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门术后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1例

李汉民;胡汉平

关键词:肛门术后, 粪链球菌, 大肠, 术后体温, 术后第, 混合痔, 腰俞穴麻醉, 外剥内扎术, 肛乳头肥大, 肛周红肿, 肛门指诊, 对口引流, 肠壁, 切除术, 白细胞, 疼痛, 脓肿, 脓液, 患者, 出血
摘要:患者男,59岁.肛门肿物便后出血、脱出肛外20余年,加剧3个月,以混合痔、肛乳头肥大入院,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肥大肛乳头切除术.术后第9天,体温37.5~38.4℃,白细胞10.7×109/L,肛门周围疼痛加剧,肛门指诊因病人不合作未能进行,肛周红肿不明显,有轻度压痛.术后第10天体温39.2℃,肛周压痛明显,肿胀不明显,抽出少量血性脓液.腰俞穴麻醉,见膝胸位10点,齿线上方6cm直肠壁肿胀约3cm×3cm,急行直肠壁脓肿切排术,在膝胸位8,12,6点作对口引流.术后体温38.1~39.2℃,肛门胀痛,小便困难.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自控镇痛技术在痔瘘手术后的应用

    我院自1999年以来,将自控镇痛(PCA)技术用于痔瘘术后镇痛,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光;李殿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安氏化痔液注射结合手术治疗嵌顿痔34例

    对34例嵌顿痔采取急诊手术切除加注射安氏化痔液,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贺恒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管固定装置的形态基础及其对排便控制功能的作用

    为从形态学上说明肛管固定装置存在的客观性,从功能上探讨它们在排便控制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59具小儿尸体,3例成人盆部标本解剖观察,4例新鲜小儿盆部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肛管上部前壁固定于会阴体,侧壁和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在3个水平固定于盆隔;盆隔参与构成联合纵肌的纤维主要沿肛管侧壁和后壁下降并保持一定的内、外分层关系,向外下穿插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将其分隔为7~9束,再止于肛周皮肤;在会阴体以下的肛管前壁无来自盆隔的联合纵肌组织;汇聚于肛管下端侧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向后上转折止于肛尾中缝皮肤两侧及尾骨背面,参与肛尾韧带.会阴体、肛尾韧带及肛尾中缝的皮肤对肛管前壁的固定及肛管与直肠前壁夹角的形成和维持有关;联合纵肌将肛周结构串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排便控制机制的整体同步活动.

    作者:崔龙;姜文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剥内扎加一期缝合治疗混合痔临床观察

    我科采用外剥内扎加一期缝合术治疗混合痔200例,其中1999年7月以后的100例为实验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18~79岁;病程2~30年.1999年7月以前的100例为对照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20~67岁;病程1~25年.两组每例患者痔核均在2个以上.

    作者:陈英;汤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剂量鞍麻在肛肠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为提高肛肠病手术的麻醉效果,选用极小剂量重比重的碱化利多卡因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满意.该法操作方便,麻醉起效迅速,麻醉阻滞范围局限,血流动力学波动极小,成功率高,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提高了肛肠病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穆作振;王为;曹永;汤良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祝贺张庆荣先生从医六十周年

    张庆荣先生1 940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开始了他的临床工作,迄今已六十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张老表示祝贺.

    作者:王玉成;张作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痔与门脉高压症关系的研究

    为了探讨痔与门脉高压症的关系和痔的发生机理,对64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及1 893例门诊体检者痔的患病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痔检出率分别为37.3%和43.1%(P>0.05).门脉高压症并发直肠静脉曲张率为8.9%.直肠静脉曲张并发痔发生率为34%.提示:门脉高压症及直肠静脉曲张与痔的发生无相关性.

    作者:钱立元;蔡立峰;朱晒红;唐五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肤痔清软膏促进痔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

    我院对痔术后病人创口用肤痔清软膏局部外敷促进创面愈合,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俞立民;郭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熏洗方用于痔术后临床观察

    中药熏洗方对痔术后具有良好的消除肛缘水肿、加速创口愈合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赦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门术后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1例

    患者男,59岁.肛门肿物便后出血、脱出肛外20余年,加剧3个月,以混合痔、肛乳头肥大入院,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肥大肛乳头切除术.术后第9天,体温37.5~38.4℃,白细胞10.7×109/L,肛门周围疼痛加剧,肛门指诊因病人不合作未能进行,肛周红肿不明显,有轻度压痛.术后第10天体温39.2℃,肛周压痛明显,肿胀不明显,抽出少量血性脓液.腰俞穴麻醉,见膝胸位10点,齿线上方6cm直肠壁肿胀约3cm×3cm,急行直肠壁脓肿切排术,在膝胸位8,12,6点作对口引流.术后体温38.1~39.2℃,肛门胀痛,小便困难.

    作者:李汉民;胡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胶浆在肛裂术后的先期镇痛作用

    我们选用利多卡因胶浆外用于肛裂术后创面以缓解其术后疼痛,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王为;穆作振;汤良庚;令狐庆;杨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管灌注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肛管保留灌肠法是许多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在肛肠科应用较多.研制一种方便、价廉适用的肛管灌注器具,让患者自己应用很有必要.

    作者:王济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妇科疾病致肛门直肠痛16例

    我院收治16例以肛门直肠痛为首发症状的妇科疾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贵信;王丽新;马德民;刘风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Klippel-Trenaunary综合征1例

    患者男,28岁.因间断性便血20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8岁时曾因便血在当地医院行内痔注射术,15岁时在当地医院做混合痔手术,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10岁和21岁时在外院行右侧大腿血管瘤手术.入院检查:肢端肥大症面容,右大腿前侧有手术瘢痕,右腿跛行,呈马蹄足内翻,右大腿和小腿周径比左大腿和小腿周径大3.0cm,四肢骨与软组织肥大.专科检查:可见环状混合痔,直肠指诊可触及粘膜有条索状感,指套染有粘液血迹.电子肠镜检查:进镜30cm以下直肠乙状结肠粘膜见有明显扩张突起、盘绕的曲张静脉,呈暗紫色或紫红色,进镜30~45cm肠粘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进镜45~55cm粘膜下仍可见曲张之静脉.该患者有血管瘤、静脉曲张和骨与软组织肥大三联征及马蹄足内翻,直肠出血,故诊为Klippel-Trenaunary综合征.

    作者:康立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挤压法配合中药坐浴治疗血栓外痔的临床观察

    采用挤压法配合中药活血逐瘀液坐浴治疗血栓外痔35例,并与传统方法中药坐浴30例(对照1组)及手术剥离33例(对照2组)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愈率、疼痛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1),且随访无复发.此法操作简便、痛苦小、愈合快、疗效显著.

    作者:吴宗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麻状态下直肠颈部动脉搏动频数的研究

    对Ⅰ度内痔23例、Ⅱ度20例、Ⅲ度24例病人直肠颈部动脉搏动频数进行测定,Ⅰ度、Ⅱ度痔患者直肠颈部动脉搏动频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说明内痔Ⅰ度、Ⅱ度存在着动脉高压,而Ⅲ度内痔则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肛垫动脉调节障碍所致痔动脉高压是痔发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百羽;刘福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嵌顿性内痔

    1995~1998年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嵌顿性内痔69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苏振坤;张绍玲;吴又明;盛传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注射硬化扩压法治疗痔415例疗效观察

    采用注射硬化扩压法治疗痔患者415例,治愈397例,好转18例.详细介绍了治疗方法,并就该疗法的作用机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

    作者:韩方海;吴凌云;李茂鹏;潘绍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蒲公英消痔栓治疗肛门病215例

    我院采用蒲公英消痔栓治疗肛门病215例,男140例,女75例;年龄15~74岁.其中内痔115列,外痔17例,混合痔32例,肛裂43例,肛窦炎8例.

    作者:周华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