代细胞分别在5.5mmol/L或16.5 mmol/L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以培养0、12、24、48 h为各时间观察点.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ROS含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CP-1的表达.结果:(1)第2代细胞经5.5 mmol/L葡萄糖培养,ROS水平相对稳定.经16.5 mmol/L葡萄糖培养,ROS则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培养24 h和48 h后分别较加入葡萄糖培养前增加56.5%和69.2%.同葡萄糖浓度培养下,各时间点第6代细胞ROS检测值均较第2代细胞有显著意义的增加(均P<0.01).(2)第2代细胞经5.5 mmol/L葡萄糖培养24 h后MCP-1 mRNA表达开始上升,可见MCP-1mRNA表达与时间相关.高葡萄糖培养与低葡萄糖相比,同时间点的MCP-1 mRNA表达均有显著性增强(P<0.01或P<0.05).同浓度葡萄糖作用下,第6代细胞MCP-1 mRNA表达总体上高于第2代细胞.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在进一步提高传代内皮细胞ROS量的同时,促进了MCP-1 mRNA的表达,提示高糖促MCP-1表达作用可能也是通过ROS增加介导的.
作者:杨彬;成蓓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ACCP)抗体阳性与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血清ACCP抗体将11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ACCP抗体阳性组75例,阴性组41例.分析A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CCP抗体阳性组患者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者较ACCP抗体阴性组多且严重(P<0.05).血沉、C反应蛋白亦以ACCP抗体阳性组显著为高(P<0.05或<0.01).ACCP抗体阳性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而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与ACCP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病程达2年以上者,血清ACCP抗体阳性组双侧腕、肘、髋及膝关节x线片表现≥Ⅲ级以上者显著多于ACCP抗体阴性组(P<0.05).病程小于2年且无明显骨质破坏的RA患者,1年后发生骨质破坏者,ACCP抗体阳性组明显多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较ACCP抗体阴性者临床症状重.血液系统、骨骼系统损害多见,预后差.血清ACCP抗体可能反映RA的临床症状轻重并判断预后.
作者:杨积保;张大昌;朱电波;查翔远;贾可;李志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麦滋林-S颗粒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ICU 5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n=31)在常规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加麦滋林,对照组(n=28)为常规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前1 d及营养支持第3、7、10日测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总淋巴计数,每日计算氮平衡,测胃液潜血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氮平衡、总淋巴计数方面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胃液潜血阳性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麦滋林-S颗粒在防治应激性溃疡、改善营养支持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陈小设;李书剑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后路榷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1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按ASIA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8例,D级11例,E级12例.36例行横突间及小关节植骨,33例行椎管减压.结果:4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诊,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植骨未融合,其余植骨均融合,伤椎获得骨性愈合,椎体前高、后高分别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的46.4%和93.1%,恢复到术后的94.6%和98.5%,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3°恢复至术后平均3.50.1例ASIA A级及25例ASIA B级以下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术后均有1~2级以上恢复.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及开窗减压适应证,按需要行后外侧充分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大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
作者:孙景福;谭建文;李保良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比较尿环氧化酶-2(Cox-2)蛋白检测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30例作为对照组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分别行尿Cox-2蛋白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尿Cox-2蛋白和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2.9%和25.7%,差异有显著性(P<0.01),特异性分别为79.1%和1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0.4%和100.0%.结论:尿Cox-2蛋白检测是一种简单、敏感性高、无创的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方法,适合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与随访.
作者:卓文利;靳风烁;李黔生;谭建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患者27岁.因孕33+2周上腹部疼痛1d,以原发性高血压并重度子痫前期,腹痛原因待查入院.入院时情况: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1d,初位于剑突下,渐扩散至左上腹,以至整个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间歇性加剧,向后背放射;无恶心,无呕吐,无腹泻.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年:无肝、胆等疾病史.检查:T36.7℃,P100次/min,BP 190/134 mmHg.
作者:韦德英;刘鸣;颜磊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STH-2液pH值对低温保存离体兔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96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8组,每组12只.所有兔心在不同pH值STH.2液中4℃保存4 h.STH-2液pH值分别为6.4、6.8、7.0、7.2、7.4、7.8、7.9和8.4,其中标准sTH-2液4℃时pH值为7.9,设为对照组.应用Langendorff灌注模式,观测保存前后离体兔心功能恢复,自动生化仪检测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保存末心肌组织中高能磷酸化合物水平.结果:各组心功能恢复、冠脉流出液中CK含量和保存末心肌组织中总腺苷酸(TAN)、能荷比(ECR)差异存在显著性.pH 7.0、pH 7.2组心功能恢复佳,pH 7.2组冠脉流出液中CK含量低,pH 7.2组心肌组织中TAN、ECR高.结论:标准STH-2液对低温离体免心的保存效果并非佳,适度偏酸的STH-2液能够改善低温离体兔心的保存效果.
作者:蔡开灿;熊刚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笔者利用654-2与复合脉冲磁疗联合佐治一组疗程恢复缓慢肺部哕音迟迟未消的小儿肺炎患者,得到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颖;秦瑶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和HBV DNA的检测,探讨二者在判断乙肝病情和HBV复制情况时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38份乙肝患者血清的HBV DNA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HBV-LP和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模式的检测.结果:HBV-LP检出率与HBV DNA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HBV-LP的检出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LP的表达有相关性(r=0.677,P<0.001).结论: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 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HBV-LP尚不能完全代替HBV DNA的检测来反映HBV复制情况.
作者:郝建华;张健华;冯静霞;吴冠瑜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下CO2气腹患者与非气腹患者的血气变化.方法:选择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35例作为实验组,全麻非腹腔镜手术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气腹或切皮开始后15、30、60 min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剩余碱(BE)、HCO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aO2、SaO2、HC03-差异无显著性(P>O.05).(2)各时点实验组pH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PaCO2则高于对照组(P<0.01),BE负值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作者:辛林;纪文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予噻托溴铵吸入,每次18靏,每日1次,对照组予异丙托溴胺吸入,每次40靏,每日3次,疗程均为30 d.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呼吸困难分级评分,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托溴铵对缓解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呼吸困难,改善肺功能有明显疗效.
作者:黄燕玲 刊期: 2008年第17期
患者男,78岁.因反复胸闷、心悸10余年,加重1周人院.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3级(高危),心房颤动,心功能Ⅱ级.查体:T 36.8℃.BP 142/80 mmHg.HR 89次/min.
作者:谢年烽;田路;史嫣慧 刊期: 2008年第17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草药应用于口腔感染性疾病防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许多种中草药对口腔感染性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口腔感染性疾病多由口腔菌群失调引起.本文将中草药对口腔常见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陈宏;张秀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应用舒芬太尼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以了解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在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宫外孕患者45例,分为B组、S组、G组3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在L2-3处穿刺行布比卡因15 mg腰麻,B组为对照组,S组患者腰麻液中加舒芬太尼5靏,C组患者腰麻15 min后行气管插管全麻.若术中血压高于麻醉诱导前的20%或心率快于100次/min、患者自诉不适及体动时静脉追加丙泊酚.记录基础,腰麻后10 min,气腹后0、10、20、30 min,放气时,术毕各时点的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分钟通气量(VR)、顺应性(C).记录基础,气腹前、后10、20、30 min,放气后lOmin时点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3组患者腰麻后VT略有下降,气腹后上升:B、S组患者RR在气腹后加快;G组患者在气腹后顺应性下降30%~40%;3组患者PaCO2、PETCO2在气腹后上升,至气腹后30 min达高峰,放气后下降;3组患者PETO2放气后10 min仍高于基础值(P<0.05);S组PETCO2在放气后10 min比B组低(P<0.05).结论:舒芬太尼5靏蛛网膜下腔注射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呼吸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王琼;沈宁;张永福;劳建新;赖国忠;肖丽环;陈小娟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闭塞术后并发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yonephropathic-metabolic syndrome,MNMs)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效果及体会.方法:用百特公司Accura CRRT机,碳酸氢盐置换液,16例MNMS患者接受CRRT治疗,置换液3~4 L/h,平均治疗时间为98.8 h.结果:14例患者存活肾功能恢复正常,死亡1例,1例放弃治疗;CRRT治疗24 h后16例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血肌红蛋白明显下降,血碳酸氢根明显升高,和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能有效清除血肌红蛋白恢复肾功能,迅速纠正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有助于改善MNMS的预后.
作者:沈波;李艳;张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重度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行介入性血管栓塞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例急诊重度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抢救配合,介入术前宣教、准备及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加以探讨.结果:5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结论:紧急快速的抢救和术前准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的术后观察及护理,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王彩芽;李萍;王红娟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改进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在18~50岁,平均为25.5岁.结果:修复面积在1.0 cm×0.8 cm~1.5 cm×3.0 cm,其中15例完全成活,1例边缘部分坏死.结论:改进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增加皮瓣血液灌注,在血管吻合方面较易操作.
作者:陈拓;王容春;李智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患者男,20岁.因翻墙时挂住戒指后划伤并卡压左手环指2h余人科.伤后患指出现肿胀,伤口有渗血,疼痛明显,因戒指卡压在指根部,而伤口在卡压部远端.
作者:徐敏;尚辉;李闽云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介绍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9例消化道重建手术采用消化道前壁分层切开,开放式、传统方法完成消化道后壁双层内翻缝合及转角处内层内翻缝合,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层内翻缝合,再用传统方法完成转角处及前壁外层缝合,并包埋内层吻合口.结果:术中置入饲食管者,于24 h后经饲食管注入10%氯化钾溶液60 mL/d,48~72 d后经饲食管注入流质饮食.食管胃吻合术后10 d,经口进流质饮食.毕Ⅰ式、毕Ⅱ式、回肠端端吻合,术后3~4 d经口进流质饮食.结肠端端吻合、结直肠吻合,术后5~6 d经口进流质饮食.本组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结论: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操作简便,可减少消化道重建手术吻合口并发症.安全、有效.
作者:安远 刊期: 200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