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涛;常少海;余艳崧;孔祥波;陈玉海
患者,37岁,因发现下腹肿块3年,逐渐增大伴腹胀,而于1997年6月19日入院.患者无腹痛、发热史,饮食、大小便均正常,平时尚能从事体力劳动.
作者:王健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简称急性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免疫反应而触发的一组弥漫型肾小球疾病,临床上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血尿、高血压和水肿,并常伴有少尿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又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植物状态是指由多种原因造成脑损害而形成的一种意识活动丧失但醒觉存在的状态,其持续达1个月以上即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1].
作者:李茂林;王祝峰;刘鑫;胡炜;王东杰;焦扬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对1998年3月~2002年12月连续68例肺部肿瘤患者行肺上叶切除术作总结.34例施标准上叶肺切除术(为对照组),随后的34例施相同手术,但在关胸前附加做胸顶部帷幕状胸膜成形术(胸膜组),两组病人作术后肺漏气时间比较,以评价这种附加手术对减少术后余肺残面漏气及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邵仲凡;陈光辉;Young GEM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骨肉瘤的保肢治疗是当前骨科研究的热点.在术前、术后的大剂量化疗下,骨肉瘤保肢手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但手术行局部切除而遗留的骨缺损及局部复发是临床较为常见和棘手的问题.
作者:陈建明;肖茂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芎冰喷雾剂合参麦注射液对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用芎冰喷雾剂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西其汀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候改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且起效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芎冰喷雾剂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标本同治的良好效果.
作者:洪创雄;明康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为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构建竞争性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并定量分析3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包括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TCRVγI-Jγ基因重排.结果:建立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5水平;31例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个月MRD的水平为(316±274)×10-5,移植后1个月MRD水平显著低于移植前[(421±327)×10-5](P<0.025);2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MRD为(347±291)×10-5水平,显著高于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63±221)×10-5](P<0.05);MRD>400×10-5的13例病人中2年内复发率为53.8%(7/13),而MRD<400×10-5的18例病人中仅有2例(11.1%)出现复发.MRD>400×10-5患者2年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MRD<400×10-5患者(P<0.01).结论:所构建竞争性定量PCR技术简便、快速、灵敏;定量检测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MRD水平有利于预后预测.
作者:徐兵;周淑芸;孙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细胞间的通讯是心脏信号传导的基础,已证明此行为由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GJ)通道所介导.间隙连接通道由连接蛋白(connexin Cx)构成[1].
作者:夏晓英;陈慎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利培酮合并地西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精神分裂症激越状态患者分成两组,利培酮组和氯丙嗪组,以简明精神病量表中的激越因子分及是否能自理生活作为衡量激越状态的标准,每日评定1次,记录缓解所需时间,将两组激越状态缓解所需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地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状态安全有效.
作者:徐洋;黄雄;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关系,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将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5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比较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血小板(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生后5 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60%,27/43)显著高于出生5 d后发生败血症者(23%,3/13)(X 2=6.33,P<0.05).两组患儿血pH值、A-aDO2、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DIC不同病程中D-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败血症起病越早,病情越重,DIC发生率越高.D-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作者:张喆;赖剑蒲;陆玲;周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22岁,因反复脐周疼痛2年,加重1 d入院.患者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时有腹胀,无呕吐、腹泻,无畏寒发热,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改变.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般情况好,心肺(-),腹部稍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及右下腹压痛,可疑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
作者:陈战;涂永久;林大富;孙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小管早期损害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组48例,其中Ⅰ期28例,Ⅱ期15例,Ⅲ期5例.正常对照组30例.取第1次晨尿分别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Alb)、血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高血压病组患者给予缬沙坦80 mg,持续半年,半年后再次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血Cr和血BUN.结果:高血压病组RBP、β2-MG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高血压病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后RBP、β2-MG、Alb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血Cr、血BUN变化不大(P>0.05).结论:缬沙坦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肾小管早期损害.
作者:余丹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小儿难治性癫痫一直是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而有效的治疗一直是要攻克的难题.本文叙述了小儿难治性癫痫的定义、病因、类型及治疗进展.
作者:翟琼香;郭予雄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前牙龈下牙根保留修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5例患者70颗根面位于龈下2 mm到平牙槽嵴的牙根经切龈术、翻瓣去骨术暴露根面后,先作桩核,再做金属烤瓷冠、连冠或固定桥修复,观察2~5年.结果:65颗牙根支持的修复体稳固,无明显龈炎,获得成功.5颗牙根失败,其中2颗核桩松动,1颗牙根折裂,2颗牙根出现不可逆性牙周炎,牙根松动.结论:前牙龈下牙根经适当牙周外科处理后能够保留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叶剑涛;常少海;余艳崧;孔祥波;陈玉海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脐血CIK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通过第1天在脐血淋巴细胞中加入IFN-γ,第2天再加入IL-2和CD3单抗进行细胞培养,就可获得名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de killer cells)即脐血CIK细胞.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结果:脐血CIK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抗K562细胞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短期培养后其增殖活性低于CD3AK细胞;但是G-CSF的加入可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脐血CIK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杀伤活化细胞,脐血在多种细胞因子适当组合的诱导下即可提高杀瘤活性,又能保留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黄倩;张渝候;邹典定;文志华;许家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风心病患者术前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健康正常人、风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1、4、8 d的细胞免疫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风心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相比,仅淋巴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患者术后第1天CD3+、CD4+、CD8+、CD4+/CD8+值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8 d除CD8+细胞外,其余基本恢复正常,但NK细胞术后第1天无明显变化,第4天显著降低,第8天仍未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能明显抑制风心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周茂华;张建军;李珩;舒峻 刊期: 2003年第08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肝癌介入治疗技术的报道日益增多,诸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冷冻消融、酒精消融及化学栓塞等[1].其中,组织内激光凝固技术(ILP)近十年来发展较快,日臻成熟.
作者:陆骊工;罗鹏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为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与手术相关的自制问卷调查表,对87例因子宫良性疾病拟行子宫切除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状态调查.结果:SAS评分为38.26±0.76高于常模值,提示患者术前存在焦虑状态;而SDS评分为42.75±4.25高于常模值,但小于50分,提示患者术前仅存在抑郁倾向,而无抑郁症.对手术感到恐惧、紧张和忧虑,担心切除子宫后会影响卵巢功能和性生活等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原因.结论:子宫切除妇女术前存在焦虑状态和抑郁倾向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应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对手术的应对能力.
作者:徐建平;王彦林;李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科于2001年2月~7月,应用帮愈生物敷料(北京拜迪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治疗20例烧伤患者.取得了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抗感染能力强,换药次数少,患者痛苦轻,色素沉着及瘢痕轻的临床效果.
作者:柳晖;张显文;李新强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及其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而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并传代培养.用TRAPezeELISA法和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前后端粒酶活性.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时具有快速增殖能力,在特定环境中诱导分化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增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低水平表达,一旦经过诱导分化其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在5代内其端粒酶活性不因细胞传代而下降或消失.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有限扩增和诱导分化时保持端粒酶活性,维持组织干细胞特性,为内皮祖细胞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何朝荣;刘先军;严世荣;张群林;刘雪琴;王晓勋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