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莲;蒙翠原;许海强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病因素、机制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期间18例脑外伤后并发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18例患者出院时均治愈,出院后随防3个月,精神障碍无一例复发.结论: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一般为颅内器质性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积极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邱修辉;罗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因患恶性血液病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986次住院中共发生医院感染性败血症38例次,粒细胞缺乏组医院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5),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73.2%),G-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91.4%),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好(99.6%).结论:恶性血液痛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发生率高,粒细胞缺乏和老年是恶性血液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早期合理治疗.
作者:王华;吴巨峰;姚红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价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84例并发抑郁症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再次对两组用SDS及HRSD进行评估,并作心电图对患者治疗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1个月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较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缺血性心电图疗效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郁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对心电图的影响.
作者:范修云;陈雨娜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总结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6例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例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是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B超、CT提示腹膜及肠系膜不规则明显增厚、多发结节或盆腔肿块.结论:当患者出现顽固性腹痛伴腹胀、腹水、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时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诊断主要依靠腹膜穿刺活检、腹腔镜活检以及剖腹探查.腹腔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活检是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作者:钟萍;李云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一些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寻找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的181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对其中138例出现化疗后贫血患者的资料加以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化疗、既往多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化疗的患者化疗前后的Hb的变化,了解化疗后贫血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的因素.结果:化疗后贫血的发生率为76.2%,中重度贫血发生率达28.7%;既往有无化疗史的患者化疗后贫血发生率不同;曾行≥3个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疗的患者相比,贫血的出现时间及贫血持续时间,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既往造血骨放疗≥3个部位的患者,贫血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且持续不易恢复.应尽量减少多部位造血骨放疗,化疗时就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以减少贫血的发生.
作者:陆崇;刘魁凤;张凯娜;温宗秋;舒阳春;丁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林智辉;王秀菊;孙小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惠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IL-13、IL-18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10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组)血中IL-13、IL-18,同时采用人免疫球蛋白E酶联免疫定量测定试剂盒检测IgE含量,并与80例健康小儿(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肺炎组患儿血中IgE、IL-13、IL-1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或P<0.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失衡有关.
作者:芦爱萍;刘冬华;吴赣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结肠损伤在腹部外伤中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处理较为困难,由于结肠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且延误诊断.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2例结肠损伤,探讨如何提高早期诊断,对损伤的结肠进行修复,选择合适术式,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于锋;郑榜祥;王兴良;毛晓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川芎嗪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脑苷肌肽1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均连用14 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弥可保1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 d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作者:沈为林;曹龙;王梦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肺癌术后有效排痰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促使余肺迅速扩张,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我科对60例肺癌切除术后病人实施了有效排痰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丽婧;高彩林 刊期: 2007年第17期
UF-100尿沉渣分析仪定量分析尿液中的白细胞对诊断尿路感染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1].UF-100利用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荧光强度(Flc)、荧光脉冲宽度(Flw)等参数来描述尿中白细胞.凭借白细胞在散点图上分布的区域,可为急慢性尿路感染的初步诊断提供帮助.本研究对急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尿液进行分析,以了解平均白细胞前向散射强度(WBC-MFsc)与急慢性尿路感染的关系.
作者:张娟安;胡友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7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及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含量,分析CRP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在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下,化疗前后血清CRP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而合并医院感染的患儿,其CR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呼吸道感染组(P<0.01).结论:CRP可以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同时动态观察CRP值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和预后.
作者:周景应;高淑萍;杨迪;张慧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以往罕见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esarean section pregnancy)的发生率逐渐增多,它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胚胎着床在前次子宫切口处,随着妊娠的进展,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严重者可穿透子宫造成子宫破裂,如果误诊为早孕而行人工流产时则易发生术中大出血,危及生命.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报告如下.
作者:赵昌银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HLA-DM基因夫妇共享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用PCR-SSO方法分别测定30对子痫前期患者夫妇及63对正常孕妇夫妇的HLA-DM基因型.结果:夫妇共享等位基因数为2个时,子痫前期组的例数明显多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LA-DM的各等位基因型在子痫前期组夫妇共享率与正常妊娠组夫妇共享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夫妇共享HLA-DM基因数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
作者:朱薏;高眉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检测18例部分性葡萄胎、19例完全性葡萄胎、19例侵蚀性葡萄胎、20例绒毛膜癌和20例正常妊娠绒毛组织中HLA-G mRNA的表达,HLA-G mRNA的表达以PCR循环数阈值(Ct值)表示.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组织中HLA-G蛋白质的表达,同时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可溶性HLA-G(soluble HLA-G,sHLA-G)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组织中HLA-G mRNA、HLA-G蛋白质和血浆中sHLA-G的表达水平由弱至强依次为正常妊娠组、部分性葡萄胎组、完全性葡萄胎组、侵蚀性葡萄胎组、绒毛膜癌组.各组间HLA-G mRNA、HLA-G蛋白质和血浆中sHLA-G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滋养细胞通过上调HLA-G的表达水平实现免疫逃逸,有利于其异常增殖、浸润和转移.
作者:朱颖;孙永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身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身状态进行调查,并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SCL-90的9个因子分值均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结论:重视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的指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身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黄和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腹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游离液体的积聚,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征.产生腹水的病因复杂,如心血管病、肝脏病、肾脏病、腹膜病、恶性肿瘤、营养障碍疾病、结缔组织病等.我院感染科于2002年6月22日至2006年10月9日共收治腹水住院患者74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以期对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谌和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病原因.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血透组(22例)及腹透组(18例).血透组每周3次血液透析,每次4 h.腹透组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每天4次,每次2 L.8周后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磷(P3-)、甲状旁腺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腹透组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好转,腹透组P3-较血透组明显下降(P<0.05),血透组BUN、SCr较腹透组下降明显(P<0.05),腹透组β2-MG和PTH较血透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原因是多因素的,主要的致敏因子存在于大中分子物质中,P3-与皮肤水分的保持也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海坚;黄志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对硬膜外穿刺及置管中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发现硬膜外腔出血的患者,无明显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于硬膜外腔注射血凝酶,对照组于硬膜外腔注射肾上腺素稀释液.观察止血效果及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两组止血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注射用血凝酶能有效地终止硬膜外穿刺及置管引起的硬膜外腔出血.
作者:陈浩文;吴涯雯;詹鸿;陈友权;林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脂康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2例ACS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血脂康胶囊600 mg,每天2次.2周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s-CRP、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s-CRP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使用血脂康治疗ACS患者可降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提示早期血脂康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作者:陈立生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