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雁妃;黎海阳;沈曼玲
目的 观察伊利替康联合5-fu/LV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1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化疗方案:伊利替康140 Mg/m2持续静脉滴60~90 miN,D1,甲酰四氢叶酸200 Mg/m2持续静脉滴入2 h,D1,5-fu 400 Mg/m2静脉推注,D1,5-fu 1 2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14 D为1个周期,连用4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获得CR 0例,占0%;PR5例,占45.4%,SD 4例,占36.4%;PD 2例,占18.2%;有效率为45.4%(5/11).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迟发性腹泻.结论 对于晚期胃癌患者,伊利替康联合5-fu/LV是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杨玉柱;刘冬;胡志强;吴金川;胡永亮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妇外栓对大小鼠局部抗炎和对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瘙痒反应的止痒作用.方法 取小鼠、大鼠、豚鼠复制炎症和瘙痒模型,再用不同剂量的妇外栓外涂患处,以观察其对炎症和瘙痒的抑制作用,并与康妇特栓和蒸馏水进行同期对照.结果 40%、20%、10%妇外栓和20%康妇特栓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致炎后1 h,40%、20%妇外栓和20%康妇特栓均有明显的抗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的作用(P<0.05或P<0.01),但2、4、6 h后所测的肿胀度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0%、20%妇外栓和20%康妇特栓均可提高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后足的致痒阈(P<0.01),且40%、20%妇外栓致痒阈明显高于20%康妇特栓(P<0.01).结论 妇外栓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止痒作用,且抗炎作用与康妇特栓相当,但止痒效果比康妇特栓强.
作者:张育光;香卫红;雷凯君;梁碧怡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前端有一定压力时无反弹注射器的防回流功能及应用分析.方法 通过一套模拟装置,比较12 mL无反弹注射器和10 mL普通注射器(内径一致),在4fR导管中,前端压力分别为0、12 Cmh2o、50 Cmh2o时,当注射结束注射器内芯推压撤除时,测量模拟血液回流的长度.结果 在前端压力分别为0、12 Cmh2o、50 Cmh2o时,无反弹注射器组皆无回流发生,普通注射器组则分别有2.03 Cm、3.83 Cm、4.23 Cm回流长度.结论 无反弹注射器有很好的防回流功能,在前端压力为50 Cmh2o时,也能有效防止回流.用于CVC、PICC、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束或暂停使用需要作封管处理时有一定的防止血液回流发生血凝堵管的作用,用于普通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也有好处.
作者:周克东;冯凤钜;杨大华;周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缓释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治疗晚期肺癌中重度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提出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 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肺癌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120例,按照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判断疼痛缓解程度,按生活质量评分标准(QOL)评定生活质量等指标,每24小时评定一次,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3.75%,其中完全缓解59例(49%),明显缓解46例(38%),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头晕.结论 缓释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肺癌晚期中重度疼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应用方便;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甘雁妃;黎海阳;沈曼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彩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左室肥厚组的LVef显著较高,E/A、E/A显著较低;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较重.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婷;王东潮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每日通过CCY-1磁刺激仪进行RTMS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经两周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有明显降低(2.2±1.7),对照组无显著变化(0.6±1.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压痛阈明显增加(2.47±1.03)Kg,对照组无显著变化(0.42±1.21)Kg,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血清β-内啡肽平均水平比治疗前增加(24.3±37.6)pg/mL;对照组平均增加(0.37±6.4)pg/mL(P=0.032).结论 RTMS可以缓解fMS患者的疼痛症状,可能通过增加血清β-内啡肽水平缓解fMS患者的疼痛症状.
作者:李运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英黄胶囊中盐酸小檗碱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C18(4.6 mm × 250 mm,5.0 μm)Column+Agilent C18(4.6 mm × 20 mm,5.0 μm)Guard Cartridge色谱柱;流动相为0.033 mol/L磷酸二氢钾-乙腈(72:28);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室温;流速为1.0 ml/min.结果 盐酸小檗碱在2.4~96.0 μg/ml(r = 0.999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7.41%,RSD为0.88%.结论 方法简单且结果准确,可用于英黄胶囊的质量控制与分析.
作者:郭朝光;陈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心血管重塑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是目前心血管疾病研究热点之一.心脏本身是内分泌器官,又是多种细胞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心血管重塑的发生、发展进程与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细胞因子之间密切相关.研究运动与心血管系统重塑的免疫机制对于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和运动心脏康复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综述运动心血管重塑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任绮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和总结手术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87例137个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男32例,女55例,年龄52~91岁,平均73岁;椎体骨折部位T3~L5;单个椎体54例,多个椎体33例,其中双椎21例,三椎8例,四椎3例,五椎1例;全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稀薄期注射,骨水泥注射量为3~7.5 ML,胸椎3 ML以上,腰椎4.5 ML以上,平均4.8 ML;多椎体者均一次手术完成;术后复查X-RAY观察骨水泥充盈渗透情况;临床疗效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6~30个月),平均随访13.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7(8.7±0.9)到术后第2天1.6(1.6±0.7)和终随访时的1.7(1.7±0.5)(P<0.001).oSweSTRY评分由术前61(61±4.8)到术后第2天20(20±2.7)和终随访时的21(21±3.1)(P<0.01).所有患者胸腰背疼痛明显缓解,其中58例疼痛完全消失;1例术中出现骨水泥单体中毒症状,28例出现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但无1例出现临床症状.137个椎体中骨水泥渗透达到和超过中线119个,占86.9%.结论 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骨水泥稀薄期注射能够获得良好的渗透效果和足够的治疗剂量;不强调穿刺针尖到达椎体中线以免引起穿刺损伤;在局麻药限量范围内,一次可完成3个以上椎体成形;严格正规的操作技术是预防骨水泥渗漏重要的方法.
作者:黄卫国;易军飞;白瑞飞;陈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缓释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1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9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每天一次,逐渐加量至142.5 Mg每天一次或大耐受量.结果 治疗组猝死率明显减低,治疗后射血分数(ef)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hRV参数明显好转.结论 美托洛尔缓释片可增加慢性心衰患者ef,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及改善hRV.
作者:张灼辉;谭健强;张绮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九味肝泰胶囊与阿德福韦酯片联合治疗乙型肝炎后早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后早期肝硬化患者1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口服九味肝泰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四片,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 Mg,每日1次.对照组90例,口服一般保肝药物,如护肝片、肝泰乐等,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和比较两组病例指标,包括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的变化,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动态变化及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影像学检查的变化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动态变化在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九味肝泰胶囊与阿德福韦酯片联合治疗乙型肝炎后早期肝硬化有显著的效果,并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邓立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门诊部是医院诊断患者病情的前沿,而门诊部中经常会遇到就诊患者过多、挂号、就医、检查等等过程繁琐产生的不满,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门诊分诊护士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专业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压力和减轻心理负担,更好地提高分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更快地帮助患者减轻伤痛,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余逢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脂肪肝患者血浆循环DNA(PLASMACIRCuLATINgDNA,PC-DNA)是否发生显著改变,探讨PC-DNA作为脂肪肝早期筛查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从本院体检人群中选取脂肪肝患者和年龄与性别都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的全血,分离血浆,提取PC-DNA,采用荧光定量PCR对看家基因-人生长激素基因(hgh)的DNA浓度进行定量以评价PC-DNA水平;另外,我们还检测了每份样本中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后,利用T检验和SPeARMAN'SCoRReLATIoNCoeffICIeNTS等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脂肪肝患者中PC-DNA的水平(MeDIAN=4.1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的PC-DNA水平(MeDIAN=3.47),P值等于0.0329;分析PC-DNA水平与ALT、ggT及hDL之间的相关性,发现PC-DNA与ALT及ggT正相关,而与hDL呈负相关.结论 检测脂肪肝患者PC-DNA水平,并联合ALT、ggT及hDL等生化指标,可筛查脂肪肝.
作者:熊玉娟;邱峰;刘本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物中TNf-α、IL-1、IL-6与神经根性疼痛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入院准备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及腰椎骨折手术患者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中髓核突出的程度分为三组(隆起型、突出型及游离型),每组20例.检测三种不同髓核突出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物TNf-α、IL-1与IL-6的水平,统计分析其与患者神经根性疼痛的关系.并检测20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髓核组织TNf-α、IL-1与IL-6的水平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①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物中TNf-α、IL-1、IL-6的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②腰椎间盘突出物中TNf-α、IL-1、IL-6的表达随着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即表现为游离型>突出型>膨出型(P<0.05);③三种不同髓核突出类型之间的疼痛VAS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④三种不同髓核突出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物TNf-α、IL-1、IL-6的表达与疼痛VA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组织与正常髓核组织之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TNf-α、IL-1、IL-6的表达存在差异性;椎间盘髓核中TNf-α、IL-1、IL-6活性水平增高随着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不同突出类型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与其引起的临床疼痛症状程度无明确关系.
作者:刘潮坚;蔡拉加;石昭宏;林剑雄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BL基因H/L、P/Q位点的多态性是否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发病相关.方法 通过使用引物序列特异性PCR(PCR-SSP)的方法分别对226例新疆维吾尔族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及231例有结核分枝杆菌接触史的新疆维吾尔族健康者研究MBL基因的H/L、P/Q多态性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结核病例组中MBL-H/L突变基因型频率与新疆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66%、1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600,95%CI:1.020~2.511,P=0.040,PC=0.052>0.05).新疆维吾尔族结核病例组中MBL-P/Q突变基因型频率与新疆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62%、10.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95% CI:0.541~1.797,P=0.050,PC=0.994>0.05).MBL-AB等位基因型与MBL-HL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相交系数为0.018,P值为0.006<0.05.新疆维吾尔族人群MBL-A/B,H/L,P/Q之间测出4个单倍体型:hPA,LPA,LPB,LQA.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MBL基因H/L、P/Q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新疆维吾尔族人群MBL-A/B,H/L,P/Q等位基因型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MBL-A/B等位基因型与MBL-H/L等位基因有正向交互作用.
作者:周江;邓喜玲;王霞;吴芳;张杰;李宇;张万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探讨案例式教学法在普外科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教学经验,论述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临床实习医生与研究生的普外科教育,着重论述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运用原则、具体运用,加强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出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医学专业人才,使之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
作者:邵子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术病人升温系统,并从硬件、软件等方面阐述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过程.该仪器采用PTC陶瓷发热体进行空气加热,可以进行风量调节.通过充气式升温使病人核心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作者:梁召云;陆燕华;张桂平;黄德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绞榨性肠梗阻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17例绞榨性肠梗阻(实验组)和17例单纯性肠梗阻(对照组)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绞榨性小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 绞榨性肠梗阻的CT影像改变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血性液体征象、气体征象、肠系膜征象、肠管壁征象.结论 血性液体征象、气体征象、肠系膜征象、肠管壁征象为诊断绞榨性肠梗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征象.
作者:钟世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观察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儿科手足口病患儿152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8例,治疗组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肌注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6~10 D后观察治疗效果;分别比较有效率和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比率、血清心肌蛋白I恢复比率、咽拭子肠道病毒DNA检测转阴率等数据.结果 治疗组予以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患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毒唑治疗患儿.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上具有明显效果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郑丰强;吴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至2010年间共收治35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患者临床诊治方法.结果 一期结肠癌根治术24例,二期手术5例,肿瘤无法切除行结肠侧侧吻合或造瘘6例.术后并发症11例(31.4%),围手术期死亡率1例(2.86%).结论 对结肠癌致肠梗阻应手术治疗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一期手术解除肠梗阻,提高其疗效.
作者:侯怀维;何通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