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林启明;刘成辉;关国梁

关键词:颅脑损伤, 高血糖, 危重病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15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将伤后当时、入院后1周内每天的血糖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祆预后的高血糖患者进行伤情特点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难以用药物控制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能够被控制者(P<0.01).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与脑损伤本身病理机制有关;有效控制1周后高血糖的发生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带囊气管套管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重型颅脑损伤防止脑水肿的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尤其是合并胸外伤病人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带囊气管套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对带囊气管套管的护理也显得越发重要,以下是我们近年来使用带囊气管套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黎红;张吉桂;蔡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颈部皮下血肿1例

    患者女,71岁,因头晕、行走不稳伴双耳耳鸣1年入院.查体:神清,颅神经阴性,双侧Rossolimo征(+),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B超提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作者:马孝俊;郑俊;徐建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比较经腹腔与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疗效和优点.方法:腹腔镜经腹膜后腔及腹腔途径行单纯性肾囊肿去顶术35例,其中经腹膜后途径18例,经腹腔途径17例.结果:经腹腔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经后腹膜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经腹腔途径腹腔镜肾囊肿去项术治疗肾囊肿,疗效好、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且优于经后腹膜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作者:赵宪龙;李发智;包守芳;姬永忠;文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东菱迪芙与奥扎格雷钠合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合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发病时间<3 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东菱迪芙合用奥扎格雷钠组(治疗组)及单用奥扎格雷钠组(对照组),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8例(60.9%),总有效率82.6%,其疗效优于单用奥扎格雷钠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作者:程颜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自环孢素和新型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肾移植存活率已经有了提高,但排斥反应依然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以至丢失的重要原因,此外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如心血管疾病、机会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的肝肾毒性,也极大阻碍患者的长期存活.目前尚未有可靠的诊断方法能判断免疫高风险病人或及时发现排斥并加以干涉,也没有明确指标能确定患者对移植器官产生特异性耐受,指导减用甚至停用免疫抑制剂.因此准确、特异的免疫监测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相关文献作一综述,讨论已经用于临床和尚处于试验阶段的一些免疫监测手段.

    作者:俞波;谭建明;郭君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铁尺穿透两侧颅脑伤1例

    患者女,19岁,户外活动时不慎被人以铁尺击中头部,铁尺由左侧颞部穿入颅内,直达右枕部头皮下,创口外露之铁尺长25 cm,宽3 cm,厚0.5 cm.体检:强迫右侧卧位,创口少量渗血,面色苍白,脉搏120次/min,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不清,两侧瞳孔等大(0.4 cm),光反应迟钝,右上下肢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由于长铁尺嵌顿于头部,无法做头颅CT,做好开颅手术准备,备好血源后,予以插入气管插管进行全麻,探查左颞部铁尺入口处,适当扩大伤道咬除入口处颅骨5 cm×5cm,剪开硬脑膜,试探性缓慢拔除铁尺,颅腔内铁尺长15 cm,吸除部分外溢、粉碎状脑组织及血块,为清除伤道内积血和污染物,在伤道内置入引流管1支.

    作者:刘锦霞;章卫康;俞国鑫;杨岳炜;彭思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雷米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SDC)的影响.方法: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观察,服用地高辛0.25 mg/d,7 d后,SDC达稳定状态后加用雷米普利5 mg/d,于加用后12 d采血测定SDC,并与加用雷米普利之前的SDC比较.结果:加用雷米普利前后SDC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雷米普利联用地高辛不影响SDC,两者联合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官学强;李继武;倪丽;吴连拚;张素勤;杨鹏麟;唐疾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肺动脉栓塞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肺动脉栓塞诊治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方法:对27例肺栓塞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误诊情况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均存在易患因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卧床、手术为危险的因素.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X线胸片、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肺动脉造影均有助于其诊断,但各有其局限性,其中螺旋CT是目前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的迅速、有效、无创的方法,有取代肺动脉造影的趋势.结论: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是促进肺动脉栓塞患者早期康复、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岑梅珠;黄林贤;胡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褪黑素对大鼠体外循环术后肝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大鼠术前给予外源性褪黑素对于术后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手术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伪手术组行类似操作,但不实施CPB.其余3组建立CPB,大流量[≥100 mL/(kg·min)]转流60 min.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转流前在预充液中加入10、20 mg/kg的褪黑素.实验过程中记录血压和心率变化,并于转流前全身肝素化后(术前)和转流结束后(术后)进行血气分析.术后24 h取肝脏组织,测定丙二醛(MDA)、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还原酶(GSSG-R)、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量或活性.结果:CPB后大鼠血压和心率较术前有改变,但仍在可接受范围.血气分析结果提示,手术组术后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pH值、红细胞压积降低较多,余无显著变化.手术组肝脏MDA浓度,tNOS和iNOS活性较伪手术组上升,而GSH浓度,SOD、CAT、GSSG-R、GST、GSH-Px活性的变化则相反.与此同时,在使用褪黑素的两组中,这些指标的变化被明显逆转.结论:褪黑素能有效的抑制CPB后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组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黄海嵘;朱家全;尹荣;王常田;申翼;董国华;李忠东;李德闽;景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普通人群对牙(牙合)畸形认识的调查分析

    目的:研究江门地区普通人群对牙牙合畸形的认识.方法:随机抽取江门市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咨询患者1 243例,平均年龄14.56岁,江门5所中小学适龄儿童1 128例,平均年龄13.49岁,对其做问卷调查.结果:(1)门诊咨询挂号的患者对牙牙合畸形的了解程度具有地区差异性.(2)门诊咨询挂号的患者了解正畸治疗的途径主要是社会关系和医疗途径.(3)听说过正畸治疗的人群在江门地区无明显差异.结论: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正畸治疗人群对牙牙合畸形还不甚了解,提高他们对正畸治疗的认识十分必要.

    作者:邹锡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附睾、睾丸取精卵胞浆内注射治疗阻塞性无精症妊娠结局

    目的:观察阻塞性无精症患者行附睾或睾丸取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的妊娠结局.方法:比较经皮附睾穿刺取精术、睾丸取精术和自行射精行ICSI术3组病人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结果:3组病人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睾丸、附睾取精行ICSI是治疗阻塞性无精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青;龙晓林;刘风华;杜红姿;刘见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裂隙灯下角膜异物剔除的治疗体会

    角膜外伤,尤其是角膜异物是眼科门诊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院眼科门诊治疗角膜异物1 121例(1 154眼),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剔除异物,异物剔除干净,损伤小,痛苦小,反应轻,效果好.

    作者:赵安利;高昭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脑缺血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变化及再灌注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及再灌注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塞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手术对照组,每组再分成0、6、12、24、48、72 h组,用TTC染色法观察各组的脑组织坏死面积和血清CK-MB的变化.结果:在脑缺血组大鼠随着时间延长脑坏死面积逐渐增大,至12 h达高峰(P<0.05),之后有逐渐下降趋势;脑缺血再灌注组脑坏死面积在24 h(P<0.01)、48 h(P<0.01)及72 h(P<0.05)明显减少;脑缺血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血清CK-MB在6 h开始升高,12 h达峰值(P<0.01),而后随时间逐渐下降,但脑缺血再灌注组在6、12 h较脑缺血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缺血可引起心肌损伤,血清CK-MB升高;脑缺血再灌注虽可保护脑组织,但使心肌的损伤加重.

    作者:王吉文;符少萍;丘宇茹;黄子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护理

    目的:总结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我科2003年9月至2006年1月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接受针刺太冲穴前后各时点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收缩压平均下降约10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约6 mmHg(P<0.01);通过严格执行操作及护理规程,使针刺不良反应减少.结论: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配合严格执行操作及护理规程,即时降压疗效显著,起效快速,不良反应少.

    作者:林小丽;李淑梅;钟燕萍;郭美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20例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以下简称房颤)的疗效.方法:20例房颤患者接受了外科射频消融治疗,随访70~846 d,平均(562±32)d.结果:2例手术死亡.无远期死亡,无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简易、创伤性小、远期效果较好,是治疗房颤较好的外科方法.

    作者:蒋林哲;侯明晓;赵科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5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4-2004年间276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的5例病人进行病因分析、临床观察和疗效观察.结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是由综合因素所致,发病与神经-精神因素、手术创伤因素和手术后胃解剖结构改变等因素相关,非手术治疗效果佳.结论:通过综合治疗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胃肠持续减压、加强营养支持、适当合理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等,均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田浩蒋;周凌;吴良平;张玉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肿胀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烧伤患者,手术区平均面积4.5%.采用肿胀技术在手术区皮下注入肿胀液,其中20例使用完全肿胀局部麻醉,另8例施行全身麻醉加肿胀技术,然后进行切削痴植皮术.观察手术镇痛效果和出血量.结果:肿胀液注入量平均每1%面积195 mL.20例使用完全肿胀局部麻醉的患者中5例辅助了静脉芬太尼,麻醉镇痛效果良好.手术出血量50~350 mL,平均每1%面积35 mL,取皮区出血相对更少.结论:肿胀技术可使烧伤患者在局麻下进行手术,降低麻醉风险,同时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志斌;姚雪莲;赵象文;郭琴琴;凌云志;唐亚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15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将伤后当时、入院后1周内每天的血糖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祆预后的高血糖患者进行伤情特点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难以用药物控制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能够被控制者(P<0.01).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与脑损伤本身病理机制有关;有效控制1周后高血糖的发生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林启明;刘成辉;关国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开放性气腹的操作技巧及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开放性气腹的操作技巧及应用体会.方法:开放性气腹操作1 685例.在脐上或下缘作一长约1.5 cm切口,直视下逐层切开腹壁各层,直达腹腔,以七号丝线缝吊切口左右两侧壁作牵引线,向上提拉腹壁,直视下放进开放性气腹套针,并以两侧牵引线分别固定在套针的相应位置上.注入CO2气体,即建立好开放性气腹.手术标本由脐部切口送出.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成功建立开放性气腹,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开放性气腹操作简单、安全、临床实用性强,适宜在腹腔镜手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叶劲松;侯东生;张程鹏;朱江;刘衍民;陈凤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黄芪注射液对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血白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后血白细胞变化.方法:将两年来收治的45例鼻咽癌病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放疗同时加黄芪注射液静滴每周5 d,连续7周;对照组,放疗加VitB6、肌苷口服7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下降程度的Ⅱ~Ⅳ级中Ⅱ级,治疗组17.4%,对照组50.0%;Ⅲ级,治疗组4.3%,对照组27.3%;Ⅱ~Ⅲ级,治疗组为21.7%,对照组为77.3%.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与放疗合用可明显减轻白细胞下降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锦程;欧国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