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世林;吴良平;蒲淼水
皮肤组织及其相关的淋巴组织拥有强大的免疫功能,因而非常适合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组织.而基因枪的应用,大大加速了皮肤作为免疫效靶的研究.经皮基因治疗已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韩双艳;杨慧兰;王捷;郑文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颅脑损伤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发生较少,我科自2002年连续收治3例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林;海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并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的综合征[1].而产科中的急症学科,胎儿窘迫又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怎样处理好胎儿窘迫情况,尽大可能将缺氧对胎儿的影响减到低,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所在.本文通过对我院5年间胎儿窘迫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胎儿窘迫的认识和警惕性,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提高围生期产科质量.
作者:谢锦莹;刘传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基本药物之一,它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缓解率及长期存活率.随着L-ASPP的广泛应用,其毒副作用亦逐渐显现,且为人们重视.1997年7月至2003年5月我院有51例患儿应用L-ASP治疗,现对其毒副作用情况作回顾总结分析.
作者:陈华丽;李燕;叶小英;秦秀群;彭碧秀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66例三尖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回顾我院自1991年1月至2∞2年12月共66例三尖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灌注方法、心肌保护及辅助循环,并进行分析.结果:心肺转流时间51~351 min,平均83 min;5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29~219 min,平均69 min,16例未阻断主动脉,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三尖瓣置换.手术死亡5例,死亡率7.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全部死者术前均存在严重的右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Ⅳ级.本组无一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瓣周漏和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三尖瓣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体外循环时保证组织充分的血液灌注,加强各个时期的心肌保护措施,心脏复跳后作恰当有效的辅助循环等综合性的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彭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受192Ir反复迁延性小剂量照射人员的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改变.方法:对49例受192Ir小剂量(0.01~0.63 Gy)迁延性(30~60d)照射人员受照后3个月内进行外周血象及骨髓细胞形态分析.结果:受192Ir反复迁延性小剂量照射的49例人员外周血白细胞减少9例(18.4%),血小板减少6例(12.2%),骨髓增生减低2例(4.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21例(42.9%),36例(73.5%)受照人员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均可观察到细胞肿胀、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核固缩及棘突改变等退行性改变;AKP阳性百分率为0~98%,均值为35%,骨髓内铁减少(阳性率<20%)23例(46.9%),外铁减少(-~±)21例(42.9%);37例(75.5%)可见幼稚淋巴细胞,14例(28.6%)可见异型淋巴细胞;粒系增生减低13例(26.5%),粒红比值异常21例(42.9%);发现中毒颗粒13例(26.5%),出现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2.5%~4.5%)7例(14.3%);红系增生及形态异常29例(59.2%),以小红细胞多见;巨核系中全片巨核细胞数超过150个(150~560)15例(30.6%),产板巨产血小板减少者10例(20.4%),小巨核3例(6.1%),并发现1例原巨达5%;另外观察发现组织细胞增多(0.4%~2.5%)12例(24.5%);分类不明细胞增多(0.1%~2.0%)14例(28.6%);1例海蓝细胞增多(2.0%).结论:192Ir反复迁延性小剂量照射可导致机体外周血及骨髓象细胞形态改变,部分可导致骨髓增生程度及各系统比例改变,其血象、骨髓象的改变与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发生率关系及与预后关系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李颂文;肖扬;蒋祖军;肖芷芳;胡文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自2001年2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肾囊肿病人32例,均行小切口肾囊肿去顶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杜春;程永毅;任伟;徐永刚;赵永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49岁,体重65 kg,因胆囊结石,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摘除术.术前检查资料:ECG示窦性心率,偶发室性早搏;心脏彩超示小量心包积液;余无特殊发现.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 g.患者入室血压106/60mmHg,心率70次/min,未吸O2时SpO293%.行T9,10间隙穿刺,成功后给试探量,确认无腰麻征象后,分两次追加诱导量利-丁混合液共8 mL.
作者:程磊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评价在心包积液中放置心包引流管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18例住院的心包积液患者,采用改良的心包穿刺方法,并在心包中放置心包引流管,根据病情的需要抽放心包积液,或者进行药物治疗,直至心包积液消失,拔出引流管.结果:18例患者全部在B超指引下一次穿刺成功,顺利放置心包引流管,没有出现心肌、血管损伤或者感染等并发症,避免二次以上的心包穿刺.心包引流管放置的平均时间为(3.4±0.8)d.结论:在心包积液中放置心包引流管的方法安全、实用,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国鸿;罗发强;陈启华;卢燕红;岑仲然;程木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女,61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伴食欲不振1年,肝区剧烈疼痛伴低热、恶心呕吐3 d于2002年1月24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2℃,皮肤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不大.鼻咽部检查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剑突下左侧可扪及肝脏,质地中等、光滑,无明显触痛,肝区轻叩痛.脾肋下未扪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肛门指检:未扪及肿物.退出指套无血迹.
作者:詹世林;吴良平;蒲淼水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分析156例创伤性死亡的基本情况,探讨创伤性死亡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156例创伤性死亡病例,利用ASCOT法计算生存概率Ps,将其分成3组:Ps<25%为不可防止的死亡(NP);25%≤Ps<75%为有可能防止的死亡(PP);Ps≥75%为可防止的死亡(DP).并比较3组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修正创伤记分(RT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SBP、RR,损伤部位,院前时间和伤后至接受手术的时间.结果:Ps值在1.1%~98.4%之间,其中NP86例,PP 32例,DP 38例.3组间的ISS、RTS、GCS、RR,损伤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院前时间和伤后至接受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类伤员救治仍然困难;缩短院前时间,重视创伤后生理指标变化,准确的伤情评估,快速有效的确定性治疗有可能防范PP、DP类患者创伤性死亡的发生.
作者:陈锡林;王维平;汪维生;王东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生殖器疱疹病例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痊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97.5%,与对照组(阿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痊愈率85.7%及总有效率94.3%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万乃洛韦组平均起效时间为3.7 d,阿昔洛韦组平均起效时间为4.6 d,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2.01,P<0.05).结论: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起效快,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服用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谢龙元;黄电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人类基因数据库中,已有数千个确定的人类基因与已知的人类疾病有关[1].遗传学专家将在近几年内,对大量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并通过经典方法,对多基因缺陷而引起的多基因病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所采用的快速基因疾病诊断方法,多集中于单基因疾病的诊断,通过对那些进化与人类相隔较远,却又与人类有一定相关性的简单模式生物体(如酿酒酵母、果蝇、线虫类、斑马鱼等)进行分析,将对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起到较大的作用.
作者:崔东;郑文岭;罗剑;马文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52岁,农民.因腹痛、便血、腹部包块2个月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隐痛,随之便血,为柏油样便,3~4次/d,每次约100g,自觉头晕、乏力.入院体查:T 37.2℃,P108次/min,Bp 105/60 mmHg,贫血貌,心肺(-),腹平软,左下腹扪及拳头大小包块,质实,移动差;肛检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8.8×109/L,N 0.8,L 0.2,Hb 68g/L.
作者:欧阳红飞;梁尚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治愈病例及8例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病例的临床诊疗情况.结果: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血β-HCG下降较治愈组明显缓慢,MTX 50 mg/m2单次肌注多数可获得成功.结论: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后监测血β-HCG可帮助尽早诊断持续性异位妊娠.术后第3天血β-HCG水平下降小于50%者,应怀疑持续性异位妊娠可能.术后第7天血β-HCG仍未下降或反而上升,则可诊断为持续性异位妊娠.MTX单次肌注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胡萍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检测CPP有无促进牙釉质龋再矿化的作用,及两种浓度CPP对促进再矿化作用有无差别.方法:应用离体牙制备人工釉质龋标本32例,分别放入0.2%和1.0%CPP再矿化液处理后,应用显微硬度计,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表面的改变.结果:0.2%和1.0%浓度CPP再矿化后,牙釉质表面硬度值显著增高,釉质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沉淀物,釉面孔隙变小.结论:两种浓度CPP均对牙釉质龋的再矿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两种浓度CPP的促进矿化作用没有显著差别.
作者:伍虹;郑美华;叶剑涛;余艳崧;黄洪章 刊期: 2003年第12期
静脉穿刺是临床一项常用的护理操作,对抢救患儿生命,促进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如操作不当,技术不熟练等均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并可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小儿皮肤娇嫩,静脉细小,加上患病时皮肤弹性不良,表浅静脉凹陷,给穿刺增加了一定难度.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体会,对小儿浅表静脉穿刺作一粗浅探讨.
作者:乔玉秀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了解广州海运集团海运职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现状,对糖尿病患者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震宇;盛平;巢建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儿童癔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者并不少见.本文对1995年2月~2002年1月我科诊断的此类儿童癔病21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鲁利群;范建义;杨林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比较在入医院前和住院后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选择患者220例,分为入院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入院组)112例和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组(院前组)108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入院组与院前组的开始溶栓时间分别为4.3±0.8 h和2.6±0.4 h(P<0.01),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2%和88.9%(P<0.01),再闭塞率分别为10.7%和13.0%(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6.3%和5.6%(P>0.05),药物副作用分别为12.5%和12.0%(P>0.05).结论:院前比入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节省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而且安全有效.
作者:黄翠瑶;刘泽;杜智勇;王鲁妮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