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丽
目的:初步评价倍恩片(醋酸甲羟孕酮)结合美他特龙(89Sr)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乳癌骨转移合并疼痛病人口服倍恩片并静脉注射美他特龙14.8~22.2 MBq(40~30μCi/kg).结果:治疗后,72例骨痛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83.72%;骨显像有51例骨转移病灶代谢减低,缩小总有效率为59.3%.对51例治疗前后转移病灶进行ROI内放射性比值计算,ROI比值以x±s表示,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有24例(27.9%)出现Ⅰ.~Ⅱ.血液学毒性反应,对心、肝、肾功能几乎没有影响.结论:孕激素结合内放射治疗对乳腺癌骨转移瘤缓解疼痛有较好的疗效,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副作用小.
作者:周明;刘枫;赵光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临床表现为胃潴留,而无明显腹痛,大多数肛门排气正常.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1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胃瘫确诊后可行保守治疗治愈,而不需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郑辉琴;钟文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采用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以减轻纤支镜检查的痛苦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共52例接受异丙酚静脉麻醉,男性35例,女性17例,平均54.28岁.按1.5~2 mg/kg给药,静注速度20~30 mg/10 s,并以30~60μg·kg-1·min-1维持静滴,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镜检.结果:异丙酚起效快,平均静注后(41.68±7.67)s,出现睫毛反射消失,停止注射药物后平均(5.32±1.99)min可出现呼之反应,完全清醒时间(11.03±2.85)min.异丙酚组在检查前、检查中(给药后)、完全清醒时的血压改变呈下降趋势,平均比检查前收缩压下降(12±4.8)mmHg、舒张压下降(8±2.5)mmHg,但在停用异丙酚3~5 min后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心电图监测也未见明显的心肌缺血和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异丙酚用于纤支镜的检查和治疗时具有效果满意,患者完全无痛苦,利于纤支镜操作,安全性高,麻醉复苏快和完全等优点.
作者:瞿长春;张志广;王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胆囊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3例胆囊癌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有23例胆囊癌组织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3.49%.结论:p53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黄纳新;官成浓;郑朝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女,70岁,拟在局麻+强化下行背部脂肪瘤切除术,入室时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血氧饱和度(SpO2)98%.局部注入0.5%利多卡因20 mL浸润麻醉后开始手术,患者诉痛,即静滴盐酸哌替啶50 mg,给药5 min后,病人SpO2降至80%,即面罩给氧,SpO2仍继续下降至30%,此时患者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立即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5 min后SpO2恢复至95%,15 min后自主呼吸恢复,30 min后呼吸基本恢复,术中辅以吸入低浓度安氟醚,手术历时40 min,术毕病人清醒拔管,送回病房,7 d痊愈出院.
作者:林治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复习探讨跟痛症的分型基础,比较跟痛症分型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3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依临床诊断分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对跖筋膜型行切断松解术,骨内压增高压型行钻孔减压术,跟腱滑囊炎型行滑囊及跟骨结节切除术,神经卡压型行神经分支切断术等.结果:分型手术治疗共73例,总有效率88.54%.结论:跟痛症术前诊断分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汤敏生;张志;何建釿;彭伟雄;吴少坚;杨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下睑袋整形新术式.方法:对传统术式做三点改进,一是在切口颞侧行扇形皮下锐性分离,使鱼尾纹处皮肤呈游离状态;二是V形切除部分眼轮匝肌,并将其向外上悬吊缝合于眶外骨膜上,使眼轮匝肌紧缩和向外上方移位;三是切除外眦部多余的皮肤.结果:9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效果均满意.93例下睑皮肤及眼轮匝肌松弛完全恢复,外观良好,2例下睑皮肤仍有松弛,3例仍有眶脂轻度膨出,但外观均明显改善.外眦部鱼尾纹80例明显减少,18例稍减少,无一例增多,原有5例下睑松弛未见加重,原下睑外翻者略有改善.结论:改良术式手术效果优于传统术式,值得参考应用.
作者:张劲松;李长根;方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硫酸镁治疗产时胎儿窘迫临床效果,提高优生优育率.方法:对60例诊断为产时胎儿窘迫并准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病例作为实验组,术前给予硫酸镁治疗;选择60例符合相同条件的病例作为时照组.观察治疗后产妇的宫缩抑制情况、异常胎监图形恢复情况、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pH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用药后宫缩显著抑制(P<0.05);异常胎监图形明显恢复(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脐动脉血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镁通过有效抑制宫缩、改善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对于产时胎儿窘迫者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珮瑜;郭洁斐;张玉琼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株的作用.方法:用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与人胃癌细胞株共同温育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细胞DNA含量的分布,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在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膜起泡、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电泳呈凋亡特征性Ladder带;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G1期前出现亚2倍体凋亡峰:端粒酶活性抑制.结论: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端合成,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许兰涛;唐承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第三阶梯止痛药物对骨转移癌患者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我科于2002年3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24例晚期恶性肿瘤合并骨转移患者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止痛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5.8%,显效率为83.3%.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能提高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谦;刘洁凡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正常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晚期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判断凝血功能状态,为及时干预、防止异常高凝状态的加重提供实用指标.方法:用贝克曼ACL200血凝仪检测正常妊娠晚期(晚孕组)、妊高征孕晚组(妊高征组)外周静脉血的凝血功能指标,并与同龄非妊娠妇女(非孕组)进行对照(每组60例).观察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S)、凝血酶时间标准化比(TT-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APITR).结果:晚孕组凝血功能指标PT-S缩短,PT-%增大,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他指标虽有变化,但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高征组PT-S明显缩短,PT-%增大,PT-R明显降低,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与晚孕组比较PT-S缩短及PT-R降低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液呈轻度的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妊高征者呈较重度病理性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
作者:陈康文;黄春琴;刘元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200例60岁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成莫沙比利、胃复安、安慰剂3组进行4周的治疗和对照研究,观察3组病人用药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莫沙比利组治疗前后病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与安慰剂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停药4~8周后,莫沙比利组与胃复安组比较复发率低(P<0.05).结论: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副作用少.
作者:徐丽姝;麦韵萍;张瑛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与0.5%舒喘灵溶液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的疗效.方法:将108例毛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普米克令舒及0.5%舒喘灵溶液吸入,对治疗后症状、体征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缓解喘憋、缩短哮鸣音及咳嗽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及0.5%舒喘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支安全、方便、副作用少,可作为治疗毛支的主要药物.
作者:戴志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产程中应用B超联合阴查诊断和处理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我院B超检查提示为枕后位的单胎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研究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3 cm时用B超检测并结合阴道检查确定胎儿脊柱及胎方位.诊断为枕后位的孕妇指导其同胎背同侧俯卧待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顺产百分率(84.4%)明显高于对照组(14.4%),P<0.001,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剖宫产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82.2%),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产程中应用B超联合阴查能早期准确的诊断枕后位,在产程中正确指导产妇侧俯卧位能有效地纠正枕后位,降低难产的发生率.
作者:隗洪进;张爱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女,48岁,自觉右下腹不适3个月伴疼痛2 d,查体:急性面容,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并可触及一约5.5 cm×3.0 cm×0.5 cm大小肿块,质韧,界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0×109/L,中性粒细胞0.9.心电图、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是否双阑尾?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盲部有一实性肿块大小约6.5 cm×3.3 cm×0.8 cm,与周围脂肪略有粘连;手术切除肿块并送病理检查.
作者:杨安强;高志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O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116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组36例,未通组16例,非溶栓组64例,比较3组QTd.结果:溶栓再通组OTd值明显减少,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作者:唐志群;吴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黄芪、牛磺酸对鼠心肌炎模型心肌及血中病毒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黄芪治疗组,牛磺酸治疗组及非治疗病毒感染对照组.运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肠病毒RNA含量.结果:黄芪和牛磺酸减少了柯萨奇B3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BALB/c小鼠的死亡率.黄芪和牛磺酸减少了心肌炎BALB/c小鼠心肌及外周血中肠病毒RNA水平.黄芪、牛磺酸治疗组与非治疗病毒感染组血中肠病毒含量分别为0.71±0.09、0.88±0.09、1.82±0.09,心肌中肠病毒含量分别为0.70±0.07、0.81±0.07、1.73±0.09,前两组与后一组比较,血及心肌中肠病毒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黄芪、牛磺酸对柯萨奇B3感染所致心肌炎BALB/c小鼠有抗病毒作用.
作者:封启明;陈瑞珍;鲍伟胜;杨英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肌瘤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4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每天服用米非司酮25 mg,连续90 d;对照组未进行米非司酮治疗;两组均未使用激素类药物.于治疗前后用B超测量子宫和大肌瘤体积,并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用药后子宫和大肌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临床症状明显减轻(P<0.05),血清VEGF浓度明显降低(P<0.05);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适用于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疗,其作用机制中可能包括对VEGF的作用,血清VEGF有望成为检测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浮;王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对2072例急诊病人随机分成传统组(n=1 127)和改进组(n=945),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传统组阳性942例(83.6%),改进组243例(26.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脱敏后均无一例过敏.结论:改进的TAT皮试的判断标准和脱敏注射方法比传统方法阳性率大幅度降低,省时、安全、有效、痛苦小.
作者:谭秀莲;丘宇茹;谭绮尹;王吉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妊娠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1993年7月至2003年4月间收治住院的晚期妊娠并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孕妇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肝炎组年龄22~34岁,平均(24.6±1.8)岁,妊娠29~42周.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5.6±2.7)岁.妊娠30~42周.比较两组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采用χ2或校正χ2检验.结果:两组孕妇在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上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较正常为高,多学科的协作及正确的产前、分娩及产后处理有助于降低这种危险性.
作者:张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