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轶健
我院肾内科血透室自1996年8月~2000年6月对1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儿实施透析(HD)治疗共50例次,现将HD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例ARF患儿系本院199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1岁。其中10个月~1.5岁3例,2岁~3岁3例,4岁~7岁4例,9岁~14岁9例。原发病:急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炎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3例,鱼胆中毒1例,毒物中毒1例,肾炎性肾病1例,慢性肾炎1例,共透析50例次。全部病例均具备透析适应证[1]。
作者: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临床感染菌谱分布,探讨临床感染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201例临床感染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后监测常见分离菌的耐药菌株(MDR)。结果:标本混合感染率6.2%,1275株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56.5%)为主。葡萄球菌属(16.0%)、酵母样菌(15.8%)、假单胞菌属(13.7%)、埃希菌属(13.2%)、克雷伯菌属(11.7%)等是感染菌谱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属主要是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对甲氧苯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是72.4%,16.3%,66.1%;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5.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分别占23.2%,28.2%,10.5%。结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是感染菌谱中的主要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混合感染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应改进治疗手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MDR的产生和播散。
作者:李传杰;卢美群;韦勇法;吴克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0岁,工人。因发现右中指肿物13年,迅速增大3个月于2000年1月入院。患者于13年前右中指因外伤致“右中指骨折”后予外固定保守治疗约3个月谓治愈,无伴疼痛、麻痹。半年后右中指近节渐出现肿物,约两颗花生仁大小,感觉及活动正常,不影响工作未作系统检查及治疗。近3个月肿物增大迅速,向手指两侧生长,约龙眼大,局部皮肤微痒,无红肿热痛、麻木等,手指伸屈自如。查体: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中指近节肿大,近节指腹及两则触及一约4.0 cm×4.0 cm×3.5 cm的肿物,质中至硬,边界清楚,不规则分叶状,移动度差,无触压痛,手指各节伸屈正常。X光照片示右中指近节远端1/2段骨质呈多个囊状改变,骨皮质变薄,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生化检查示肝、肾功能及胆固醇测定均正常。初步诊断:右中指腱鞘巨细胞瘤。入院后作好术前准备,行右中指肿物摘除。方法:右侧臂丛麻,充气式止血带控制下操作,右中指近节肿物两侧纵行切口,各长约4.5 cm,变薄的皮下组织下见黄色多结节状肿物,包膜完整,质软至中等,瘤体沿屈肌肌腱腱鞘生长,尺侧瘤体约2.0 cm×2.0 cm×1.8 cm,见一较粗的滋养血管,予结扎切断。
作者:何轶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1岁,因头晕3 d、咯血伴发作性抽搐5 h,于1999年10月24日入我院。3天前患者无诱因下出现头晕、咯血,每次量约50 ml,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伴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牙关紧闭,病后无发热、咳嗽现象。1997年开始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紧,从此发现口唇、肢端紫绀,否认有心肺疾病史。查BP 110/70 mmHg,神清,平卧位,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明显紫绀,颈无抵抗,两肺未闻及罗音,心界不大,HR 98次/min,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肢端明显紫绀,呈杵状指(趾),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8.77×1012/L,Hb 21.5 g/L,Plt 233×109/L;SpO2 75%;血糖4.26 mmol/L,电解质各项正常;脑脊液脑压120 mmHg,常规、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脑电图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B超(心脏)示肺动脉干稍狭窄,肺动脉瓣回声稍增强;X线胸片示左下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欠均匀阴影,考虑为肺部炎症、肺癌并阻塞性肺炎、肺段不张。入院后经过10 d抗感染、对症等处理后,咯血、抽搐反复发作,复查X线胸片示病灶无好转。
作者:凌政;梁志海;苏庆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1例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切除肿瘤加全身化疗16例,术后2年内复发81.2%,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15例,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13.3%。结论: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诊断明确,应尽量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在腹腔内复发的效果。方法:对1994~1997年间的45例可切除进展期胃肠道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5例,予以术终腹腔温热化疗,部分术后追加腹腔热化疗1~2次。对照组20例术中未作任何化疗措施,两组术后都予以氟脲嘧啶加亚叶酸碱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7/25)和40%(8/20);肿瘤腹腔内复发率分别为8%(2/25)和55%(11/2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腹腔温热化疗对于进展性胃肠癌术后复发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作者:朱振亚;张根福;刘天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IL-8和CK-MB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假手术组、治疗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模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治疗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对大鼠预处理,测定成功缺血/再灌2h模型血清中的IL-8和CK-MB。结果: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2h的CK-MB,IL-8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CK-MB(911.2±222.6)U/L,IL-8(0.470-0.073)ng/ml,较对照组CK-MB(1258.7±287.8)U/L;IL-8(0.608±0.103)ng/ml,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另外IL-8的表达与CK-MB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产生IL-8,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IL-8的产生,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作者:王吉文;黄建群;王韶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于1992年4月~2000年7月中对9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第1次血液透析使用股静脉穿刺改良术取血,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 本组97例,男67例,女30例,年龄大90岁,小7岁,其中70例先作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术,因出现血肿或血流量不足而改用股静脉穿刺均成功。另外27例患者中有8例7~14岁,19例70~90岁。9例出现循环衰竭,因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血流量少,而直接行股静脉穿刺。1.2 方法1.2.1 穿刺前准备 穿刺前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向病人耐心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和安全性 。1.2.2 物品准备 16号内瘘穿刺针,纱布4块,注射器,透气胶布,75%酒精,2.5%碘酊,孔巾。
作者:陈丽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色甘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预防胬肉复发的作用及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73例(78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分成2组,治疗组38例(41眼),对照组35例(37眼)。两组均施行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治疗组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共3个月,随访11~20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3例失访。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28.57%,P<0.05,平均复发时间治疗组(5.25±2.22)个月,对照组(2.50±0.85)个月,P<0.01,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作者:肖斯贤;徐珊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胸部创伤中,肋骨骨折很常见,由于解剖上的特点,常规投照对腋中线区域、横膈以下及与纵隔重叠的肋骨骨折较难发现。笔者采用透视监控下,以不同体位及横膈上、下分段点片,使上述特殊部位的肋骨骨折征象得到清楚显示,从而避免漏诊,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摄有常规胸片和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的胸部外伤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9。多因车祸碰撞、挤压及棒击等致伤,临床有压痛、挤压痛、少数有骨摩擦音。1.2 方法 常规胸部摄片后令患者站立于透视床前或仰卧于透视床上,检查患者受伤部位和压痛点,令患者手臂上抬抱头,透视下转动患者至适当位置,充分暴露肋骨折端吸气后屏气点片。机器:日本岛津800 mA带电视遥控机。
作者:黄云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PTHrP)于1987年作为导致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肿瘤因子而被分离[1],因其前13个氨基酸与甲状旁腺素(PTH)同一位置的氨基酸具高度同源性,且通过相同的PTH/PTHrP受体(PTH-R)发挥作用而得名。但是,PTH只由二种组织产生,即甲状旁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本的作用是通过对骨骼和肾脏的作用,调节系统的钙稳态。而PTHrP实际上几乎由体内的每一细胞和组织产生,具有广泛的作用,且大多数作用与钙稳态无关。PTHrP是单基因产物,与PTH基因源自共同的祖系基因。PTHrP基因的前信使RNA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三种原始翻译产物:PTHrP(1-139),PTHrP(1-141)和PTHrP(1-173)[2],因细胞类型和种属而异。然后依次进行翻译后加工,形成成熟的肽家庭。PTHrP(1-34)(结构和功能与PTH相似),PTHrP(38-94)和PTHrP(107-139)是这个肽家族的主要分泌形式。PTHrP的分泌途径仍有争议。
作者:曾斌;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其症状多样,且与许多消化道疾病相似,故很难鉴别。我院近几年遇见过3例,分别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消化道溃疡、胃穿孔,现报告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56岁。因反复发作进食后中上腹胀闷不适3年入院。发作时有右肩背放射感,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入院查体:肥胖,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特殊,腹软、膨隆,剑突下轻微按之不适,肝区无叩痛。血常规、生化正常,B超提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胃镜检查无特殊。入院后择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10 d出院。出院后1个月再次就诊,诉上述症状仍然存在,行食管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滑疝”。予对症处理(不饱食、上半身高躺、饭前服用胃复安),症状消失。
作者:陈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与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法检测124例病人的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以前列腺体积均值5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体积组(A组)65例,小体积组(B组)59例;以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均值2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移行区组(C组)61例,小移行区组(D组)63例;然后分别比较两组病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果:前列腺癌总检出率A组为23%(15/65例),B组为25.4%(15/59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928,P>0.05);C组为16.4%(10/61例),D组为46.5%(20/6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6,P<0.05)。结论: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可作为前列腺癌的初步筛选手段。
作者:钟红;杨柳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对真两性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口腔粘膜染色质、核染色体组型及实验室检查。本组10例均选用开放生殖器矫治术。结果:本组10例均经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证实为真两性畸形。其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真两性畸形的确诊大都需手术探查或活检证实。治疗本病根据患者性腺功能情况和外生殖器矫形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别,结合本人和(或)家属意愿,确定性别及手术,性别确定为女性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罗波;李泗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作者:孔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从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不伤肌肉的左腋下纵行小切口进胸,局部胸膜翻转法解剖结扎动脉导管60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5~35岁,平均15岁。体查时发现心脏杂音典型者50例,杂音不典型者10例。常规测量四肢血压,下肢血压均高于上肢血压。脉压差增大,有股动脉枪击音52例。X线胸片检查示:基本正常12例;肺纹理增多,主动脉结增宽,左心室增大38例,双室增大10例。心电图检查示:正常16例,左心室肥大26例,双室肥厚1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能观察到未闭动脉导管的存在及分流情况,测得动脉导管直径0.4~1.0 cm者44例,1.1~2.1 cm者16例,平均0.9 cm。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26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测得双向分流)5例。全部病例未行心导管检查。
作者:黄林生;许哲仪;肖大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皮肌炎(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M 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从6%~60%不等[1]。本文就我们1987~1998年的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18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皮肌炎患者141例,男42例,女99例,均符合 Bohan 和 Peter 197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发现恶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发生率12.7%。42例男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11例,占26.2%,99例女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7例,占7.1%,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 年龄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1。
作者:陈勇;许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有别于其它的人体组织器官,它们被封闭于颅腔和脊髓腔内,组织柔软脆弱,血管结构复杂而丰富,神经元之间具有广泛的网络联系。神经系统或其血管供应稍有损伤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后形成的分支之一。1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沿革 直至20世纪初叶,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深入了解,Cushing等人在神经外科创用了电凝止血等技术,才奠定了现代神经外科的基础。Cushing提出的手法细腻,严格止血,动作缓慢适度,珍惜神经组织,操作准确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在1917年采用双侧枕下开颅囊内切除治疗182例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降到13%。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作者:陆永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