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贤;徐珊琪
目的:介绍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脱套伤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转位瓦合后修复拇指脱套伤5例。结果:5例双叶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拇指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供皮区植皮完全成活,食、中指活动正常。结论: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为修复拇指脱套伤提供了又一种有效方法,外观和感觉良好。
作者:赵晓芳;刘伟;雷云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70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伴呕吐3个月,加重20 d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呕吐,尤以进干硬食物后症状明显,在院外行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曾先后以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憩室,给予口服吗叮啉、雷尼替丁、庆大霉素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时有好转,故未行进一步诊治。近20 d症状发展至不能进流食,进食后约2~3 h出现上腹部胀痛,剧烈呕吐,甚至不进食也呕吐含胆汁胃液而就诊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十二脂肠扩张,未发现溃疡、憩室、息肉及肿瘤等异常表现;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横部远端完全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横部、降部、升部均扩张,提示十二指肠淤滞症。血生化系列示低蛋白,A/G倒置。B超肝胆脾肾胰未见异常。查体:瘦高体型,营养不良,消瘦脱水面容,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可触及水音,肝脾不大,未触及异常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朱俊文;陈绍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尿潴留是产后常遇到的并发症之一,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复旧,还可导致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甚至引起膀胱局部坏死。以往多采用局部热敷、热水熏洗外阴、针灸、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效果不甚满意。1999年7月~2000年7月我院利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7月~2000年7月共接收住院分娩产妇1 356人次。此间发生尿潴留者32例,发生率为2.4%。年龄21~38岁,平均28.2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 GW-92 C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GW型方型探头,放在产妇的下腹部,接触照射30 min,功率15~30 W。
作者:张琳;周安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4~1999年间收治颅脑损伤690例,其中36例住院期间首次CT检查阴性,CT复查发现颅内病变(占5.2%),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5例,女11例,年龄7~57岁。车祸伤19例、摔伤11例、其它伤6例。入院时GCS 3~8分8例,9~12分21例,13~15分7例。手术7例。1.2 CT检查时间 伤后30 min~4 h内,CT装置型号不一。第2次CT时间为伤后14~72 h内,CT装置为Somatom DR 3,Picker 5000 V。每例CT 2~5次不等。1.3 CT复查 伤后48 h内复查CT发现病变18例,48~72 h内发现病变9例,3~10 d内发现病变7例,10 d后发现病变2例。CT复查发现病变情况见表1。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张银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乳腺癌X线表现较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尚有一些病例被误诊漏诊。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48岁。已婚者13例,未婚者2例。有2例患者自诉肿块与经期有关。临床表现:12例以自觉乳房肿块就诊,自发现乳房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周~2个月不等,2例伴有肿块疼痛及局部压痛,1例伴有乳头溢液;3例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瘙痒、痛感。病变位于左乳房者9例、右乳房者6例。肿块大2 cm×3 cm×3 cm,小1 cm×1 cm×1.5 cm,境界清楚,动度可,质地中。4例扪诊时肿块呈分叶状。
作者:沈宣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主动脉夹层分离(AD)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血管疾病,未经特殊治疗的病例,约有3%的患者猝死,发病2 d内死亡者占37%~50%,发病1周内死亡者占60%~70%[1]。本病早期不易确诊。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包括胸片、主动脉造影、CT、MRI及超声心动图等。目前认为,超声对AD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且能早期在床边进行。现将我院1993年12月~1999年12月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16例疑诊AD患者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病例均以胸痛或上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有高血压病史12例,马凡氏综合征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经治疗,病情稳定出院12例,死亡4例,病死率25%。
作者:林转娣;汤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胼胝体部动静脉畸形又称为脑室旁动静脉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动静脉畸形(cAVM),属于胚胎早期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其血供特点是:常由单侧或双侧胼周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注入大脑内静脉、隔静脉、上矢状窦或下矢状窦,同时后部的病灶也可接受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后胼周动脉)的供血,静脉引流至基底静脉、Galen静脉或直窦。有关该病的文献报告较为少见,国外报告多的一组为Yasargil统计的18例,国内则为上海华山医院报告的24例。其发病率较低,不同的作者报道其检出率占同期所收治的脑AVM的比例也各有差异,但都在3.3%~14.9%之间。我科在过去十年期间收治的138例脑AVM的患者中,发现6例为胼胝体部病变,占全部病人的4.35%。该病在青年男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
作者:黄庆;李铁林;段传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于1992年4月~2000年7月中对9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第1次血液透析使用股静脉穿刺改良术取血,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 本组97例,男67例,女30例,年龄大90岁,小7岁,其中70例先作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术,因出现血肿或血流量不足而改用股静脉穿刺均成功。另外27例患者中有8例7~14岁,19例70~90岁。9例出现循环衰竭,因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血流量少,而直接行股静脉穿刺。1.2 方法1.2.1 穿刺前准备 穿刺前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向病人耐心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和安全性 。1.2.2 物品准备 16号内瘘穿刺针,纱布4块,注射器,透气胶布,75%酒精,2.5%碘酊,孔巾。
作者:陈丽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男,8岁,因阵发性心悸4 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患儿4 d前无任何诱因首先出现阵发性心悸,精神紧张,继而头颈偏向一侧,伴两眼发呆、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无抽搐,偶有幻觉,晕厥等,每次持续约4~5 s不等,可自行缓解,呈反复发作,每天发作8~10次不等,发作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P-R间期,患儿既往有头部外伤史,详情不清,现病前10 d曾患腹泻。患儿为G 3 P 3,无窒息史,在患病期间无发热、咳嗽、乏力、关节肿痛,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二便正常。入院体查:T 37.0℃,R 18次/min,HR 74次/min,BP 13.2/8.5 kPa,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律不齐,听及短暂心动过速,肝脾正常,住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心率达140~160次/min,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予以心得安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正常,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B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功能正常。胸片:肺血正常,双肺未见实变,心影不大,C/T 0.44,肺动脉段轻隆,主动脉结正常,两膈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不齐(以窦性心律规则出现为主,偶见P-P间期差>0.12 s),ST-T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颅脑MR未见异常。
作者:麦训良;詹培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1999年11月本院收治的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结果: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先兆流产率为7/7;早产达5/7;产后出血率及贫血占4/7;心衰、肺水肿发生率为3/7;轻度妊高征及羊水过多占3/7;前置胎盘和胎儿畸型、死胎占2/7。7例病例中有2例三胎流产,余5例获新生儿17例,围产儿死亡率达294.1‰(5/17),无产妇死亡。结论: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欠佳。
作者:李映桃;陈敦金;黄艳仪;佘若青;梁瑞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其症状多样,且与许多消化道疾病相似,故很难鉴别。我院近几年遇见过3例,分别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消化道溃疡、胃穿孔,现报告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56岁。因反复发作进食后中上腹胀闷不适3年入院。发作时有右肩背放射感,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入院查体:肥胖,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特殊,腹软、膨隆,剑突下轻微按之不适,肝区无叩痛。血常规、生化正常,B超提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胃镜检查无特殊。入院后择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10 d出院。出院后1个月再次就诊,诉上述症状仍然存在,行食管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滑疝”。予对症处理(不饱食、上半身高躺、饭前服用胃复安),症状消失。
作者:陈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选择130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非高危妊娠产妇在第三产程早期口服米索前列醇减少产后出血,并与肌注催产素130例作对照,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1999年8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260例,按分娩先后顺序及预先编制的1∶1随机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米索组和催产素组各130例,孕周为37~42周,平均39+2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难产因素,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等条件无明显差别。
作者:许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近1天来无明显诱因突发全身抽搐9次,伴意识丧失,口角向右侧歪斜,口吐白沫,面色发绀及呼吸困难。每次发作约1 min左右,经当地卫生院静推“安定 ”后抽搐停止。无畏寒,发热,1 d后转入我院。感精神差,昏睡,恶心,呕吐,非喷射状。体检:T 36.6℃,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8 kPa,神清,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膝反射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14年前患血吸虫病治愈,近期有疫水接触史。实验室检查:WBC 8.1×109/L,L 0.21,N 0.79,RBC 4.3×1012/L,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0.09×109/L,肝功能、尿、粪常规无异常。CT平扫示右额叶结节状稍高密度灶及周围片状低密度区,结节大小约2.3 cm×4 cm,CT值45 Hu,内见点状钙化灶,脑室、脑池无异常,中线结构无推移;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CT诊断为“右额叶占位病灶以脑血吸虫病可能大”。经口服吡喹酮抗血吸虫治疗2个月后CT增强扫描示低密度水肿区缩小,其间病情稳定,偶发抽搐2次。
作者:郑万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NHL)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三大主症。近年来国内虽多有报道[1,2],但由于NHL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本文总结我院1990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10例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坏死性淋巴结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14~45岁,平均23岁。发病季节:冬春季6例,夏季4例。8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作者:王鹤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有别于其它的人体组织器官,它们被封闭于颅腔和脊髓腔内,组织柔软脆弱,血管结构复杂而丰富,神经元之间具有广泛的网络联系。神经系统或其血管供应稍有损伤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后形成的分支之一。1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沿革 直至20世纪初叶,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深入了解,Cushing等人在神经外科创用了电凝止血等技术,才奠定了现代神经外科的基础。Cushing提出的手法细腻,严格止血,动作缓慢适度,珍惜神经组织,操作准确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在1917年采用双侧枕下开颅囊内切除治疗182例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降到13%。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作者:陆永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从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不伤肌肉的左腋下纵行小切口进胸,局部胸膜翻转法解剖结扎动脉导管60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5~35岁,平均15岁。体查时发现心脏杂音典型者50例,杂音不典型者10例。常规测量四肢血压,下肢血压均高于上肢血压。脉压差增大,有股动脉枪击音52例。X线胸片检查示:基本正常12例;肺纹理增多,主动脉结增宽,左心室增大38例,双室增大10例。心电图检查示:正常16例,左心室肥大26例,双室肥厚1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能观察到未闭动脉导管的存在及分流情况,测得动脉导管直径0.4~1.0 cm者44例,1.1~2.1 cm者16例,平均0.9 cm。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26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测得双向分流)5例。全部病例未行心导管检查。
作者:黄林生;许哲仪;肖大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男,4岁,因四肢运动障碍9 d于1999年2月16日入院。入院前9 d发现患儿双下肢行走无力,易跌倒,次日双上肢上举无力,双手握力减弱,四肢呈进行性加重,应用青霉素及针灸治疗无好转。无发热,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病前1周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格检查:精神可,呼吸平稳,颅神经(-),颈无低抗,心肺腹(-),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力Ⅰ~Ⅱ级,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4.8×109/L,N 0.48,E 0.02,L 0.5,Hb 130 g/L,RBC 4.4×1012/L。血清K+4.1 mmol/L。脑脊液:WBC 5×106/L,蛋白定量1.68 g/L,糖及氯化物正常。入院诊断: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以下简称AIP)。应用青霉素,维生素B1,B6,B12,强的松,加兰他敏,能量合剂及针灸治疗。住院1周后四肢肌力开始恢复,5周后四肢肌力Ⅲ+级,于1999年3月25日回当地继续治疗。1999年10月13日以面色苍白渐加重20 d,发热伴全身出血点5 d再次就诊。精神差,重度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4 cm,脾肋下2 cm。四肢肌力仍未完全恢复,双手握力稍差,双下肢行走仍感乏力。
作者:徐宝元;侯晓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42岁,无业游民。因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0 d就诊。40 d前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有2粒肿大的淋巴结,无自觉疼痛及压痛,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行淋巴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镜下主要为淋巴细胞,散在或成群的类上皮细胞,少见郎罕氏巨细胞。细胞学诊断:淋巴结结核。给予三联抗痨治疗1个月,无效,肿大的淋巴结不消退,穿刺点不愈合,并持续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流出,遂到我科就诊。追问病史:2个月前,患者有包皮无痛性溃破史,未作治疗,1个月后创面自愈。否认婚外性行为史。其妻从事发廊服务业,夫妻两地分居。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肝脾不肿大。左侧腹股沟区敷料潮湿,揭去敷料可见局部皮肤明显红肿,其下可触及二粒肿大的淋巴结,分别为2.0 cm×1.5 cm,1.5 cm×1.0 cm,无压痛,能活动,包皮系带左侧可见黄豆大轻度萎缩性瘢痕。实验室检查:血尿分析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DIGFA(+),结核菌素试验(一)。胸片未发现结核病灶。确诊为Ⅰ期梅素(腹股沟横痃)。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1周后复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连续用药2周,3月后复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已消退,RPR1:8(+)。
作者:王仁珍;杨平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作者:沈上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儿童腹腔结核较为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常被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传染儿科1988~1999年收治儿童腹腔结核2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 (1)相关的临床症状;(2)结核的流行病学史;(3)实验检查有结核的间接证据或直接证据;(4)腹腔外结核。以上4条中具备任意3条即为本组诊断依据。1.2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个月~16岁。未接种卡介苗6例,有结核接触史8例。入院病程:少于4周7例,4~8周6例,超过8周8例,长13个月,平均3.2月。首次诊断:疑诊腹腔结核6例,腹痛待诊3例,慢性肠炎3例,腹水待查5例,腹部包块待查4例。1.3 临床症状及体征 发热14例,腹胀16例,腹痛12例,腹泻10例,便秘与腹泻交替4例。中至重度营养不良17例,占80.9%;浅表淋巴结增大11例,占52.3%;腹部揉面感18例,占85.7%;腹部扪及包块4例;肝大8例;脾大3例;腹水15例,占71.4%。
作者:王德成;黄仕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